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计算书

配筋计算书
配筋计算书

第一章设计资料

1.建设地点:北京市

2.工程名称:某多层综合楼。

3.水文、地质、气象原始资料:

d. 风荷载:基本风压0.3KN/。C类地区:基本雪压0.4KN/m2。

4.程地质资料:根据勘测单位勘测资料,结合个岩土层的时代成因、沉积规律及工程地质性状不同,将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岩土层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其特征分述如下:

①杂填土(Qml):灰——黑——黄色,稍密,稍湿——湿,局部呈密实状,由混凝土、沥青地板、粘性土及少量砖渣、瓦砾组成,充填时间大约20年。场区内均见分布,一般厚度

0.40——3.90米,平均厚度1.73米。

②粘土(Q2al):红——褐红——褐黄色,硬塑,湿——稍湿,K2孔呈可塑——硬塑状,含铁、锰氧化物及其结核,下部含高岭土团块或条带,局部含少量钙质结核,且粘性较差,夹粉质粘土,该层压缩性中偏低,场区均见分布,厚度1.00——5.30米,平均数3.47米,层顶标高42.50——45.90米。

③层含粘土叫砾石家碎石(Q2dl+pl):红——黄褐色,中密——密实,湿,上部以角砾为主,角砾含量达60——80%,次棱角状,砾径为5——20毫米,成人以石英砂为主,下部为角砾——碎石,碎石含量大30——50%,粒径以30——50毫米为主,最大达120毫米,棱角——次棱角壮,成份以石英及石英砂岩为主,填充少量呈沙土及粘性土,分选差,级配良好。该层压缩性低,场区内均见分布,厚度1.36——6.20米,平均厚度4.40米,顶层标高37.20——41.80米。

④层粘土(Qel):黄色,硬塑,稍湿——稍干,含灰色高岭土团块,由泥岩、页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已完成破坏,下部见少量泥岩,页岩碎屑,该层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层,场区均见分布,一般厚度2.60——4.20米,平均厚度2.74米。顶层标高35.95——40.50米。

5、基础场地类别:Ⅱ类。

6、设防烈度:七度,近震。

岩土测试参数及建议表

编号名称承载力标准值

压缩模量

沉管灌注桩

极限侧阻标准值极限端阻标准

Fk(kpa)

Es(Mpa) Qsik(kpa) Qpk(kpa)

1 杂填土14

2 粉质粘土197 7.2 50

3 含粘土角砾夹碎石316 12.6 60

4 粘土314 11.6 6

5 1300

7.柱的平面布置如图附图8a;框架轴向尺寸及节点编号如图8b.

第二章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荷载统计(依据荷载规范GBJ9—87)

1.恒荷载标准值

1.1、板(见下表1)(KN/m2)

表1 板恒荷载计算表

性质具体做法(取值)荷载值

屋面荷载(Ⅱ级防水) 30厚250x250,C20预制混凝土板,缝宽3—5,1:1水泥砂浆填缝

铺25厚中砂

二层3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刷基层处理剂一遍

20厚1:2.5水泥加气混凝土碎渣找2%坡

干铺1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总厚251mm)

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表面扫干净(100mm)

配套金属龙骨

铝合金方型板,规格500x500(总高度50mm) 5.92

楼面荷载 12厚1:2水泥石子磨光

素水泥浆结合成一遍

18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素水泥浆结合成一遍(水磨石楼面)

钢筋混凝土楼板(100mm厚)

配套金属龙骨

铝合金方型板,规格500x500(总高度50mm) 3.22

卫生间卫生间的板厚为80,其他荷载同楼面荷载 2.72

1.2 梁(见下表2)(kN/m)

表2 梁恒荷载计算表

类型截面尺寸(m) 自重(kN/m) 备注

框架梁(KL)0.25x0.60 3.7500 不计抹灰重。

0.25x0.55 3.4375

0.25x0.40 2.5000

非框架梁梁(L)0.20x0.45 2.2500

0.20x0.30 1.5000

0.20x0.35 1.7500

0.20x0.40 2.0000

1.3墙(见下表3)(kN/m2)

表3 墙恒荷载计算表

墙厚(mm)具体做法取值备注

250 250厚加气混凝土块 1.875 不计抹灰重

200 200厚加气混凝土块 1.500

1.4门窗(见下表4)(kN/m2)

表4 门窗恒荷载计算表

类型具体做法取值备注

窗钢框玻璃窗0.45 门窗的具体尺寸参见建筑图

门木门框0.2

铁钢门0.45

1.5抹灰(见下表5)(kN/m2)

表5 抹灰恒荷载计算表

类型具体做法取值

内墙水泥粉刷墙面(20厚,水泥粗砂)0.36

外墙外墙拉毛墙面(包括25厚水泥砂浆打底)0.7

1.6楼梯------板式楼梯(见下表6)(kN/m2)

表6 楼梯恒荷载计算表

类型具体做法取值备注

平台板 20厚水泥砂浆打底(0.34)

80厚板(25x0.08)

15厚混合砂浆打底(17x0.015)2.6 楼梯的具体尺寸见建筑平面图0.894是梯板斜角的余弦值;0.12是梯板的厚度(取梯板长度的25—30分之一)

梯段板 栏杆(0.1)

水磨石面层(0.65)

锯齿形斜板[25x(0.15/2+0.12/0.984)]

15厚混合砂浆板底粉刷(17x0.015)6.24

2.活荷载(标准值)

2.1楼面活荷载(见下表7)(kN/m2)

表7民用建筑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永久系数

类型性质标柱值(KN/m2) 准永久值系数(Ψ)

楼面 1.办公室 1.5 0.4

2.会议室 2.0 0.5

3.办公楼中的一般资料档案室 2.4 0.5

4.商店 3.5 0.5

5.厕所、盥洗室(办公楼) 2.0 0.4

6.走廊、门厅、楼梯(办公楼) 2.0 0.4

屋面7.上人 1.5

8.不上人 0.7

注:屋面均布荷载与雪荷载,取较大者,不同时考虑。本设计不考虑积灰荷载。

2.2雪荷载(kN/m2)

Sk=μrs0=1.0x0.4=0.4式中Sk------雪荷载的标准值(kN/m2)

μr------屋面积雪分布系数(荷载规范6.2.1——7)

s0------基本雪压(kN/m2)(设计资料已明确为0.4)

注:μr由不同类型的屋面形式,由《荷载规范》5.2.1条规定采用。框架和柱按积雪全跨均布分布情况考虑。

2.3风荷载(kN/m2)

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Wk=βzμsμzω0 ;

式中:Wk-----高度Z处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

βz---高度Z处风振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ω0基本风压kN/m2

风荷载的标准值:基本风压ω0=0.3 kN/m2;风荷载体型系数μs=0.8-(-0.5)=1.3;

因房屋的高度小于30m,所以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βz=1.0(规范6.4.1)

μz的取值见下表8,采用差值法计算。武汉市区,其地面粗糙程度属于C类。

表8 μz取值表

离地面高度(m) 取值离地面高度(m) 取值

5 0.54 4.95 0.540

10 0.71 8.85 0.670

15 0.84 12.75 0.787

20 0.94 16.65 0.873

30 1.11 20.55 0.949

25.45 1.038

注:表中各数值通过插入法求得。

表9 各层Wk的取值表

层号取值 B 柱上线荷 B 柱上线荷 B 柱上线荷 B 柱上线荷

1 0.2100 7.

2 1.516 3.6 0.758 4.5 0.945 3.

3 0.695

2 0.261

3 7.2 1.881 3.6 0.941 4.5 1.176 3.3 0.862

3 0.3069 7.2 2.210 3.6 1.105 4.5 1.381 3.3 1.013

4 0.340

5 7.2 2.453 3.

6 1.22

7 4.5 1.532 3.3 1.124

5 0.3701 7.2 2.665 3.

6 1.333 4.5 1.665 3.3 1.221

6 0.4029 7.2 2.901 3.6 1.451 4.5 1.813 3.3 1.330

注:B为受荷面宽度,单位为

第三章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1.计算方法

由于框架的框架的质量荷刚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的结构体系,所以可以采用底部剪力法简化计算。

多层框架房屋,楼盖的平面刚度大,房屋的集中质量主要集中在楼盖附近,一般采用层模型作为计算简图。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是建筑物遭遇多遇地震时,可能出现的最大重力荷载。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质点范围内的永久荷载标准值与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组合值等于可变荷载标准值与组合系数之积。

2.恒荷载的标准值Gk(kN)

G1的计算:

层号组成部分值

墙250厚:高(4.5+1.63+0.45)/2-0.55+3.9/2=4.69

长43.2x2+15.6x2+6.6x4+7x6.6=190.2

100厚:高(4.5+1.63+0.45)/2-0.35+3.9/2=4.89

长3.3+2.4x2+8.4+6.6=20.1

扣除门窗洞口面积:2.4x3x8+2.4x2.1x4+2.4x2.1x2+1.8x2.1x2+0.9x2.1+1.5x2.1+2.1x3.0+1.8x3.0=111.54取门窗洞口荷载为0.3kN/m(木或钢) 墙重计算:

