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组成

宇宙的组成
宇宙的组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物质和能量: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
普通物质:普通物质是我们能够直接观测到的物质,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恒星、行星、星系、星云等天体,以及构成它们的原子、分子等基本粒子。
普通物质主要由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组成,占据了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约占宇宙总质量的5%。
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但通过其对周围物质的引力效应可以间接观测到。
暗物质不发光、不反射光线,不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因此极难直接探测到。
然而,通过对星系旋转、星系团的运动等观测,科学家们推测暗物质占据了宇宙中约27%的质量密度。
暗能量:暗能量是一种未知的能量形式,被认为是引起宇宙膨胀加速的原因之一。
暗能量与暗物质一样,也是一种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但通过其对宇宙膨胀的影响可以间接观测到。
暗能量占据了宇宙中约68%的能量密度,是宇宙中主要的能量成分。
综上所述,宇宙的组成主要由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其中普通物质是我们能够直接观测到的物质,而暗物质和暗能量则是宇宙中神秘的成分,对于宇宙的演化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仍然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
1。
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

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宇宙一直以来都是个谜。
对于这个浩瀚、神秘、宏大的世界,人们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作为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我们早已通过各种手段,用科学的眼光,探究出了宇宙的基本结构。
一、宇宙的基本结构宇宙是无边无际、时间永恒的存在,充满了天体、行星、星系、星云和恒星等等。
它由四大基本力所构成: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学家们将看到的星系和恒星当做“单个物体”,用非常高的精度来描述它们。
大规模的宇宙结构也开始慢慢浮现。
根据这些规律,人们用近乎完美的数学公式描述出了物质和宇宙的工作方式。
这些描述充分证明了宇宙的普遍性和确定性。
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宇宙微观和宏观的规律,来更好地理解宇宙结构与进化。
二、物质的结构所有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最初被描绘出来的基本粒子是原子单位,比如电子、质子和中子。
这些基本粒子之间有着非常奇妙的相互作用,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化学元素。
同时,基本粒子还有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电磁和弱。
然而,基本粒子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只有在非常极端的条件下才能观察到,比如在粒子加速器中或者极端的宇宙环境下。
因此,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基本粒子,已经构建了一系列粒子加速器。
三、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发展中最基本、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它最早由俄罗斯天文学家乔治•加莱廷和美国物理学家乔治•霍尼斯提出。
根据这个理论,宇宙是在约138亿年以前爆炸诞生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宇宙不断地冷却扩大,形成了氢、氦等原始元素。
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各种形状、结构和组成的星系和星云诞生了。
四、暗物质、暗能量随着人类对宇宙越来越深入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一些问题逐渐浮现。
其中之一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物质是一种不与电磁相互作用、不会发射电磁波的物质。
而暗能量则是一种类比于真空的术语。
它代表一种专门推动万有引力的紧密性质,会产生形成暗物质的“引力场”。
五、宇宙的未来对于宇宙的未来,人们已经有了一系列的预测。
宇宙的基本结构分析

2、古埃及人:大地是身佩植物斜卧的 男神,天空是一个由大气之神浮托着的 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在天空中往来穿 行;
3、古代印度人:大地像个圆盾,由3头 大象驮着,大象站在海龟背上,海龟又 站在眼镜蛇的身上; 4、古代俄罗斯人:驮着大地的是3头巨 大的鲸鱼。
5、古希腊: 诗人荷马:把大地想象成一个盾形的大盘子,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球体是几 何图形中最完美的形状。
能量来源是什么?
——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归纳: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 球,直径约为1.4×106km,总质量约2×1030kg。
地球与月球与太阳对比
地球 太阳 月球
直径(km)
12756
1400000
3476
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kg)
6×1024
2×1030
7.41×1022
太阳系
定义: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 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地圆论”被证实。
现代: 1、牛顿:——桔子形地球 在研究地球旋转中的离心力时计算出:地球是个 扁椭圆体,赤道部分向外鼓出,两极地区则呈扁 状。
地球的形状应该像个桔子,而不是个球。
2、地球实测数据:——梨形地球 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38公里,极半径为 6356.89公里,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 地区则低下24~30米。
地球形状看起来,像一只梨子: 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梨身”; 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 南极有点凹进——像个“梨脐” ……被叫做“梨形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总结: 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质量约为 6×1024kg的行星,以约30km/s的平均速率绕 太阳高速旋转(公转)。
星系的恒星群与星系团

