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初学者常见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的原因及有效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的92例患者中,32例出现穿刺点渗液,发生率为34.78%,其中7例为置管后维护因素,占21.88%,17例为置管操作因素,占53.13%,8例为患者自身因素,占25.0%。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的原因有很多,应该掌握穿刺技巧,加强置管后维护,使穿刺点渗液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穿刺点渗液;血管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0-0186-0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为具有安全性好、痛苦小、周期长以及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

有研究发现,在输注刺激性、高渗药物及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中,运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US+MST)PICC置管,虽然可以使穿刺成功率提高,使患者舒适度增加,但是也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穿刺点渗液、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尤其是穿刺点渗液,会使计划外维护次数增加,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从而加重患者经济负担[1]。

因此,本文对US+MST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的原因及护理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2.5±9.7)岁,其中56例为女性、36例为男性。

疾病类型:35例为乳腺癌、26例为大肠癌、5例为白血病、4例为胃癌、3例为重度营养不良、2例为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为短肠综合征、2例为鼻咽癌、2例为胰腺炎胆道感染、1例为肝挫伤出血、1例为卵巢癌、1例为壶腹癌、1例为胰腺癌、1例为子宫癌、1例为阑尾癌、1例为颅脑外伤、1例为脑出血、1例为肺癌、1例为多发性骨髓瘤、1例为急性肠梗阻并化脓性腹膜炎。

B超下引导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B超下引导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通路 的一种方式 , 该 方式血管选择性较大 , 穿刺 成功率高 , 感染 发生 率较小 , 护理工作较 为简便 , 是 临床 上重要 的开通静 脉方
如有需要 , 进行 固定 ; 置 管操作者 认真地对 患者血 管情况进 行
评估, 确定血管走 向 、 位置、 深 度等再进 行操作 ; 将超声 屏幕 置 于操作 者对侧 , 操作者可直视操作情况 , 且固定好 B超探头 , 避 免移动 , 准确判断穿刺针是 否进入血管 : 针进入 血管时 , 血管 先 凹陷后恢 复 , 之后穿刺针尾部有血液流出【 2 】 。 3 . 2 送导丝 困难 原 因: 穿刺针进 针角度不 当, 穿刺针斜
穿刺过程 中主要 问题 为穿刺 点出血 2例 、重复穿刺 2例 、 送导丝 困难 3例 、 扩皮不到位 3 例、 送人 P I C C导管不顺畅 2 例、 导管异位 2例。
3 讨论
3 . 1 重复穿刺
原因 : 置管过程 中患者肢体移位 ; 置管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P I C C置管
B超
塞丁格技 术
B超 下 引导 塞 丁格 技 术 P I CC置 管 过 程 中常见 问题 与对 策
冷从 玉 卜晓星 杨 凡 陈赛 泉
( 九江市第一人 民医院, 江西 九江 3 3 2 0 0 0 )
【 摘要 】目的 分析 B超下引导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 声引导系统进行探查 , 确定穿刺点 、 测 量预置入导管长度 ; 常规
人P I C C导 管 至 预 定 位 置 , 撤 出 导 丝并 固定 。
2 结 果
所有 患者 的, 临床 资料 , 分析 患者 置管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相应 的解决对策 。结果 穿刺过 程 中主要 问题 为穿刺点 出 血、 重复 穿刺 、 送 导丝困难 、 扩皮不到位、 送入 P I CC导管不顺畅、 导管异位。结论 B超下 引导塞丁格技 术 P I C C置 管过 程 中容 易 出现较 多的问题 , 置 管操 作人 员需加 强学习 , 且做好 置管前 准备 工作 , 以保证 置管顺利 完成 。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初学者常见问题及对策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初学者常见问题及对策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初学者常见问题及对策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初学者在置管过程中常见问题,并提出预防及处理对策。

方法对7例初学者进行103例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操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发现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对策。

结果103例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中,24例首次穿刺失败,15例送导丝不畅,11例导管尖端异位,7例送管困难。

结论初学者置管前应充分评估,置管后要总结经验,提高置管操作技术及置管者心理素质,以解决置管中存在问题,提高置管成功率。

标签:PICC置管;初学者;对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用于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给化疗、胃肠外营养、缺乏外周通路等患者提供理想、便捷的静脉通道。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技术在我国于2009年开始引进,其置管成功率高达96.2%~100%[1],能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等风险。

