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基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论刘基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论刘基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论刘基咏物词的艺术特色刘基,唐代文学家之一,其诗词代表作中不乏咏物之作,并在其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首先,刘基的咏物词富于情趣,生动真实。

例如在《咏松鼠》中,“千金纷扬满地霜,孤云立野岭间,顾影自怜寒且瘦,慕峰须得健非躁。

”词中描绘了松鼠在雪天拾食的情景,以及松鼠单独站在山岭间的精神风貌,以生动的形象描述了小动物天性的可爱与坚毅。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中万物之生机勃勃的情景,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

其次,刘基的咏物词不仅留意物象,亦涵盖哲理。

《咏梅》一词就描绘了梅花在雪中依旧鲜艳欲飞的景色,表现了梅花的坚韧与生命力,同时也蕴含着人生哲理:“峨峨北国寒山乱,忽爱卿家之酒暖。

桃花万户扫除尽,梅花行遍寻春难。

”此词表达了梅花的特别之处,意味深长,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再次,刘基的咏物词注重格律韵律,以平仄起伏,声韵对仗等方式表现对物象的感知。

这可以从他的《咏黄莺》中看出。

词中“婉转调香夜夜思,长啼下花月月滋。

故人渐老月将斜,金屈凭阑只自悲。

”这句词中的平仄、声韵对仗等都非常巧妙地体现了黄莺的啼鸣声,表现了词人深深的感受。

最后,刘基的咏物词语言简洁、清新脱俗,充满了一种雅静之美。

如《咏鱼》之中“翩跹半在水中央,波间闪动翠华光。

知有玄珠在深涧,相呼不吝含红唇。

”这样的语言处处流露出词人对自然景色的追求与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文人精神的高雅风格。

总之,刘基的咏物词以其富有情趣,出彩哲理,讲究格律,雅洁流畅等特色,成功地表现出了对自然界和生命的美好品质的慷慨赞美。

其既体现了文人的情感与哲思,又富有感性、真实、生动的艺术风格。

在今天的文学中,刘基的咏物词,仍发人深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古代文化的精神财富。

刘基诗词鉴赏5篇

刘基诗词鉴赏5篇

刘基诗词鉴赏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刘基诗词鉴赏5篇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咏物言志诗鉴赏

咏物言志诗鉴赏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
作者不求高位、
高尚气节 不慕荣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 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 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 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 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 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 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常用手法 寄托的感情 鉴赏的思路
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 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注: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 逢安史之乱,诗人一直戍守边关。
战 思乡 乱 同情百姓 图 渴望休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 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 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 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托物言志。
孤桐天生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 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 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 壮。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 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 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而 献身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词写作要点与技法

咏物诗词写作要点与技法

咏物诗词写作要点与技法什么是咏物诗:这是根据诗词表达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咏物诗顾名思义,即托所咏之物以言己志。

通过对于客观事物的咏叹来寄托个人志向、情感、与思想。

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自况,能够与作者的自我形象以及经历感受,达到自然贴切的融合。

在所描摹的事物中以有所寄托。

咏物诗几个要点:1.选材:所咏之物要与作者寄寓的情感志向有相通处。

不可物我无关。

2.突出事物之特征与特性:其特征特性与作者自我又须“ 既是而非是”,'不粘不脱’。

3.将物人格化:表面咏物,实为写人。

重心不在物,而在通过物来写人。

借咏物达到寄寓的目的。

4.描写既有物之外在特征,但又不可以多停留在外形的描摹。

重要的是,须写出事物的内在神韵。

以反映出个人之情志。

从而达到物我为一。

5.注意意境审美效果:所咏事物尽量生动形象,含蓄蕴藉,乃形神在言,志意而在言外。

咱们举个咏物诗的例子。

最熟悉的一首咏物诗: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仪凤三年(六七八)秋。

骆宾王作侍御史时,因屡次上书议论政事,触怒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逮系狱中。

这首诗即作于狱中。

此诗作于诗人正处患难之中,借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寓己之况之志,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再比如李商隐的流莺: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这首诗为作者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

抒发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

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

流莺,指流离漂泊,无处栖身的黄莺。

正符合诗人漂泊不定的身世状况。

诗的首联以黄莺的无所依托自况自己沉浮不定的仕途之路,颔联承接首联,暗喻自己的心志及失望之情。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2.11《咏物诗四首》素材 咏物诗所咏之物的特点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2.11《咏物诗四首》素材 咏物诗所咏之物的特点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咏物诗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打印版。

咏物诗词鉴赏

咏物诗词鉴赏
咏物诗词鉴赏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 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 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 与人情或相近 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 或借物抒怀 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 借物抒怀 托物寓意 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 物我一境”的境界, 物我一境 因此,我们必须仔细揣摩诗人的用意, 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世间万“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 都有多面性, 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 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 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 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 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 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 题大多各异。 题大多各异。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人施补华有个很好的评论: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 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 清华人语; 清华人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 沉’,是患难人 患难人语; 患难人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声’,是牢骚人 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 牢骚人 此。”
咏蝉 虞世南 饮清露,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谁为表予心。