7.5x0.25x4.69x190.2+0.1x4.89x20.1-111.54x0.25)+111.54x0.3=1494.13 1494.13

梁梁类型梁重1221.525

0.25x0.60线荷载3.7500

0.25x0.55线荷载3.4375

0.25x0.40线荷载2.5000

0.20x0.45线荷载2.2500

0.20x0.35线荷载1.7500

0.20x0.40线荷载2.0000

0.20x0.30线荷载1.5000 43.2x4x3.7500=648

6.6x14x3.4375=31

7.625

2.5x7x2.4=42

13x2.25x6.6=193.05

3.6x1.75x1=6.3

1x4.8x2=9.6

1x3.3x1.5=4.95

梁抹灰梁类型抹灰重111.64

0.25x0.60

0.25x0.55

0.25x0.40

0.20x0.45

0.20x0.35

0.20x0.40

0.20x0.30 43.2x4x(0.25+2x0.6)x0.36=22.55

6.6x14x(0.25+2x0.55)x0.36=44.91

(0.25+2x0.4)x0.36x7x2.4=6.35

13x(0.2+0.45x2)x0.36x6.6=33.98

3.6x(0.2+0.35x2)x0.36x1=1.17

1x4.8x(0.2+2x0.4)x0.36=1.73

1x3.3x(0.2+2x0.3)x0.36=0.95

板卫生间:面载2.72面积3.6x6.6=23.76

楼梯:面载6.24面积3.6x6.6x4=95.04

营业厅、仓库:面载3.22面积43.2x15.6-23.6-95.04=673.92 2830.13

柱边柱:截面400x400;面载4.54;总高:18x(6.13+3.9)x1/2=90.27

中柱:截面500x500;面载6.93;总高:10x(6.13+3.9)x1/2=50.15 757.37

注:墙高以楼板为界,上下各一半;第一层高应层高再加上基础的埋深(楼高/15),200厚的墙扣除梁高均取0.55m;楼梯的面积含梯板面积;边柱截面为400x400,中柱截面为500x500,柱面层荷载的为了方便均采用20厚的水泥沙浆计算。

G2的计算:

层号组成部分值

墙250厚:高3.9

长43.2x2+15.6x2+6.6x2+7x6.6=177.0

200厚:高3.9

长3.3+2.4x2+8.4+6.6=20.1

扣除门窗:洞口面积2.1x2.1x12+2.4x2.1x2+3.14x(0.6)2x2+1.2x1.5+2.1x3.0+1.2x3.0+0.9x2.1+1.5x2.1=80.87

取门窗洞口荷载为0.3kN/m(木或钢)

墙重计算:{7.5x(0.25x3.9x177.0+0.2x3.9x20.1-80.87x0.25)+80.87x0.3}/2+2526.8/2=1905.67 1905.67

梁梁类型梁重1236.375

0.25x0.60线荷载3.7500

0.25x0.55线荷载3.4375

0.25x0.40线荷载2.5000

0.20x0.45线荷载2.2500

0.20x0.35线荷载1.7500

0.20x0.40线荷载2.0000

0.20x0.30线荷载1.5000 43.2x4x3.7500=648

6.6x14x3.4375=31

7.625

2.5x7x2.4=42

14x2.25x6.6=207.9

3.6x1.75x1=6.3

1x4.8x2=9.6

1x3.3x1.5=4.95

梁抹灰梁类型抹灰重114.25

0.25x0.60

0.25x0.55

0.25x0.40

0.20x0.45

0.20x0.35

0.20x0.40

0.20x0.30 43.2x4x(0.25+2x0.6)x0.36=22.55

6.6x14x(0.25+2x0.55)x0.36=44.91

(0.25+2x0.4)x0.36x7x2.4=6.35

14x(0.2+0.45x2)x0.36x6.6=36.59

3.6x(0.2+0.35x2)x0.36x1=1.17

1x4.8x(0.2+2x0.4)x0.36=1.73

1x3.3x(0.2+2x0.3)x0.36=0.95

板卫生间:面载2.72;面积3.6x6.6=23.76

楼梯:面载6.24;面积3.6x6.6x2=47.52

资料室、文印室、会议室、办公室:面载3.22;面积43.2x15.6-23.76-47.52=602.64 2260.78 柱边柱:截面400x400;面载4.54;总高18x3.9=70.2

中柱:截面500x500;面载6.93;总高10x3.9=39 588.98

注:墙高以楼板为界,上下各一半;200厚的墙扣除梁高均取0.55m;楼梯的面积含梯板面积。

G3----G5的计算:

层号组成部分值

墙250厚:高3.9

长43.2x4+15.6x2+6.6x14+2.4x2=301.2

200厚:高3.9

长13x6.6+2.4+3.3=91.5

扣除门窗:洞口面积1.8x18x2.1+1.2x1.5x6+3.14x(0.6)2+1.5x2.1+0.9x2.1+1x19x2.1+3x3.4x2=133.97

取门窗洞口荷载为0.3kN/m(木或钢)

墙重计算:7.5x(0.25x3.9x301.2+0.2x3.9x91.5-133.97x0.25)+133.97x0.3=2526.80 2526.80

梁梁类型梁重1236.375

0.25x0.60线荷载3.7500

0.25x0.55线荷载3.4375

0.25x0.40线荷载2.5000

0.20x0.45线荷载2.2500

0.20x0.35线荷载1.7500

0.20x0.40线荷载2.0000

0.20x0.30线荷载1.5000 43.2x4x3.7500=648

6.6x14x3.4375=31

7.625

2.5x7x2.4=42

14x2.25x6.6=207.9

3.6x1.75x1=6.3

1x4.8x2=9.6

1x3.3x1.5=4.95

梁抹灰梁类型抹灰重114.25

0.25x0.60

0.25x0.55

0.25x0.40

0.20x0.45

0.20x0.35

0.20x0.40

0.20x0.30 43.2x4x(0.25+2x0.6)x0.36=22.55

6.6x14x(0.25+2x0.55)x0.36=44.91

(0.25+2x0.4)x0.36x7x2.4=6.35

14x(0.2+0.45x2)x0.36x6.6=36.59

3.6x(0.2+0.35x2)x0.36x1=1.17

1x4.8x(0.2+2x0.4)x0.36=1.73

1x3.3x(0.2+2x0.3)x0.36=0.95

卫生间:面载2.72;面积3.6x6.6=23.76

楼梯:面载6.24;面积3.6x6.6x2=47.52

资料室、文印室、会议室、办公室:面载3.22;面积43.2x15.6-23.76-47.52=602.64 2260.78 柱边柱:截面400x400;面载4.54;总高18x3.9=70.2

中柱:截面500x500;面载6.93;总高10x3.9=39 588.98

G6的计算

层号组成部分值

墙G3的一半+女儿墙自重=2526.80/2+220.50=1483.90

女儿墙自重:7.5x0.25x1.0x(43.2+15.6)x2=220.5 1483.90

梁梁类型梁重1236.375

0.25x0.60线荷载3.7500

0.25x0.55线荷载3.4375

0.25x0.40线荷载2.5000

0.20x0.45线荷载2.2500

0.20x0.35线荷载1.7500

0.20x0.40线荷载2.0000

0.20x0.30线荷载1.5000 43.2x4x3.7500=648

6.6x14x3.4375=31

7.625

2.5x7x2.4=42

14x2.25x6.6=207.9

3.6x1.75x1=6.3

1x4.8x2=9.6

1x3.3x1.5=4.95

梁抹灰梁类型抹灰重114.25

0.25x0.60

0.25x0.55

0.25x0.40

0.20x0.45

0.20x0.35

0.20x0.40

0.20x0.30 43.2x4x(0.25+2x0.6)x0.36=22.55

6.6x14x(0.25+2x0.55)x0.36=44.91

(0.25+2x0.4)x0.36x7x2.4=6.35

14x(0.2+0.45x2)x0.36x6.6=36.59

3.6x(0.2+0.35x2)x0.36x1=1.17

1x4.8x(0.2+2x0.4)x0.36=1.73

1x3.3x(0.2+2x0.3)x0.36=0.95

板楼梯:面载6.24;面积3.6x6.6x2=47.52

屋面:面载5.92;面积43.2x15.6-47.52=626.4 4004.81

柱边柱:截面400x400;面载4.54;总高18x3.9/2=35.1

中柱:截面500x500;面载6.93;总高10x3.9/2=19.5 294.49

注:墙高以楼板为界,上下各一半;200厚的墙扣除梁高均取0.55m;楼梯的面积含梯板面积。

3.活荷载的标准值Qk (kN)见表

不考虑屋面活荷载,且活荷载的折减系数为0.5。

Qi的计算:

层号组成部分值

Q1 卫生间:面载2.0x0.5;面积3.6x6.6=23.76

仓库:面载5.0x0.5;面积6.6x6.0=39.6

营业厅:面载3.5x0.5;面积43.2x15.6-23.76-39.6=610.56 1191.24

Q2------Q5 卫生间:面载2.0x0.5;面积3.6x6.6=23.76

会议室:面载2.0x0.5;面积7.2x6.6x4=190.08

办公室:面载1.5x0.5;面积43.2x15.6-190.08-23.76=460.08 558.9

4.重力荷载的代表值(kN)计算如下表

重力荷载的代表值的计算

层号Gi Qi Geq=0.85G

1 1494.13+1221.525+111.64+2830.13+757.37=6414.80 1191.24

(6414.80+1191.24+6106.06+6727.19+558.9+558.9+6727.19+7133.83)x0.85=23912.22

2 1905.67+1236.375+114.25+2260.78+588.98=6106.06 558.9

3--5 2526.8+1236.375+114.25+2260.78+588.98=6727.19

6 1483.9+1236.375+114.25+4004.81+294.49=7133.83 0

5.底部剪力法

5.1本框架的自震周期

T1=0.33+0.00069 =0.33+0.00069 =0.496s

查表可知:Ⅱ类场地,近震,Tg=0.35s;多遇烈度,αmax=0.08

因为:Tg

α1= αmax= ×0.08=0.058(需下载数学公式编辑器公式方可完整)

因为:T1=0.496s>1.4 Tg=0.490s尚需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δn=0.08T1+0.01=0.08x0.496+0.01=0.0497

5.2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α1Geq=0.058x23912.22=1386..91kN

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n=δn FEK=0.0497x1386.91=68.92kN

5.3各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地震剪力及楼层层间位移计算见表

Fi、Vi、和△ue的计算

层Gi(kN) Hi(m) Gi Hi ∑Gi Hi Fi

6 7133.83 30.955 220827.707

7 760932.200

8 628.0868686

5 6727.19 26.08 175445.1152 334.7169611

4 6727.19 21.20

5 142650.064 272.1500445

3 6727.19 16.33 109855.0127 209.5831279

2 6106.06 11.46 69944.917

3 133.4420177

1 6414.8 6.58 42209.384 80.52772929

注:(其中Fi= (1-δn)FEK )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表中第6层Fi加上3△Fn。6.主要框架的受荷图

