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简述

四、骨
架和 细胞 分裂
1、酵母菌内SPB 和微管动力学 2、酵母菌中肌动蛋白的动力 3、果蝇中MEI-S332蛋白 4、网丙菌属细胞骨架动力,细 胞运动,趋化作用,细胞骨架 动力,细胞动力
网丙菌属中细胞骨架 动力和细胞运动.gif
12
五、 在其 他方 面的 应用
1、在肿瘤发病机制研究 中的应用 2、在信号转导中的应用 3、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4、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5、目的基因的功能研究 6、作为报告基因构建基 因工程载体 7、神经生物学等
•⑥增加荧光强度和热稳定性,促进了生色 团的折叠,其荧光特性也得到了改善。 •因为GFP分子质量小,能够在异源细胞中稳 定表达并发射荧光,不需要任何辅助因子参 加,对细胞没有毒性,因而将会得到广泛应 用。随着人们对GFP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进一 步深入和新型突变体的不断出现,有理由相 信GFP将会绿色荧光蛋白(GFP)
—21世纪的显微镜
绿色萤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基本介绍
GFP性质
GFP应用
应用前景
3
基本介绍
•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 escent protein),简称GFP, 是一种化学性能稳定的小分 子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6kD 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 ) 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 下,会发出绿色萤光 • 1962年由下村修等人,在维 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ea vi 囊运输
三 、 发 育 生 物 学
1、用GFP显示小囊运输 2、用GFP观察TGN运输 3、细胞骨架动力学和胞内运输
1、用GFP观察线虫的神经发育 2、分析果蝇神经发育的不对称性细胞 分裂 3、用GFP观察网丙菌属的形态发生学 4、 GFP在小鼠发育中的标记方法
gfp绿色荧光蛋白序列_概述及解释说明

gfp绿色荧光蛋白序列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GFP(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具有独特发光特性的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
其绿色荧光可以通过外源激活而观察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可视化细胞内发生的过程,并实时跟踪靶标分子的定位与转移。
GFP的序列是理解其结构、功能以及应用关键的基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GFP绿色荧光蛋白序列进行概述及解释说明。
首先,我们将介绍GFP的历史和发现过程,以及其在现代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详细探讨GFP序列的组成和编码基因信息,并解析与功能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最后,我们将阐述GFP序列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有关GFP绿色荧光蛋白序列的全面概述及解释说明,深入探讨其组成、结构、功能和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GFP序列在生物学领域中的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文促进对GFP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推动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
2. GFP绿色荧光蛋白序列概述2.1 GFP简介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来自于海洋水母的蛋白质。
它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发出绿色荧光,并且在非生物致死条件下仍然保持稳定。
由于这些特性,GFP成为了生物学领域中一种广泛使用的标记工具。
2.2 GFP的发现历程GFP最早是在1960年代末期由奥斯汀·盖因斯、罗德南·麦迪安和道格拉斯·普里肯特等科学家在研究水母Aequorea victoria时发现的。
他们观察到当GFP暴露在紫外线下时会发出绿色荧光,并且将其提取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随后,科学家们发现GFP能够自身形成一个染色体,而不需要其他辅助物质。
2.3 GFP的结构特征GFP的序列长约23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高度保守性。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一种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分离出来的荧光蛋白质,可以发射绿色荧光。
由于GFP具有结构简单,对细胞无毒性和较强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
以下是关于GFP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的介绍。
