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宅园古典建筑营造简述
拙政园的建筑结构文化背景艺术形式

拙政园的建筑结构以水为主体,通 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将水 元素融入到园林的各个角落。园中 檐等各式形式呈现, 搭配青瓦白墙,形成了朴素淡雅的 建筑风格。园中的桥梁、假山、凉 亭等建筑小品,也多以木材制作, 精雕细琢,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P 2 ART
心平静的理念
P 3 ART
拙政园的艺 术形式
COMPANY LOGO
3
拙政园的艺术形式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园林布局、建筑装饰、 绘画、诗词等多个方面
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以自然为主,通过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的组合, 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园中的路径、桥梁、假山等元素的设计,都充满了诗情 画意
01绘画
拙政园的名字来源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的"拙政须勤学"。园中的许多景点也与诗词相 关,如"留听阁"、"志清处"等。这些景点不仅有美 丽的景色,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01诗词
THE END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拙政园的文 化背景
COMPANY LOGO
2
拙政园的文化背景
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深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园名"拙政"二字源自唐 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诗中的" 拙政须勤学,离骚好苦 吟"
在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 计中,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诸多方面
拙政园的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等级 秩序。在拙政园中,这种思 想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 景观的层次上。主体建筑位 于园林的中心位置,象征着 主人的地位和尊严;而周围 的小品建筑则围绕着主体建 筑,形成一种主从关系,表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微缩意境的营造:苏州拙政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布局而著称。
整个园林被分成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园林的最南端沐春堂,极富山水意境,湖泊和亭台相映成趣;而东部的寒山寺则营造出古刹深处的宁静祥和之感。
二、曲径通幽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来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使游客能够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从园林的南门进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依次欣赏到若干座精美的亭台和花园,如百川争流、琴韵悠扬的拙政亭、檐流瀑布等。
三、心境与自然的融合:苏州拙政园注重营造一种融合自然和心境的意境。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的中间主体建筑岇山书院,被大片碧绿的池塘和花木环绕,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四、禅意与人文的交融: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融入了禅意和人文情感的元素。
园林中的一些景点和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禅意和文化内涵,如“琴台”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禅宗,而琴台亭上悬挂着“虚空藏菩萨”的匾额。
园内的花卉、石头和湖泊等自然元素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虚实结合的构思: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园林中的很多建筑物和景点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让游客的视线在虚实之间游移,增添了意境的变化和趣味性。
园林内有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面上摇曳着倒影,而周围的亭子和建筑物正好映入水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景观。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在于微缩意境的营造、曲径通幽的手法、心境与自然的融合、禅意与人文的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构思等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动静结合、人文自然共融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苏州的古典园林建筑有何特点

苏州的古典园林建筑有何特点苏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古典园林建筑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杰作。