我院7例初学者于2015年1月~12月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PICC置管103例,现将置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处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初学者临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PICC盲穿资格,经过院外理论、实践学习,通过院内静脉治疗小组对PICC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观摩超声引导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5例及以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2例及以上置管的护士。

1.2一般资料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视锐5TM超声导引系统,巴德公司生产的MST器械包(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20G套管针和21G超声引导下的穿刺针、导丝、破皮刀、带peer-away鞘的扩张器等),导针器套件1套(无菌探头保护罩、导针器、无菌耦合剂)。

采取超声引导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2015年1月~12月共103例,均为恶性肿瘤患者,年龄18岁~67岁;穿刺部位为肘关节以上3~8 cm处,其中79例为贵要静脉,24 例为肱静脉。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
扩 皮刀 沿穿刺 点扩 皮 , 将 置管鞘 沿 导丝 旋人 皮下 到 静 脉, 再 送 入 导 管 。 因此 , 穿刺点渗液与扩皮范 围、 深
P I C C置管 , 其中 3 1 例 发生 程度 不等 的穿 刺 点持 续渗
液, 发 生率 1 . 6 1 , 经对 症 处 理 3 0例 顺 利 完成 治 疗 ,
液 。本组 8例 肝功 能不 良 , 2 5例 血 白蛋 白低 于 正 常 , 置 管后 2 d内 出现 穿刺 点 明 显 渗液 ; 1例骨 髓 移植 后
泛 应用 于长期 静脉 治疗 及输注 高 渗 、 刺 激 性药 物 治疗 的患者 , 提高 了穿 刺成 功率和 患 者带 管舒 适度 。但 也 存 在一 些特 有 的并 发症 , 如静 脉炎 、 导 管堵 塞 、 导 管移 位 及穿 刺点 渗 液等 。其 中穿 刺 点 渗 e / / T o n g J i n, F e n g L i j u a n ,H。 Xu e h u i ,S u n S h a n s h a n,
Q i , Z h a o J i e
摘 要 :对 3 1例 超 声 引导 下 改 良塞 丁格 技 术行 上臂 P I C C置 管后 穿 刺 点渗 液 的 原 因进 行 分 析 , 并 采取 针 对性 护 理 措 施 。结 果 3 O例 患 者渗 液 好 转 顺 利 完成 治 疗 , 1 例 患者 拔 管 。提 出 P I C C置 管 后 穿刺 点 渗 液 与 患 者病 情 、 营 养 状 况及 护 士操 作 等 因素 有 关 , 操作时 应 在 积 极 治 疗原 发 病 的基 础 上 , 慎 重选 择 置 管静 脉 , 重视 穿刺 手 法 、 扩 皮技 巧 、 送管速度 , 并进行标准维护 , 尽 可能 减 少 穿刺 点 渗 液

应用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常见的护理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应用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常见的护理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中出现 了一些 并 发 症 , 置管 后 通 过 实 施 针 对 性 的 预 防与 护理 措施 , 取得 良好 的疗 效 。 均
c t ees Co cu in C o eo sr aino h rc s ,ery d t cin o o l ain n t ea — ah tr . n l so ls b ev t ft ep o e s al ee t fc mpi t si h p o o c o piain o edn e C c t ee ,t l ram e tcn rd c an ,i po eefc ,a de s r l t f l ig rPI C ah tr i y te t n a e u ep is m rv fe t n n u e c o S me
2 1 年第 1 01 5卷第 1 8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 un l f l i l d ienPat e o ra o i c in rci C n a Me c i c ・21 ・
应 用塞 丁 格 技 术 P C I C置 管 常 见 的护 理 问题 原 因分 析 及 护 理 措 施
塞 丁格 (edne) Sligr穿刺 技术 是经 皮 穿 刺 并用 导 丝交 换 方 式 置 人 各 种 导 管 的技 术 l 。本 院 自 1 ] 21 00年开 展该 技术 以来 , 许 多 乳 房癌 患 者 实施 为 静 脉治疗 , 得 了 良好 的疗 效 。但 是 塞 丁格 外周 取 中心 静 脉置 管 ( IC) 术 作 为一 项 有 创操 作 , Pc 技 留 置 时问 长 , 加上 乳房 癌 患者 独特 的特 点 , 使用 再 在
frPI ah trb edn e eh oo y M eh d Rer s e t e su y a d a ay i we e c n o CC c t ee y S lig rtc n lg . t o s to p ci t d n n lss v r o — d ce n v ro sn rigp o lmso c re 1b e s acn m ae sswi h s f a n g u td o aiu u sn rb e cu rdi 6 ra tcr io ae t t eu eo i n h S Dig e PI ah trte t e t CC c t ee ram n .Reu t Efe t eme s rswee tk n t 5 c sswih c mpiain . sl s fci a u e r a e o2 a e t o l t s v c o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11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血管条件差)的100例住院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可以找到最佳置管血管位置,直观的显示了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PICC;靶向血管超声引导下使用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目前国内PICC置管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采用传统(肉眼观察)PICC 置管技术和超声引导PICC置管技术。