一、荧光蛋白及GFP的来源荧光蛋白质是一种含有环状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能够吸收外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荧光发射。
GFP最初是在1955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Osamu Shimomura研究水母发光机制时发现的。
GFP由23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27kDa。
GFP基因被克隆后即可在其他生物中表达,使它成为了生物体内最常用的荧光标记物之一。
二、GFP的结构和原理GFP的荧光由3个氨基酸残基Tyr(酪氨酸)、Ser(丝氨酸)和Gly(甘氨酸)构成的环状结构决定。
当氧气与Tyr形成共轭键时,便使荧光激发能量被吸收,并在GFP分子腔内缓慢扩散,直至荧光发射。
三、GFP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1、荧光定位GFP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中细胞定位的研究。
由于GFP具有细胞膜透性和结构稳定性等特性,可以将其组装到生物体内,使其具有明亮的绿色荧光。
通过转化所需的基因序列来表达GFP,可以使研究人员直接在活细胞中观察到融合GFP蛋白质的定位和空间分布状况。
2、蛋白质交互作用GFP也被用作蛋白质交互作用的研究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GFP被连接到研究的蛋白质上,而研究人员观察到GFP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的情况,从而确定蛋白质之间是否相互作用。
3、表达和异常行为GFP还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异常行为。
通过表达GFP基因,可以探究研究对象的分泌情况、活动状态、质量控制和分解情况等。
4、细胞轨迹追踪GFP被广泛应用于细胞追踪研究中。
通过转染GFP基因,可以实时跟踪特定细胞类型的运动和位置,比如细胞分裂、游走和迁移等。
dfhbi 1t类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种具有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标记和成像技术中。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绿色荧光蛋白的种类、结构、功能和应用。
1. 绿色荧光蛋白的种类绿色荧光蛋白是由Aequorea victoria(水母)发光器官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蛋白质。
根据不同的来源和结构特点,绿色荧光蛋白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包括标准GFP、改良GFP、超变荧光蛋白和环状GFP等。
每种类型的绿色荧光蛋白都具有不同的荧光特性和适用范围。
2.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
它是一个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包括一个β桶结构和一个共轭双键序列。
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以通过自发性氧化反应形成荧光色团,并发出绿色的荧光。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和光学特性为其在生物标记和成像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3. 绿色荧光蛋白的功能作为一种生物标记物,绿色荧光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在转基因生物中标记特定的细胞、器官或组织,以便于研究者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从而实现对其活体成像和实时监测。
绿色荧光蛋白在蛋白质定位、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的广泛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细胞成像与实时监测: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到感兴趣的细胞中,可以实现对其活体成像和实时监测,从而揭示生物体内细胞的运动、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b. 蛋白质定位与跟踪:通过融合绿色荧光蛋白与感兴趣蛋白质,可以实现对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定位与跟踪,从而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
c.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利用双融合蛋白技术或FRET技术,可以实现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时观察和分析,为研究蛋白质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绿色荧光蛋白(GFP)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催化作用都能产生。荧光生色团非常稳定, 不易变性,
用酸、碱处理或者加入盐酸胍都不会使它失去荧光。但是
当pH 值恢复到中性或者移去变性物时,它的荧光又会恢 复到变性前的水平。GFP 的生色团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
