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的规范化及反规范化设计

合集下载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评估与选择方法研究与实用经验总结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评估与选择方法研究与实用经验总结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评估与选择方法研究与实用经验总结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在数据库设计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规范化是将数据库设计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进行分解与优化,旨在减少数据冗余、保持数据一致性、提高数据操作效率。

而反规范化则是在某些情况下放宽规则,将原本分散的数据进行合并或重复存储,以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性能要求。

本文将对数据库规范化和反规范化的评估与选择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实用经验。

首先,评估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选择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库设计需求评估:评估数据库系统的具体需求、数据量和数据结构,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规范化或反规范化。

正常化一般适用于需要频繁增删改查的系统,而反规范化适用于需要快速查询和性能优化的系统。

2. 性能评估:评估数据库的性能要求和预期,包括查询速度、写入速度、数据一致性要求等。

规范化通常会带来多次查询和表连接的开销,而反规范化可能会带来数据冗余和一致性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

3. 系统可扩展性评估:评估数据库系统的可扩展性需求,包括数据增长趋势、负载变化情况等。

规范化可以提高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效率,方便扩展和维护,而反规范化可能会导致处理冗余数据和更新成本增加。

4. 数据完整性评估:评估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要求,规范化可以通过将数据分解为多个表进行数据约束和关联,提高数据完整性。

反规范化则可能导致数据冗余和一致性问题,需要谨慎考虑。

根据以上评估的结果,可以选择适合的数据库规范化或反规范化策略。

下面总结一些实用经验供参考:1. 规范化的实用经验:a. 避免重复的数据存储,减少冗余量,提高数据更新和维护的效率。

b. 将数据根据其特性进行分解和组织,确保每个表都包含一个同一类型的数据,并通过外键将数据关联起来。

c. 使用适当的数据类型和字段长度,合理管理数据存储空间,提高数据库性能。

d. 制定合适的命名规范和约束,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

2. 反规范化的实用经验:a. 在需要频繁查询的场景中,可以通过冗余数据的方式提高查询性能,但要注意更新操作的维护成本和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数据库设计中常见的规范与反范式化方法

数据库设计中常见的规范与反范式化方法

数据库设计中常见的规范与反范式化方法数据库设计是构建一个高效、可扩展和稳定的数据库系统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数据库时,遵循一些常见规范和采用一些反范式化的方法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中常见的规范和反范式化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一、常见的规范化方法规范化是一种将数据库设计转化为符合特定规范的过程,它消除了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提高了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下是常见的规范化方法:1. 第一范式(1NF):确保每个实体属性都是不可分割的原子值。

例如,一个学生实体包含学生ID、姓名和电话号码,每个属性都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2. 第二范式(2NF):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前提下,确保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如果一个表有一个复合主键,那么非主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这些复合主键,而不是依赖于其中的一部分。

3. 第三范式(3NF):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前提下,确保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

如果一个非主属性只依赖于主键,而不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那么该表满足第三范式。

常见的规范化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冗余数据,提高数据的整合性与一致性。

但是,过度规范化可能会导致关联查询变得复杂,性能下降。

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权衡规范化与性能之间的平衡。

二、反范式化方法反范式化是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或保留冗余数据,来提高数据库性能和查询效率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反范式化方法:1. 合并表:将多个表合并成一个表,这样可以减少关联操作的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但是,合并表可能会导致数据冗余增加,增加数据更新的难度和风险。

2. 数据缓存:将经常被查询的数据缓存到内存或其他高速存储设备中,避免频繁的磁盘访问。

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查询速度,但同时需要额外的资源。

3. 表分区:将表分成多个较小的分区,每个分区独立进行管理和维护。

这样可以减少查询的数据量,提高查询效率。

但是,分区可能导致数据分布不均衡,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复杂度。

数据库规范化和反规范化的利弊

数据库规范化和反规范化的利弊

数据库规范化和反规范化的利弊数据库在现代信息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负责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

在数据库设计中,规范化和反规范化是两种常见的策略。

规范化是将数据库设计分解成更小的表,以消除冗余和数据依赖性;反规范化则是为了提高性能和简化查询而合并表。

本文将探讨数据库规范化和反规范化的利弊。

一、数据库规范化的利与弊1. 利:减少数据冗余规范化能够将数据库设计分解成更小的表,消除不必要的重复数据。

这样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并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同时,数据的更新和维护也更加方便。

2. 利:减少数据依赖性规范化可以降低数据之间的依赖程度,减少数据更新时的异常情况。

当多个表之间存在数据依赖时,更新或修改数据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或丢失。

规范化可以将数据更好地分配到表中,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 弊:复杂的查询数据库规范化可能会导致复杂的查询操作。