传统PICC置管技术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比如要求患者的血管条件较好等因素,而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扩大限制因素,拥有较少的限制条件,在临床上收益较好。

国际上广泛应用PICC穿刺技术,此种方法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一次穿刺方法的成功率、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而且极大的符合了美国提倡的置管部位在肘关节上至腋下区域(上腔静脉),为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减轻痛苦[1]。

现笔者所在医院将超声引入与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应用到患者的PICC置管中,观察临床应用疗效情况,值得推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收集笔者所在科2014年5-11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临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5~70岁,平均47.2岁,均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超声引导改良Seldinger技术用于PICC导管置入导丝送入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超声引导改良Seldinger技术用于PICC导管置入导丝送入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超声引导改良Seldinger技术⽤于PICC导管置⼊导丝送⼊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2019-08-29摘要:⽬的:探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于PICC导管置⼊时导丝送⼊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法:对30例应⽤超声引导塞丁格技术置⼊PICC导管时导丝送⼊困难的原因进⾏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法。

结果:发现导丝送⼊困难与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管条件、环境有关。

结论:了解导丝送⼊困难的原因,及时采取对策,提⾼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导丝送⼊困难原因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R4 【⽂献标识码】B 【⽂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23-01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中的应⽤有效克服了使⽤14G的针直接由肘窝处穿刺和使⽤20―22G针穿刺依序使⽤导丝及扩张器渐进式送⼊导管的盲⽬穿刺造成的复杂、费时、穿刺失败及并发症多等缺点,但常出现导丝送⼊困难的情况,现就我院PICC中⼼30例置管患者中4例发⽣导丝送⼊困难,采取措施后3例成功置⼊,1例失败的原因进⾏分析。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选择贵要静脉穿刺,均采⽤BD公司防针刺伤型改良斯丁格尔法穿刺导引套装118GA。

发⽣导丝送⼊困难者中3名⼥性,1名男性。

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岁。

3例为乳腺癌术后,1例为⽩⾎病。

其中2位曾有过化疗史。

2 导丝送⼊的⽅法与结果2.1 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肢体外展90°充分暴露穿刺点,操作者严格执⾏⽆菌技术。

2.2 导丝送⼊时的⽅法:30例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左⼿固定穿刺针,右⼿的⾷指和中指缓慢送⼊导丝。

2.3 发⽣导丝送⼊困难时的处理。

2.3.1 通过改变肢体⽅位,让穿刺侧⼿臂充分外展。

2.3.2 ⼼理护理:和患者聊天,分散其注意⼒。

2.3.3 穿刺侧肢体热敷法:⽤将⽆菌纱布块浸在加热的⽆菌⽣理盐⽔中,再取出敷于穿刺侧⼿臂。

2.3.4 重新穿刺,更换导丝。

最终使3例患者成功穿刺,1例多次导丝送⼊困难,⽽最终失败。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体会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体会

·89·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体会任 丽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贵州贵阳 551400摘 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分别采取传统盲穿法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4.00%,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低,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B超引导 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如今在我国广泛应用,该置管方式可以代替中心静脉置管,为患有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安全可靠输液途径。

PICC置管对血管条件有一定要求,需要患者血管弹性良好且能够直视或触及血管,部分患者血管较细且不清晰,致使穿刺难以实施,因此,如何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留置导管是关键[1]。