那么,苏州的古典园林建筑究竟有何特点呢?首先,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上讲究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
园林的布局并非规整对称,而是顺应自然地形,巧妙地利用山水、植物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曲折幽深、富有变化的空间效果。
比如拙政园,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边,与周围的假山、树木相互映衬,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这种布局方式让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惊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理念。
其次,在建筑形式上,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丰富多样。
有亭、台、楼、阁、轩、榭、廊等多种类型。
亭通常建于园林中的高处或水边,供人休憩观景;台则多建于空旷之地,可登高远望;楼一般高大宏伟,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之一;阁造型轻巧,常作为藏书或观赏之用;轩多为敞开式建筑,通风良好;榭依水而建,与水景相得益彰;廊则起到连接各个建筑和景点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这些建筑形式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再者,苏州古典园林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
从建筑的门窗、栏杆到屋顶的脊饰,都精雕细琢,充满了艺术气息。
门窗的图案多种多样,有几何图形、花卉、人物等,既美观又能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
栏杆的造型也十分丰富,有的简洁大方,有的则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屋顶的脊饰通常采用龙、凤、麒麟等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
此外,建筑的色彩也很有讲究,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显得素雅宁静,与园林的整体氛围相契合。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多采用木材、砖石、瓦片等传统材料。
木材具有温暖、自然的质感,常用于建造梁柱、门窗等;砖石则坚固耐用,用于砌墙、铺地等;瓦片则用于屋顶的覆盖,不仅能防雨,还能增加建筑的美观度。
这些材料的运用,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与园林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摘要】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其意境构成手法巧妙、独具特色。
整体布局采用了“曲径通幽、回环婉转”的手法,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风格,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水乡氛围。
意境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和建筑之美,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景致。
而园内的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古典雅致之美。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构成手法精湛,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文化内涵、深远、巧妙、独具特色1. 引言1.1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堪称经典。
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其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手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品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拙政园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赏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对这座古典园林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2. 正文2.1 整体布局苏州拙政园是一座经典的园林建筑,其整体布局精致而独特。
园内主要由水池、廊亭、假山、小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精巧的对称布局。
园林中心是一座精美的亭台,四周环绕着水池,水面倒映出亭台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园内的小桥曲径蜿蜒,将园中各处景致串联起来,使游客仿佛穿越在一幅幅画卷之中。
假山被巧妙地布置在园内各处,既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整体布局既注重对称,又注重错落有致,使游客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享受。
整体布局的精致和巧妙,体现了园林建筑师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美学追求,为苏州拙政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苏式建筑风格的精致典雅

苏式建筑风格的精致典雅苏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以其独特的苏式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典雅的风格特点,成为了江南水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苏式建筑风格的精致典雅。