当多个表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时,需要通过联接操作来获取所需的数据。

这可能会增加查询的复杂性和执行时间。

4. 弊:性能问题规范化的数据库设计通常需要执行更多的表关联操作,这可能会影响查询性能。

当数据量庞大时,查询速度可能会变慢。

此外,规范化也可能导致频繁的写操作,增加系统的负担。

二、数据库反规范化的利与弊1. 利:提高查询性能反规范化可以通过合并表来减少表之间的关联操作,从而提高查询性能。

当查询需要跨多个表时,反规范化可以减少联接次数和查询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2. 利:简化查询逻辑反规范化可以简化查询逻辑,使得查询语句更加简洁明了。

通过将相关的数据合并到一个表中,查询操作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3. 弊:增加数据冗余反规范化可能会引入数据冗余,因为合并表会导致某些数据的重复存储。

这可能会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并增加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管理难度。

4. 弊:数据更新复杂反规范化后的数据库设计可能会导致数据更新时的复杂性增加。

当多个冗余数据需要更新时,需要确保它们的一致性。

主题数据库设计规则

主题数据库设计规则

主题数据库设计规则
主题数据库设计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规范化与反规范化:规范化的优点是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减少相应逻辑和物理的I/O次数,同时加快增、删、改的速度。

出于性能和方便管理的考虑,原则上表设计应满足第三范式,有时为了提高某些查询或应用的性能而可以破坏规范规则,即反规范化。

2. 数据表分类:数据表按照不同业务逻辑,分为不同的类别。

主要有以下类别:基本数据表、标准编码表、业务数据表、系统信息表、统计数据表、临时处理表和其他类型表。

3. 统一选择表字符集为utf8,表名必须有详细描述。

4. 一般情况可以选择MyISAM存储引擎,如果需要事务支持必须使用InnoDB存储引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数据库相关书籍或咨询数据库领域专业人士。

数据库设计中的范式化与反范式化

数据库设计中的范式化与反范式化

数据库设计中的范式化与反范式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范式化(Normalization)和反范式化(Denormalization)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指的是对数据库表的结构进行规范化和冗余化的处理。

本文将对范式化和反范式化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一、范式化(Normalization)范式化是指将数据库中的表结构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设计和拆分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数据的冗余,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一致性和易于维护性。

1. 第一范式(1NF)第一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列都是原子性的,即不可再分解。

例如,一个学生表的列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而不是将它们放在一个“个人信息”列中。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的冗余和更新异常。

2. 第二范式(2NF)第二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列完全依赖于主键。

简单来说,就是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列必须与主键直接相关,而不能与其他非主键列相关。

这样做可以消除表中的部分冗余,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 第三范式(3NF)第三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列不存在传递依赖。

也就是说,表中的非主键列之间不应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

通过将具有传递依赖关系的非主键列拆分成独立的表,可以进一步减少数据库表中的冗余数据,提高查询效率和数据的一致性。

二、反范式化(Denormalization)反范式化是指在数据库设计中有意地将表中的某些冗余数据复制到其他表中,以提高查询性能和简化复杂的数据关联操作。

虽然这会增加数据的冗余,但能够降低查询时的数据读取和联接操作,提高系统的性能。

常用的反范式化技术包括冗余、数据扁平化、表的合并等。

1. 冗余冗余是反范式化的一种常见手段。

它通过将某些重复的数据放置在多个表中,减少了查询时的数据关联操作。

例如,在一个订单表中同时存储客户的姓名和地址信息,避免了通过联接操作来获取客户信息,提高了查询性能。

简述数据库设计3个范式的含义

简述数据库设计3个范式的含义

数据库设计是指按照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对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是指数据库设计中的基本规范,其中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分别规定了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该满足的标准和要求。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的含义。

一、第一范式(1NF)1. 第一范式是指数据库表中的所有字段都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即每个数据项都是不可再分的,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数据项。

2. 数据库表中的每一列都是单一的值,不可再分。

3. 所有的字段都应该是原子性的,即不能再分。

4. 如果数据库表中的字段不满足第一范式的要求,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使之满足第一范式的要求。

二、第二范式(2NF)1. 第二范式是指数据库表中的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全部主键。

2. 所谓主属性是指唯一标识一个记录的属性,而非主属性是指与主键相关的其他属性。

3. 如果一个表中的某些字段与主键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依赖于其他字段,则需要将这些字段拆分到另一个表中。

4. 通过将非主属性与主键分离,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5. 第二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数据项应该是唯一的,不可再分,且完全依赖于全部主键。

三、第三范式(3NF)1. 第三范式是指数据库表中的所有字段都不依赖于其他非主字段。

2. 也就是说,一个表中的字段之间应该相互独立,不应该存在字段之间的传递依赖关系。

3. 如果一个字段依赖于其他非主字段,则应该将其拆分到另一张表中,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4. 第三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字段之间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存在传递依赖关系。