星系的恒星群与星系团星系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结构,由大量的恒星、气体、尘埃以及暗物质组成。
在宇宙中,星系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相互组织在一起。
其中,恒星群和星系团是两种常见的星系集合形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恒星群和星系团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重要意义。
一、恒星群恒星群是由一组有相似运动轨迹和年龄的恒星组成的天体集合。
相比于单个星系,恒星群的规模相对较小,通常由几十到几千颗恒星构成。
恒星群在宇宙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以下特征:1. 共同起源:恒星群中的恒星通常是在同一巨分子云中形成的,这意味着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运动状态。
2. 相对年轻:恒星群中的恒星的年龄较为接近,通常形成于同一时期。
这使得研究恒星群可以提供对恒星演化和星际物质演化的重要线索。
3. 松散结构:相比于星系,恒星群的恒星分布较为松散,相对较少的重力相互作用使得恒星群中的恒星往往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轨道。
4. 有利于恒星形成的研究:研究恒星群可以更好地理解恒星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通过对恒星群中年龄不同的恒星进行观测和比较,天文学家可以研究到不同年龄恒星的光度、色温和化学成分等差异,从而揭示恒星演化的规律。
二、星系团星系团是由多个星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星际介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庞大结构。
星系团通常由数百至数千个星系组成,其形成和特性如下:1. 强大的引力束缚:星系团中星系之间的相互引力非常强大,使得它们能够以高速运动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
引力也在团内促使星际物质集聚并形成星系团的特征形态。
2. 星系引擎:星系团内部充满了燃烧、活跃的星系,包括类星体、活动星系核和大量的恒星。
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规模的星系引擎,其中的活动星系核以及类星体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对周围的宇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 暗物质的占比:星系团充满了大量的暗物质,其质量通常占到总质量的大部分。
暗物质对星系团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重力影响星系团的结构以及星系内部的运动。
宇宙的基本结构分解

问题五: 我们是怎样知道恒星的距离的? 周年视差法
大于1000l.y.以外的恒星的周年视差已小到无法测量。
四、宇宙
现代天文学: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 弥漫物质的总称。 中国战国时期,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星系分布的大尺度结构
在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方面,情况就更复杂一些。从遥远的背景星系传播来的光 线不只是被单个天体所弯曲,实际上这是一种被连续弯折的效应,这样的情况处理 起来更复杂,但为天文学家们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观测信息
问题三:太阳不断释放巨大能量的原因是 什么?
太阳每秒“烧”掉超过6×108t氢核燃料,实际消 耗质量4×106t,太阳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是用损失 它的质量换来的。
1、万物之源——太阳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 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它强大 的引力控制着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运动。它孕 育了地球文明,并且始终影响着地球生物。 (1)太阳的能量由核聚变产生。 (2)R=700,000km (3)M=21030kg
•宇宙的结构层次(从大到小)
总 星 系
星 系 团
星 系
恒 星 系
恒星 行星
二、测量恒星的距离
距离单位:光年(l.y.)1 l.y.=9.461015m
周年视差法
大于1000l.y.以外的恒星的周年视差已小到无法测量。
小。这种地球不同部分所受月球引力之差就是
月球的起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太阳对地球也有起潮力。
月球的成因
月球——地球的天然卫星
1、R=3476km 2、公转:速度v 1km/s 周期T=27.3天 3、自转:周期T=27.3天 4、g月=1/6g地 5、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潮汐
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天体演化

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天体演化在大尺度上,宇宙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
最大的结构是超级星系团,由多个星系团组成。
星系团是由许多星系以及其周围的热气体和暗物质组成的巨大结构。
星系则是由恒星、星际物质和黑洞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而恒星是由气体在引力作用下塌缩形成的。
宇宙的基本组成包括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
普通物质主要由原子构成,包括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元素。
然而,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约5%。
剩下的约25%是暗物质,它不发光,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只能通过其引力效应来感知。
最后的70%是暗能量,它是一种未知的力量,被认为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
在天体演化中,恒星的形成是一个关键过程。
当一团气体足够密集时,引力会促使气体塌缩。
当气体塌缩到一定程度时,核反应开始在核心形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光辐射,从而成为恒星。
恒星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和超新星爆发阶段。
在主序阶段,恒星通过核融合反应消耗氢,释放出能量。
当恒星核心的氢耗尽时,恒星开始膨胀成为红巨星。
最后,红巨星的核心会塌缩并爆发成为超新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
超新星爆发中的物质噴流可能会形成新的天体,例如中子星或黑洞。
中子星是质量较大的恒星燃尽核心塌缩后形成的极度密集的星体。
它们的密度非常高,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数百万吨。
黑洞则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引力陷阱,任何物质或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力。
此外,星系也会经历演化过程。
星系的形成可能是由原始宇宙的微小密度涨落开始的。
这些涨落导致了气体的聚集和塌缩,逐渐形成星系。
星系的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合并和星际物质的供应等。
星系可能会经历形态的变化、星团的形成和消散、星系合并等过程。
综上所述,宇宙的基本结构包括了超级星系团、星系和恒星等天体。
这些天体的形成和演化是由引力和核反应等作用驱动的。
研究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天体演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理解我们所属的星系-银河系的演化过程。
宇宙的基本结构范文