咏物诗的表现艺术

咏物诗的表现艺术

咏物诗的表现艺术咏物诗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通过对事物的咏叹,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哲学思考。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与诗人自我融合为诗歌艺术形象。

咏物诗,作者在其所描摹有事物中必有所“寄托”:或流露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愿望,或包涵生活哲理,或表现生活情趣等等。

咏物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是古诗词的一朵奇丽的艺术之花。

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数据来自网络)一.咏物诗要素1.咏物目的明确于某物有所咏,必应有所咏之目的。

所咏之物必是作者之所“挚爱”,即作者所写之物“情有所钟,情有独钟”。

如郑板桥之爱竹。

这“所钟”的是什么,“钟”其貌,还是“钟”其情抑或是“钟”其品行,心中须有主张。

其咏之目的必须确定无移,切忌面面俱到而致不知所爱。

一般而言,咏物诗主要是爱物之品格,也即咏物诗主要吟咏的是物的“神韵”。

咏物之“神韵”,是概而言之者。

具体到某物之“神韵”,则因作者禀赋才情性格爱好的不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神韵”自当各各不同。

这是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缘故。

2.咏物特点鲜明世有万物,万物万象。

各有各的形貌习性,声色气味等等。

写进诗词,则当各有形象特征与各自的品性特征。

因此,咏物诗的写作,一定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外部形象与内在品性特征。

清人钱泳言:“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

”(《履园丛话之八谭诗》)咏物诗,切忌放之万物既皆似又皆不似。

二.咏物诗的艺术方法拟人,比兴、象征是咏物诗的三大表现法宝。

这方面的内容,不作专论,在下面咏物诗的艺术类型中兼论之。

三.表现艺术手法:咏物诗,根据立意或叫创作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形式:一是“借物抒情”,这是抒情诗。

唐人诗常见。

二是“状物寓理”,这是哲理诗。

宋人诗常见。

三是“借物言事”。

这是讽喻劝警诗。

各时代皆有之。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基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摘要】刘基是明初词坛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

其咏物词最大的特色是别有寄托,在“物”与“我”的关系上则表现为二者紧密相依。

在表现手法上则以一系列象征性意象的运用为主要特色。

【关键词】刘基咏物词寄托“物”“我”关系象征性意象
刘基是明初词坛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词人。

清人邹祗漠将刘基在明朝词史中的地位比拟为宋代的晏殊,陈延焯、王国维更视其为明代第一作手。

其词长调沉郁悲凉,小令清婉纤丽,自成一家。

有词集《写情集》。

《写情集》共收录刘基词作240首,其中咏物词
为29首,约占总数的12%,数量相对较多。

其咏物词的最大特色是:其作品都有所寄托,咏物而兼咏怀。

阅读刘基的咏物词,我们往往能从中看到他对个人不幸遭遇的感喟。

他在其中寄托的最多的是欲为君用,但却为人所阻的苦闷。

如其《满庭芳?咏荷花》一词下阙写道:“怨凌波尘袜,不度银潢。

只恐青娥娇妒,相将见,苇白芹黄。

”,又如《尉迟杯?水仙花》下阙有:“长夜送月迎风,多应被,彤闱紫癜人妒”之句。

刘基在元朝官不过七品,二十三年间历经四仕四隐,仕途蹭蹬,联系其生平,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词句都是其“郁乎志之弗舒”(叶蕃《序》)的表现,而不能当作一般的咏物词来读。

在另一些作品当中,他还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声称“妖冶珊瑚,柔媚昌宗,敢污天然清溢?”(《疏影?分韵咏荷花得实字=》):然而现实社会却是贤愚倒
置,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的平庸之辈把持了朝政,他们:“坐井持颐,当车怒目,几欲吞明月。

”把“最好白石清泉”翻搅成“蹄涔丘垤”《念奴娇?咏蛙》)。

国家即已面目全非,为官亦不能有所作为,便只能以辞官回乡或是隐逸以求解脱和安慰了。

但身逢乱世,战事不断,回乡已不可能,隐逸又谈何容易?于是他感叹:“塞门云,湘浦树。

毕竟故乡何处?”“蓬莱阙,扶桑岛。

极目茫茫烟草。

”(《更漏子?咏雁》)。

刘基咏物词之重寄托,自有其内在原因。

个人遭遇的不幸当然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其文学思想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刘基的文学思想中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他主张诗歌应该抒发自己的真性情,重新申述“情发干中而形于言”的重要性,反对作诗“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

”(见其《照玄上人诗集序》)。

这里虽然只是针对诗而言,但与其词相印证,我们可以看到
他将这一主张推及到了本为“诗余小道”的词身上。


刘基看来,单纯咏物势必导致词走向“哦风月,弄花鸟”,这正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

