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过硅胶柱的经验
过柱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得实验方法与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就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
由于柱分得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得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得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得时间,但就是会减低柱子得塔板数、所以其她条件相同得时候,常压柱就是效率最高得,但就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得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就是有得。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得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就是由于大量得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得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得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得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得感情,但就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得念头了。
加压柱就是一种比较好得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得快些。
压力得提供可以就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得就行)。
特别就是在容易分解得样品得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得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得有机化合物得分离中就是比较适用得。
ﻫ2、关于柱子得尺寸,应该就是粗长得最好柱子长了,相应得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得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得减小了分离得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得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得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得柱子要牺牲比较多得硅胶与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得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得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就是样品量得30~40倍,具体得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

“照方抓药式”过柱子经验总结1、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
2、称量: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
3、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
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可用TLC分开。
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
4、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5、装柱:a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
6、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7、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
柱层析的一些心得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离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和活性炭等:吸附剂一般要经过纯化和活性处理,颗粒大小应当均匀。
对吸附剂来说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就高,但是颗粒小时,溶剂的流速就太慢,因此应根据实际分离需要而定。
供柱色谱使用的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3种。
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至氧化铝的悬浮液pH为4,用于分离酸性物质;中性氧化铝的pH约为7.5,用于分离中性物质;碱性氧化铝的pH约为10,用于胺或其它碱性化合物的分离。
因硅胶略带酸性,只能用于对酸不敏感的化合物的分离。
常用300-400目的柱硅胶或H 硅胶。
若化合物的R f值相差较大,则可考虑使用200-300目硅胶以加快层析速度。
另:因吸附剂的比表面较大,天气潮湿时或长期放置中吸附的水分会对分离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相当于大大增加了固定相的极性导致样品分不开),因此应将吸附剂放入90~100度烘箱内烘2小时后,取出在干燥器中冷却后再使用。
使用的硅胶,不用时一定要密封,防止吸潮。
TLC所用的硅胶板一定要保存在干燥器里面,或使用前在红外烘箱里干燥一段时间。
2.溶质的结构与吸附能力的关系化合物的吸附性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时,吸附性也较强,氧化铝对各种化合物的吸附性按以下次序递减:酸和碱>醇、胺、硫醇>酯、醛、酮>芳香族化合物>卤代物、醚>烯>饱和烃3.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

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操作,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物质。
下面是详细的操作步骤:一、准备工作1. 准备好硅胶柱,确保硅胶柱的清洁,无尘无杂质。
2. 准备好待分离的物质,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3. 确定洗脱剂的种类和比例,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洗脱剂。
二、填充硅胶柱1. 将填充孔(一般为玻璃微漏斗)插入硅胶柱底部,注意保持漏斗口与硅胶柱顶部平齐。
2. 慢慢加入待分离物质的溶液,同时注意控制加入溶液的速度,以免溶液过快渗入硅胶中造成硅胶柱破裂。
3. 当溶液的颜色或透明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应停止加入溶液,此时溶液已基本通过整个硅胶柱。
三、开始分离1. 打开水龙头,将洗脱剂缓慢滴入硅胶柱内,使待分离物质开始分离。
2. 在分离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以及硅胶柱内溶液的流速。
3. 当溶液的颜色或透明度发生显著变化时,表示待分离物质已基本分离完毕。
四、收集分离物1. 关闭水龙头,停止洗脱剂的滴入。
2. 从硅胶柱顶部或填充孔中取出分离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
五、硅胶柱的处理1. 分离完毕后,应将硅胶柱内的溶液倒掉,并用蒸馏水冲洗硅胶柱,以确保其干燥干净。
2. 将硅胶柱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等待下次使用。
六、注意事项1. 在填充硅胶柱时,应避免溶液过快渗入硅胶中造成硅胶柱破裂。
2. 在开始分离时,应密切关注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以及硅胶柱内溶液的流速。
3. 在收集分离物时,应注意避免溶液溅出或洒落。
4. 在处理硅胶柱时,应注意避免硅胶颗粒的破碎或飞扬。
通过以上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确保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并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操作步骤和参数设置以优化实验效果。
过柱子的方法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过柱子

【资源】各种化学成分过柱子经验★ ★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硅胶柱层析下面介绍惯用的方法:匀浆法。
1。
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硅胶柱层析注意事项

硅胶柱层析注意事项
1. 在操作硅胶柱层析之前,应当充分了解并熟悉相关实验室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并戴好实验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2. 在使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时,应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和流速,以保证分离效果和纯度。
3. 在装填硅胶柱层析柱时,应先将硅胶柱层析剂固定在柱内,并严密密封,以防止溶剂流失和杂质的进入。
4. 在进行样品的吸附和洗脱过程中,应控制好溶剂的流速和温度,以避免硅胶柱层析柱破裂和溶剂挥发带走干燥样品。
5. 硅胶柱层析柱的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振荡和撞击,以免柱内填充物移位或破碎。
6. 在层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样品和洗脱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及时调整溶剂类型和浓度,以确保分离效果。
7. 在分离纯化后,应及时冻干或浓缩洗脱液,避免其再次污染或挥发。
8. 操作硅胶柱层析时,要注意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以防止杂质的污
染和误差的产生。
9.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实验安全和数据准确。
10. 在结束实验后,要对硅胶柱层析柱进行彻底的清洗和维护,以保证下次使用时的质量和效果。
2024年过柱子经验总结(2篇)