传统盲穿法成功率低,置管后容易产生并发症,为改善这一情况,我国引用了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该穿刺技术效果良好,置管成功率高。

本文对50例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50例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患者均在2018年10月~2020年4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

对照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8.52±1.63)岁;实验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9.04±1.2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初学者常见问题及对策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初学者在置管过程中常见问题,并提出预防及处理对策。

方法对7例初学者进行103例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操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发现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对策。

结果103例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中,24例首次穿刺失败,15例送导丝不畅,11例导管尖端异位,7例送管困难。

结论初学者置管前应充分评估,置管后要总结经验,提高置管操作技术及置管者心理素质,以解决置管中存在问题,提高置管成功率。

标签:PICC置管;初学者;对策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用于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给化疗、胃肠外营养、缺乏外周通路等患者提供理想、便捷的静脉通道。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技术在我国于2009年开始引进,其置管成功率高达96.2%~100%[1],能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等风险。

我院7例初学者于2015年1月~12月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PICC置管103例,现将置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处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初学者临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PICC盲穿资格,经过院外理论、实践学习,通过院内静脉治疗小组对PICC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观摩超声引导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5例及以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2例及以上置管的护士。

1.2一般资料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视锐5TM超声导引系统,巴德公司生产的MST器械包(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20G套管针和21G超声引导下的穿刺针、导丝、破皮刀、带peer-away鞘的扩张器等),导针器套件1套(无菌探头保护罩、导针器、无菌耦合剂)。

采取超声引导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2015年1月~12月共103例,均为恶性肿瘤患者,年龄18岁~67岁;穿刺部位为肘关节以上3~8 cm处,其中79例为贵要静脉,24 例为肱静脉。

1.3置管方法
1.3.1根据医嘱进行置管前的评估和宣教,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患者取平卧位,如因病情不能平卧者可取头高位,手臂外展90°,超声引导下于肘上关节2~4 cm寻找最佳穿刺血管[2],沿此血管探测到腋下,查看血管有无汇集或分叉,记号笔标记穿刺点。

1.3.3充分暴露上肢,测量导管置入长度,消毒的范围为穿刺点上下各10 cm,
左右到整臂,操作者穿无菌手术衣,铺无菌巾,用无菌探头保护套保护探头无菌,建立最大无菌屏障。

1.3.4在超声仪探头上安装导针器,安装穿刺针,再次评估血管,固定好超声探头。

穿刺者眼看超声仪屏幕,一边观察屏幕一边进针,将PICC穿刺针沿导针器沟槽刺入目标血管。

当屏幕中穿刺针头的亮点显示在血管中并观察针尾有回血后,稳住超声探头,将导丝头端经穿刺针芯轻轻送入,然后将穿刺针自超声探头分离,固定导丝撤出穿刺针。

1.3.5 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并记录置管过程等。

2结果
103例超声引导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患者中,常见问题有:24例首次穿刺失败,15例送导丝不畅,11例导管尖端异位,7例送管困难。

3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3.1首次穿刺失败原因分析:①穿刺者操作不熟练,主要表现为超声探头非意愿移动、超声探头压迫血管力度过大至血管闭合、穿刺过深、针头偏移等;②血管选择不到位;③患者配合差,穿刺时手臂移动。

处理对策:①初学者经验不足,当看到屏幕影像显示穿刺针已进血管时,此时可能穿刺针已送入过深,导致穿刺失败。

遇到这种情况,操作者應保持镇静,仔细观察穿刺针的尖端位置,如在血管内看不见针尖亮点,但又看到屏幕上针的光影已贯穿血管,可左手固定探头不动,眼睛注视屏幕,右手轻轻缓慢垂直向上退出穿刺针,直到看到血管内出现针尖亮点,同时观察穿刺针尾部回血情况。

②初学者通常对探头的把控能力差,探头非意愿移动,但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探头的固定。

初学者除了多练习,还应掌握技巧:如穿刺时,操作者双手手肘需找好支撑点。

在再次评估血管后,可以将多余的耦合剂擦掉,以免耦合剂太多造成探头滑动。

左手握探头的正确方法是将左手小鱼际肌贴在穿刺点上方的皮肤上,只需轻轻接触穿刺部位皮肤,不可向下用力,以免造成血管闭合。

③进针时应沿导针器沟槽垂直向下,保证穿刺针直刺靶血管。

④初学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者,除了操作熟练及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优秀的静脉穿刺技术外,还应在操作前仔细评估目标血管[4]。

