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案
《红烛》闻一多教案(优)

《红烛》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内容, 理解红烛的意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 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 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通过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一、课前导入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 湖北淆水县人。
出生书香门第,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翌年正式入学。
“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 经常有旧诗发表。
在学校中颇有诗名”。
“五四运动以后, 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
……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 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
”在清华九年中, 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人物轶事】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 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 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 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 他说: “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 留居美国的滋味, 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 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 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 门都没进去, 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 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 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
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 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他知道, 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
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 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红 烛》教案

《红烛》教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红烛》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能背诵整首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整首诗。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如何背诵整首诗。
教具准备:1.《红烛》的诗歌内容。
2.课件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引出话题:你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说过《红烛》这首诗呢?2.简单介绍一下《红烛》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信息。
Step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15分钟)1.呈现《红烛》的诗歌内容。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生命如同一支燃烧的红烛,生命短暂而宝贵,应该珍惜和利用好。
Step 3 背诵整首诗(25分钟)1.教师念出一句诗,学生跟读一遍。
2.学生跟教师逐句背诵。
3.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背诵完整首诗。
Step 4 总结和延伸(5分钟)1.总结《红烛》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如何珍惜和利用好生命?Step 5 作业推荐要求学生背诵整首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红烛》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并且背诵了整首诗。
但是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学生理解能力有差异的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和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背诵这首诗。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提高诗歌的理解和背诵能力。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红烛》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为何选择红烛作为诗歌的象征意象。
引导学生思考红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象征。
1.2 作者简介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和影响。
分析闻一多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特别是对新诗的贡献。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艺术特色2.1 诗歌结构分析《红烛》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诗行、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主题的作用。
2.2 艺术特色分析《红烛》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的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意象分析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红烛》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中对光与黑暗的对比。
分析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态度和思考。
3.2 意象分析分析红烛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其代表的光与热的象征。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创作4.1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受《红烛》。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
4.2 诗歌创作启发学生从《红烛》中汲取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五章:拓展阅读与讨论5.1 拓展阅读推荐与《红烛》相关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分析比较这些作品与《红烛》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2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红烛》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六章:课堂活动与互动6.1 课堂讨论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围绕《红烛》的主题和意象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6.2 小组活动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分析《红烛》的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七章:作业与评估7.1 作业设计布置与《红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分析文章。
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精选3篇)

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精选3篇)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精选3篇)《红烛》用了象征手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人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高一《红烛》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说——知作者体裁1.说小诗: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2.说作者:你知道闻一多的哪些情况?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公开课教案】《红烛》(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红烛》(秋瑾)教案公开课教案《红烛》(秋瑾)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2. 通过阅读《红烛》,理解秋瑾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
3.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秋瑾的爱国情感。
2. 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领会小说的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秋瑾的思想和贡献。
2. 融入文学批评的内容,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1. 课堂讲授法。
2. 小组讨论法。
3. 分组阅读与报告。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教师简单介绍秋瑾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背景与时代背景。
2. 提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步:讲解1. 教师讲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构成。
2. 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如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等。
第三步:阅读与思考1. 学生阅读小说,理解其中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
2. 分组讨论,深入思考小说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第四步:整合与评价1. 小组报告各自的讨论成果,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2.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1. 读完小说后,每名学生需给出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2. 组织学生参加线上活动,分享阅读体验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于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暗示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深度需要加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第2.2课《红烛》(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教学设计学科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梳理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红烛的意象,理解咏物诗借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达技巧;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诗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味诗歌中蕴涵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的光辉人格,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教学重点:理解红烛的意象,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诗歌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设计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家乡的中学生,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特选读闻一多的《红烛》作为研究突破口。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吧。
课前自学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2.探究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的爱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这首诗的情感根基。
2024年教师招聘高中语文《红烛》教案

2024年教师招聘高中语文《红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红烛》。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对《红烛》的作者、背景、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事迹,理解《红烛》的写作背景。
2.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闻一多的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 课文解析:a. 分析课文背景,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b.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c.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红烛》2. 主要内容:课文段落解析、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以“烛光”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示例:烛光如豆,照亮了黑暗中的前行者;烛光如炬,燃烧着青春的激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闻一多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红烛》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提到的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红烛篇一我曾经,是那么讨厌蜡烛。
一坨油腻的蜡,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比一夜黑(煤油灯)更气人!煤油灯起码还有个罩,它连罩都没有。
一次点烛写诗,烧焦了头发都不知道,于是顶着一团焦发过了两三周。
还有一次在寒假里,我准备做一条长引线,接到鞭炮上,这样我就能在屋里点燃屋外树上的那串鞭炮。
引线的做法较为简单,用冰冷的刀子削下火柴的头,再粘到带蜡的棉线上。
我从吃了早饭开始忙活到九点多,就要大功告成之时,棉线上的火柴头不小心碰到了烛焰上,易燃的火柴头哪里受得了如此炙热?瞬间,两个小时的努力化为缥缈烟,变淡,散开了啊哦!我的引线!气得我抓起蜡烛扔了。
以后,我不再将蜡烛点燃。
可是,一次停电,让我改变了对蜡烛的看法。
在老家的一天夜里,当我照例打开电灯,享受它的光明之时,灯却闪了几下,灭了!坏了,停电了!百年不遇的停电让我赶上了!我心爱的书籍没法看了,上网查资料也成了泡影!屋里顿时黯淡无光,屋外也是一片漆黑,我顿时急得在家里团团转。
家里仅存的两盏油灯,一盏在厨房,一盏被奶奶拿着去了兔舍。
我没辙,想起来了,对!还有蜡烛,权当应急了。
赶紧摸索着从书桌上拿起一支红烛,放在烛台上,用火柴点燃,屋内瞬间亮了起来。
这个蜡烛是我闲来无事时亲手制作的,收集十几个残烛头,合成此大烛。
它较粗,比我手掌长一点儿,略方,每个面都刻有萬古長存四个字,这些字都是我用牙签一笔一笔刻上的。
看着这盏红烛慢慢变短,最后,四面的萬古長存也终究不见了。
我恍然,当初只被我当做一个摆件的蜡烛,今天夜里却焕发了光芒,这是它生命的光!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常赞颂的烛光!它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短暂到燃尽了,也就终结了;它的生命又是多么的辉煌,即使短暂,也要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红烛,才有了今天的发达昌盛,才有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光辉灿烂。
后来,我把它的残体小心地从烛台上剥下来,当成了标本,封为一级重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的抒情脉络
【教学方法】
诗歌吟咏法、欣赏、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内容导入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
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
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课文讲解
1.第1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2.第2节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3.第3节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
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第5—7节
第5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
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
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
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
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
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
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6.第8、9节
第8、第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三、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
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
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