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分类
森林的分类

森林的分类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国家森林资源续清查林种划分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林种划分|(一) 分类系统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将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分为5个林种、23个亚林种,见表18。
(二) 技术标准1.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1)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①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②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表18 林种分类系统表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代码生态公益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111水土保持林112防风固沙林113农田牧场防护林114护岸林115护路林116其它防护林117 特种用途林国防林121实验林122母树林123环境保护林124风景林125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126自然保护林127商品林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231速生丰产用材林232一般用材林233 薪炭林薪炭林240 经济林果树林251食用原料林252林化工业原料林253药用林254其它经济林255代码。
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③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④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外围2km以内;⑤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2)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①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坡度在25度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坡度在35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4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②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③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④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园林观赏树木的分类

2.灌木类: 树体矮小,无明显主干。其中小灌木高不足 1 米,如金丝桃、紫叶小檗等;中灌木高1米,如含 笑、小叶女贞、麻叶绣球、贴梗海棠等;大灌木 高2米以上,如桃树、蚊母树、珊瑚树、紫玉兰、 榆叶梅等。
3.藤蔓类:
茎细弱不能直立, 需借助吸盘、吸附根、 卷须、蔓条及干茎本 身的缠绕性而攀附它 物向上生长之蔓性树。 如紫藤、木香、凌霄、 五叶地锦、爬山虎、 蔷薇等。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 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 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 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 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324个县 (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 沙,减轻自然灾害。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 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 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 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 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 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 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 本上得到改善。
4.孤植类
以单株形式布置在花坛、广场、草地中央、 道路交叉点、河流曲线转折处外侧、水池岸 边、缓坡山冈、庭院角落、假山、登山道及 园林建筑等处,起主景、局部点缀或遮荫作 用的一类树木。 要求:以姿态优美、开花结果茂盛、四季长绿、 叶色秀丽、抗逆性强的阳性树种较为适宜。 如:苏铁,落羽杉,南洋杉,雪松,枫香, 蒲葵等。
水土保持林分类

水土保持林分类水土保持林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林木种植和管理,保护和改善土壤水分资源,预防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种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其功能和作用,水土保持林可分为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防护林、景观林和生态修复林等几类。
1. 防风固沙林:防风固沙林是指通过种植树木来抑制风沙的发生和发展,保护土壤不被风沙侵蚀的林木。
这类林木一般具有较大的冠幅、密度较大的树冠和茂密的树干,能够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
常见的防风固沙林包括柽柳林、沙柳林、沙樟林等。
这些树种在根系发达、耐旱耐寒的特点下,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的侵袭,保护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
2. 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是指通过种植和管理林木,改善水源状况,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蓄存和补给能力的林木。
这类林木一般具有较强的吸水保水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源的质量和数量。
常见的水源涵养林包括毛竹林、杉木林、云杉林等。
