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色报刊的界定与分类
中央苏区的四大红色报刊

维埃政府机关,由苏区印刷厂用 活字铅印。1934年10月3日,在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暂时停刊, 当时出版到240期。中央红军长 征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于 1935年11月25日从241期开 始复刊,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政府机关报,一直出到1937 年1月29日的324期。从这时 起,《红色中华》报改为《新中华》 报,在延安改名出版。起初为陕 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 月7日,改为中共中央和边区政
(作者单位 河北威县第一 中学)
万方数据
5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央苏区的四大红色报刊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马一凡 河北威县第一中学
世纪桥 BRIDGE OF CENTURY 2009(4)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李宥儒.辛文婷 从《红星报》看红军报刊的党报新特征[期刊论文]-青年记者2010(35) 2. 徐毅 "受众本位"是党报发展的基石——《红色中华》的启示[期刊论文]-青年记者2008(18) 3. 姚辛 红色劲旅之歌——左联小史(十)[期刊论文]-党史文汇2008(1) 4. 郑德金 战争年代党报的经营与发行[期刊论文]-中国记者2003(11) 5. 吴超.WU Chao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期刊论文]-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 6. 吴赘.吴良成.吴芳春.WU Zhui.WU Liangcheng.WU Fangchun 中共早期廉政建设研究——以苏区报刊为中心的考 察[期刊论文]-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29(5) 7. 姜苑 中共早期最具影响的红色报刊[期刊论文]-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6)
《青年实话》受到广大青年读者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整个中国为白色恐怖所笼罩,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和建党之初的中共中央,为有效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的学说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系统介绍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集中打造了一批广具影响力的红色报刊,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推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最具影响的几种红色报刊汇集如下,以飨读者。
《新青年》(图1)《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称《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思想史上首屈一指的最重要刊物。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并亲任主编。
1917年初,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赴京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往北京。
该刊初为月刊,6期为一卷。
1918年1月,从第4卷起实施改版,由文言文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
1919年下半年开始,《新青年》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苏联十月革命、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就有130余篇。
该刊与当时秘密发行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密切配合,一起承担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的历史重任。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又迁回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期起,该刊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发行。
1922年7月,该刊出完第9卷后休刊。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后,决定将已经休刊达一年之久的《新青年》改组为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的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并由月刊改为季刊,但因故脱期,1924年12月再次休刊。
1925年4月起,更换主编,相继由彭述之、罗亦农担任,《新青年》同样由于经常脱期又成不定刊,1926年7月宣布停刊。
从创刊到终刊,《新青年》共出刊9卷54期。
《共产党》(图2)《共产党》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创办的理论机关刊物,为铅印16开本月刊,由李达担任主编。
红军长征期间出版的报刊与宣传内容

红军长征期间出版的报刊与宣传内容作者:王春华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坚持办报,分别由红军总政治部负责《红星报》的出版、由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前敌委员会负责《前进》报的出版、由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负责《战士报》的出版、由红一军团政治部负责《战士》报的出版等,这些都是军队内部报刊。
这些报刊的宣传内容,都是对红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红军军事行动取得的胜利以及长征途径地区“扩红”情况的报道,以鼓舞红军士气、宣传党的政策为目标。
关键词:红军;长征;报刊;宣传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12-00-02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最后,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行程达两万五千里,在这漫长的征程中,红军内部始终坚持办报,保证了刊物的出版,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政策与主张。
