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共22页文档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3)可以提高人们的期望。唤醒人们的希望,并愿意为美好生活而奋
斗。
2.媒介的决策功能 重大决策,人际传播和影响的渠道远比大众传播媒介更有效。它可 以起间接地帮助作用。 1)可以为讨论提供信息,传播领导人的讲话,使问题明确。 2)可以授人以地位。 3)可以扩大政策对话功能 4)可以向人际渠道馈送信息
5)可以强化社会规范
准。”
他也分析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如资金不足、设备缺乏人员不够 等。
第四章 大众传播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及辅助 作用是什么?
1.媒介的看守人作用 1)媒介可以是人开阔眼界。因为“他们可以使人看到,听到他从未
到的地方的事情,可以认识他从未见过的人。
2)可以集中人们的注意力。即它们决定向人们报道些什么内容,也 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所知、所论。
社会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局限性 施拉姆作为美国的一个学者,他提出的传播模式受到了 一种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同时,他对大众传媒在国家发 展中的功能持乐观的态度,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但 过高地估计了大众传媒的作用。
发展传播学
时代背景: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 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 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
6)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兴趣 7)可以影响人们轻率地持有的观念,对于固执的态度则可潜移默化
3.教育功能
媒介教育功能是通过大众媒介和人际渠道传播相结合共同完成的。 尤其在缺乏教师、培训人员、辅导员的地方,媒介能够承担起相当 大的教学量。
第五章 伟大运动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讨论了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被有效地应用于一些伟大的发展运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第一篇: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媒介传播技术不断提高,人们视传媒为社会变迁的工具,大众传媒越来越植根于人的普遍生活需要之中,在经过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五次传播革命的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推动社会的科技发展,信息化、全球化过程的重要角色。
早在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勒纳通过对中东地区国家做过一次调查后,首次提出了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理论,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化传播媒介设施普及于穷乡僻壤,大众传播媒介所快速大量传递的信息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
1964年,施拉姆出版的《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了勒纳的学说,认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同社会总体水平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是相互作用的,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他说,“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大众传播界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收到了英尼斯关于媒介传播力的影响,提出媒介决定论和“地球村”的概念。
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世界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地球村”的预言成真,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甚至是政治全球化也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逐步实现。
从一系列的传播学理论上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的推动作用。
分别体现在经济政治、大众文化和生活方式各个的方面。
在经济领域,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和发展,广告也飞速成长。
从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发展到网络广告,因为强大的媒介存在,所以广告宣传无处不在,极大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次,伴随因特网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即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最简单的电子商务活动:网购。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1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韦尔伯·施拉姆
2
目录
作者生平 内容概括 书籍评价 发展传播学
3
作者生平
韦尔伯·施拉姆 (Wilbur Schramm ),1907年8月5日生于俄亥俄州的Marietta,1987年12月27 日卒于夏威夷檀香山,享年80岁。他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 学术履历:193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做过《波士顿先驱报》的记者和编辑、美联 社的记者,后来转向新闻教育和研究,曾担任衣阿华大学教授和新闻学院主任、伊利诺斯大学传 播研究所主任、研究部教授、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和传播研究所主任、夏威夷东西方研究 中心传播研究所主任。
3.教育功能
媒介教育功能是通过大众媒介和人际渠道传播相结合共同完成的。
尤其在缺乏教师、培训人员、辅导员的地方,媒介能够伟大运动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讨论了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被有效地应用于一些伟大的发展运动农业运动、卫生运动、扫盲运动、以及正规教育运动。 他认为发展的伟大斗争是持续不断的,其成就通常不是来自单个 信息或单一媒介媒介的影响,而是来自相关的信息和合作渠道的 一系列影响。即整个信息系统的使用。在某个运动中,随着运动 的深入,信息的性质以及渠道或渠道组合的选择将随之变化。所 以,在一个发展运动进行有效规划时不是问“我们应该怎样使用 某个特定媒介,而是怎样才能实现所需的变化?”