宇宙的基本结构范文宇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了星系、星云、恒星等多种不同的结构。
在物理学上,宇宙的基本结构可以被分为几个层次,从最小的粒子到最大的宇宙尺度。
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宇宙的组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元,包括了夸克、轻子等。
它们按照不同的属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有电荷的粒子和无电荷的粒子。
基本粒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原子、分子等更大的结构,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物质。
在更大的尺度上,基本粒子组成了各种不同的物质。
原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着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各种不同的原子通过不同的原子核和不同的电子构成了元素的不同种类。
元素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化合物和分子,从而形成了各种物质的组合。
在更大的尺度上,原子和分子组成了更复杂的结构,如星系和星云。
星系是由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组成的巨大系统。
恒星是由气体云坍缩而成的,在核聚变的作用下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恒星之间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形成了星系。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状物体,是恒星形成的母体。
在更大的尺度上,星系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了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星系团是由多个星系组成的系统,而超星系团则是由多个星系团组成的系统。
这些结构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中的结构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观测尺度。
观测宇宙的最小尺度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涨落,这是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的辐射遗迹。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涨落最终形成了星系和星系团等更大的结构。
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中的结构形成了类似于网状的结构,这是由暗物质的分布和引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的结构可以被分为超级结构和大尺度结构。
超级结构是宇宙中具有统一形态和功能的大尺度结构,如超级星系团、超星系团等。
大尺度结构是指宇宙中大规模的结构模式,如宇宙的泡沫结构、大尺度的空洞等。
这些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引力和暗能量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宇宙的基本结构包括了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尺度的各种结构。
宇宙基本层套结构简介