在长征路上,这些报刊的出版将红军的抗日救国理念广泛宣传,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给予了高度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展开了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剿杀,施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红军则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新改组了政治局领导层,毛泽东又回到了领导岗位,重掌兵权,从而开启了红军在长征中的军事胜利高潮。
中央红军在战斗间隙坚持办报,其目的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主张,长征途中出版的报刊和达到的宣传效果,是红军长征中光辉的一页,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长征路上红军出版的报刊状况红军在长征路上坚持出版红色报刊,具体出版工作由红军总政治部负责。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红军只能通过手刻油印的办法办报,但是依然达到了鼓动宣传的效果。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革命报刊

20215茗此悦试氏i姝择地处革妒银刊刘维荣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已逾80年。
追忆80年前革命先辈们在峥嵘岁月之中的光辉业绩,自然不可忽略当时当地出版发行的大量革命报刊的卓著贝献。
一、苏北抗曰民主根据地革命报刊的出版发行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后,根据地内的地方和军队的各级党组织,把建立、发展革命报刊作为根据地和部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1.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 机关及新四军报刊1940年12月2日,中共中 央中原局(1941年5月与中共中央东南局合并,成立了中共中 央华中局)在盐城创办了华中抗 日根据地的第一份党报——《江 淮日报》。
刘少奇指导并参与了《江淮 日报》的创办。
《江淮日报》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兼任社长并题写报名刊头(当时署 名“胡服”),副社长兼总编辑是 由原在皖东主办《抗敌报》(江 北版)的王阑西担任。
《江淮日报》创刊时的“发刊词”,是由陈毅草拟后讨论定稿的。
“发刊词”说明《江淮曰报》既是党报,又是华中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纽带,是建设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有力的宣传工具。
“发刊词”指明《江淮日报》的任务是,发动与支持人民群众抗日运动,团结各抗日阶层,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同时它又是作为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指导江淮河汊之间各个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公开报纸。
《江淮日报》创办以后,江淮通讯社也宣告成立。
随之,还开启了整个苏北地区新文化活动,相继成立了江淮出版社、苏北文化协会、青年记协华中分会等,陆续出版了《江淮杂志》《江淮文化》《江淮艺术》《江淮画刊》等刊物。
由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主办的机关报三日刊《新华报》正式创刊于1942年7月1日,发行于新四军活动的区域。
创刊号上发表了陈毅写的《伟大的21年—建党感言》一文。
另有陈修良执笔撰写的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社论。
当时《新华报》的社长由陈毅兼任,总编辑是陈修良。
为了使大家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军部政治部在1941年8月开始,出版了四开两版油印的《无线电讯》报,只刊登延安新华社电814<r•文史长廊讯稿。
红色文化刊物创办方案

红色文化刊物创办方案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多元化,中国的文艺创作、文化出版和思想交流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文化自信、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并且重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红色文化刊物正是一种能够推动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帮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贡献。
2. 刊物定位红色文化刊物是一种旨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专业性文化刊物。
通过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的深入探讨和解读,刊物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具体而言,红色文化刊物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阐述:•中国历史: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变革,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哲学:解读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核心思想,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中国文学: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推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精神。
•中国艺术: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气质。
3. 创办组织红色文化刊物的创办组织应该是一个专业性的文化组织。
该组织由一批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文化自信有强烈使命感的专业人士共同发起。
同时,该组织应该能够吸引一批在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
因此,我们建议在创办过程中,深入挖掘国内各领域专家、学者、评论家、文化工作者等,组建一个强大、专业、严格的编辑和运营团队。
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合适的社会投资人和资金支持,以保证刊物的质量和长期发展。