10
第三章 大众传播媒介在世界上如何分布
施拉姆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全球分布。结果发现,欠发达国家的传 播系统也欠发达。全世界经济落后的地区也是扫盲率最低、报纸广 播电视和电影最少、印刷纸最缺乏、电气化和通讯最落后、儿童入 学率最低的地带。 在发展传播事业方面,拉丁美洲走在亚洲和非洲前面,而在所有发 展中国家,广播比报纸和电影更接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低标 准。” 他也分析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如资金不足、设备缺乏人员不够 等。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全文)

大众传播媒介进展一、现象扫描;我们首先来看看新闻传媒进展历史当中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以此透视这一现象的本质和进展规律。
在报纸诞生之前,基本上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媒介,那时的新闻往往和政令、商情或演说观点混合在一起。
因此,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来说,报纸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特点表现得非常杂,如它的小说连载有书籍的特色,法规的颁布又有政令的特色,很难说它和具体的哪个媒介相干涉了。
直到广播诞生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KDK电台于1920年1月2日正式开播之时,西方发达GJ的报纸媒介已经步入了一个十分成熟的进展期。
这种成熟表现在:1、报纸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如针对不同信息的类型和不同读者的要求,报纸本身的分层基本成形。
既有《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这样严肃的政XX报纸,也有诸如《世界报》、《纽约日报》这样的大众黄色小报。
报道内容以新闻为主,同时兼顾散文、漫画等适合副刊的内容。
在报道题材方面,消息、通讯、特写和评论等新闻文体形式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了下来。
2、当时作为唯一的新闻传ッ浇椋ㄖ接涤凶罟惴旱氖苤谌郝洌豢梢运担鞘钡氖苤谝私庑挛牛丝幢ㄖ剑鹞匏荆蛭挥衅渌嘈偷拿浇橛胨赫1ㄖ降纳缁嵊跋炝Υ耸笔俏抻肼妆鹊摹?3、报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媒介运作体系,从采访、编辑到出版,从成本核算到广告费用的评估。
在这一点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出现恰恰是报纸为了解决信息来源问题而采取的举措,如美联社的前身港口通讯社,就是由《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等六家报纸联合成立的。
合众国际社的前身之一国际新闻社也是有报业巨头赫斯特创办的。
在这种情况下,新诞生的广播将无可奈何的处于报纸的阴影下,因此早期的广播在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都有浓重的报纸的色彩,这表现在:1、广播新闻的信息源大量地来自报纸;刚刚开始的时候,广播播音员仅仅是简单地读一下当地报纸的新闻标题,即便是新闻内容也很多直接来自报纸。
第8章大众传播媒介

【由中野收1980年在其著作《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出】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由日本学者
佐藤毅
在 1986 年发表的《人的自律》一文中提出】
电视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 追求的对象。 电视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
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
——“媒
介依存症”
【由
。
林雄二郎 1973年在其著作《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 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容器人” :指在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们行为特点
(1)他们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2)“容器人” 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 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3)他们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却很容 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4)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 等等。 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文字和印刷媒介的 电视等电子媒介的 产生,使得交流与 实时性和现场感, (3 )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 传播不再以物理空 把人与人之间的距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 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 间的接近性为前提, 离大大缩小,人类 要的媒介,由于听力限 人分散到了更广阔 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在更大的范围内重 制,人们必须生活在狭 的地域,人与人之 新部落化,整个世 窄的部落群体之中 间的关系发生了疏 界变成了一个“地 远,部落社会解体。 球村”。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22张PPT)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发展概况: 1993 年, 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至今, 互 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重大影响: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 式, 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预习交流
谈谈四大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 提示: (1) 从本质功能看, 可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从娱乐功能看, 可给人们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3)从联系功能看, 可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可以扩展人们的 视野; 可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
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只有 3 则: 《乱首被获》 (4 月 28 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 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 会变迁》 1912 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 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 “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 一人首揭。毂我 蒸民, 振兴实业。四万万众, 人足家给。轶美驾欧, 扬我国力。”——根据 《<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 3) 根据材料三, 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 试结合史实简 要说明理由。 提示: 变化: 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理由: 当时中国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 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有限, 国家积贫积弱。因此, 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发展 经济和增强国力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 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 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 变化。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技巧]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da7583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1.png)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时代性标志。
大众传播媒介的的变化与发展,其实就是新媒介在旧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都有各自的特点。
印刷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电子类传播媒介主要有广播、电视、互联网。
大众传播媒介最先出现的是报纸,《邸报》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报纸,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昭文新报》是1873年8月8日创办的,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接着在我国出现了大批的国人创办的报刊,例如《万国公报》、《强学报》《红色中华》等。
这一系列报刊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各阶级政权的不断改变。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不断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广播、电台这一新媒介问世。
第一座广播台,是于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接着,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26年在哈尔滨正式开播;最后广播电台出现了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影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可谓是有着质的飞跃,中国的电影事业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打响了中国影视发展历程中的第一炮,随后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把影视从无声推向有声,电影的发展为后来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五讲__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中外媒体、中央和地方媒体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激烈 (jīliè)的新闻传播竞争。
2021/12/8
精品PPT
25
真实的、现场感极强的新闻 报道。详尽的报道为国内外 了解地震真相提供了丰富 (fēngfù)的信息,对争取来自 国内外的援助发挥了重要作 用。
精品PPT
媒介与环境 媒介与环境的关系包含一种互动的动态结构
(jiégòu),一方面媒介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 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又作为外部环 境作用于媒介自身。媒介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 生活环境和传播环境,对于媒介自身的生存发 展来说,人类社会又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精品PPT
为此,人们将媒介环境划分为内、外生态环境两个层次: 媒介内生态:就是以媒介自身发展及内部运行规律为研究范
精品PPT
三、媒介社会环境(huánjìng)的理论
(一)媒介生态(环境)学及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媒介生态学(mediaecology)借用生态学的一些概念进行传
播研究,如生态环境、社会系统、种群、群落、生态位等。 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最早提出(tí chū)“媒 介生态”这一概念的。尼尔波兹曼则在其1968年的演讲中, 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西方媒介生态理论与社会文化发展、生 态危机、科技危机的反思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呈现着媒介 发展的真实状况和问题。
精品PPT
2、媒介即信息 “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总是取决
于人们相互交流(jiāoliú)所使用的传 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