合。生色团形成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在有分子氧存在
精选完整ppt课件
8
3 广谱性
首先表现在它的表达几乎不受种属范围的 限制,在微生物、植物、动物中都获得了 成功的表达;其次就是没有细胞种类和位 置的限制,在各个部位都可以表达,发出 荧光。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4 易于载体构建
由于GFP 较小,只含有238 个氨基酸,编 码GFP 的基因序列也较短,约2.6kb,所
1 对细胞生理过程的监控 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随机和人工诱变得到了许多不同颜色的GFP突
变体。通过基因操作,许多蛋白都成功的与GFP进行了融合,通过这 些融合蛋白就可以对相应蛋白的表达和转运及生理反应进行监控。目 前GFP融合蛋白对细胞内迅速的生理反应的报告大概有三种方式:转 移和定位、GFP光谱的生化修饰、荧光共振的能量转移(FRET)。 Shen[10]等在培养的神经元中发现,细胞内的Ca2+瞬间变化就会 引起GFP标记的钙调蛋白激酶Ⅱ(CaM KⅡ)可逆地易位到突触后膜的 densities上。Shi[11]等用GFP标记来监控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 (AMPA)的受体,发现它会从细胞内膜转移到树突棘的表面,根据突 触中AMPA受体的含量可以解释突触沉默、活化的原因和机制。 Siegel[12〕等将野生型的GFP插人Shake K十通道的特殊部位,形 成一个异源嵌合体,这个嵌合体发出的荧光将会随着细胞的去极化作 用而缓慢的减少。相反,Yanagawa[13]等将β-内酰胺酶插人GFP得 到了一个融合体,当此融合体与β-内酰胺酶抑制肽(BLIP)结合时,它 的荧光发射量会大大增加。
绿色荧光蛋白和荧光素发光原理

绿色荧光蛋白和荧光素发光原理1. 引言:荧光的魅力说到发光,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闪现出五光十色的景象?比如夜空中的星星、深海中的生物,甚至是那些可爱的小虫子们。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绿色荧光蛋白”和“荧光素”的发光原理。
这俩家伙可不简单,它们在科学界可是赫赫有名!就像小朋友们喜欢的超级英雄一样,它们都有各自的“超能力”。
那么,这些荧光家伙到底是怎么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呢?2. 绿色荧光蛋白(GFP)2.1 GFP的起源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最初是从一种海洋水母中发现的。
想象一下,这水母在海里游来游去,随时随地都能发出迷人的绿色光芒,简直就像海底的明星!后来,科学家们把这个神奇的蛋白提取出来,发现它在研究生物体时可以发挥大作用。
比如,它可以标记细胞,帮助研究人员观察细胞的活动,真是个无敌的小帮手。
2.2 GFP的发光原理那么,GFP是怎么发光的呢?这就要提到它的结构了。
GFP里有一种叫“色氨酸”的氨基酸,平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它一遇到特定的光照,就开始“激动”起来。
经过一番“舞动”,它就会释放出能量,变成美丽的绿色光芒。
就好比一颗小星星在黑夜中闪烁,光彩夺目。
这种发光过程,我们称为“荧光”。
而且,GFP是相对稳定的,能在细胞中长时间发光,所以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研究中。
3. 荧光素(Fluorescein)3.1 荧光素的介绍说到荧光素,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可是在化学界里炙手可热的存在!荧光素是一种合成染料,颜色多样,最常见的当然是鲜艳的绿色。
它广泛应用于医学、环保监测,甚至是材料科学。
这玩意儿就像一位多才多艺的明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展现自己的才华。
3.2 荧光素的发光原理荧光素的发光原理和GFP有点相似,但又各有千秋。
它的分子结构里有多个共轭双键,这些双键就像一条条“小桥”,让电子在分子间自由游走。
当荧光素被激发光照射时,这些电子就会快速跃迁,随后又很快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释放出能量,形成荧光。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展史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展史绿色荧光蛋白,顾名思义,就是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
听起来有点神奇吧?你要是早些年问我,绿色和蛋白质怎么能扯上关系,我肯定一脸懵逼。
可是,科学家的脑洞大开,绿色荧光蛋白(GFP)就这样在实验室里大放异彩。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GFP的时候,我真是震惊得差点把嘴巴张到地板上。
谁能想到,这种小小的蛋白质,居然能够为科学家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绿色荧光蛋白的故事,得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
当时,有一个叫做野口明的日本科学家,他是个对海洋生物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发光的海洋生物。
你知道,海洋里不光有大白鲨、海豚,还有不少会发光的“怪物”。
这些发光的生物怎么发光,怎么那么神奇,野口明当时就一头扎进了研究中。
后来,他发现了一种叫“水母”的小家伙,它身上有一种天然的绿色荧光。
他看到水母在水中发出绿光,就好像一个迷你版的星空,漂亮得不行。
再后来,这种天然的发光物质就被人类给挖掘出来了。