宇宙基本层套结构简介
哲学与科学的不断革命,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点点。
随着理论研究的进步、科学观测的深入,宇宙的层套结构变得越来越明显、清晰。
从物质的超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超宇观世界等,无不遵从宇宙的层套结构,生命也是如此,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形式之一。
层是宇宙的平行结构,套是宇宙的纵向结构。
宇宙是分层的,分套的,物质所在空间的层套是又其所在层套的基本物质单位构成的。
生命被看做一个个自适应循环系统随宇宙的层套而存在。
相对层的基本物质单位构成了该层丰富的物质世界,如原子是原子物质层的基本结构单位,其构成了从原子到超星系团的基本物质。
宇宙是由一系列的分层的基本物质单位所构成的。
所谓基本物质单位是由一个核及围绕核运动的物体所构成的不再围绕相当于该核直径1010倍的物体运动的稳定的运动系统。
由该基本物质单位所构成的物质层称为该基本物质单位物质层,如原子物质层、超星系团物质层等。
在该物质层中,整个宇宙看上去都布满了该基本物质单位。
两个物质层中的基本物质单位相差1050米左右的尺度结构。
上一层的基本物质单位由下一层的基本物质单位所构
成,也就是说下一层的基本物质单位所构成了上一层的基本物质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的基本结构
一、星系
1.星系是由宇宙中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
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2.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这八大行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地月系其它行星
2.太阳
太阳是恒星,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直径约为1.4×106Km,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的为2×1030Kg是地球的33万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太阳辐射(光),太阳每秒辐射的能量达到4×1026J,太阳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
3.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离太阳较近称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远称外行星。
内行星有坚硬的外壳,外行星无坚硬的外壳,体积巨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轨道面之间的倾角小于4°,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运动。
近圆性:轨道的偏心率接近0,近似圆轨道。
三、地月系
1. 地球与月球组成一个双星系统称地月
系。
2.地球
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质量约
为6.0×1024Kg的行星,以约30Km/s的平均
速率绕太阳公转,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平均温度15度,大部风地区分布着液态水,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
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住较多的大气和水。
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大气,非常适合生物的呼吸。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适中,适合生物的生存。
3. 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直径约为3476Km,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与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29天左右,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月球的存在对地球的一个重要影响———潮汐现象
潮汐现象主要是由于
月球对地球不同部位施加
不同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如图所示,A点是离月球最
近的点,在这点上,月球对
地表水的引力要大于它对
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于是
水流向A点,形成高潮。
B
点是离月球最远的点,在这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小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加上地球本身的自转,由于离心作用,水被抛在其后,这些抛在身后的水形成另一个高潮。
C点和D点为两个低潮点。
三、周年视差法测恒星到地球距离
恒星离我们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圆形轨道直径作为基线,利用周年视差,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星的距离。
这种方法叫做三角视差测距法。
如图中恒星A是我们想要测量其距离的星体。
B、C、D是相对比较远的恒星,在1月到7月间几乎看不出移动过,而A的相对位置在这
半年里看上去却发生了变化。
图中的θ角就称为周年视差。
潮汐现象的形成
三角视差测距法示意图
例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的周年视差为0.76″(你知道0.76"有多小吗?如果将手臂伸直,所看到手上拿的一张纸厚度大约为30"。
),1月份和7月份地球移动的直线距离为3×1011m。
估算该恒星离我们多远?(11.y=9.46×1015 m)
解答:1)sinθ=R/L,由于θ很小,所以,sinθ=θ,
L=R/θ。
又θ=0.76″,
所以,θ=0.76×(2π/360)×(1/3600)≈3.68×10-6,
则L=1.5×10÷3.68×10m≈4.07×10m=4.31.y.。
47 11-616θL R
第十一章宇宙的结构和恒星的演化天体运动
1. 月球的存在对地球的影响:潮汐主要由于月球对地球的的万有引力影响而产生的。
地球
上离月球最近和最远的两个点形成了潮汐现象的高潮点。
2. 太阳系共有八颗行星。
从距离太阳最近行星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
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
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最多。
3. 宇宙: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万物。
光年的换算:1l.y.=9.46*10m
4. 根据今天宇宙膨胀的速度,宇宙在一二百亿年前脱胎于高温、高密状态,诞生于一次大
爆炸,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假设。
5. 银河系是一种旋涡状星系。
太阳系正处于其中一条旋臂的边缘。
6. 恒星的分类:1)根据恒星的物理特征来分类:体积、温度和亮度。
2)按照体积大小分,
依次为超巨星、巨星、中型星、白矮星和中子星。
7. 恒星的颜色与它的表面温度有关;恒星的亮度与体积、温度、它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8. 视差测距法测恒星距离:以日、地距离为基线,利用周年视差,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
星的距离的方法,叫做视差测距法。
要会计算
9. 恒星的物质组成:绝大多数恒星都有着和太阳相同的化学成分:73%氢、25%的氦及2%
的其他元素。
10. 恒星演化的几个阶段: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
2)一颗恒星的寿命
取决于它的质量,质量大的恒星寿命短。
15天体的演化
一、恒星的分类
恒星是拥有巨大且致密的等离子体,是在宇宙中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体。
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就是太阳。
恒星分类是根据恒星的颜色、温度和亮度间的关系进行的。
主序参宿七北极星
毕宿五
天狼A
半人马A
太阳巨星群蓝色和蓝白色白色黄色橘红色红色超巨星群参宿四亮度度增大亮
大部分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叫主序星,太阳也是一颗主序星。
白矮星群表面温度t/℃天狼B 半人马B 50000 20000 10000 6000 5000 3000 赫罗图中行星巨星中子星白矮星超巨星
二、恒星的演化
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
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恆星的演化:(1)主序星,(2)红巨星,(3)行星状星云(位于中央的核心是白矮星,最后会冷却成为黑矮星)
2. 恒星的寿命
一颗恒星质量越大,虽然可用以“燃烧”的核燃料越多,但它放射出的能量也越多,因此它的寿命反而越短。
太阳现在年龄大约为47亿年,而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
恒星的演化
一颗恒星的寿命的长短取
决于它的质量
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
意大利伽利略(1564—1642)创建通过理想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方法;发现匀变速运动和
摆的等时性;发明了温度计;1607年最早做了测定光速实验。
英国牛顿(1642—1727)提出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运动定律;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主张光
的微粒说。
英国卡文迪许(1731—1810)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法国库仑(1736—1806)利用扭秤测量了点电荷间的静电力,总结出库仑定律。
丹麦奥斯特(1777—1851)1820年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英国法拉弟()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第一个手摇
发电机。
德国楞次(1804—1865)总结出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英国麦克斯韦(1831—1879)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
的电磁说。
德国赫兹(1857—1894)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荷兰惠更斯(1629—1695)提出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英国托马斯·杨(1773—1829)做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英国赫谢耳(1738—1822)发现红外线。
德国里特在1801年发现紫外线。
德国伦琴(1845—1923)发现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会产生X射线。
德国普朗克(1858—1947)提出量子化的观念。
美国爱因斯坦(1879—1955)提出光的光子说,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建立了光电
效应方程;提出了相对论,从相对论得出了质能方程。
英国汤姆生(1856—1946)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
美国密立根测定了电子的电量,e=1.6×1019库。
英国卢瑟福(1871—1937)利用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9年用
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丹麦玻尔(1885—1962)修正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提出了三条假说,建立了玻尔理
论,成功的解释了氢光谱规律。
法国贝克勒耳(1852—1908)从铀矿中发现了天然的放射现象。
波兰玛丽居里(1867—1934)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镭。
英国查德威克1932年发现中子。
法国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得到了放射性同位素,并发现
了正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