这些树种在根系发达、枝叶茂密的特点下,能够有效地拦截和蓄存降水,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3. 防护林:防护林是指通过种植和管理林木,起到保护农田、城市和交通设施等的作用的林木。
这类林木一般具有较强的抗风、抗雨、抗雪和抗灾能力,能够有效地保护农田和人类居住区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常见的防护林包括柳树林、杨树林、松树林等。
这些树种在根系发达、树势挺拔的特点下,能够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保护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
4. 景观林:景观林是指通过种植和管理林木,打造美丽的自然景观,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林木。
这类林木一般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常见的景观林包括樱花林、杜鹃花林、紫薇花林等。
这些树种在花期绚丽、色彩丰富的特点下,能够为人们提供美丽的景观,增添生活的乐趣。
5. 生态修复林:生态修复林是指通过种植和管理林木,修复和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重建生态系统的林木。
这类林木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能够有效地修复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地和水域。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
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
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
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防护林定义

防护林定义防护林(Shelter forest)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
它是中国林种分类中的一个主要林种。
防护林类型防护林一般有人工营造的(包括连片林地、林带和林网)和由天然林中划定的(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两类,严禁砍伐和破坏。
营造防护林时必须根据“因地制宜,因需设防”的原则。
防护林技术要求营造防护林的具体技术要求:①树种选择和混交类型,宜选择生长稳定、长寿、抗性强的树种,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宜。
根据当地条件,营造乔灌木混交型、阴阳树种混交型等类型的混交林。
②防护林配置,根据防护目和地貌类型,配置防护林带。
水源林和水土保护林配置成片状、带状或块状,构成完整的水土保护林体系。
③抚育管理,在防护林地区只能进行择伐,清除病腐木,并须及时更新[2]。
中华人们共和国森林法第四条,森林分为以下五类:(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水土保持林(forest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
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
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
防护绿地的定义

一、城市防护绿地分类的原则、依据1、原则:《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依据:以绿地的功能和用途作为分类的依据。
由于同一块绿地同时可以具备游憩、生态、景观、防灾等多种功能,因此,在分类时以其主要功能为依据。
二、防护绿地的定义1、姜来成在《论防护绿地的规划建设》中将防护绿地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防护绿地广义上指为保护一切公益项目而营造的防护林带。
包括城市具有防护功用的其他绿地,诸如公共、生产、庭院绿地等和城郊野外、城乡结合部及国土绿化中保持水土、治理沙漠、荒山植树、防护路基免受侵害、保护农田水利而在河岸、山谷、坡地栽植的防护林带,可以包括国家防护林体系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建设⋯。
防护绿地狭义上是指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而设的防护林,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种形式,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平衡用地范围之内的,建成区范围内的部分是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城市防风林,工厂与居住区之间的卫生防护距离中的绿化地带,以及建成区内防止风沙、保护水源、隔离公墓、掩蔽防空及城市公用设施防护为目的而营造的防护林⋯。
(注:广义的防护绿地涵盖了城市建成区外的林业防护林体系,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防护绿地以建成区范围来划分的,无从属关系,但它们在功能和结构上有“交集”的部分。
)2、尹公等人在《城市绿地建设工程》(2001年1月)定义的防护绿地是具有多种不同防护功能的块状、片状和带状绿地,大体分为以下几类:防风(防沙)林、毒热防护林、噪音防护林、水源净化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
3、马锦义在《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2002年1月)的定义:防护绿地是指以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卫生条件及防灾避难为主要功能的绿地,具有独立的空间形态,即为限定性绿地空间。
通常呈片状或带状分布于城市周围或若干地段,对城市环境起到整体性或区域性保护,可以防止或减轻环境灾害的产生及显著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主要包括卫生隔离林、安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各种防护性绿地。
林业基础知识

林业基础知识(一):一、森林生态森林分类:森林分为以下5类: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持续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起源:亦称林分起源或林分成因。
指森林构成的方式,也就是森林的繁殖方式。
具体分为两种状况:①林分最初构成时的起源。
因起源于天然繁殖或人工种植,有天然林与人工林之分。
②林木的构成,由于繁殖方法的不同,可将森林起源分为实生林和无性繁殖林两类。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构成的森林。
人工林:由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而构成的森林。
原始森林:从来未经人工采伐和培育的天然森林。
