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最新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最新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论文关键词: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东向发展

论文摘要: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东向发展是其现实选择。要牢固树立主体和主动意识,形成成功的开放区域,着力培育区域创新体制和机制。把东向战略的实施重心放在保持和争取资源、开发和开拓市场上。同时要创新发展思路,推进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重点,走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内在动力;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业氛围。

安徽地处中国东部腹地,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具备了优良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但目前安徽经济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比较落后,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思路。

一、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现实选择

1.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格局看,安徽的经济走向应该是东向。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初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发展格局。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GDP、1/4的财政收入。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经济关系看,安徽的发展必须是东向。虽然从行政区划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划上来说,安徽又处在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其中马鞍山等还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而且这种经济区划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然密不可分。因此,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从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活跃,外向梯度转移呈加速之势。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具有无缝对接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科教等优势。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将使安徽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从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看,安徽积极东向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安徽属“吴头楚尾”,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吴语”体系;30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

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进入现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识人、选人渠道,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确保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形成正确的干事用人导向。干而优则仕,有为才有位,以发展论英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营造人人思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难进也难出的问题,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同时要为广大干部创造干事的大舞台,调动好、保护好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为干部迅速成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激发他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工作激情。

创新项目投入机制。要树立强烈的发展理念,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树立抢抓项目就是抢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好的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商投资,引导民间投资,依托项目促开发、促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一是牢固树立项目意识。树立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项目发展意识,在项目建设上敢想敢争;要注重项目储备及可行性研究,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动态开放的优质项目库。二是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工作机制。要强化责任,将项目工作绩效纳入各级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程序进度、质量要求,层层分解、细化、量化任务,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三是

强化项目管理实施机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工程审计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时限和质量标准,纠正“重争取、轻管理"现象。

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公平公正的干部评价体系、工作考核制度。一要坚持用富民成效衡量检验发展的成果。二要坚持用质量指标衡量发展的成果。在注重经济指标、发展速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质量指标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反对单纯追求“高指标”、“高增长”的片面做法。三要坚持用最终实绩衡量发展的成果。发展过程中困难是必然现象,但是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加以克服解决,要将在复杂环境中驾驭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

4.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业氛围。创业是发展之基,是富省安民之本。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营造环境的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实践证明,无论是东部经济发达的浙江,还是中部发展迅速的江西,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安徽的跨越式发展也同样需要营造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

营造全民创业的舆论环境。安徽讲全民创业是比较早的,政策也是完备的,但是没有取得好的成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此,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省掀起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全民创业热潮,营造亲商、重商、崇商、富商的社会环境,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风气。

营造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要放宽政策,搞好服务。制定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牵引,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要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服务创业的功能,组织和指定相关部门和机构搞好群众创业的全程服务。同时要营造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对各类创业主体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营造全民创业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把信用安徽建设作为塑造整个安徽经济社会形象的一个重大举措来抓。一是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创新政务体制改革。二是树立“质量兴省"的信用观念。三是坚持创建并举,以创建“经济户口"、“ 金融安全区"、“诚信纳税区"等为重点,打造企业信用。

营造全民创业的法制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既要严肃查处各种违法犯罪,依法打击犯罪分子,又要旗帜鲜明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为和谐创业创造宽松环境。要加强执法监督。建立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按照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加强执法部门相互之间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建立健全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投诉渠道,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并着力解决他们反映的合理问题。

201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3-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变化

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000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38.0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2.09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3526.72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6:47.5:42.9调整为8.8:46.1:45.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与全国差距由上年的9个百分点缩小到7.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68484元/人,比上年增加6654元/人。人均GDP47712元(折合7210美元),比上年增加4311元。 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 指标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30006.828.02 其中:第一产业[4]2638.01 3.2第二产业13842.098.5 第三产业13526.728.6其中:农林牧渔业2775.41 3.4