6.1计算长度的取值如下表

构件长度计算

构件取值m 取值m 备注

梁见图取轴线间距

柱 6.58(底层) 4.875(其他层)

6.2构件刚度的取值如下表

构件的刚度计算

构件B(m) H(m) A(m2) I(m3) I0(m3)E(kN/m2) EA(kN) EI(kN.m2) 备注

柱0.4 0.4 0.16 0.0021 0.0021 3.00E+07 4.80E+06 6.40E+04

0.5 0.5 0.25 0.0052 0.0052 3.00E+07 7.50E+06 1.56E+05

边框梁0.25 0.4 0.1 0.0013 0.002 3.00E+07 3.00E+06 6.00E+04 I放大1.5倍

0.25 0.55 0.1375 0.0035 0.0052 3.00E+07 4.03E+06 1.56E+05

0.25 0.6 0.15 0.0045 0.0068 3.00E+07 4.50E+06 2.03E+05

中框梁0.25 0.4 0.1 0.0013 0.0027 3.00E+07 3.00E+06 8.00E+04 I放大2.0倍

0.25 0.55 0.1375 0.0035 0.0069 3.00E+07 4.13E+06 2.08E+04

0.25 0.6 0.15 0.0045 0.009 3.00E+07 4.50E+06 2.70E+05

注:I= ,采用C30的混凝土(弹性模量E=3.0x107)。计算模型详见附图1—2.

6.3框架刚度的取值

采用节点施加100kN的方法(见附图),得到挠度系数,其倒数即为刚度。计算过程见表。

结构的刚度计算

轴号性质 6 5 4 3 2 1

A、D 挠度值0.023 0.02 0.017 0.013 0.01 0.006

刚度值43.48 50 58.824 76.923 100 166.67

B、C 挠度值0.013 0.011 0.009 0.007 0.005 0.003

刚度值76.92 90.91 111.11 142.86 200 333.33

1、7 挠度值0.047 0.041 0.033 0.026 0.019 0.012

刚度值21.227 24.39 30.30 38.46 52.63 83.33

2----6 挠度值0.030 0.026 0.021 0.016 0.012 0.007

刚度值33.33 38.46 47.62 62.50 83.33 142.8

每榀框架的F(地震力)计算

Ⅰ轴号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层号 6 5 4 3 2 1

每榀刚度43.48 76.92 50 90.91 58.82 111.11 76.92 142.86 100 200.00 166.7 333.3

刚度总和(2A+2B)240.8 281.82 339.86 439.56 600 1000

所占比例0.181 0.319 0.177 0.323 0.173 0.327 0.175 0.325

0.167 0.333 0.167 0.333

结构F值(kN) 628.09 334.72 272.15 209.58 133.44 80.53

每榀F值(kN) 113.68 87.30 59.25 108.11 47.08 88.99 36.68 68.11

22.28 44.44 13.45 26.82

Ⅱ轴号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层号 6 5 4 3 2 1

每榀刚度21.28 33.33 24.39 38.46 30.30 47.62 38.46 62.5

52.63 83.33 83.33 142.86

刚度总和(2+5)209.21 241.08 298.7 389.42 521.91 880.96

所占比例0.101 0.159 0.101 0.159 0.101 0.159 0.099 0.160

0.101 0.160 0.095 0.162

结构F值(kN) 628.09 334.72 272.15 209.58 133.44 80.53

每榀F值(kN) 63.43 99.87 33.81 53.22 27.49 43.27 20.69 33.53

13.48 21.35 7.65 13.05

注:Ⅱ中,Z1和Z2分别表示轴1和轴2。

第四章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受力

4.1恒荷载作用下的受荷计算见表。

轴线A-----D传给柱的荷载计算见表

计算模型图及计算结果见附图

1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恒载)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BC梁(kN/m)CD梁(kN/m)

2

墙 6.2815 0 6.28125

板左0 0 0

右 5.0483 0 1/2梁处单向板1.632,中点集中力36.98,后1/2梁处双向板2.805 梁+抹灰3.4375+3.551 2.5+1.802 3.4375+3.551

3------6 墙 6.2815 0 6.28125

板左0 0 0

右 5.0483 0 1/2梁处单向板1.632,中点集中力36.98,后1/2梁处双向板2.805 梁+抹灰3.4275+3.55 2.5+1.802 3.4375+3.551

屋面女儿墙 2.575 2.575 2.575

板左0 0 0

右9.281 0 9.281

梁+抹灰3.4375+0.324 2.5+0.216 3.4375+0.324

2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恒载)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BC梁(kN/m)CD梁(kN/m)

2

墙0 0 6.28125

板左10.0967 0 N(ZP)19.48,N 20.08。

右0 5.048

梁+抹灰2.5+0.486 2.5+0.378 3.4375+2.412

3------6 墙 6.2815 0 6.2815

板左10.0967 0 N(ZP)26.1144,N 24.008。

右0 5.048

梁+抹灰3.4375+2.412 2.5+0.378 3.4375+2.412

屋面女儿墙0 0 0

板左18.563 0 N(ZP)26.1144,N 24.008。

右9.281

梁+抹灰3.4375+0.324 2.5+0.216 3.4375+0.324

注:N(ZP)表示中间平台集中力,N表示楼层平台集中力。

3----4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恒载)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BC梁(kN/m)CD梁(kN/m)

2

墙0 0 6.2815

板左10.0967 0 5.0484

右0 N(ZP)52.2288,N 48.016。

梁+梁抹灰 3.4375+0.486 2.5+0.318 3.4375+0.486

3------6 墙 6.2815 0 6.2815

板左10.0967 0 5.0484

右0 N(ZP)26.1144,N 24.008。

梁+抹灰3.4375+2.412 2.5+0.318 3.4375+2.412

屋面女儿墙0 0 0

板左18.563 0 18.563

右0

梁+梁抹灰 3.4375+0.324 2.5+0.216 3.4375+0.324

注:二层3,4号轴线CD梁左右荷载相反,上表为3号轴线。

5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恒载)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BC梁(kN/m)CD梁(kN/m)2

墙0 0 6.2815

板左10.0967 0 5.048

右0 N(ZP)26.1144,N 24.008。

梁+抹灰3.4375+0.324 2.5+0.216 3.4375+2.412

3------6 墙 6.2815 0 6.2815

板左10.0927 0 5.048

右0 N(ZP)26.1144,N 24.008。

梁+梁抹灰 3.4375+2.412 2.5+0.318 3.4375+2.412

屋面女儿墙0 0 0

板左18.563 0 9.281

右0 N(ZP)26.1144,N 24.008。

梁+抹灰3.4375+0.324 2.5+0.216 3.4375+0.324

6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恒载)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BC梁(kN/m)CD梁(kN/m)2

墙 6.2815 6.5625 6.2815

板左10.0927 0 0

右0 0

梁+梁抹灰 3.4375+0.324 2.5+0.216 0

3------6 墙 6.2815 0 0

板左10.0927 0 1.932

右0 5.048

梁+梁抹灰 3.4375+2.412 2.5+0.216 3.4375+0.324

屋面女儿墙0 0 0

板左18.563 0 12.375

右0

梁+梁抹灰 3.4375+0.477 2.5+0.318 3.4375+0.477

7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恒载)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BC梁(kN/m)CD梁(kN/m)

2

墙 4.1335 3.1875 4.1335

板左 5.0483 3.1875 5.0483

右0 0 0

梁+梁抹灰 3.4375+3.551 2.5+1.802 3.4375+3.551

3------6 墙 4.1335 3.1875 6.28125

板左 5.0483 0 5.0483

右0 0 0

梁+梁抹灰 3.4375+2.3373 2.5+1.802 3.4375+3.55

屋面女儿墙 2.575 2.575 2.575

板右0 0 0

左9.281 0 9.281

梁+梁抹灰 3.4375+0.477 2.5+0.318 3.4375+0.477

注:板的荷载均为梯形荷载,图中的数值为梁跨中的最大值。

3号轴线框架梁A---D传给框架柱的荷载计算(恒载)(横向)

层号传荷构件取值(kN) 总和(kN)

2(A柱)墙 2.94x(7.2x3.3-2.1x2.1x2)+2x2.1x2.1x0.3=46.57 136.73 板 3.22x0.871x1.8x2x6.6x0.5+5/8x7.2x3.22x1.8=59.40

梁 4.272x7.2=30.76

2(B柱)墙0 117.98

板 3.22x7.2x1.2+59.40=87.22

梁 4.272x7.2=30.76

2(C柱)墙0 88.28

板 3.22x7.2x1.2+0.5x59.40=57.52

梁 4.272x7.2=30.76

2(D柱)墙 2.94x(7.2x3.3-2.1x2.4x2)+2x2.4x2.1x0.3=43.24 103.70 板0.5x59.40=29.7

梁 4.272x7.2=30.76

3---6层(A、D柱)墙 2.94x(7.2x3.3-1.8x2.1x2)+2x1.8x2.1x0.3=49.90 140.06 板 3.22x0.871x1.8x2x6.6x0.5+5/8x7.2x3.22x1.8=59.40

梁 4.272x7.2=30.76

3---6层(B、C柱)墙 2.94x(7.2x3.3-1.0x2.1x2)+2x1.0x2.1x0.3=58.77 176.75 板 3.22x1.2x7.2+59.40=87.22

梁 4.272x7.2=30.76

屋面(A、D柱)墙 2.94x7.2x1.0=21.17 161.13

板 5.92x0.871x1.8x2x6.6x0.5+5/8x7.2x5.92x1.8=109.20

梁 4.272x7.2=30.76

屋面(B、C柱)墙0 191.11

板 5.92x7.2x1.2+109.202=160.35

梁 4.272x7.2=30.76

注:墙重为除去窗洞口面积,然后再加上0.3 kN/m2的窗重。

4.2活荷载作用下的受荷图

活荷载作用下地受荷图计算见表,轴线A---D传给柱的荷载计算见表

计算模型图及计算结果见附图

1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活荷)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 BC梁(kN/m) CD梁(kN/m)

