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合集下载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
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教:__、_ _、__。
1、魏晋南北朝:三 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__、__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 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
①儒学家提出“____”=“三教合一”②主张以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 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
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从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 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共3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共38张ppt)

1.概况 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 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 古代埃及文明绵延3000多年。
2.文字 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 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 字经历了多种变化。。
目的:神化国王统治,巩固固贵族地位; 通过编制完备法典的方式解决矛盾,维护统治。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 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
第203条、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 朵。
第247条:“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则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受到同样的损伤;平民使得奴 隶的眼睛受损只需要赔付一半的费用;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 油灌铅。”








3.文学 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 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 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第247条:“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则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受到同样的损伤;平民使得奴 隶的眼睛受损只需要赔付一半的费用;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 油灌铅。”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概括法典的特点并说明其价值。
价值: ① 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②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 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但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案

概念解析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11了解概念,查看第二单元的标题及篇目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让学生总体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及结构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展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任务一:1、回忆所学知识,请在地图上找到所列的古代文明产生的时间与区域。

2、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文明呈现什么特征?答:多元化、多样性。

3、预习课文并观察本课三个子目所在的时空,试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答:逻辑关系: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帝国处于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观察地图、回忆高一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预习新课内容,完成任务一。

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的时空;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

一、古代西亚、北非文化基础知识整理任务二:阅读教材,整合知识,完成表格。

整理课文基础知识,填写表格。

整合课文,利用表格把课文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二、合作探究一:探寻古代西亚文化任务三: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探索地理环境与古代西亚文化的关系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也称新月沃地。

其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加喜特人和波斯人居住在新月沃地东边的伊朗附近。

1.在左图找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指出相比邻近地区它有何优势?右侧表格中新月沃地的政权更迭与左图地理位置有何内在联系?1. 相比周边地区(阿拉伯、伊朗),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提供了水源和农耕平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

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4、主要思想: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道德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

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

)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1)思想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共5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共50张ppt)

1、时间:约公元前18世纪
拉 比
2、内容:

(1)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功德。
太 阳 神 沙 玛 什
(2)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 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诸多 方面。
(3)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 反者将遭到严惩。
(四)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3、特点:
马都克(古巴比伦的“众神之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
结合材料,《吉尔伽美什》反映出两 河流域居民怎样的生活态度?
恐惧悲观,重视今世生活,对死后一 切几乎不抱希望,死后的生活在他们 看来令人恐惧,不可能有美好的希望。
材料2:对每年洪水泛滥 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 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 尔人深深感到,仿佛自己 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 无法控制的力量。美索不 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 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 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区、各民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课标:1.认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 、阿拉伯的文化成就,理 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古代西亚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理解阿拉伯文 化对古老文化遗产的吸收和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桥梁 作用。
BC3500左右,两河流域下游苏美尔地 区产生最初文明。BC18世纪古巴比伦 王国汉谟拉比基本统一该地。波斯帝 国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
因《全素球:通洪史水》不定期泛 滥,战争频繁,外族 入侵等。
一、古代西亚文化
(三)建筑和艺术 1、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 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 裁。
阿布神庙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特专制统治, 勒阿斯布尔地区,这些雕像创王作于权约神圣不可侵犯。
公元前2700年。对于苏美尔人乌来尔说王,陵竖琴恐嵌怖板大画眼:睛,千年前的苏美尔 雕像不只是一种表现,他们相用信动每物个宴会喻人指雕人塑间等级 雕像都有它自己的生命。 关系。公羊(臣民)双手举

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ppt

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ppt
(1)局限: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扼杀人性。 (2)可取: 有利于塑造民族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 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2.应对态度:批判地继承
.精品课件.
19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学 展 发展: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共 同 内容 继承仁、礼思想;世界本原皆理;吸收佛道思想

影响

.精品课件.
17
结合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谈谈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精品课件.
18
探究三: 感悟宋明理学
1. 影响深远,局限不少,仍有可取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精品课件.
13
欣赏诗作 品味其学
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 拳石崇成泰华岑。
──陆九渊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陆、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如何认识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精品课件.
1
本课探究:
探究一:三教合一 1、从汉武帝以后到隋唐期间,儒学的发展情 况 2、理学产生的背景(历史因素、现实因素)
探究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 要内容、影响
探究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儒:(社会) 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佛:(未来)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道:(人生) 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
2、政治:宋明加强君主专制,对抗少数民族,
探究儒家经典大义成为时尚。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 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同 哲学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 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 心中最后的吼声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AB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3课_宋明理学

AB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3课_宋明理学

2.朱熹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清朝大学士周起谓
2.南宋:朱熹
朱熹死后不久,成为 “孔门十哲”之一,而其 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 际影响仅次于孔、孟。其 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 中国的官方哲学。
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 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 1148年中进士, 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 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 十年)在福建讲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积极 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 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感,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 影响。
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我 们看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 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提拔高 大的灵魂。
面对理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宋)张载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 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总结)
小结
① “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程朱理学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 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 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 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 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 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 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 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 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 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 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 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 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 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 死得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

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

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要,确立儒学的政治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

[巩固练习]
1.《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
2.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业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5.《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CBA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治国,国危五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高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
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
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的焚书坑儒;③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评价: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