到了1994年,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这种蛋白质从水母里提取了出来,还让它在大肠杆菌里发光,成功了!想想看,当时整个实验室的人都快疯了,大家都知道,这个蛋白质能帮助人类了解很多以前无法观察到的细节。
换句话说,GFP不仅仅是发光,它还给了科学家们一种看透细胞内部的“超级眼睛”。
什么基因在表达?什么蛋白质在工作?这一切不再是谜团。
有了绿色荧光蛋白后,科研工作简直是“芝麻开门”。
通过“标记”技术,科学家们把GFP和其他物质结合,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给重要物体装上了一个霓虹灯,让你一眼就能看到。
最关键的是,GFP不需要复杂的化学试剂或者特殊的染料,就能发光。
所以,研究细胞内的动态过程不再是“天方夜谭”。
只要把GFP基因插入细胞,它就能自己发光,甚至可以实时观察到细胞的变化,简直比X光还要方便。
随着研究的深入,GFP不仅被应用到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连工程学、材料学也都找到了它的身影。
你想,绿色荧光蛋白在医学研究中有多大的用处!科学家可以用它来追踪癌细胞的扩散,研究病毒如何感染宿主,甚至搞清楚药物的效果如何。
绿色荧光蛋白和其他荧光标记技术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和其他荧光标记技术的应用荧光标记技术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绿色荧光蛋白(GFP)是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标记工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GFP以及其他荧光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绿色荧光蛋白GFP是由桶形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自然产生的荧光蛋白,高度稳定并有良好的荧光特性。
GFP可以将外来蛋白分子与自身连通,在激发光的作用下,GFP会将能量转化为荧光,从而实现对蛋白分子内在动力学特性的跟踪和观察。
目前,GFP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学研究领域,如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
“青蛙标记”技术以及“果蝇标记”技术都是基于GFP原理进行的。
除此之外,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也能够发出亮绿色荧光,而GST和GFP的稳定性及荧光强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一些特殊实验中,我们也可以选择GST进行蛋白标记。
二、其他荧光标记技术除了GFP,现代生物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荧光标记技术,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其中的几种。
1. 荧光成像荧光成像技术是应用荧光标记蛋白对细胞进行可视化的技术。
与生物染色技术不同,通过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生命体系的实时追踪和监测。
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细胞内蛋白的分布和运动方式,甚至可以实现活体成像。
2. 荧光着色技术荧光着色技术是指将荧光染料着以于细胞内某些特定蛋白上,实现对生物分子分布和运动情况的跟踪。
与荧光成像技术类似,荧光着色技术也可以在实时监测细胞的同时精确地染色蛋白分子。
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将RNA分子特异地染成特定的颜色,从而更好地观察RNA分子在细胞中的行为和相关代谢途径。
同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也为基因诊断、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应用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实现对细胞活体的实时监测,对RNA分子和蛋白分子的行为进行追踪和分析,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中的药效评估等多种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化表达及免疫印迹检测
王媛0811142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08级
一、摘要:
本实验利用酶切方法检测载体中所含GFP片段后,通过转化的方法把绿色荧光蛋白(GFP)外源基因转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通过免疫印记杂交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GF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在分离检测的全过程中(转化平板,细胞裂解,电泳,电转移),均可通过紫外灯清晰地检测到颜色亮丽的绿色荧光蛋白。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免疫印记杂交
二、引言:
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源于水母(Aequorea Victoria)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蛋白,分子量为26.9KD。
GFP的开放阅读框架长度约为740bp,编码238个氨基酸残基。