4. 刊物内容规划红色文化刊物的内容规划建议与时俱进,并注重针对当下和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和探讨。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在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发展:
1.中央日报:中央日报成立于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
组织机关的机关报,也是共产党党报的雏形之一。
中央日
报在国共合作时期起到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作
用,同步报道国共合作的重要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力,增
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组织了一
系列抗战报刊,如《解放日报》、《解放周报》等,致力于
动员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些报刊报道了抗战的胜利和
人民斗争的力量,起到了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凝聚民
族精神的作用。
3.解放区的报刊:在解放区建立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报
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1948年创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的正式刊
物。
解放区的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了解放区的革
命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的联系,推动了
革命事业的发展。
4.解放后的报刊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革命报
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成
为党的重要喉舌,宣传党的政策、思想,报道国内外重要
新闻和时政动态,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和理论教育。
这些革命报刊的发展,使得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它们通过传播党的指导思想,宣传革命斗争和建设成果,凝聚了党、军队和人民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
革命时期闽赣粤浙苏区红色刊物的刊名分析

革命时期闽赣粤浙苏区红色刊物的刊名分析李海文(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根据闽赣粤浙等有关出版史料,结合出版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理论,分析了革命时期闽赣粤浙苏区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刊物的刊名特点,并与国民党所办的刊物和民营刊物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对当代报刊“刊名”的若干启示:一是亲民便民,二是精准定位,三是品牌延伸,四是社会趋势。
“刊”字;报纸名称通常二字再加一“报”字,构成“某某报”的范式。
例如,中央苏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刊物有《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和《斗争》[2],它们的刊名颇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刊名讲究稳重凝练,四字类占了大半江山。
这些刊名用词结构工整,采用双音节词或其组合,发音讲究平仄,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心中充满力量。
(三)用词简单,通俗易懂革命战争时期,民众识字率低下,红色刊物大多所取刊名质朴明了,直指刊物本体,通俗易懂。
例如,1928 年中共武平县委创办的《老实话》,1932 年创刊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报《苏区工人》和1938 年中共连江特别支部创办的《求生存报》等,取名用词简单,望名而知“义”,通俗易懂。
也有一些刊物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刊名形象生动。
例如,1938 年创办的连江县委机关报《阳光周刊》和1948 年创刊于长乐的《拂晓报》等。
《拂晓报》转载解放区消息,喻示着革命胜利的黎明即将到来,福建的解放也即将到来。
(四)事关政治,意涵革命党办刊物自然是党的喉舌,为党说话,因此红色刊物必然富含政治内涵和革命意义。
作为提纲挈领的刊名,它们自然也就最具政治性、革命性和战斗性。
例如,福建军区政治部的《红色战线》、少共闽西特委的《前进》、中共闽粤赣省委的《捷报》和连(江)罗(源)宁(德)边区工委主办的《边区战报》,刊名直接体现了刊物内容和特色,政治意义一目了然。
红色刊物多为政治军事类刊物,是作为宣传斗争武器来创办的,它们的刊名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性、革命性和鲜明的党性色彩。
浅谈红色报刊的界定与分类

浅谈红色报刊的界定与分类马志春红色报刊不仅是报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新闻媒介,也是反映中国革命史和国史、党史的重要历史文献,更是“红色收藏”的重点内容。
随着“红色收藏”热在华夏大地的兴起,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报刊被人们发现、挖掘并加以珍藏。
与此同时,在红色报刊的定义与分类方面,也出现了盲目性和扩大化倾向。
有些收藏者为了赶潮流,把一些不是红色甚至是灰色的报刊也划为“红色收藏”,以此混淆视听、谋取一己私利。
因此,对红色报刊进行科学的界定与分类,是红色报刊收藏的前提,也是红色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由于收藏界目前对“红色收藏”还没有一个科学、完整、准确和统一的定义,所以,红色报刊的概念、范畴和定义也存在较大争议。
作为有志于红色报刊收藏的爱好者来说,借鉴“红色收藏”和报刊收藏(集报)的相关理念,首先对报刊藏品进行界定与分类,确定收藏重点和努力目标是当务之急。
因为对红色报刊界定和分类准确了,定义自然就出来了。
根据当前红色收藏的现状,并综合考虑红色报刊的内涵和外延,对其界定和分类一般借鉴以下四个标准:一是以史为鉴。
这里又可划分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中国革命史为红色报刊界定标准并以此分类。
即红色报刊一般指的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建设新中国进程中创办的各类进步报刊的总称,可以分为维新报刊、同盟会报刊、革命军报刊、中共党报党刊、抗日报刊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报刊等类。
另一种情况是借鉴中国共产党党史,即从“五四运动”或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算起,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包括东京、巴黎等国外小组)或共产党政权组织出版发行的以及战争年代国统区出版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报刊都是红色报刊,可以分为共产主义小组报刊、党中央机关报刊、工人运动报刊、根据地报刊、解放区报刊、人民军队报刊、进步团体报刊及建国后各省、市、区、县党报党刊和文革小报等类型。