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分别规范了数据库表中数据的原子性、依赖性和独立性。

遵循这些范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提高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这些范式的要求,以确保数据库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众所周知,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是设计和维护关系型数据库时非常重要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优缺点与适用场景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优缺点与适用场景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优缺点与适用场景数据库规范化(Normalization)和反规范化(Denormalization)是数据库设计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分别指的是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拆分成多个关联表(规范化)和将这些关联表中的数据合并到一个冗余表中(反规范化)。

本文将详细讨论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优缺点,并介绍它们的适用场景。

一、数据库规范化的优点1. 数据一致性:通过规范化,数据分布在多个关联表中,避免了数据冗余,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

更新数据时只需更新关联的表,不会产生冗余数据导致数据不一致。

2. 数据更新和插入的效率较高:规范化后的数据库表结构清晰,数据更新和插入操作只需要操作相关的表,避免了在大表中进行操作,提高了效率。

3. 节省存储空间:通过规范化,避免了冗余数据的存储,节省了存储空间的开销。

4. 查询效率较高:规范化后通过关系连接查询,减少了数据冗余,提高了查询效率。

二、数据库规范化的缺点1. 复杂性:规范化导致数据库表结构的复杂性增加,对于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来说,需要更多的工作量和时间。

2. 查询时的关联操作:规范化后查询时需要进行关联操作,涉及多个表的连接查询,增加了查询的复杂度和消耗的资源。

3. 查询时的性能问题:规范化后,复杂的查询可能需要多次关联操作,会导致查询性能下降。

三、数据库反规范化的优点1. 提高查询性能:通过反规范化,将关联表中的数据合并到冗余表中,避免了多表关联操作,提高了查询性能。

2. 简化查询操作:由于数据冗余,查询时无需进行关联操作,简化了查询操作,提高了查询的效率。

3. 减少关联表的数目:反规范化将多个关联表中的数据合并到冗余表中,减少了表的数目,简化了数据库的设计和查询。

四、数据库反规范化的缺点1. 冗余数据增加了存储空间的开销:反规范化导致数据冗余,增加了存储空间的开销。

2. 数据不一致:冗余数据可能导致数据的不一致,当更新数据时需要更新多个冗余表,容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

数据库规范化与反规范化数据库规范化是指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和组织,以便满足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而反规范化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对已经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行一些冗余和重复的操作。

本文将探讨数据库规范化和反规范化的概念、方法和适用场景。

1. 数据库规范化的概念与方法数据库规范化是为了消除冗余和重复数据,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它通过将数据分解为更小、更精确的关系,降低数据的冗余度,避免数据的不一致和重复。

数据库规范化通常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形式,如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等。

- 第一范式:确保每个属性都是原子的,即每个属性不可再分。

例如,在一个学生表中,不将姓名和电话放在同一个属性中。

- 第二范式:确保每个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是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

例如,在一个订单表中,订单项应该与订单号关联,而不是与顾客姓名关联。

- 第三范式:确保每个非主属性不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

例如,在一个员工表中,员工的工资应该与员工编号关联,而不是与员工所在部门关联。

通过规范化,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减少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的问题,并提高系统的性能。

2. 反规范化的概念与方法反规范化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对已经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行一些冗余和重复的操作。

反规范化主要分为冗余和分裂两种形式。

- 冗余反规范化:通过增加重复数据,将多个关系合并为一个关系,从而减少关联操作和查询的开销。

例如,在一个包含订单项和产品信息的数据库中,可以将产品的名称和价格冗余到订单项中,避免了频繁查询产品表的开销。

- 分裂反规范化:通过将一个关系分裂成多个关系,提高查询性能。

例如,在一个包含订单和订单项的数据库中,可以将订单项按照产品分类分裂为多个关系,从而减少查询的数据量和时间。

反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但同时也增加了数据冗余和一致性的管理成本。

因此,需要谨慎选择适合反规范化的情况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的规范化及反规范化设计
摘要:数据库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中的一系列原理和技术,以减少数据库中数据冗余,增进数据的一致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的规范化会使查询时连接表操作增加,性能降低,所以常常对数据库进行反规范化处理。

本文主要讲述数据库设计中常用的规范化和反规范化方法。

关键词:数据库设计;规范化;反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061-01
一、引言
作为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数据库设计自身的性能可以对应用程序的性能造成直接的影响。

关系数据库设计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化和结构化的过程,核心是关系模式的设计。

目前,在指导关系模式的设计中规范化设计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是数据库数十年地发展中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结果。

但数据库的规范化使得查询越来越复杂,对数据的查询性能有较大影响,所以近年来这一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一种称为非规范化的关系模式设计引起业界的关注并已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二、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一)范式概述。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关系模式进行分解,用等价的关系子模式来取代原有的关系模式,以此来去除数据依赖中不合理的部分,这就是关系模式规范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这一过程必须
在连接、函数依赖都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必须确保原有数据的完整性,而且分解后的关系通过自然联接也可以使原有关系复原。