GFP表达后折叠环化,在氧存在下,由65~67位的氨基酸残基环化,形成发色基团,无需添加任何酶和底物,在长紫外或蓝光激发下就能发荧光,荧光性质稳定,可保持10分钟。
GFP能在不同的细胞内稳定表达,无种属、组织和位置特异性,对细胞无毒性且检测方法简单,将其作为报告基因已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
免疫印记又称蛋白质印记,是在凝胶电泳技术和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其原理是将膜与胶放在中间,上下加滤纸数层,做成“Sandwich”样的转移单位,并且保证带负电的蛋白质向阳极转移,即膜侧连接阳极或面向阳极,从而将电泳分离的蛋白从凝胶转移至固相载体上。
三、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
E.coli DH5α(pETH)菌株 E.coli DH5α(pETH-GFP)菌株 E.coli BL21菌株 E.coli BL21
(pETH)菌株E.coli BL21 (pETH-GFP))菌株
3.1.2 试剂与材料
LB培养基(自己配置灭菌)Amp(100mg/ml)IPTG(10mg/ml) CaCl2(1M) 50*TAE Acry/Bis 贮存液分离胶缓冲液浓缩胶缓冲液泳动缓冲液(5*)上扬缓冲液(5*)转移缓冲液PBS 1.5%
A.P.S 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Eco RI限制性内切酶DNA Maker Protein Maker pH试纸
3.1.3 仪器
紫外检测仪、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垂直板式电泳系统、半干式蛋白质印迹电转移系统等。
3.2 实验方法
1、配置LB培养基,包括液体、固体培养基后灭菌;分别接种pETH-GFP/DH 5α(LA 4ml)一支,pETH/DH 5α(LA 4ml)一支,BL21(LB 4ml)四支
2、按照protocal,利用tiangen质粒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pETH-GFP/DH 5α、pETH/DH 5α质粒后,按照酶切体系混匀后,至于37℃温箱酶切2h。
3、制备0.8%琼脂糖凝胶,20ml每块,加入适量EB,按照点样顺序点样后,60V恒压电泳,约0.5~1h.后,凝胶自显影拍照(胶图见后面实验结果)
4、取40μlBL21菌液接种于4mlLB,37℃,200rpm,约2.5h,此时OD600=0.3~0.5,利用氯化钙法制备感受态细胞,制备完成至于冰上备用。
5、铺制平板,1块LB,4块LA,冷却凝固后于37℃倒置烘干备用。
其中两块LA平板上面涂布IPTG(100μl+100μl水),正置备用。
6、按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GFP基因转化表达、GFP基因的转化四组分别进行转化,涂板,37℃倒置过夜培养,紫外灯下观察,呈绿色荧光的单菌落即为转化子。
记录各板菌落数
7、配置泳动缓冲液(5*)100ml*2, 转移缓冲液100ml*4,洗涤制胶槽,装好后备用,按照SDS-PAGE 分离胶浓缩胶的配方,按照现配分离胶,然后浓缩胶制胶,凝固后保鲜膜包好,4℃过夜。
接种发荧光的单菌落BL21于4mlLB,37℃,200rpm过夜,同时接种BL21(pETH)作为阴性。
8、诱导表达发荧光及阴性对照后,利用超声破碎制备细胞裂解液。
9、按照样品-Maker-阴性对照的点样顺序上样,恒压电泳,40-45V,电泳结束后取下凝胶浸泡于蒸馏水下,紫外灯下检测。
10、石墨板(+)上依次放置3张浸泡转移缓冲液滤纸--硝酸纤维素膜-凝胶-3张滤纸,不可有气泡,盖上石墨板(—),0.8mA/cm2,15min,转膜结束关闭电源,取出膜,紫外灯下检测。
四、实验结果
4.1 核酸胶凝胶自显影图像
上样顺序:
1、pETH质粒DNA
2、P质粒DNA
3、pETH质粒DNA经Eco RI酶切
4、pETH-GFP质粒DNA经Eco RI酶切
5、DNA 分子量Maker。
*Maker从下到上分别表示
500bp,1000bp,2000bp,3500bp,5500bp,
7000bppETH-GFP质粒DNA
*Maker 从下到上分别表示
500bp,1000bp,2000bp,3500bp,5500bp,7000bp。
4.2 转化计算
本组转化实验A、B、C三个对照实验均没有长出菌落,D组阴性对照涂于LB的板上生长出大约5768个菌落,LA板上也没有生出菌落。
故转化子总数0,感受态细胞总数5768*10000*1000/200=2.884*108。
因板上没有菌落故转化效率,感受态细胞转化率均不可算。
4.3 电泳转膜
电泳,转膜后用紫外灯检测均可看见颜色亮丽的绿色荧光。
五、实验结果分析
5.1 核酸胶凝胶自显影图像分析
已知,pETH-GFP质粒DNA经Eco RI酶切后分为5400bp和740bp两个片段种源于水即为第四道所示。
因为酶切后质粒呈线性,故载体较第2道完整pETH-GFP质粒DNA略偏后。
第1道空载载体分子量偏大,且酶切后两个片段(第3道)大概的分子质量相加为空载,怀疑所接种菌不是带有pETH质粒DNA的菌落。
5.2 转化分析
估计原因是外源片段没有转进去或感受态细胞制备并不成功。
即使LB板上长出了许多的菌落,但是并不能说明这些都是感受态细胞,可能绝大部分细胞并没有得到成功的处理。
怀疑,可能制备时不够轻柔或者可能有杂菌污染(板上菌落多,没办法看清),或没能保持持续低温。
实验中还应注意:1、BL21接菌于LB培养基一定不能接在LA否则不生长;2、提取质粒时应注意平衡柱子,动作轻柔,溶液混匀;3、酶切反应,注意严格按照酶切体系来,酶试剂注意低温,不要污染;4、诱导的关键是IPTG的加入,因它可以与阻遏蛋白相结合,使得转录得以继续;5、制备细胞裂解液要注意冰浴,以保证蛋白质的活性;6、电泳转移操作时,确保滤纸、膜、凝胶其间无气泡存在。
六、参考文献
杨慧敏,李文刚,吴高峰,魏娟,王鑫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V ol.35,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