2024年过柱子经验总结2024年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柱子经验,让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以下是我的总结,总共____字。
首先,柱子经验是一个我从未尝试过的挑战。
在2024年开始之前,我决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迎接这个挑战。
为了准备好这个挑战,我做了很多调查,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来了解柱子经验的要求和技巧。
在挑战开始的第一天,我感到非常迷茫和不知所措。
站在柱子上,我意识到自己没有足够的平衡感和身体力量来保持稳定。
然而,我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下去,并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尽量多站立一会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站在柱子上的技巧。
我发现保持平衡的关键是集中注意力和放松身体。
在开始时,我经常一失手就摔下来,但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我需要不断地尝试和调整自己的动作。
在柱子上度过的时间越长,我越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我发现这是一种锻炼耐心和坚持的意志力的绝佳方式。
有时候,我会感到乏味和单调,但我通过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来保持动力。
柱子经验也给了我机会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潜力。
在挑战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身体逐渐变得更加灵活和强壮。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挑战自己的极限,我能够做到一些我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身体上的收获,柱子经验还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挑战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共同努力,互相支持。
我们通过分享经验和技巧,帮助彼此克服困难,并共同成长。
在柱子经验之后,我深深感到自己变得更加坚韧和自信。
这个挑战让我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学会了从中学习和成长。
我学会了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自柱子经验之后,我将这种坚韧和自信运用到了其他方面的生活中。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其他挑战中,我都能够更加积极地迎接困难,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2024年是我一生中最具挑战性和有意义的一年之一。
通过柱子经验,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明白了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裝柱
裝柱子(添硅膠)時,常用的有兩種方法:即濕法裝柱和干法裝柱,二者各有優劣。
不論干法還是濕法,硅膠(稱為固定相更為廣義)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膠(固定相)的高度一般為15cm左右(長度沒有絕對之說,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制備的大柱可以長達一米),太短了可能分離效果不好,太長了也會由于擴散或拖尾導致分離效果不好。
濕法裝柱是先把硅膠用適當的溶劑拌勻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壓(土方法可以用養魚的氧氣泵加壓或是用氮氣,當然不加壓也可以)用淋洗劑"走柱子",本法最大的優點是一般柱子裝的比較結實,沒有氣泡。
(我一般都用濕法裝柱)
干法裝柱則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膠,然后再輕輕敲打柱子兩側(濕法也要敲的,效果好點),至硅膠界面不再下降為
GAGGAGAGGAFFFFAFAF
止,然后再填入硅膠至合適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這樣就會使得柱子裝的很結實(一般柱子不敢用油泵抽,怕把柱子抽裂了)。
接著是用淋洗劑"走柱子",一般淋洗劑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開劑的比例再稀釋一倍后的溶劑。
通常上面加壓,下面再用油泵抽,這樣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裝柱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時,由于溶劑和硅膠之間的吸附放熱(可以用手摸柱子明顯感覺到)(梯度洗脫時,濕法裝柱也會出現該情況,比較不好處理,可以緩慢改變溶劑,且置于通風處),容易產生氣泡,這一點在使用低沸點的淋洗劑時如乙醚(用乙醚最最明顯),二氯甲烷更為明顯。
雖然產生的氣泡在加壓的情況下不易察覺,但是,一旦撤去壓力,如在上樣、加溶劑等操作的時候,氣泡就會釋放出來,嚴重時,整個柱子變花,樣品不可能平整地通過,當然也就談不上分離了。
解決的辦法是:
第一、硅膠一定要壓結實;
第二、一定要用較多的溶劑"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發燙,恢復到室溫后再撤去壓力。
??
GAGGAGAGGAFFFFAFAF
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我一般垫张滤纸,撒上石英砂,再放些棉花),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
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
二、上样
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
干法(也称硅胶制沙)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
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
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
(我一般喜欢用这种方法,除非不能用)
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
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
GAGGAGAGGAFFFFAFAF
湿法较方便,但不溶剂让其完全被硅胶均匀吸附,不容易跑的很平整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这是最大影响因素)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
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作用还是很大的)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
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
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
(这一点很实用,不过有些特殊情况也不一定,如果要保险可以先做根小柱子跑一下,这样最安全,就是花点时间)
GAGGAGAGGAFFFFAFAF
三、收集
主要依靠TLC(据说国外有石英柱,直接用荧光灯照能看出来,不过太贵了,在国内不一定适用),需要切记的是:
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
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0.3左右为最佳。
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在最后时应该点的浓点,这样看看有无收尽产品),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了。
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
GAGGAGAGGAFFFFAFAF
离效果。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
一般根据文献(这是首选)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不行可以尝试两两混合,三者混合,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最好是换溶剂。
在利用TLC跟踪反应时,在点板的时候往往是反应体系的混和溶液点一个点A,每种难挥发的原料各点一个点B,C, D
GAGGAGAGGAFFFFAFAF
等等,然后所有的原料和反应体系的混合溶剂再共同点一个混合点X,这些点在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A X B C D 这样的好处是展开后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点的位置,把A这个点展开后的各个层份的点与B,C,等原料比较,从而判断原料消失没有,点混合点X的目的在于,方便观察,因为有时候,板展开后,各点的位置有些变形,或者由于边缘效应等等,使得判断不易。
(我喜欢用小板,跑的快,很快见到结果,为了避免小板的边缘,用机器板较好)
利用TLC判断物质的纯度时,如果不能完全确定,可以再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如NMR,因为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
但有趣的是,由于H-NMR可鉴别的纯度也就在95%左右,有时候H NMR现示较纯的东西,一点板就会发现有几个点。
所以,两者要结合使用。
如果有标准品或是以前做过的,对个对照最方便。
GAGGAGAGGAFFFFA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