一、建筑布局苏式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与和谐,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在苏州的园林、古镇、水乡等地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水池、假山、古树等自然元素为主题的建筑布局。
这些建筑往往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展开,形成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
同时,苏式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非常注重层次感,通过不同的建筑高度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一种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
二、建筑外观苏式建筑的外观以粉墙黛瓦为主,给人一种素雅、宁静的感觉。
粉墙,即白色的墙体,是苏式建筑的一大特色。
在阳光的照耀下,白墙与周围的绿色植物和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视觉效果。
黛瓦,即黑色的屋瓦,是苏式建筑屋顶的常见颜色。
黛瓦不仅具有美观的效果,还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渗漏,提高建筑的实用性能。
三、建筑装饰苏式建筑的装饰风格精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苏式建筑的门窗、梁柱、墙面等部位,常会看到精美的雕刻和绘画。
这些装饰元素多以吉祥图案、花鸟虫鱼、山水园林等为主题,采用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同时,苏式建筑的墙壁上还会使用青砖、琉璃瓦等材料进行装饰,这些材料不仅具有美观的效果,还能够增强建筑的防水性能和耐用程度。
四、建筑色彩苏式建筑的色彩以黑白灰为主,给人一种素雅、清新的感觉。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符合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特点,还为苏式建筑增添了几分诗意和韵味。
在苏式建筑的室内装修中,还会使用一些淡雅的色调,如米白、淡蓝、浅黄等,这些色调与白墙和黛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五、建筑文化内涵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苏式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苏州园林空间布局总述

一、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简述
• 对比和衬托
苏州园林在景物的疏密、空间的开朗和幽曲,峻 拔的山石和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水面,工巧的房屋和自然地林 木,以及虚实、明暗、质感、形体等方面都常用 对比手法。 例如在总体布局上,从一区转入另一区时,空间 和景物不断变换,产生对比作用,使人游历全园 后,觉得内容丰富。
一、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简述
一、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简述
• 深度和层次
自然式山水园林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平面,山池、道路、走 廊、云墙等,蟠曲迂回,也利于造成曲折的布局,为了增 加园景的深度,多数园林的入口处设有假山、小院、漏窗 等为屏障,适当阻隔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角园景,然后 几经曲折才能看到院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一、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简述
• 深度和层次
空间互相穿插贯通是增加园景深度和层次的重要 手段。相邻空间之间成半隔开状态,使房屋山林 互相衬托,互为借景,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 拙政园和留园中部都是层次深远的好例子,前者 空间多开而少隔。后者以庭院为主,少开而多隔, 形成两种不同的效果。
一、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简述
• 深度和层次
拙政园和留园中部都是层次深远的好例子,前者 空间多开而少隔。后者以庭院为主,少开而多隔, 形成两种不同的效果。
布局 空间 观赏点和游赏路线
对比和衬托
对景和借景 深度和层次
一、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简述
• 总述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 艺术的综合体。 一方面把房屋、花木、山水融为一个整体;另一 方面通过“咫尺园林”再现大自然的风景。 在造园中,运用了各种对比、衬托、尺度、层次、 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园景能够达到小中见大、 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丰富的景色。
关于拙政园的建筑赏析

拙政园建筑赏析
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集山水、建筑、雕刻、园艺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下是拙政园的建筑赏析。
一、建筑风格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点,淡雅、自然、精致。
园内建筑以白墙、灰瓦、栗柱为主要特色,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等。
二、建筑布局