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而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类森林。
植被:各种各样的植物成群生长,种类聚集,群落交织,就像绿色的绣花被一样把大地紧紧包裹起来,这一层生气蓬勃、千变万化的植物覆盖层,就叫做植被。
植物群落:植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而是在必须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必须的植物种类结合在一齐,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每一个这样的组合单位,就叫做一个植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多种不同的动植物群落类型、数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森林是陆地上生物最多样、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综合体,所以保护森林就是直接和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指运用生态系统原理,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生态建设任务,模拟设计最优化的人工生态系统,按模型进行生产,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护林及林种划分任何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不能把所有的森林都视为防护林。
因此,只有那些为了达到某种防护意义而划定的森林才叫做“防护林”。
比如在大江大河的上游集水区的森林叫“水源涵养林”,在表土疏松土壤易于被水冲走的山区陡坡上的森林叫做“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农区所营造的农田林网叫做“农田防护林”。
这些都是“防护林”。
随着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大气和水质的污染,森林的不断减少和由之而来的环境沙漠化和各种灾害性气候等,经常给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
因此,人们逐渐把对森林的注意力从生产木材转向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例如,中国自70年代末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的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全长约7000km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属此目的。
根据发挥的主要防护作用不同,防护林又分为若干具体林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等。
一、水源涵养林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周围以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森林叫做“水源涵养林”。
理想的水源涵养林应该是由比较高大的乔木和比较矮小的灌木相结合,并且由多树种和不同年龄的林木组成。
林冠密集,多层次,枝叶茂盛。
这样的林子,在林学上叫做复层异龄混交林。
森林为什么能够涵养水源呢?在森林覆盖下,每当降雨,会有10%~30%的雨水阻滞在林冠枝叶上。
其中林木本身吸收一些,雨停后蒸发一些,其余的雨水顺枝干流下,或辗转周折通过林冠层滴落到林地上。
在这种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多,长期堆积在地表,构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叫做“死地被物”。
一部分枯枝落叶经真菌、细菌分解成一层厚厚的碎屑和腐殖质。
这些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非毛细管孔隙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土壤贮存雨水的空间。
在许多情况下,林冠下还聚生了厚厚的一层植物,叫做“活地被物”。
它和“死地被物”一起统称“地被物”。
滴落在林地的雨水,由于受到林冠的阻隔,大大降低了对地表的冲击力,并且很快被地被物所吸收,然后慢慢渗入到土壤和基岩,被“贮存”起来。
这就是森林涵养水源的物理机制。
水源涵养林就是在需要的地方专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森林。
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是由树木本身的吸附量、地被物贮存量和土壤、基岩的贮存量三部分组成的。
一片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这三部分的条件。
通常林冠层次越多、越浓密、地被物和土层越厚、基岩空隙度越大,贮水能力就越大,反之,贮水能力就越小。
因为森林贮存的水分缓慢地流动,降水停止后,下游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以溪流、泉水、潜流等形式得到水源补给。
根据观测,森林涵养水源保证补给水分的时限,因坡度、基岩、坡面状况而不同,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由此可似看出森林涵养水源的巨大能力。
林地坡面平缓、土层深厚、林木郁闭好的针阔叶混交的复层异龄林贮水能力最大;基岩坚硬和空隙度小,土层浅薄,林木郁闭差且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单层同龄林贮水能力最小。
不同的林子贮水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十分悬殊。
没有森林覆盖的光山秃岭,涵养水源的能力就大不一样。
雨水因无林冠阻拦,直接冲击地表。
地表又缺少地被物覆盖,雨水直接冲击地面泥沙,来不及渗入土壤,就汇成径流,顺着倾斜的坡面,挟带泥沙,迅速流走。
无数径流又汇成大股洪流,激浪翻石,汹涌奔腾,形成山洪暴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都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现在全世界都提倡在河流两岸和河源区以及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强山坡蓄水、保土的能力,力求在雨季能够大量贮存雨水,暴雨不成灾;在无雨或少雨的季节,又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下游的径流量。
二、水土保持林森林保持水土功能的机制和涵养水源的机制是一样的,但保护的对象不同。
一般说,在石质山地或基岩风化不很严重的坡面,森林贮水的功能主表现为涵养水源;在表土疏松或基岩风化严重的坡面,降水时表土大量被水冲走(这叫做水土流失),森林在贮水的功能上主要表现为保住土壤不被冲走。