工业11663.949.2建筑业2201.22 4.4批发和零售业2006.86 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85.77 3.2住宿和餐饮业543.73 5.8金融业2064.55 5.0房地产业1897.52 5.9其他营利性服务业3199.0322.6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2668.79 2.4 2013—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5] 2013—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385.3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53.6万人,减少9.7万人;第二产业1263.3万人,增加3.8万人;第三产业1768.4万人,增加13.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410万人,增加177.3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70.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3%,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总量1952.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29.1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 2018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二、农业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进入21世纪,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使经济发展有所起色,但还是难掩其潜在的经济问题。2017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实行减税与就业政策法案,美国经济改善,工资持续增长,失业率创50年新低。但是,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贸易自由化产生阻碍。总体而言,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以及监管机制也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2.社会环境 美国是一直主张“海权论”的国家。“海权论”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美国全球海洋发展战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海洋资源文化 马汉海权论的最终目的是为美国谋取和扩张国家利益。为此,美国建立了以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保护和拓展美国的海外殖民领土,强力推动美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洋进攻型转变。 美国在海外领土扩张的同时,也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美国重视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政策,形成了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使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海洋经济强国。 (2)美国航运文化 美国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建有众多的港口,发展了海上运输业。美国也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造船产业规模较大。马汉提出,美国应当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建设强大的商业船队,为美国发展海上力量奠定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美国应当建立海外基地,构筑美国进军东方的桥梁和美国西海岸防线。因此,美国建设了一支超大规模的远洋舰队,致力于美国海外贸易和海外基地的拓展。 (3)海洋环境和教育文化 美国注重海洋环境执法,增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防治。联邦环境保护总署是美国重要的海洋环境执法机构,承担着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行动、保护民众环境健康的职责。近年来,美国积极实施“海援计划”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2011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安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在信贷增长控制趋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节能减排的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这显示着我省经济增长运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回顾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运行显现出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步伐加快,经济增长活力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度回升,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区域竞相发展,相对差距出现缩小趋势;发展更加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等特点,下面从全省地域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分别分析我省过去一年及今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2010年全省分地域、分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1、皖北地区 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随着皖北六市追赶步伐的提速,皖北地区总产值达到3586.88亿元,阜阳地区总产值721.8亿元,占皖北地区之首,亳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皖北地区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皖北六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23.35亿元、1708.86亿元、1154.57亿元,同比增长?,分市看,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亳州、宿州、阜阳三市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在六市中总体靠前,也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速。 2、皖南地区 皖南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区域,区域内包括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安庆七市,面积约为57826平方公里,人口为1787万。 皖南地区总产值3212.74亿元,芜湖市已超千亿产值,马鞍山与芜湖工业产业也超过500亿,安庆总产值接近千亿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已超过500亿,总体看,第二产业为皖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其中池州以30.4%的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最新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论文关键词: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东向发展 论文摘要: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东向发展是其现实选择。要牢固树立主体和主动意识,形成成功的开放区域,着力培育区域创新体制和机制。把东向战略的实施重心放在保持和争取资源、开发和开拓市场上。同时要创新发展思路,推进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重点,走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内在动力;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业氛围。 安徽地处中国东部腹地,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具备了优良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但目前安徽经济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比较落后,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思路。 一、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现实选择 1.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格局看,安徽的经济走向应该是东向。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初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发展格局。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GDP、1/4的财政收入。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经济关系看,安徽的发展必须是东向。虽然从行政区划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划上来说,安徽又处在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其中马鞍山等还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而且这种经济区划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然密不可分。因此,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从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活跃,外向梯度转移呈加速之势。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具有无缝对接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科教等优势。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将使安徽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从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看,安徽积极东向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安徽属“吴头楚尾”,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吴语”体系;30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储永萍,蒙少东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借鉴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总体趋势出发,分析了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6个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总结了6国海洋经济发展对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 关键字: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09)08-0154-04 Inspiration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U Yong-ping,MENG Shao-dong (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PRC)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s Marine economy being taken a great deal attention,it is significant to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are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First of all,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Japan, Norway,England,Australia,America and Canada)were analyzed.In the end,the inspirations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marine economy;development strategy;inspiration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了2005年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 的14%。笔者对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了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全球海洋经济开发总体趋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世界各国的国际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各国都在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海洋管理制度。21世纪海洋管理的范围由近海扩展到大洋,由一国管理扩展到全球合作;管理内容由各种开发利用活动扩展到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在强调利用法律手段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培训和宣传教育手段。同时海洋管理科学和技术也逐渐成熟。发达国家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等。开发方式正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海域从领海、毗邻区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人类对海洋的观念从过去的一味索取转变为为生存和发展而协调行动,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保障系统加以保护。 在海洋产业的发展动态方面,传统的海洋渔业和海盐业保存稳定增长,海洋的多样性开采方兴未艾,其中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滨海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的开发研究等占据了主导地位[1]。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1日本 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海洋科技开发,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同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 收稿日期:2009-06-02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8BJB002);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重点学科开放基金项目(B-8207-07-0005-6);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管理重点学科基金项目(J50703) 作者简介:储永萍(1986-),女,湖南常德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产业集群。 通讯作者:蒙少东