拙政园的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园内建筑以水为主体,以山石、花木为辅,形成了“山水相映、楼台倒影”的景象。
园内的建筑布局注重空间的变化和景色的层次感,通过借景、隔景、透景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幽深、雅致的氛围。
三、建筑细节
拙政园的建筑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充满了艺术感。
园内的门窗、檐口、梁架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此外,园内的石雕、砖雕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植物配置
拙政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特色之一。
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四季常绿,花木繁茂。
通过合理的配置,形成了“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色。
同时,园内的植物配置也与建筑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
总的来说,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严谨的建筑布局、精致的建筑细节和优美的植物配置,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遗产。
拙政园园林建筑设计解析

拙政园园林建筑设计解析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位于江苏苏州市,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典范之一、拙政园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设计的精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拙政园园林建筑设计的解析。
首先,拙政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非常精细。
整个园林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为“东园”和“西园”。
东园是主景区,占地较大,主要以水景和花木为主,布局深奥,让人在其中游览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西园则相对较小,以假山和峡谷为主,设计独特,错落有致。
整个园林的规划合理有序,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其次,拙政园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园林设计中运用了众多的假山、藻井、曲桥、龟趺和石窟等元素,使得园林空间在视觉上具有多样性,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
不同的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使得整个园林显得丰富多样,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拙政园对水的运用非常巧妙。
整个园林中有许多水池、溪流和小溪,水池中种满了莲花和荷花,水池边上还建有精致的回廊,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水的流动声和花草的香气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清新宜人之感。
除此之外,拙政园的建筑群也是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内建有众多的亭、楼、轩和堂,这些建筑都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而建,有着丰富的装饰和细腻的雕刻,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华丽和雅致。
这些建筑分布在整个园林中,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增添了园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拙政园的园林建筑设计凭借其精细的规划和布局,多样的空间层次感,巧妙的水的运用以及华丽而雅致的建筑群,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
拙政园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不仅是古代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宅园古典建筑营造简述
第一章建筑类型及结构
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中国文化“四绝”之一,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无论规模大小,它的营造都以建筑、山石、水和植物为四大物质构成要素。
分布众多的苏州宅园古民居是古典园林的雏形与基础,是传统社会生活的载体。
宅是儒家礼仪的空间物化,园是道家哲学的具体而微。
宅园结合即“天人合一”。
人生活于宅,是家庭伦理的体现;人生活干园,是独立精神的放纵。
苏州宅园的单体建筑类型众多,诸如厅、堂、馆、轩、楼、阁、亭、廊等,每种类型中又有多种结构、形式和造型。
建筑的形制不拘泥于法式而是根据环境、建筑造型的需要,灵活处理,独具匠心。
建筑色彩以大片白粉墙壁为基调,黑灰色的小青瓦屋顶与灰色水磨砖门框,栗色或纯度低的复色梁柱,沉着稳定,显得朴素淡雅。
第一节单体建筑类型及构架
一、厅、堂、轩、馆
《园冶》中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说明了厅堂的重要性和布局的原则。
根据厅堂的位置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门厅、轿厅、大厅、女厅、花厅、荷花厅等。
按照梁架结构形式,又分为扁作厅、圆堂、鸳鸯厅、花篮厅、回顶及卷篷、满轩、贡式等,也有少数厅堂具有两种梁架结构形式的特点。
1.扁作厅与圆堂
扁作厅与圆堂的粱架形式构造大致相同,其进深分为三部,即轩、内四界、后双步。