2 板左 5.487

3 0 0

右P 1.2,N 20.74,S3.3

3---6 板左

3.763 0

右P 1.2,N 20.74,S3.3

屋面板左

2.3517 0

右 2.3517

2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活荷)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 BC梁(kN/m) CD梁(kN/m)

2 板左10.9746 0

N12.96,N13.5

右 5.4873

3---6 板左 4.70 N9.18,N6.75

右 2.3517

屋面板左 4.70 N9.18,N6.75

右 2.3517

3----4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活荷)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 BC梁(kN/m) CD梁(kN/m)

2 板左10.9746 0

5.7873

右N(ZP)18.36,N13.50

3---6 板 4.70 4.7

屋面板 4.70 4.70

注:二层3,4号轴线CD梁左右荷载相反,上表为3号轴线(集中力的具体位置见建筑图)。5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活荷)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 BC梁(kN/m) CD梁(kN/m)

2 板左10.97 0

10.97

右N12.96,N13.5

3---6 板左 4.70 2.3517

右N9.18,N6.75

屋面板左 4.70 2.3517

右N9.18,N6.75

6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活荷)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 BC梁(kN/m) CD梁(kN/m)

2 板左10.9746 0

右0

3---6 板左 4.7 0.9

右 2.35

屋面板左 4.70 0.9

右 2.35

7号轴线框架受荷计算(活荷)

层号传荷构件AB梁(kN/m) BC梁(kN/m) CD梁(kN/m)

2 板左 5.4873

0 5.4873

右0 0

3---6 板左 2.35 2.35

右0 0

屋面板左0 0

右 2.35 2.35

注:板的荷载均为梯形荷载,图中的数值为梁的跨中最大值。P代表均布力,S代表三角形分布力,N代表集中力。

3号轴线A---D传给框架柱的荷载计算(活载)(横向)

层号传荷构件取值(kN) 总和(kN)

2(A柱)板 3.5x1.8x5/8x3.6x2=28.35 64.57

梁 3.5x1.8x6.6x0.871=36.22

2(B柱)板 3.5x1.8x5/8x3.6x2+3.5x1.2x7.2=58.59 94.81

梁 3.5x1.8x6.6x0.871=36.22

2(C柱)板 3.5x1.8x5/8x3.6x2+3.5x1.2x7.2+3.6x0.9=58.59 79.94

梁 3.5x1.8x6.6x0.871=18.11

2(D柱)板 3.5x1.8x5/8x3.6x2=28.36 40.65

梁 3.5x1.8x6.6x0.871x0.5x0.5+3.6x0.9=12.29

3---6(A、D柱)板 1.5x1.8x5/8x3.6x2=12.15 27.67

梁 1.5x1.8x6.6x0.871=15.52

3---6(B、C柱)板 1.5x1.8x5/8x3.6x2+1.5x7.2x1.2=25.11 40.33

梁 1.5x1.8x6.6x0.871=15.52

屋面(A、D柱)板 1.5x1.8x5/8x3.6x2=12.15 27.67

梁 1.5x1.8x6.6x0.871=15.52

屋面(B、C柱)板 1.5x1.8x5/8x3.6x2+1.5x7.2x1.2=25.11 40.33

梁 1.5x1.8x6.6x0.871=15.52

注:此处的梁为板传给次梁,次梁再传给框架梁(即框架梁处有一集中力),框架梁再传给柱。

同时,也可以采用受荷面的方法计算。

4.3风荷载作用下的受荷图

计算模型图及计算结果见附图

4.4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荷图

计算模型图及计算结果见附图

第五章内力组合

考虑五种荷载组合:

组合1:1.2恒+1.4活;

组合2:1.2恒+1.4风(组合2‘:1.2恒-1.4风);

组合3:1.2恒+0.85x1.4(活+风)(组合3,:1.2恒+0.85x1.4(活-风);

组合4:1.2(恒+0.5活)+1.3地震(组合4‘:1.2(恒+0.5活)-1.3地震);

组合5:恒+0.5活+1.3地震(组合5,:恒+0.5活-1.3地震)。

5.1横梁内力组合表:见表

横梁的内力组合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组合:

(1)边支座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及边跨跨中最大弯矩

本跨布置活荷载,再隔跨布置。

(2)跨跨中最大弯矩

本跨布置活荷载

(3)中间支座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

支座相邻两跨布置活荷载

5.2框架柱内力组合表:见表

柱的内力组合同横梁一样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组合。

第六章框架配筋

6.1计算基本参量(见表)

表计算基本参量

构件计算单元bxh(mm)材料(N/mm2)备注

梁AB、CD 250x550 C30;(fc=15;fcm=16.5)

Ⅰ级钢(纵筋);(fy=210)

Ⅱ级钢(箍筋);(fy=310)梁的支座弯矩考虑调幅,系数取0.85

BC 250x400

柱A、D 400x400

B、C 500x500

6.2框架横梁配筋计算

思路:根据横梁控制截面内力设计值,利用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算出所需纵筋及箍筋并进行配筋。

弯矩调幅:考虑到塑性内力重分布,现浇框架的支座调幅系数可采用0.8---0.9,本设计取0.85,跨中弯矩为组合最不利内力,故不必调整。

6.2.1纵筋的计算公式(见表)

支座负弯矩钢筋计算采用矩形截面;跨中正弯矩计算采用T形截面;跨中负弯矩计算采用矩形截面。

T形截面受弯构件翼缘计算宽度b’f的确定:

查规范,其属于肋形梁,且满足b’f/h0>0.1,因此,b’f=min(

AB CD跨:b’f=min(

BC跨:b’f=min(

AB、CD跨:

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BC跨:,

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第一类T形截面的计算采用矩形计算方法,但

截面有效高度:h0=h-35(纵向受拉钢筋为一层);h-60(纵向受拉钢筋为二层)

查规范得到:三级框架,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梁中位置

支座跨中

三、四级0.25 0.2

受压钢筋承受弯矩的计算公式:

梁内受力钢筋的直径一般不益大于28mm,也不应小于10mm.

6.2.2箍筋的计算公式:(见表)

由《规范》规定,如果按计算不需要设置箍筋时,则对截面高度h大于300mm的梁,仍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

同时框架梁梁端箍筋应予以加密,加密区的长度取1.5hb或500mm二者中的较大者,箍筋的最大间距取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150mm三者中的最小值。

0.25fcbh0=0.25x15x250x515=482.81kN。

0.07 fcbh0=0.07x15x250x515=135.19kN。

0.25fcbh0=0.25x15x250x365=342.18 kN。

0.07 fcbh0=0.07x15x250x365=95.81 kN。

配筋计算的剪力应考虑支座边缘的剪力。考虑到其影响较小,此处不考虑。

箍筋加密区采用间距为100。

注:1.对于支座截面,;

2. (或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三)

3.对于支座截面,,对于跨中截面

6.3框架柱配筋计算

6.3.1纵筋的计算(见表)

采用对称配筋。(取下柱值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如

因为,(Ⅰ)如果>0.35, 则为小偏心,然后对进行修正,用公式

(Ⅱ)如果0.35,则为大偏心,按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由〈〈规范〉〉(GBJ11—98)纵筋的最小总配筋率为:

抗震等级为三级:角柱:0.8%;中、边柱:0.6%。

6.3.2箍筋的计算公式(见表)

取最大剪力值作为控制值。

计算公式如下:

VC=

框架柱的计算剪跨比小于1取1,小于3取3。Hn为柱的净高,h为柱截面宽。

N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如果N>0.3fcbh0,则N 的取值为0.3fcbh0;如果N<0.3fcbh0,则取N。

由组合内力表可知:最到轴力为1712.62,则轴压比为:=0.71>0.6,查规范最小体积配筋采用0.8%,

第七章基础配筋

思路:设计基础的荷载包括:a.框架柱传来的弯矩、轴力和剪力(可取设计底层柱的相应控制内力);b.基础自重,回填土的重量。

7.1荷载设计值

7.1.1外柱基础承受的上部荷载

框架柱传来:

7.1.2内柱基础承受的上部荷载

框架柱传来:B柱:

C柱:

该工程框架层数不多,地基土较均匀且柱距较大,可选择独立柱基础,据地质报告基础埋深需在杂填土一下。取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15,查GBJ10-89,表 2.1,fc=7.5N/mm2;fcm=8.5N/mm2;ft=0.9 N/mm2.