近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省长李斌

近年来,安徽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谋划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以年均13.4%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年迈上万亿元大关,去年达到15110.3亿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656.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63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54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2008年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底,被批准成为首批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两大战略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和支持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2.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数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二是突出合作发展的带动作用。皖江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是我省聚集发展资源、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承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去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7%、64%,落户示范区的亿元以上大项目2981个,到位资金2874亿元,占全省的68.8%,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年,我们与西部省份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加深,通过参与“西洽会”、“青洽会”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同时,我们还重点加强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截至去年底,累计与央企签约项目714个,投资规模1.8万亿元,与全国知名民企签约项目2369个,投资规模1.1万亿元。 三是突出重大改革的推动作用。多年来,我们秉承小岗村“大包干”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倡导先行先试,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质量效益大幅提高。二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去年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7.5%,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安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三是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地方金融机构、农村银行、村镇银行都有了快速发展。四是推进区域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抢抓中部崛起政策机遇,加强工业强县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1、突出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先后组织实施企业间兼并联合重组方案270余例,盘活存量资产近230亿元。到2005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平均资产由1998年3.1亿元增长到2005年13.1亿元,增长3.3倍。二是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大型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通过“九个一批”的改革措施,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拓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领域,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广阔空间。到2003年底,完成了1204户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到2005年底,已有1537户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由554户减少到231户,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户数由2625增加到5021户,所占比重由67.5%提高到95.2%,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73.6%提高到86.4%。三是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通过对劣势企业重组“打捆儿”申报债转股,共对55户企业重组为21个项目申报成功,债转股金额116.5亿元。通过实施债转股,21户债转股企业年平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6.5亿元,负债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企业共剥离银行不良贷款560亿元,已处置231亿元。通过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十五”期间,成功上市企业21家,募集资金120亿元。四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03年以来,按照“属地移交、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全省共分离移交企业办中小学校253所,占总数的85.8%,基本完成了大中型企业所办医院的分离移交或企业化改革管理工作;除省机场公司所办公安机关外,基本完成了企业所办公安机关的移交工作;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全省现已有114.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6.2%;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了企业生产与生活的水、电分离。五是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32家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已累计分离辅业企业(含集体)333个,剥离三类资产64.7亿元,分离富余人员约13万人,安置职工10.3万人。 2、突出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创新企业组织形式。除中央在皖企业外,全省33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329户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占总数的99.4%。二是大力推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拓展企业融资方式。我省45家上市公司已全部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通过股改,上市公司率先享受了资本市场融资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融资72亿多元。三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制衡机制。我省约有6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制衡机制,其中40%的企业实现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全部解决了控股公司法人代表与上市公司的交叉任职问题。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以效益增长为基础的企业职工工资均衡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了职工收入分配办法,企业实行灵活工资分配方式的占81.3%。全省已改制企业中,管理人员实行竞聘的占85.8%。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全省有309万人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1%。四是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促进负担沉重的老企业焕发新生机。1998年以来,全省共争取118个企业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共涉及资产149.1亿元,职工37.2万人,核销银行呆坏帐88.6亿元。截止2005年底,有102个项目已经实施终结。通过实施关闭破产,消灭了一批亏损源,生成了一批新的优强企业。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淘汰落后工作。几年来,全省共关闭865处落后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小煤矿,关闭264户小水泥企业,关停60户小轧钢、小冶炼、小