厅在轩之前加廊轩的形式多为大型厅堂,常作为住宅的大厅,而圆堂在轩之前不加廊轩。
扁作大梁两端有卷杀、拔亥的做法,梁端的下面有搁于柱上的梁垫,都兼有构造和装饰的作用。
山界梁的做法同大梁,但梁垫不作蜂头。
(图:网师园万卷堂立面图,图:网师园万卷堂剖面图)
2.回顶、卷篷
回顶又名船厅,即梁架中间无桁,而有前后两根脊桁,中为弯椽,形如船篷,弯椽曲度是提高界深的十分之一。
这种梁架形式显得轻巧、柔和,中、小型建筑采用得较多。
大型厅堂的内四界也有采用回顶的形式。
南方卷篷又称黄瓜环脊,其梁架结构和回顶相同,但用料必须是圆料,进深三界至七界。
卷篷适用于较小的建筑。
(图:沧浪亭明道堂北立面、剖面图)
3.贡式厅
这种厅形式的特点是梁架用扁方料,挖其底使曲成软带形,而仿照圆料的做法,显得精巧秀丽,但进深不宜犬。
(图:贡式厅立面剖面图)
4.鸳鸯厅
鸳鸯厅在园林中并不少见,厅内用屏门、罩、纱楠将厅分为平面、空间大小相同的前后两部分,好像两座厅合并而成。
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
厅前后两部分的梁架一为扁作,雕饰精美,一为圆作,形式简炼,由此形成对比,如同雌雄鸳鸯,故名鸳鸯厅。
有的鸳鸯厅两部分的窗格也一简一繁,铺地方砖一为呈正方形,一为呈45。
形,更增添了情趣。
厅的分隔,正间为屏门,门的前后面多为匾刻(挂)字画。
次间用罩或纱槁挂落分隔,隔而不段,前后两部分有机的组成整体。
(图: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正立面图,图: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横剖面图)
5.花篮厅
这是一种梁架形式别致的厅堂,其特点是前步柱或前后步柱不落地,悬在上空,柱下端雕刻成花篮形,既扩大的室内空间,显得高敞,又增添了装饰性。
花篮厅的结构主要是依靠两端搁在两侧山墙上的通长枋子,枋须用坚实的硬木,枋与吊柱用铁件联系。
由于受木材力学性能的限制,所以花篮厅的面阔一般较小,进深也受限制。
(图:狮子林燕誉堂正立面图,图:狮子林燕誉堂剖面图)
6.满轩
厅的梁架采用三轩或四轩相连而成称满轩,轩之间用柱相隔,轩梁可等高或等低相连。
轩的形式大多采用船篷、鹤胫等形式。
由于采用轩,其上的草架空间较大,对厅内隔热防寒有较好的作用,梁架的装饰性也较强。
(图:拙政园卅六鸳鸯馆)
第一章建筑类型及结构
二、楼、阁
苏州园林中的楼、阁以其高耸的形式成为园林轮廓线的突出部分,引人注目。
楼的平面面宽一般都为三问或五间,但造型有多种形式:
楼的底层和上层平面大小相同的较多,显得平稳。
楼的位置如果前后空间开敞,底层前后外檐都为长窗,上层也有作长窗,内为栏杆,但多为半墙半窗。
如楼后庭院较小,则后檐为半墙半窗,或为粉墙为主,墙上辟砖框景窗。
楼两侧为山墙,多也辟砖框景窗。
有的楼上层稍收进,上下层之间以通过水平砖制挂落板装饰。
有的楼上层以白粉墙为主,或两端为白粉墙,使外观显得轻快活泼,形式多变。
楼的梁架形式大致和平房相同,因楼的进深大多数较厅堂小,所以梁架作草架的较少。
由于苏州建筑大多不作吊顶,室内空间显得高敞,所以楼上层的层高较低。
一般不超过3米。
(图:网师园撷秀楼立面图)
三、榭、舫
苏州园林中的榭根据不同的环境,布置在相宜之处,形式灵活多变。
榭和舫大多是临水建筑,既有休息、游赏的功能,更起着观景和点缀风景的作用。
(图:拙政园芙蓉榭)
四、亭
((园冶》中说:“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那自然是休憩的地方。
园林的亭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半亭常和走廊连接。
依墙而建,有的为门洞所在。
亭的平面有多种形式,除常见的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还有圆形、扇形、海棠、圭形等。
屋顶以单檐居多,重檐的较少。
亭顶式样多采用歇山式或攒尖顶式。
半园半亭位于东部墙角,前有小水池,原由小院围隔。
亭形体较大,平面为利用墙角形成五角形,最宽处为3.30米,深2.75米,檐高2.54米,攒尖顶,嫩戗发戗,坡度较陡,因此其后墙也升高成屏风墙形式。
(图:半园半亭立面图)
五、廊
((园冶》中说:“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这段话非常地说明了廊在园林中的作用。
廊在园林中是连接建筑物的脉络,也常是风景的导游线。
而且可以起着划分空间、增加景深的作用。
按照廊建造的位置有沿墙走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复廊等。
沿墙走廊和空廊在园林中较多见,廊常自然曲折,与墙之间的空间形成小院,院内点缀石峰花木,人在行走中可见一幅幅画面,形成对景。
如:留园五峰仙馆北游廊,拙政园柳阴路曲空廊,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游廊,怡园拜石轩西复廊。
走廊还可以打破围墙或院墙的单调封闭状态增加景深,留园中北部走廊、狮子林南走廊都是处理成功的例子。
楼廊又称边廊,有上下两层走廊,多与楼相连,也有从假山通过边楼与楼相连接的形式,如拙政园见山楼西侧楼廊、耦园西花园藏书楼东部边楼、环秀山庄边楼。
(图:环秀山庄楼廊)
二、梁类构件的名称和形式
在古建筑木结构中,凡水平状安置,背面设置童柱的受弯构件的木结构称作梁类结构。
通常情况,梁类构件两端都与柱类构件以榫卯形式结合,背部以受集中荷载为主。
(图:扁作回顶梁架正贴)
1.大梁
大梁亦称柁梁,是指其长度载四界深或四界以上的梁。
当大梁长度为四界深时,梁的背上设置两只童柱,童柱的位置在步柱中线向内一界深位置。
圆堂做法的大梁两端以箍棒榫与前后两步柱端连接,以支承山界梁及内四界的屋面荷载。
2.山界梁
山界梁也称三界梁,因其位于山脊部位,亦因载该梁上搁置着三根桁条而得名。
建筑为圆堂做法时,山界梁得前后两端与矮柱箍头榫相连接,屋顶及屋脊荷载由此传递至大梁。
在山界梁得背面设“脊童”,以搁置脊桁;当建筑为大式做法时,山界梁得两端搁置在大梁背所设的坐斗斗口内。
山界梁的梁背也应设坐斗、蒲鞋头,以支承脊桁。
3.双步梁
双步梁又简称“双步”,因其梁从下一界到上一界连跨“二步”而得其名。
双步梁常用于边贴屋架、正贴屋架得前后廊界部位。
双步梁的朝建筑中心一端以“大进小出”榫卯与步柱连接,另一端则以箍头榫与廊柱榫头连接。
在双步梁的中间部位设童柱,以支承桁条,连接穿梁。
’
4.穿梁
穿梁是梁类构件中最短的一种。
穿梁也可简称为“穿”或“川”。
穿梁在木构件体系中仅起着某一局部构件的连接、稳定、拉牢的作用,使构件完整统一。
穿梁长度为一界深。
穿梁的一端与柱类构件以“大进小出”榫卯连接,另一端则常与廊柱或廊双童柱顶端箍头连接。
5.搭角梁
搭角梁又称抹角梁、扒梁,常用于建筑的转角处,上置梁架形成歇山式屋顶。
方形亭也用搭角梁,中为灯心木,构成攒尖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