7.2外柱独立基础的计算

7.2.1初步确定基底尺寸

a. 选择基础的埋深d=1.70m(大于建筑物高度的1/15)

b. 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基础的埋置深度大于0.5m)

根据设计资料提供,基底以下为红粘土,查表知承载力修正值:

重度计算:杂填土

粘土

则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进行修正)

c. 基础底面尺寸

先按照中心荷载作用下计算基底面积:

但考虑偏心荷载作用应力分布不均匀,故将计算出的基底面积增大1.2~1.4,取1.2。

选用矩形:a:b=1.5~2.0,即:宽×长=2.9m×4.8m,A=13.92m2(满足要求)b 3m满足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必对宽度进行修正。

d. 地基承载力验算

基础底面的抵抗弯矩:

作用于基底中心的弯矩轴力分别为:

e. 基础剖面尺寸的确定采用台阶式独立柱基础

构造要求:一阶台阶宽高比1.75,二阶宽高比1.0。阶梯形每阶高度益为300~500,当h>900时,采用三阶,阶梯得水平宽度和阶高尺寸均为100mm的倍数。

基底垫层在底板下浇筑一层素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00mm,两边伸出基础底板为100mm.

f. 土壤净反力Fl的计算

(不包括基础及回填土自重)

一阶处:h01=1000-35=965mm

m

破坏锥面上的承载力设计值[Fl]按《规范》法计算:

[Fl]=0.6ftbmh0=0.6x900x1.65x0.965=859.82kN>Fl=381.48kN

7.2.2基础底面配筋计算

基础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与土壤净反力的共同作用下,可把它到过来,视为一均部荷载作用下支承于柱上的悬臂板。

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框架平面内:选取

实配:Φ18@200,As=3690.25mm2

框架平面外:选取

实配:Φ9@200,As=1526.4mm2

7.2.3内柱基础的计算

7.2.3.1初步确定基底尺寸

a. 选择基础埋深(同外柱)d=1700mm.

b. 地基承载力对深度修正(同外柱)f=225.71kPa

c. 基础底面尺寸

按中心荷载作用下计算基础底面积:

考虑到偏心荷载作用应力分布不均,故将计算出的基底面积增大1.2倍

选用矩形基础:b:l=1.5~2.0 即:宽×长=3.0×4.9 A=14.7m2>14.69m2(满足)

但是,由于柱间距为2.4m,柱下单独基础受到场地限制做不成对称形状,现考虑将该柱做成联合基础,其(二柱联合基础)可增大基底面积,并起调节不均匀沉降作用。

7.2.3.2计算基底的形心位置

对柱B的轴心取矩,由得合力作用点至柱B轴心的距离为:

基础长度:

7.2.3.3计算基础底面宽度

取l为4m,b为6m.

7.3.3.4计算基础内力

净反力:

剪力和弯矩的计算,先对柱B和柱C轴线的左右边进行。该两处截面分别以1、2表示,下列符号的上标l表示截面的左边,上标r表示截面右边。

剪力V:

弯矩M:

下面求柱间最大负弯矩的位置:

7.3.3.5基础的高度:

先取基础高度H0=1.5m,h0=1460mm.

a. 抗冲切验算

冲切破坏锥体的底边长(柱C

先计算冲切破坏锥体实际的底面积。

对柱B.

冲切力:

冲切破坏锥体上下周边的平均值:

抗冲切力(混凝土ft=0.9N/mm2)为:

0.6ftbmh0=0.6×900×5.52×1.46=4351.97kN>Fl=681.12kN(满足要求)对柱C

冲切力:

冲切破坏锥体上下周边的平均值:

抗冲切力(混凝土ft=0.9N/mm2)为:

0.6ftbmh0=0.6×900×7.84×1.46=6181.06kN>Fl=81.65kN(满足要求)

b. 抗剪切计算

基础抗剪切力(混凝土fc=7500kN/m2)

0.07fcbh0=0.07×7500×6×1.46=4599kN

对柱C:剪力VII=F2-bpn(l2+ ac2+h0)

=2346.77-1161.6×(0.8+0.5×0.5+1.46)

=-568.85kN(负号表示方向)<4599kN(满足要求)

7.3.3.6配筋计算

a. 纵向钢筋

柱间负弯矩Mmax=-846.86kN.m所需钢筋面积(选用II级钢筋,fy=310n/mm2)

最大正弯矩取Mr2=371.71kN.m,所需钢筋面积为:

按最小配筋百分率0.2%考虑

0.002bh0=0.002×6×1460=17520mm2

基础顶面配ф20@100(As=18852mm2),通长布置。基础底面(柱C下方配ф20@100(As=18852mm2)其中4根通长布置。

b. 横向钢筋

柱B等效梁宽为:

横向钢筋放在低筋之上,基础的有效高度取1460-10=1450mm.

柱C等效梁宽为:

横向钢筋放在低筋之上,基础的有效高度取1460-10=1450mm.

对柱B,按最小配筋率0.2%考虑:

0.002×1600×1450=4640mm2

配ф20@100(AS=5027mm2)

怎么计算梁的配筋图的钢筋用量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梁编号 2、截面尺寸 3、箍筋 4、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梁支座上部筋 8、梁下部钢筋 9、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深基坑 精】支撑配筋计算书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1、支撑类型:SGL1 2、杆件编号:7 3、已知计算数据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f c=14.3N/mm2 受拉钢筋为HRB335级,f y=300N/mm2,受压钢筋为HRB335级 f'y=300N/mm2,弯矩设计值:M=1693*1.35=2285kN.m,轴向压力设计值:N=8775*1.35*1.2=14215kN 截面:矩形:b=800mm,h=3900mm,面积:3120000mm2,构件计算长度l0=11000mm αs=35mm,αs'=35mm,ξb=0.55mm 4、求初始偏心距e i即e i=e0+e a: e0=M/N=2285000000.00/14215000.00=160.75mm 取e a=130.00mm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7.3.3条P50 e i=160.75+130.00=290.75mm 5、计算偏心距增大系数:η: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7.3.10条P58 ξ1=0.5f c A/N=0.5×14.30×3120000.00/14215000.00=1.57>1,故:ξ1=1.00 由于l0/h=2.82<15故取ξ2=1.00 1

=1.08 6、判断大,小偏心受压 N b=α1f c bh0ξb =1.00×14.30×800.00×3865.00×0.550 =24318580.00N≥N=14215000.00N 故,按大偏心计算7、求纵向钢筋面积A S和A S'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7.3.4条P50 x=N/(α1f c b)=14215000.00/(1.00×14.30×800.00)=1243mm≥2αS'=70mm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7.3.4条P50 e=ηe i+0.5h-αs=1.08×290.75+0.5×3900.00-35.00=2227.71mm =[14215000.00×2227.71-1.00×14.30×800×1243×(3865-0.5×1243)]/[300.00×(3865-35)] =-12569.66mm2<ρmin bh=6240.00mm2故取 A s=6184.00mm2 受压钢筋选用:13Φ25(A s=6382mm2)。 受拉钢筋选用:13Φ25(A s'=6382mm2)。 1

楼板结构计算及配筋

利用PKPM进行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3) 十三、执行PMCAD主菜单5,画结构平面图 首先确定要画的楼层号 1、选择“1修改楼板配筋参数”,对各项参数进行确认和修改。 支座受力钢筋最小直径:8 板分布钢筋的最大间距:250 双向板计算方法:弹性算法 边缘梁支座算法:梁截面刚度相对楼板较大时“按固端计算”,否则“按简支计算” 有错层楼板算法:错层较大时“按简支计算”,错层较小时“按固端计算” 是否根据裂缝宽度自动选筋:选择“打勾”,允许裂缝宽度取默认0.3mm 使用矩形连续板跨中弯矩算法:选择“打勾” 钢筋级别:全部选用一级钢 钢筋放大系数:取默认值 钢筋强度设计值:取默认值 钢筋级配表:根据工程情况增(删)级配表,给出合适的钢筋级配。 2、选择“2修改边界条件”,先显示边界条件,再按照工程实际情况,对楼板边界条件逐个进行调整。 主要是不符合在楼板配筋参数中定义的边缘梁支座算法的地方,要在此修改边界条件。 3、执行“4 画平面图参数修改”,确定合适的图纸号、比例尺。 “板钢筋要编号”:此项控制楼板钢筋标注方式。选择“打勾”,相同的钢筋编同一个号,只在其中的一根上标注钢筋级配及尺寸;选择“不打勾”,图上的每根钢筋均要标注钢筋的级配及尺寸。 本工程要求不画钢筋表,板钢筋均不编号,钢筋不用简化标注,柱“涂黑”,梁线选择“虚线”。 4、执行“0 继续”,查看楼板计算结果图形。 1)执行“2 现浇板计算配筋图”,生成板计算配筋图BAS*.T。 2)执行“6 现浇板裂缝宽度图”,查看有否裂缝宽度超限。满足,则进行下一步绘施工图;否则,应选择“返回PM主菜单”修改板厚,按上述步骤重新计算。 5、执行“0 进入绘图”,绘制楼板施工图PM*.T。 1)执行“画板钢筋”,选择“自动布筋”。此时可有2种选择:“按楼板归并结果配筋”,则只在样板间内布筋,其余与之编号一样的房间均采用相同配筋;若不归并,则每个房间的配筋均按实际配筋在图上表达。 选择“通长配筋”->“板底配筋”,对相邻几个配筋相同的连续房间实现板底贯通配筋,即钢筋不在中间支座断开并锚固。 选择“改板钢筋”->“移动钢筋”,对钢筋标注位置重叠的钢筋作适当调整,保证图面清晰。 2)执行“标注轴线”,选择“自动标注”,标注轴线并命名。 3)执行“存图退出”,“插入图框” 1、依次键入其他要画的楼层号,重复上述步骤。 十四、执行PMCAD主菜单9,图形编辑、打印及转换 1、执行“图形拼接”,将多个*.T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以方便对比查看,如可将输入的各层楼(屋)面恒(活)荷载、梁间荷载、节点荷载等拼接形成一个荷载文件,各层结构构件几何平面图FP*.T拼接形成一个构件布置文件,各层柱、梁配筋验算图PJ*.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各层梁平面施工图PL*.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各层柱平面施工图ZPM*.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各层楼板施工图PM*.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等。 2、执行“T转DWG”,将T格式的文件转换为DWG格式的文件,以便在AutoCAD中对各文件作进一步地编辑、修改、打印。