必须选择肱静脉穿刺时,选择肱静脉与肱动脉分开距离稍远的位置进行穿刺。

在选择血管时,尽量将压脉带往上扎到近腋窝处,选定穿刺血管后,用探头沿血管方向逐渐向上探测至近腋窝处,检查血管通畅情况、是否有分叉、变细,在选定穿刺点处作标记,记下显示屏上显示的血管深度,以便选用合适的导针器。

⑤除了对穿刺操作的把控外,还应与患者做好沟通,告诉穿刺过程,需其配合的步骤。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对置管侧手臂进行固定或衬垫,以良好的暴露穿刺部位及避免探头非意愿移动。

3.2送导丝不畅送导丝不畅的原因分析:①穿刺针”斜面向下”。

②穿刺针进入血管深度不够,操作者在探头与穿刺针分离时,将针往外带出。

处理对策:①放置穿刺针时,要注意观察,保持针尖”斜面向上”,便于静脉穿刺和导丝进入血管。

②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尽量使针尖位于血管的中间及中下部,穿刺者应加强练习,提高双手配合度,穿刺时还应沉着冷静,避免紧张。

③送导丝困难时不能强行推进导丝,确认穿刺针在血管时,可以适当调整导丝方向。

遇到阻力时必须将穿刺针和导丝一起拉出,避免穿刺针针尖将导丝割断。

3.3导管尖端异位理想的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

本组103例置管患者送管至预定长度后,立即进行超声探查发现异位至同侧颈内静脉10例, 1 例B超显示颈内静脉无导管影,胸片提示导管异位至腋静脉。

处理对策:异位至颈静脉10例患者均退出PICC管至体内留置15 cm后,其中6例由助手协助患者正确摆放体位后送管,3例则由助手双手叠加于患者置管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处用力向下向内按压颈内静脉后送管,1例由助手摇高患者床头成半卧位,双手叠加用力向下向内按压颈内静脉,操作者边推生理盐水边送管,经超声检查颈内静脉未发现导管的强回声点,胸片提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另1例胸片提示导管锁骨下反折至腋静脉,予退出导管在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即用超声检查判断PICC管是否异位至颈静脉,此时导丝未撤除,导管有导丝支撑能较容易送入[5],不仅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同时减轻了患者反复摄片导致的射线辐射和经济负担。

3.4送管困难7例送管困难主要表现为送管阻力过大或无法送入。

其原因为:①患者过度紧张造成血管痉挛。

②导管误入分支小血管。

③患者体位不当导致血管受压。

④导管与患者的管径不匹配。

处理对策:①穿刺前做好沟通与评估,穿刺时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②选择匹配的导管,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细的导管。

李全磊等[6]报道,导管管径越大,其静脉炎、血栓、送管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

③可采取穿刺手臂与躯干成90度,热敷穿刺点上方或按摩上臂,使用生理盐水边推边送管等方法以减少送管困难的发生。

3结论
超声引导下采用MST在国内PICC置管中应越来越广[7],为众多置管困难患者解决了难题,给肿瘤化疗患者带来了一条长期有效的静脉通路。

与传统的PICC置管相比,MST在穿刺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初学者应加强对超声探头把控能力的训练,做到手眼配合,对穿刺针在屏幕的显像正确认识,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穿刺前的评估与沟通,在穿刺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减少患者穿刺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媛媛,郭丽娟,张全英.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在化疗患者中应用比较.护理学报,2010,17(9A):1-4.
[2]王艳,商雪辉.160例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技巧分析[J].结核病与胸
部肿瘤,2014(2):119-121.
[3]陈青,周晓蓉,刘建红.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PICC置管环节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1):1035-1037.
[4]言克莉,李金花,张嘉.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置入PICC在血小板极度低下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520-1521.
[5]朱玉萍,徐红霞,金爱云.超声引导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临床判断与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48(11):1021-1022.
[6]李全磊,顏美琼,陆箴琦,等.不同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390-395 .
[7]张晓菊.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54-5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