二是以人为鉴。
即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人物在革命活动中领导或创办的报刊作为界定和分类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色报刊的界定与分类
马志春
红色报刊不仅是报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新闻媒介,也是反映中国革命史和国史、党史的重要历史文献,更是“红色收藏”的重点内容。
随着“红色收藏”热在华夏大地的兴起,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报刊被人们发现、挖掘并加以珍藏。
与此同时,在红色报刊的定义与分类方面,也出现了盲目性和扩大化倾向。
有些收藏者为了赶潮流,把一些不是红色甚至是灰色的报刊也划为“红色收藏”,以此混淆视听、谋取一己私利。
因此,对红色报刊进行科学的界定与分类,是红色报刊收藏的前提,也是红色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由于收藏界目前对“红色收藏”还没有一个科学、完整、准确和统一的定义,所以,红色报刊的概念、范畴和定义也存在较大争议。
作为有志于红色报刊收藏的爱好者来说,借鉴“红色收藏”和报刊收藏(集报)的相关理念,首先对报刊藏品进行界定与分类,确定收藏重点和努力目标是当务之急。
因为对红色报刊界定和分类准确了,定义自然就出来了。
根据当前红色收藏的现状,并综合考虑红色报刊的内涵和外延,对其界定和分类一般借鉴以下四个标准:
一是以史为鉴。
这里又可划分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中国革命史为红色报刊界定标准并以此分类。
即红色报刊一般指的
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建设新中国进程中创办的各类进步报刊的总称,可以分为维新报刊、同盟会报刊、革命军报刊、中共党报党刊、抗日报刊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报刊等类。
另一种情况是借鉴中国共产党党史,即从“五四运动”或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算起,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包括东京、巴黎等国外小组)或共产党政权组织出版发行的以及战争年代国统区出版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报刊都是红色报刊,可以分为共产主义小组报刊、党中央机关报刊、工人运动报刊、根据地报刊、解放区报刊、人民军队报刊、进步团体报刊及建国后各省、市、区、县党报党刊和文革小报等类型。
二是以人为鉴。
即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人物在革命活动中领导或创办的报刊作为界定和分类标准。
这不仅包括红色收藏中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为主线,与他们相关的所有报刊(如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等)都是红色报刊,还包含孙中山领导和创办的《民报》、《建设》杂志、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李大钊主编或参与编辑的《甲寅杂志》、《晨钟》、《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
既可以以中央领导人物分类,如毛泽东报刊、周恩来报刊,包括他们主编的报刊、题名的报刊和参与的报刊(如毛泽东曾担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领导并参与其机关报《政治周报》等报刊);也可以以地方党政军负责人领导和创办
的报刊分类,如彭雪枫创办《拂晓报》、刘伯承、陈毅等都曾主办或为许多地方党政报刊题名;还有以各种英雄模范人物为专题分类,如雷锋报刊、铁人报刊等等。
三是以文为鉴。
即依据一份报刊传播的主要内容、重要版面刊登的文章,而不论其性质。
只要是发表鼓吹革命、自由、民主、和平与进步文章,报道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并在当时产生积极意义和广泛影响的都归入红色报刊。
在分类上不仅包括中国所有革命报刊,还包括梁启超、严复等改良维新人士曾发表变法自强文章的《时务报》、《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因为这些报刊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毛泽东等早期革命家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诸如此类,北大学生会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北大学生会救国社创办的《国民》杂志以及当时积极报道“五四运动”全过程的《申报》、《时事新报》、《大公报》、《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报刊,虽然就办刊宗旨和整个立场而言,算不上无产阶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铺垫作用,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宝贵资料,也归属于红色报刊范畴。
同时,报道抗日战争胜利消息的报刊,无论国共党报还是社会报刊,都视为红色报刊。
还有那些客观报道“校场口事件”、“李(公朴)闻(一多)事件”、“沈崇事件”以及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要求民主、和平、独立的所谓“第三条道路”报刊,如《海涛》、《民主》、《联合周报》、《评论报》、《生活》、《观察》等,
舆论口气一直标榜中立,却敢于坚持真理、报道事实真相,客观上起到支持或同情共产党政治主张,促进中国革命成功的作用,因而也归入红色报刊范围。
四是以名为鉴。
即报刊名称中有“革命”、“劳动”、“工人”、“人民”、“共产”、“大众”、“救亡”、“热血”乃至“红”字样的都归入红色报刊。
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中共各时期机关报刊《向导》、《前锋》、《热血日报》、《血潮》、《红旗日报》、《红色中华》以及《人民报》、《大众报》、《劳动周刊》、《工人周刊》、《中国工人》、《共产党人》等。
还包括中共成立前后及抗战时期国民党左派和其他革命组织、进步团体创办的报刊,如《革命军人》、《救亡日报》、《救亡情报》等。
至于“文革”中形形色色的红卫兵小报,也大都归入此类,尽管这些小报的内容在今天看来如何荒诞不经、杀气腾腾、可笑之极,但大都冠以红色之名,人们习惯上还称之为红色报刊。
当然,以上几种借鉴分类法只是相对的,由于人们对红色报刊的理解不尽相同,界定和分类时也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收藏展览时还要结合主题,各有侧重。
更多更好的分类法是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并在红色收藏中不断完善。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