柱钢筋计算公式

抗震框架柱计算公式 一、基本参数: 1、柱净高hn Hn:柱净高=本层层高-梁高 底层柱净高=底层层高+基础顶至嵌固部位高度-梁高 2、连接长度: 机械连接: 短筋:0 长筋:35d 焊接 短筋:0 长筋:Max(35d,500) 柱纵筋中长筋和短筋各50%。 3、非链接区长度: 底部非连接区 嵌固部位高度=Hn/3 (注:首层必为嵌固部位,看标注。) 非嵌固部位高度=max(Hn/6,Hc,500) (二层及以上柱根部位) 顶部非连接区 高度=梁高+max(Hn/6,Hc,500) Hc=柱长边尺寸 非连接区箍筋加密,箍筋起步:50mm 二、基础插筋 长度=弯折长度+纵筋插入长度+底部非连接区长度+连接长度 弯折长度取值: 1、Hj>laE(la) 弯折长度=Max(150,6d) 2、Hj<=laE(la) 弯折长度=15d Hj为基础高度,LaE=38d 纵筋插入长度=基础高度Hj-基础保护层 基础内箍筋(简单的2肢箍,矩形封闭箍筋,非复合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 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箍筋基础顶面下起步:100mm 三、首层柱纵筋 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非连接区Hn/3+max(Hn/6,hc,500)+连接长度 四、中间层柱纵筋 纵筋长度=中间层层高-当前层非连接区+(当前层+1)非连接区+连接长度 非连接区=max(1/6Hn、500、Hc) Hc=柱长边尺寸 五、顶层柱纵筋 顶层KZ 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 1、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中柱纵筋长度=层高-梁高-非搭接区长度+锚固长度-连接长度 2、边柱、角柱

梁配筋计算

梁 摘要: 本文总结了8*8m、6*6m 梁的线荷载设计值、梁的宽度、高度取值、梁箍筋肢距及复 合箍筋、梁弯矩算法、梁钢筋根数、定量性分析不同跨度、截面大小梁的配筋、梁的抗剪能力,总结了梁的配筋公式及设计中要注意的要点、腰筋、剪力墙连梁、pkpm 建模及梁的布置方法。 本文章总结于: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杨星“pkpm 结构 软件从入门到精通”、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共13 页。 注:本文中的一些估计并不精确,可能存在一定或较大的误差,估计荷载大小,只是 为了在设计时,心中有底,更好的去进行概念设计。在估计过程中有些公式表达得并不清楚,可以直接看结果。 2011-11-20---12-28 1.荷载: 1.1:例 假设一个8m*8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 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22.5 KN /m,如果 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45 KN /m.设计值为56 KN /m(包括填充墙);假设一个6m*6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16.9 KN /m,如果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34 KN /m.设计值为42 KN /m(包括填充墙. 1.2.定量分析: 1.2.1.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300*8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8m*8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5m *2+1.2*5.24*3m *0.7+25*0.3*0.8=5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5m *2+1.2*2.96*3m =25*0.3*0.8=50 KN /m 1.2.2.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250*6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6m*6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125m *2+1.2*5.24*3m *0.7+25*0.25*0.6=4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125m *2+1.2*2.96*3m +25*0.25*0.6=40KN /m。 1.2.3.总结: 一般来说,大跨度(8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包括自重,填充墙等)可以用50 KN /m 来估计;6m 跨度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可以用40 KN /m来估计,以上估计荷载设计值均考虑了双向板传递给梁的荷载。 一般3m 高填充墙传递给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在10-15 KN /m范围内,可以用13 KN /m来近似估计;300*800 的梁自重线荷载为6 KN /m ,250*600 的梁线荷载为 4 KN /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超过了40 KN /m就可以认为是较大荷载,梁的截面应该 取大值。梁上线荷载设计值时,可以近似按每平方18 2 kN / m 的荷载大小传递给梁。

板的配筋计算书

4.1、设计荷载 荷载选取如下表: 覆土压力(D):0.5×20=10kPa; 地面超载(含车辆冲击荷载)(L):1.3×20kPa=26kPa; 结构自重由程序自行计算。 4.2 计算工况及工况组合 结构计算时考虑及荷载组合表:

五、结构计算 按弹性板计算: 1 计算条件 计算跨度: L x=13.700m L y=10.100m 板厚h=500mm 板容重=25.00kN/m3;板自重荷载设计值=16.88kN/m2 恒载分项系数=1.35 ;活载分项系数=1.40 活载调整系数=1.00 ; 荷载设计值(不包括自重荷载): 均布荷载q=49.90kN/m2 砼强度等级: C35, f c=16.70 N/mm2, E c=3.15×104 N/mm2 支座纵筋级别: HRB400, f y=360.00 N/mm2, E s=2.00×105 N/mm2板底纵筋级别: HRB400, f y=360.00 N/mm2, E s=2.00×105 N/mm2 纵筋混凝土保护层=30mm, 配筋计算as=35mm, 泊松比=0.20 支撑条件位四边固定形式。 2 计算结果 2.1 内力计算结果 运用理正结构计算软件,按照双向板进行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双向板弯矩图 跨中沿长边向弯矩为126.7kN.m/m,需配钢筋面积1000mm2(0.20%),实配钢筋为E20@150(2094 mm2)。 跨中沿短边向弯矩为223.5kN.m/m,需配钢筋面积1379 mm2 (0.28%),实配钢筋为E20@150(2094 mm2)。 长边支座弯矩为-480.9kN.m/m,需配钢筋面积3095mm2 (0.62%),实配钢筋为E25@150(3272mm2)。 短边支座弯矩为-384.8kN.m/m,需配钢筋面积2437 mm2 (0.49%),实配钢筋为E25@150(3272mm2)。 2.2 挠度结果(按双向板计算) 经查《结构静力计算手册》:挠度计算系数α0=0.002006 (1)截面有效高度:

柱配筋计算

柱配筋计算 1)如果随意放大梁的配筋,有可能会导致梁的配筋率大于1%,此时按照规范要求是需要进行双排布置钢筋的,这时候由于as发生了变化,as相比原来配筋计算时用到的as增大,导致受压区高度h0变小,这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增加的钢筋量有可能达不到用新的as计算的钢筋量,可能造成计算配筋结果偏小。 2)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计算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或者构造配筋要求,这样就无法保证梁构件的延性。原来计算出的受拉、受压面积是按照对应抗震等级要求下的构造面积及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双控的结果。 3)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对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不利。软件中强柱弱梁的处理是按照柱端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乘以对应抗震等级下的调整系数,得到柱计算配筋。实际上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还应该包括在翼缘范围内板钢筋的作用,仅按照直接放大柱端组合弯矩调整系数方式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如果再增大梁端受拉钢筋,由于柱钢筋不变,会进一步导致强柱弱梁更难以实现。

4)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这也不利于梁端塑性铰机制的出现。有可能由于钢筋的增加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跨中,出现梁出现塑性铰时跨中先于支座部位。规范中对梁配筋要求梁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也是期望在竖向荷载下,梁跨中受弯承载力高于支座部位。如果加大梁端计算钢筋,规范这条有可能就名存实亡了。 5)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增大到当实际配筋大于2%时,梁端加密区的最小直径要增大2mm,因此,如果增加钢筋量有可能会导致对箍筋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这容易被设计师忽略掉。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1 s f c bh02(9-1-1)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E 1 s f c bh02 / RE(9-1-2)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M Max M u , RE M uE(9-1-3)比较 39 和表 43 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 控制。故表 39 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 43,且为乘以RE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 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 CD 跨: b f 1 3l0 =7.5/3=2.5m; b f b s n0.3 [ 4.20.5 (0.25 0.3)] 4.2m b f b12h f0.3 12 0.3 1.86m h f h00.1 , 故取b f =1.86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一排钢筋取 h0=700-40=660mm,

两排钢筋取 h0=700-65=635mm, 则 f c b f h f h0h f 2=14.3×1860×130×(660-130/2) =2057.3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BC 跨: b f 1 3l0 =3.0/3=1.0m; b f b s n =0.3+8.4-0.3=8.4m; b f b12h f 0.312 0.131.86m ; h f h00.1, 故取b f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h0=550-40=510mm, 则 f c b f h f h0 h f 2=14.3 ×1000×130×( 510-130/2)=827.2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 49 及表 50。 表格 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层号 AB 跨BC 跨CD 跨 -MABz-MABy-MBCz-MBCy-MCDz-MCDy 负弯矩 M ( kN·m)-213.6-181.8-188.86-188.86-181.18-213.6 M bh0.1140.0970.1010.1010.0970.114 1 f c0 s2 1(12s ) 0.1210.1020.1070.1070.1020.121 4 0.9710.9490.9470.9470.9490.971 s 0. 5 1(12s ) 配筋 As(m m2)925.84803.52839.35839.35803.52925.84实配钢筋3C203C203C203C20 3 负弯矩 M ( kN·m)-370.84-319.2-347.48-347.48-319.92-370.84

钢筋混凝土楼板配筋计算书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是土木工程学生设计学习的"居家良药". 关键词: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设计资料 本设计为一工业车间楼盖,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楼盖梁格布置如图T-01所示,柱的高度取9m,柱子截面为400mm×400mm。 (1)楼面构造层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20mm厚混合砂浆顶棚抹灰。 (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8kN/m2。 (3)恒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3(因为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kN/m2)。 (4)材料选用: 混凝土:采用C20(,)。 钢筋:梁中架立钢筋、箍筋、板中全部钢筋采用HPB235()。 其余采用HRB335()。 2.板的计算。 板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板的厚度按构造要求取。次梁截面高度取 ,截面宽度,板的尺寸及支承情况如图T-02所示。 (1)荷载: 恒载标准值: 20mm水泥砂浆面层; 80mm钢筋混凝土板; 20mm混合砂浆顶棚抹灰;

; 恒载设计值;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即每米板宽设计承载力。 (2)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中间跨; 跨度差,说明可以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其计算简图如图T-03所示。 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Q-01。 ,(根据钢筋净距和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并考虑到梁、板常用的钢筋直径(梁设为20mm,板设为10mm),室内正常环境(即一类环境)的截面有效高度h。

和梁板的高度h有以下关系: 对于梁: h。=h-35mm (一排钢筋) 或 h。=h-60mm (两排钢筋);对于板 h。=h-20mm 、h。=h-(最小保护层厚度+d/2) ,其中最小保护层厚度依据环境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定,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一般的,对于梁可取20,板可取10),各截面的配筋计算见表Q-02。 中间板带②~⑤轴线间,其各区格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各跨跨中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作用,其弯矩降低20%。 3.次梁的计算。 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取主梁的梁高,梁宽。 荷载:

3×20普通钢筋箱梁计算书讲解

目录 1、工程概况 (2) 2、主要技术标准 (2) 3、采用规范 (2) 4、主要材料 (2) 5、计算参数 (2) 6、结构计算模型 (3) 7、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 8、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6) 9、横梁的计算 (8) 10、构件构造要求 (10) 11、结论 (10)

1、工程概况 本桥是黑龙江省伊绥高速公路南互通E匝道桥第四联钢筋混凝土箱梁桥。采用3-20米等高度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梁桥。 2、主要技术标准 设计荷载:公路—I级 桥面宽度:B=10.5m 2个车道 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3、采用规范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主要材料 主梁材料:C40混凝土 普通钢筋: HRB335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280MPa; 5、计算参数 (1)、采用空间有限元杆系将主梁离散为35个节点, 34个单元。荷载组合及验算内容一律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相关条文执行。 (2)、活载布置采用外侧偏载最不利方式布载。 (3)、荷载取值: ●恒载:一期恒载混凝土容重为26kN/m3;二期恒载为10cm沥青 铺装,容重为26kN/m3,防撞栏杆为9.6kN/m; ●活载:荷载标准为公路I级,并考虑汽车荷载引起的冲击力,

冲击系数的取值参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计算,由程序计算出此结构的自振频率为9.8Hz, 得到冲击系数 =0.36; ●汽车引起的离心力:取值参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汽车引起的制动力:取值参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如果有离心力参与荷载组合是制动力取值按照0.7 倍考虑; ●基础变位:基础作用按照支座不均匀沉降考虑,支座的沉降量 为0.5cm; ●温度梯度:依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4.3.10 第3 条,对结构的梯度温度引起的效应进行考虑,取 值参照表4.3.10-3竖向日照正温差计算温度基数表混凝土铺 装的结构类型取值。混凝土上部结构竖向日照反温差为正温差 乘以-0.5。铺装为10cm沥青,T1取14 ℃,T2取 5.5℃; ●均匀温度:依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取升温为30℃,降温38℃。 6、结构计算模型 采用空间杆系将上部主梁离散成51个节点,50个单元。结构离散图如下所示:

行车道板计算及配筋指导书

10 行车道板计算 考虑到主梁翼缘板配筋是连续的,故行车道板可按悬臂板(边梁)和两端固结的连续板(中梁)两种情况来计算。 10.1 悬臂板荷载效应计算 由于横隔梁宽跨比大于2,故悬臂板可按单向板计算[6],悬臂长度为1.15m ,计算时取悬臂板宽度为1.0 m 。 10.1.1 永久作用 (1)主梁架设完毕时 桥面板可看成80cm 长的单向悬臂板,计算图式见图10-1 b 。 计算悬臂根部一期永久作用效应为: 弯矩: 22g1111 M =0.121250.70.081250.7232 -????-????? 0.898=-(kN·m) 剪力: 11 0.121250.70.081250.45 3.52 g V =???+????=(kN·m) (2)成桥后 桥面现浇部分完成后,施工二期永久作用,此桥面板可看成跨径为0.9m 的悬臂单向板,计算图式如图10-1c 、d 所示。图中:g 1=0.12×1×25=3.0(kN/m ),为现浇部分自重;P =1.5kN ,为防撞栏重力。计算二期永久作用效应如下: 弯矩: 2 3.00.20(0.90.2/2) 1.5g M =-??--?(0.9-0.10)=-1.643(kN·m) 剪力: V g2=3.0×0.20+1.5=2.1(kN) (3)总永久作用效应 综上所述,悬臂根部永久作用效应为: 弯矩:M g =-0.898-1.643=-2.541(kN·m) 剪力:V g =3.5+2.1=5.6(kN)

a) c)g 1 b) d) '1 q r=3.5kN/m 图10-1 悬臂版计算图式(尺寸单位:mm ) 10.1.2 可变作用 在边梁悬臂版处,只作用有人群,计算图式为10-1d 弯矩: M r =21 3.50.652 -??=-0.74(kN·m) 剪力: V r =3.5×0.65=2.275(kN) 10.1.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用基本组合 按《桥规》4.1.6条: M d =1.2M g +1.4×0.8×Mr=-(1.2×2.541+1.4×0.8×0.74)=-3.878(kN·m) V d =1.2Vg+1.4×0.8×Vr=1.2×5.6+1.4×0.8×2.275=9.268(kN) 10.2 连续板荷载效应计算 对于梁肋间的行车道板,在桥面现浇部分完成后,行车道板实质上是一个支承在一系列弹性支承上的多跨连续板,实际受力很复杂。目前,通常采用较简便的近似方法进行计算。对于弯矩,先计算出一个跨度相同的简支板在永久作用和活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M 0,再乘以偏安全的经验系数加以修正,以求得支点处和跨中截面的设计弯矩。弯矩修正系数可视板厚t 与梁肋高度h 的比值来选用。本设计 121115813.1674 t h ==<,即主梁抗扭能力较

建筑配筋计算书

第8章 框架柱正、斜截面配筋计算 §8.1 框架柱的截面设计 §8.1.1框架柱截面设计 一. B 柱截面设计: 1. 轴压比验算: 底层柱:max 2392.28N KN = []32/2392.2810/(14.3/600600)0.4650.8N c c N f A N N mm mm mm μ=?=???=≤则底层柱B 的轴压比满足要求。 2. 截面尺寸复核: 取060040560h mm mm mm =-=,max 114.35V KN = 因为/560/6000.933w h b ==≤,所以 200.250.25 1.014.3/6005601201.2114.35c c f bh N mm mm mm KN KN β=????=> 满足要求. 3.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由于柱同一截面分别承受正反弯矩,故采用对称配筋。 一层: B 轴柱: 21014.3/6005600.552642.64b c b N f bh N mm mm mm KN αξ==???= 从柱内力组合表可见: 最不利组合为:M=470.8KN.m N=2392.28KN N=2392.28KN<2642.64b N KN = 0/470.8./2392.28196.8e M N KN m KN mm === (20,600/3020)20a e max mm mm mm === 0196.820216.8i a e e e mm mm mm =+=+= 0/4550/6007.68L h ==< ,考虑偏心矩增大系数 100.2 2.7/ 2.7 2.7216.8/560 1.25i e h ξ=+?=+?= ,取 1 1.0ξ= 201.150.01/ 1.150.017.6 1.074L h ξ=-?=-?= , 取 2 1.0ξ= 201201(/)/(1400/)i L h e h ηκξξ=+????=

10框架柱的配筋计算10教程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 选取第一层柱进行计算和配筋: 1.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柱的配筋采用对称式(以利于不同方向的地震作用),为便于施工,柱子纵向钢筋绑扎接头,应避开箍筋加密区。搭接、锚固及截断见混凝土结构施工整体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柱截面尺寸为550550mm mm ?,'35s s a a mm ==,055035515h mm =-=。 (1)确定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及几何参数 采用30C 混凝土,2300/y f N mm =,214.3/c f N mm =,采用335HRB 级钢筋, '2300/y y f f N mm ==,21.43/t f N mm =,1 1.0α=,0.55b ξ=。 a. A 轴线外柱 查柱组合表可以知道A 轴线外柱 max 129.72M KN m =?,max 1322.85N KN =。 (2)判断大小偏心受压 0.50.514.35505502162.88b c N f A KN ==???= 0.52162.88 1.64 1.01322.851322.85 b c N f A N ===>,截面破坏时为大偏心受压破坏。 原始偏心距 3 0129.7210981322.85 M e mm N ?=== 附加偏心距 550 18.32030 30 a h e mm ===<,取20a e mm = 初始偏心距 i 09820118a e e e mm =+=+= 1max max 0.52162.88 1.64 1.0132 2.85 b c N f A N N ξ= ===>,取1 1.0ξ= 0 2 1.150.01 1.150.01 6.0 1.09 1.0l h ξ=-=-?=>,取2 1.0ξ= 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长度为 00 1.03300 33006.05550 l H l h == ==>所以需要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220120 1 11()1 6.0 1.0 1.0 1.11118 14001400515i l e h h ηξξ=+ =+???=?? /2 1.11118550/235370.98i s e e h a mm η=+-=?+-= (3)求s A 和's A

桩配筋计算书

桩配筋计算书 桩配筋计算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一、配筋参数 桩按均匀方式配筋. 受拉钢筋圆心角为120度,受压钢筋圆心角为90度. 砼标号为C30,弯曲抗压强度为14.3MPa. 钢筋级别为HRB 400级,直径20,强度设计值为360MPa. 桩直径为800mm,砼保护层厚50mm. 螺旋筋级别为HRB 335级,直径10@200 加强筋级别为HRB 335级,直径16@2000 二、内力参数 正弯矩计算值为0kN-m,弯矩放大系数为1.25,故正弯矩设计值=0 x 1.25=0 kN-m. 负弯矩计算值为1282kN-m,弯矩放大系数为1.25,故负弯矩设计值=1282 x 1.25=1603 kN-m. 轴力设计值为0kN. 剪力设计值为427kN. 三、配筋计算结果 计算依据如下:

分别按最大正负弯矩计算配筋,取钢筋面积的最大值并满足0.2%的最小配筋率. 先按最大正弯矩配筋: 先按a<=0.62的公式计算a 将相关数据代入(3)式,得到关于砼受压区圆心角a的方程: 2/3×(3a-1.25)×sin3(3.14159×a)+350.00/400.00×[sin(2×3.14159×a)/(2×3.14159)-a]×{sin(3.14159×a)+sin[3.14159×(1.25-2a)]}-3.14159×0.0×1.25/(14.30×