海洋经济综合监管思路

海洋经济综合监管思路 本文作者:张小英陈东景单位:青岛大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山东、浙江和广东3个沿海省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并于2011年相继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使这3个省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规划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这对科学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有着深远意义。 1三大海洋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鲁浙粤3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均从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入手,在制定各自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提出要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着重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具体任务,制定了保障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目标的措施和途径。3个海洋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表1“空间布局”一行中,山东省的“一核”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浙江省的“一核”指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所在区域;广东省的“一核”是指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显而易见,这3个区域都是各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2三大海洋经济规划的相同点 2.1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鲁、浙、粤3省一直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具有优越的对外

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十二五”我国加强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期,沿海省市更是发挥其在经济实力和交通枢纽等方面的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继续起带头示范作用。各省规划相应提出了加强与日韩、东北亚、乃至东盟等地区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在政策上给予税收、进出口优惠等先行权,争取实现海洋技术、资源、交通、旅游前景共赢。 2.2强调要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辐射连带作用 鲁、浙、粤3省都是我国经济大省,在海洋规划中都充分分析自身特点,结合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统筹和科学布局,分别有着核、极、圈或带的战略布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规划的作用正是要通过这些核心建设,推动极、圈、区的发展,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开发开放;腹地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海洋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好的依托,反过来推动、促进核心区的发展,通过优势互补与辐射连带作用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2.3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3省在规划中都反复强调对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包括调整传统第一产业,加强油气等资源勘探能源产业,统筹发展滨海旅游业、盐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业等高端新兴产业。现代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协调统一性和高性价比性,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产业的合理布局不但对经济发展有深刻意义而且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4更加重视资源承载力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省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但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发展滞后不利于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本文拟对2000-2008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寻影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 (一)经济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现状 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人均水平及发展速度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增加,从2000年205.99亿元,连续几年跃上几个“百亿元”台阶,到2008年达到749.65亿元,年均增长14.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从2000年9474元,增加到2008年32500元,以当年汇率计算人均从1144美元增加到4755美元。根据国际标准划分,人均达到3000美元以上,即为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因此,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详见附表1 表1: 2000-2008年GDP及增长情况 2、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