刘基这些别有寄托的咏物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词中“物”与“我”的关系。

咏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体式,与一般的叙事、抒情类作品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它存在两个“主体”,即作为创作
主体的作者自身――“我”,以及作为表现之主体的对象――“物”。

正如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所说:“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

”在一些单纯描摹对象的咏物词中,词人“将自身站立在旁边”,故而在词中往往看不到词人自己的身影。

而刘基的咏物词因为有所寄托。

词人自身的形象一直出现在词中,“物”与“我”是紧密相依的,而这又有三种表现形式
最常见的一种是以“物”喻我,词中所咏虽然只有“物”,但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存在。

我把这种形式叫做“寄寓式”。

如《满庭芳?咏荷花》一首:
“杨柳烟销,梨花云散,瑶台别是风光。

翠霞深处,谁舞白霓裳?三十六宫向晓,凤绡拥、红粉成行。

珠帘外,风翻瑞葆,惊起紫鸳鸯。

含情空怅望,衾寒鄂渚,佩冷潇湘。

怨凌波尘袜,不度银潢。

只恐青娥娇妒。

相将见,苇白芹黄。

凄凉也,一天坠露,明月在池塘。


词的上阙写荷花的婀娜多姿,下阙则托物咏怀。

词人将荷花比喻为潇湘、洛水之女神,为人所妒,不得与情人见面,空白悲愁。

潇湘、洛水之女神与其说是荷花的化身,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另一种形式则是“物”“我”并立,这是刘基咏物词中
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形式。

它表现为词的上阙集中咏物,下阙则转入对“我”的描述,“我”的形象直接出现在词中。

我将其称为“并列式”。

如《八声甘州?咏蛙》
“问青蛙、有底不平鸣,真个问公私。

向污泥曳足,蹄涔接腋,缺?Y持颐。

继续仪同歌吹,羹沸绿萍池。

钟鼓难成音,而况埙篪。

曾记江湖烟雨,被枕边欢噪,刺耳如锥。

拥轻衾孤坐,愁到晓鸡时。

道巴猿声声是泪,细看来,不似此声悲。

应知得,洒灰著令,千载无疑。


该词上阙写蛙声喧噪,蛙是主体:下阙则又转入对自己往日经历的回忆,“我”的形象成为下阙的主体。

这种写法实际上是把物作为起兴的对象。

这在咏物词中较为罕见。

第三种形式则是消融了“物”与“我”的界限,全词即是言“物”又是“言”“我”,我称之为“融合式”。

如《更漏
子?咏雁》一首:
“塞门云,湘浦树。

毕竟故乡何处?枫叶渚,蓼花矶,水深?D微稀。

蓬莱阙,扶桑岛。

极目茫茫烟草。

芦荻老,稻粱空月明江上风。


全词表面写雁。

在这里,词人就是雁,他与雁完全融为一体。

这种写法自然让我们想到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词中那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亦是苏轼本人的化身。

只不过刘基这首词寓意较为明显,苏词则更加蕴藉有致。

但刘基之善于向前人学习,也可见一斑。

刘基的咏物词中有一些出现频率颇高的象征性意象,这是刘基咏物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色,据笔者统计,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潇湘”意象。

在29首咏物词中诸如“潇湘”、“湘渚”、“湘浦”、“湘江”、“楚江”
之类的词语一共出现十坎。

按古人的习惯,“潇湘”一
类的意象往往与悲愁。

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常见的象征性意象。

刘基在使用这以意象时除了表达心中愁思以外,恐怕还有其深层含义;舜帝是上古明君。

词人反复提及潇湘,当是以潇湘女神悲叹舜帝的一去不返为喻,悲叹人君不贤,理想难以实现。

如其《声声慢?咏愁》下阙:
“镜里清扬婉娩,凭朱槛,知他为谁颦蹙。

凤老梧桐,惨淡九峰直矗。

湘江泪痕未尽,有哀猿,相伴幽独。


“九峰”当指九疑山,为舜驾崩之处。

词写凤老桐桔、九疑惨淡、湘江泪痕等等,实际上应该都是指未遇明君而言的。

词人常用的另一个象征性意象是“长门殿”的意象。

长门殿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之后所居之处。

后人使
用这一意象时多将其与君臣不遇相联系。

刘基使用这一意象时亦属此法,如《忆旧游-咏灯花》下阙:“想象长门殿,怨佳期冰泮,芳意烟空。

强将片影相对,清泪湿铅红。

但暗自灰心,朱颜判却成老翁。


词人想象陈皇后失宠后以泪洗面,不禁联系到自己朱颜不再,却不受重用,一事无成的切身经历。

此外,刘基经常使用的象征性意象还有:象征神仙世界的海上“三岛”意象,象征愁的“巴猿”意象等等。

这些象征性意象的反复使用,对揭示词人的深层心态,点示主题,具有重用的解码作用。

至于刘基词中拟人、用典等表现手法,因不见与传统咏物词比有何独特之处,在此就不赘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