502654.80×400.00)×(3a-1.25)=0 用牛顿迭代法计算,得a为: a=0.000 砼受压区圆心角=0.170(度) b=0.53 由于a≤0.62,所以应按(4)式计算配筋率p,有: p=14.30/[(3×0.000-1.25)×360.00]×{-0.000×[1-sin(2×3.14159×0.000)/(2×3.14159×0.000)]} 计算得p的值为: p=0.00% 根据(7)式计算得As的值为: As=0.000000×502654.80=0.00mm2 由于Asr<0.002×3.14159×400.00×400.00=0.002×502654.80=1005.31,故应按最小配筋率配筋,即: As=1005.31mm2 再按最大负弯矩配筋: 先按a<=0.62的公式计算a 将相关数据代入(3)式,得到关于砼受压区圆心角a的方程: 2/3×(3a-1.25)×sin3(3.14159×a)+350.00/400.00×[sin(2×3.14159×a)/(2×3.14159)-a]×{sin(3.14159×a)+sin[3.14159×(1.25-2a)]}-3.14159×1282300000.0×1.25/(14.30×502654.80×400.00)×(3a-1.25)=0 用牛顿迭代法计算,得a为: a=0.335 砼受压区圆心角=120.779(度) b=0.53 由于a≤0.62,所以应按(4)式计算配筋率p,有:

梁配筋总结原则

梁配筋 框架梁的有关规定抗震结构截面要求 纵向钢筋 计算要求 目的:通过“强柱弱梁”措施引导框架中的塑性铰首先在梁端形成,控制梁端塑性铰具有较大的塑性转动能 力,以保证框架梁端截面具有足够的曲率延性。在确定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时,可把截面内的受压钢筋计算在内。 构造要求 【配筋面积】 《混规》、《抗规》条文2 【钢筋间距、直径要求】 《混规》 注:条文说明

【框架梁钢筋选筋直径要求】 (1)应考虑在边柱内的水平端锚固长度不小于l ae,例如:边柱的边长为300,则梁上下纵筋的最大直径为16mm (2)本着经济性原则,框架梁上部贯穿钢筋尽量用小直径钢筋,例如: 支座处计算值贯通筋可采用 <10cm2C14; 10~12 cm2C16; 12~15 cm2C18; 15~18 cm2C20; 配筋率要求 1、非抗震 2、《混规》有抗震 要求 《混规》 《混规》

《混规》 适用于框架梁、次梁、连梁等形式的梁 特别注意点铰接的次梁应当满足!!!! 受扭纵筋 《混规》 注: 构造要求 1、通长钢筋 注:通长钢筋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不同直径的钢筋连接至少是搭接,且两端需受拉锚固的直线钢筋。

2、钢筋直径要求 《抗规》 柱截面为400*400时,钢筋直径应小于20原柱布置时应居中布置 3、架立钢筋(一般次梁需用) 《混规》 4、 图集06G901 1-1 图集06G901 2-2

3、腰筋 《混规》 受扭腰筋: 《混规》 箍筋 1、配置要求 《混规》 梁高在150~300区间时,箍筋间距宜取150mm。 第1条

第2条第3条 次梁没有抗震要求,最低要求满足本条即可。 2、加密区要求 《混规》 注: (1)对于300的框架梁,工程默认不论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一般取两肢箍,对于梁宽大于300的梁,一般用四肢箍。 (2)当框架等级为一级时,如梁纵筋选用C16或C14,则加密箍筋间距分别 不大于84mm及96mm。(≤6d) 3、非加密区注意点 梁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易小于加密区的50%,但箍筋直径可以取不同值。 例如:某三级框架梁端配筋率大于2%,则加密区箍筋为C10@100(2),非加密区在满足计算要求的情况下可配C8@200(2),图中配筋方式为C10@200(2)/ C8@200(2)”。 4、箍筋肢距 《混规》

配筋计算书

第一章设计资料 1.建设地点:北京市 2.工程名称:某多层综合楼。 3.水文、地质、气象原始资料: d. 风荷载:基本风压0.3KN/。C类地区:基本雪压0.4KN/m2。 4.程地质资料:根据勘测单位勘测资料,结合个岩土层的时代成因、沉积规律及工程地质性状不同,将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岩土层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其特征分述如下: ①杂填土(Qml):灰——黑——黄色,稍密,稍湿——湿,局部呈密实状,由混凝土、沥青地板、粘性土及少量砖渣、瓦砾组成,充填时间大约20年。场区内均见分布,一般厚度 0.40——3.90米,平均厚度1.73米。 ②粘土(Q2al):红——褐红——褐黄色,硬塑,湿——稍湿,K2孔呈可塑——硬塑状,含铁、锰氧化物及其结核,下部含高岭土团块或条带,局部含少量钙质结核,且粘性较差,夹粉质粘土,该层压缩性中偏低,场区均见分布,厚度1.00——5.30米,平均数3.47米,层顶标高42.50——45.90米。 ③层含粘土叫砾石家碎石(Q2dl+pl):红——黄褐色,中密——密实,湿,上部以角砾为主,角砾含量达60——80%,次棱角状,砾径为5——20毫米,成人以石英砂为主,下部为角砾——碎石,碎石含量大30——50%,粒径以30——50毫米为主,最大达120毫米,棱角——次棱角壮,成份以石英及石英砂岩为主,填充少量呈沙土及粘性土,分选差,级配良好。该层压缩性低,场区内均见分布,厚度1.36——6.20米,平均厚度4.40米,顶层标高37.20——41.80米。 ④层粘土(Qel):黄色,硬塑,稍湿——稍干,含灰色高岭土团块,由泥岩、页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已完成破坏,下部见少量泥岩,页岩碎屑,该层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层,场区均见分布,一般厚度2.60——4.20米,平均厚度2.74米。顶层标高35.95——40.50米。 5、基础场地类别:Ⅱ类。 6、设防烈度:七度,近震。 岩土测试参数及建议表 编号名称承载力标准值 压缩模量 沉管灌注桩 极限侧阻标准值极限端阻标准 Fk(kpa) Es(Mpa) Qsik(kpa) Qpk(kpa) 1 杂填土14 2 粉质粘土197 7.2 50 3 含粘土角砾夹碎石316 12.6 60 4 粘土314 11.6 6 5 1300 7.柱的平面布置如图附图8a;框架轴向尺寸及节点编号如图8b. 第二章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荷载统计(依据荷载规范GBJ9—87) 1.恒荷载标准值 1.1、板(见下表1)(KN/m2)

冠梁及支撑配筋计算书

冠梁配筋计算书 执行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 钢筋:d - HPB300; D - HRB335; E - HRB400; F - RRB400; G - HRB500; P - HRBF335; Q - HRBF400; R - HRBF500 ----------------------------------------------------------------------- 1 已知条件及计算要求: (1)已知条件:矩形柱 b=800mm ,h=1200mm 计算长度 L=8.50m 砼强度等级 C30,fc=14.30N/mm 2 ft=1.43N/mm 2 纵筋级别 HRB400,fy=360N/mm 2,fy'=360N/mm 2 箍筋级别 HPB300,fy=270N/mm 2 轴力设计值 N=1.00kN 弯矩设计值 Mx=775.00kN.m ,My=0.00kN.m 剪力设计值 Vy=50.00kN ,Vx=0.00kN (2)计算要求: 1.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3.裂缝计算 ----------------------------------------------------------- 2 受压计算 =

(2)计算轴向压力作用点至钢筋合力点距离 , 根据《混凝土规范》6.2.17: 6.2.15: 插值计算构件的稳定系数φ=0.971 s 偏压计算配筋: x 方向A sx =1904mm 2 : y 方向A sy =0mm 2 轴压计算配筋: x 方向A sx =0mm 2 b 1 f E s cu =h 0s e 0775.001.00e max{20,h/30}==>=e i 775039.9mm 0.3h 0?0.31165349.5mm ===N b 1f c b h 0b ????1.0014.380011650.51766898994N 1f =A - 1f N (+e 0.5a ' s -0.9

单向简支板配筋计算书

单向简支板配筋计算说明书 1 荷载类型:人群荷载(3.5KN/m) 1.1基本资料 某C25钢筋混凝土简支板,结构安全等级III级。简支板净跨度L n从 2.0m起按0.5m为一级递增至10.0m。 1.2基本数据 结构重要性系数γ0=0.9,持久状况系数ψ=1.0永久荷载分项系数γ =1.05,可变荷载分项系数γQ=1.20,结构系数γd=1.2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G 度f c=12.5N/mm2,钢筋强度f y=310 N/mm2。板厚h取L n/20,支承a=h,a s=30,取b=1000mm。 1.3单向简支板配筋计算 1.3.1计算简图 板的尺寸及其支承情况如图1-1所示。 计算跨度L O=L n+a

1.3.2内力计算 2 0)(8/1l q g M O +=ψγ 考虑板的自重→g ,设计值。 2N/mm 5.3q 考虑人群荷载→,设计值。 1.3.3配筋计算 有效高度h 0=h-a s 截面抵抗矩系数2 s o c d bh f M γα= 544.0211≤--=s αε,说明不会发生超筋破坏。 钢筋面积y c S f h b f A 0 ε= 配筋率%15.0)/(0≥=bh A S s ρ,说明不会发生少筋破坏。

表1-1 单向简支板各计算跨度(人群荷载)配筋表

注:所选钢筋直径<14为Ⅰ级钢,直径≥14为Ⅱ级钢。

2 荷载类型:公路-Ⅱ级车道荷载 2.1基本资料 某C25钢筋混凝土简支板,结构安全等级III级。简支板净跨度 L n从2.0m起按0.5m为一级递增至10.0m。 2.2基本数据 结构重要性系数γ0=0.9,持久状况系数ψ=1.0永久荷载分项系数γ =1.05,可变荷载分项系数γQ=1.20,结构系数γd=1.20,混凝土轴心G 抗压强度f c=12.5N/mm2,钢筋强度f y=310 N/mm2。板厚h取L n/20,支承a=h,a s=30,取b=1000mm。 2.3单向简支板配筋计算 1.3.1计算简图 板的尺寸及其支承情况如图1-1所示。 计算跨度L O=L n+a 2.3.2内力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