产业结构从2000年以来调整变化比较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1.1:48.7:40.3调整为5.3:60.6:34.1。由于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形成,拉动第二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8.7%,提升到2008年60.6%,其中工业由42.2%上升到54.8%,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由2000年占11.1%降至2008年5.3%,平均每年下降0.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00年40.3%降至2008年34.1%,平均每年下降0.69个百分点。详见附表2 表2: 2000-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在九年时间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最高年份(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滞后于二产的发展,导致了一产和三产相对比重下降。 (二)社会发展规模与水平 近几年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不断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地发展。 1、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模与水平 (1)在科学技术方面 。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08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海洋强国”的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 所谓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以“和平发展、和谐共赢、强而不霸”为指导,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以“海洋强国”为轴心,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为轴的发展战略。 首先,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识海洋,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如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研究的拨款,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课题小组,研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海洋环境保护等。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成立海洋特色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加大财政补助,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拍摄与海洋有关的纪录片,普及海洋知识;举办海洋文化节,宣传海洋;继续举办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了解海洋。 另外还需要政策扶持,加强海洋经济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海洋经济规划指导,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推进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其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海洋,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三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 现如今我国共有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学。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是我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坚持陆海统筹,以陆带海,以海带陆,海路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同时大力发展三个内地极化核心经济带,即:以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202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契机、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202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契机、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安徽省优势产业的崛起之路 (6) 2 安徽省总体情况:“中部崛起” (10) 2.1安徽省经济情况:从落后向前赶超 (10) 2.2安徽省发展的引擎:“强省会”+“龙头城市”带动 (12) 2.3安徽省发展的契机:“中部崛起”+深度融入长三角 (13) 3 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再到向制造业强省迈进 (15) 3.1安徽省的产业变迁:向新型工业化迈进 (15) 3.2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水平:产业集群化推动产业升级 (17) 3.3安徽省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形成产业协同合力 (19) 3.4安徽省的人口优势:低成本+高质量的双重优势 (21) 4 安徽省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从一穷二白到优势产业的崛起之路 (24) 4.1产业发展历程:老产业存量竞争优化、高端制造增量优势凸显 (24) 4.2聚焦优势产业:产业协同,“屏-芯-端”形成合力 (26) 4.2.1家电行业:从传统家电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26) 4.2.2面板行业:京东方,“缺屏”困境带来的战略机遇 (27) 4.2.3芯片行业:合肥长鑫,内需外压的破局之路 (29) 4.3“制造强省”:夯实制造业,传统产业智能升级 (32) 4.3.1汽车产业:改革聚焦混改以及新能源 (33) 4.3.2机械工程产业:新能源及智能制造,带来工业新机遇 (33) 4.3.3建材产业:“龙头带动+板块布局”推动新材料产业布局 (34) 4.3.4化工产业:升级转型聚焦精细化工 (35) 4.3.5食品饮料产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 (36) 4.3.6轻工产业:家具制造向高端转型 (36) 5 安徽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抢占“智能制造”高地 (38) 5.1安徽智造:从“两化融合”到“人工智能” (38) 5.2新兴产业:投资力度空前 (41) 5.3人工智能:安徽制造业升级的下一个高地 (43) 6 安徽产业投资要点及推荐标的:延续科技主线,关注安徽龙头企业。 (45) 7 风险提示 (46)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安徽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安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安徽保险业在60年的时间里,既经受了风雨历练,又创造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保险业经历了建立、发展、整顿、紧缩、撤销的过程,保险业务也是大起大落,1959年,全省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评价,国内保险业务逐渐恢复,从1980年开始,在恢复国内业务的十年来,安徽保险业经营管理不断完善,新险种不断推出,业务质量日益提高,服务水平得到改善,保险事业出现了先所未有的生机。 2000年9月28日,中国保监会合肥特派员办事处正式成立(2004年更名为中国保监会安徽监管局),2001年,安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揭开了安徽保险业专业化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新篇章。近年来,安徽保监局在中国保监会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监管措施日益完善,发展思路逐步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安徽保险业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实力显著提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一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全省保费收入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到2008年底,全省保费收入达到亿元,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法人机构1家、省级分公司3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9家,人身保险公司17家,包括专业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农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省级以下分支机构2303家(含营销服务部);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5家,保险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三是保障功能日益提高。2002年以来,全省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亿元,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事故面前,保险业勇担责任、为民分忧,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2008年,全省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为%和元,分别比2002提高个百分点和元。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功能作用的日益发挥,安徽保险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保险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2004年以来,安徽保监局和部分保险公司连续五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受到省级领导表扬性批示30多次。 在连续四年高速发展基础上,2005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放慢.2005年保险深度%,比上年低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元/人),比上年提高元。1.保险市场新加入主体显著增多,市场集中度逐步分散,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逐步形成。到2005年底,保险公司省级机构16家,较上年新增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0家,人身险公司6家;地市级分支机构126个,新增23家;县级支公司219个,新增3家;营销服务部1404家,新增49家;各类专业中介机构56个,兼业代理机构2451个,全省保险营销员万人,持证率%. 2.保险业进入结构调整期。一是保费收入低增长且增幅回落,2005年全省累计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回落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分别达亿元,亿元,增长%,%,回落和个百分点。二是安徽财产险和人身险公司各有一家负增长。三是县域保费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占比达%.四是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支出亿元,增长%,,增幅高于保费增幅个百分点。 2006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比上

安徽经济发展论文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 近几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实现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台阶,翻了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增长两倍以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稳步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壮大,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发展势头强劲,皖北地区发展提速,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启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强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地方金融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扩权强县、扩权强镇、城乡一体化试点等改革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平安安徽”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是内聚信心、外树形象的五年。面向未来,我省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综合判断,未来五到十年依然是安徽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不断深化;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未来的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6390162.html,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作者:王志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大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梳理和分析澳、美、韩、日等典型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现实,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海洋经济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贡献与拉动效应研究》(项目编号:L13BJL011)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8日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既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据测算,近年来世界海洋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到3万亿美元。从拥有海洋资源的数量来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然而,从对海洋的开放和利用程度来看,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尚处于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为此出台诸多政策措施,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1年的9.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法律法规不健全;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考察和梳理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其中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和借鉴,对于大力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综观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澳、美、韩、日等主要海洋国家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且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