规范化设计的过程就是按不同的范式,将一个二维表不断地分解成多个二维表并建立表之间的关联,最终达到一个表只描述一个实体或者实体间联系的目标。

目前遵循的主要范式包括1nf、2nf、3nf、bcnf、4nf和5nf等几种。

在工程中3nf、bcnf应用最广泛,推荐采用 3nf作为标准。

(二)1nf。

1nf是关系模式的最低要求,是指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即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或者不能有重复的属性。

如果出现重复属性,就可能需要定义一个新的实体,新的实体由重复属性构成,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为一对多关系。

(三)2nf。

满足2nf必须先满足1nf。

2nf要求实体的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

所谓完全依赖是指不存在仅依赖主关键字一部分的属性,如果存在,那么这个属性和主关键字的这一部分应该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实体,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四)3nf。

满足3nf必须先满足2nf。

3nf要求实体的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关系模式的关键字,即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包含已在其它表中已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

三、数据库的反规范化设计
(一)反规范化的必要性。

数据库规范化可有效地避免数据的冗
余,保持数据库的完整性,提高系统的性能,但在查询过程中,连接操作较为复杂,这样就要占用较多的cpu资源和输入输出操作,会导致复杂度的增加和性能的下降,这样一来便会使得查询速度降低。

有时为了提高某些查询或应用的性能便会破坏规范化,特别在网络环境中,有必要对规范化进行必要的平衡,使系统有最优的性能,提高数据库的网络性能,即反规范。

(二)常用的反规范技术。

1.增加冗余列。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在其中一个表上增加若干冗余列,来避免两个或多个表在需要连接时之间的连接过于频繁。

但它需要较多的磁盘空间,同时增加工作量来进行表的维护。

2.增加派生列。

派生列是将表中的其它多个列计算所得到的,增加派生列可有效地减少统计运算,大大缩短我们在进行数据汇总时的运算时间。

同样的,派生列也具有冗余列的缺点。

3.重新组表。

重新组表指在我们需要查看两个表连接出来的结果数据时,通过重组表来减少连接从而提高性能。

但这样一来便会消耗更多的磁盘空间,也会损失数据在概念上的独立性。

4.分割表。

表分割包括水平分割和垂直分割。

将一个表按照行分割为多个表称之为水平分割。

水平分割一般运用在以下情况:表很大,进行水平分割后可以降低在查询时涉及到的数据和索引的页数及层数,进而提高查询的速度;表中的数据具有独立性,例如表中记录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些常用有些不常用;需要把数据保存到多个介质上。

水平分割增加应用的复杂度,在查询时需要多个表名,查询数据需要union操作。

在数据库应用中,这种复杂性往
往会超过它自身的优点,因为只要我们索引的关键字不大,将索引应用于查询时,随着表中数据量增加两到三倍,也就会增加读一个索引层的磁盘次数。

对于一个列很多的表,假如某些列的访问率明显高于其它列,就可以将它们和主键作为一个表,将其它列和主键作为另外一个表,这就称为垂直分割。

垂直分割可以减少数据行,这样一来,一个数据页就能存放更多的数据,查询时就会减少i/o次数。

垂直分割的缺点是需要管理冗余列,查询数据需要join操作。

(三)反规范技术需要维护数据的完整性。

不管我们采用哪种反规范技术,都需要对维护数据的完整性进行一定的管理,通常我们采取批处理维护、应用逻辑和触发器。

批处理维护是当复制列或派生列的修改累积到了一定时间后,运行一批处理作业或存储过程对其进行修改,在对实时性要求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数据的完整性也能通过应用逻辑来实现,这便要求我们必须在同一事务中对所有涉及到的表进行修改操作。

由于同一逻辑必须在所有的应用中使用和维护,会产生遗漏,尤其是在需求变化时维护就更加困难。

因此采取应用逻辑来实现数据完整性有较大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触发器,对数据的修改即时触发复制列或派生列的相应修改。

触发器具有实时性,而且相应的处理逻辑只会出现在一个地方,便于维护,因此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结束语
规范化后的表一般都较小,小的表意味着一个数据页中可以包含
较多的记录,这样客户端用户就可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更多数据记录,从而减少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物理输入与输出,减轻网络的负担。

反规范的优点是降低连接过程中的操作需求、外码和索引的数目,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减少表的数目。

与此同时反规范化的缺点也很明显,它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完整性,会降低修改速度。

在我们决定做反规范时,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利弊,认真考量应用的数据存取需求以及实际的性能,解决性能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好的索引和其它方法,而不一定非要采用反规范。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尹为民.现代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