在水土流失地区,为了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营造的防护林,叫做“水土保持林”,它以减免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
根据科学家对同样条件的土壤的测定,在森林较好的覆盖下,每公顷每年只流失土壤0.05t。
没有森林覆盖的地方,每公顷每年流失土壤2.2t。
也有人推算,流失1cm厚的土层,在森林中需要8000年;在裸地上只需要三年;而在坡耕地上,只需要一场大雨。
与工程措施相比,营造水土保持林所控制的流失面积要大得多,而且能够长期持续地发挥效益。
只要造林成功了,就可以一劳永逸。
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方面,目前有许多地方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即以整个小流域为单位,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结合一些小型工程措施,对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效果很好。
三、防风固沙林在风沙严重的地区,为了防止风沙危害,固定流沙,保障农牧业生产以及城镇、工矿企业的安全,而营造的防护林,叫做“防风固沙林”。
人工营造的防风固沙林通常以林带、林网的形式出现。
林带的防风效率与林带的树种、树木密度、林带宽度、带间宽度、林木高度、林带与风向相交所成的角度、风速等因素有关。
理想的设计是:选择枝叶浓密、树干高大的乔木为主要造林树种;林带的树干部分通风量应不少于带前气流的三成,即保持一定程度的疏透状态,以求既使带后风速大幅度降低,又使抬升的气流在带后不致急剧下沉;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
至于带间距离的大小,那是由林带树木有效防护时期内的高度来决定的。
在林学上人们总是用树高倍数来表示防护范围。
在一般情况下,林带背风面的有效防护宽度为树高的20倍左右。
当超过树高25倍以上的距离时,风速就恢复到带前的70%~80%,林带逐渐失去防护作用。
如果林带设计不合理,有效防护距离可能缩小十三四倍。
另外,在防护林带的迎风面,树高3~5倍宽的距离内风速也明显降低。
中国在50年代就开始注意营造防风固沙林。
如在陕西、甘肃境内东起榆林西至酒泉之间,在华北平原各片由于河流泛滥或改造遗留的沙荒地上,在山西雁北地区著名的金沙滩上,在东北西部各大片沙地上,都营造了大量的防风固沙林。
现在中国还有一些地方风沙危害仍很严重,如西北地区还有不少县处在严重的风沙灾害威胁之中。
内蒙古、新疆的大沙漠边缘,不少地区常遭风沙袭击。
所以,在西北风沙危害的广大地区,如何加快营造防风固沙林,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四、农田防护林为了使农田减轻或免受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在农田周围或田间营造的防护林带、林网,叫做“农田防护林”。
从性质上说,它与防风固沙林十分相似,但分布范围主要在中国东南的平原农区。
平原农区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即四旁绿化的树木以及小片的经济林、用材林、风景林、薪炭林等,因为距农田较近,不同程度的发挥了保护农田的作用。
所以,从广义上说,它们也是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能使农田小气候和土壤条件得到改善,促进农作物增产。
农田防护林的基本骨架或结构模式是由林带纵横交错组成的林网和林粮间作。
中国建立农田防护林的历史已很久远。
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宅旁植树已成为群众的习惯,并被政治家列为重要的治国方针。
但是,由于受土地分散经营的局限,建国前农田防护林始终没有普遍发展。
中国从50年代就开始建设农田防护林。
尤其最近几年,农田防护林以农桐间作、枣(柿)粮间作、杨粮间作、果粮间作,以及小片的速生丰产林的形式出现在华北平原、汾渭平原、松辽平原、江汉平原以至于江淮丘陵水网区等农区。
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形成了一个县或几个县联合的防护林体系。
这些由林网、林带、小片林相结合组成的防护林体系,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
五、海岸防护林在沿海岸线一带,保护堤岸和农用、村庄、工矿而营造的防护林叫“海岸防护林”。
海岸防护林的作用分以下几类:①保护农田免受风沙;②保护农作物免受强风或暴风雨袭击;③保护农田免受海雾、卤风的危害;④保护村庄、工矿、交通免受狂风或暴风雨危害;⑤保护堤岸免受海浪侵蚀;⑥解决当地群众用材和烧柴,增加经济收入。
前三种作用与农田防护林相似,但仅前两者与农田防护林作用机制相同。
第三种作用是依靠林带阻留海风所挟带的卤素,防止农田盐化和保障农作物不受卤素的侵害。
与农田防护林网的结构相比,防卤林带更宽,力求不使挟卤气流进入农作物种植范围。
当然,采用的造林树种也要以耐碱抗风和尽可能高大为宜。
第四种的作用主要是抗强风的袭击,保证安全。
第五种的作用必须采用耐盐碱和海水侵渍的树种,营造在堤岸以外的滩涂上,以便涨潮时降低海浪的向岸冲击力。
第六种作用是各种森林所共有的。
海岸防护林的防护作用早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的沿海防护林,对沿海的安全和生产、生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辽东半岛的海岸防护林,有效地防止海雾、卤风对农作物危害的事例,在当地深入人心。
此外,当地的林带抚育间伐所得,还给历来缺材少柴的辽东半岛农村提供了用材、烧柴及其他林副产品,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中国海岸线长达1.8×104km,北起辽宁,南至广西。
过去海岸地带森林植被稀少,多数为荒漠沙滩。
自然条件恶劣,水、旱、风沙和潮灾频繁,特别是风沙灾害经常埋没良田和村庄。
因此,沿海地区今后应该大力营造海岸防护林。
六、护路林顾名思义,护路林是保护地面交通道路的森林,或者反过来说,一切生长在路旁,起保护作用的林木都是护路林。
由于一切林木都有防护作用,包括为取得木材、果品、油料、其他材料或为观赏、隐蔽等为目的的林木,例如用材林、经济林、果园、国防林、风景林、专为美观而设的林荫道、薪炭林,等等,如果处在地面交通线两侧或处在有关位置,都起保护道路作用。
但是,由于经营目的不同,这些林木不能列在护路林范围内。
严格地说,只有在危险地段专门为保护道路而营造的防护林才是护路林。
例如,包兰铁路宁夏中卫县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地段,为了防止流沙湮埋道路,在铁路两侧栽植乔、灌木林以固定沙流,保证火车安全通过,这样的林木就是护路林。
又如,有的路段处在洪水高峰路线的可能冲击范围内,或路基较高而水蚀威胁严重,或路段处在有滑坍危险的高坡之下,在这些情况下为了保护道路的安全而营造的防护林也是护路林。
营造护路林时,要根据防治对象的特点选择造林树种和规格、技术措施。
一般要选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能固持土壤、沙石,生长迅速,抗风倒、风折,冠形端正,寿命较长,耐修剪,抗灰尘的树种。
南方可选择的树种比较多,主要有樟树、法国梧桐、枫杨、水杉、池杉、千年桐、臭椿、火炬松、湿地松、广玉兰、桂花、喜树、刺槐、杨树、柳树、紫穗槐、胡枝子、杨梅、乌柏、夹竹桃、木芙蓉、珊瑚树、木麻黄等;北方可选择的树种较少,主要有杨树、柳树、刺槐、紫穗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