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和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地区的古代汉族人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二、文言文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一种规范语言,用于文学、政治和官方文件。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古代汉字,并且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虽然文言文在书面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日常口语中,人们仍然使用方言和口音进行交流。

三、白话文的兴起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倡导使用白话文的潮流。

白话文是指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更接近人们日常口语交流的方式。

这种语言更易于理解和表达,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主要形式。

四、语言统一与标准化为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理解,中国政府在20世纪中叶开始推行语言统一和标准化的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规范汉语的用法和发音,以确保人们能够互相理解。

在语言标准化的过程中,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且被广泛教授和使用。

五、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它不断吸纳外来词汇,逐渐发展为一种全球性语言。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特点。

此外,现代汉语也具有丰富的语音、声调和语气变化,这使得汉语在表达细微差别和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六、汉字的保留和发展汉字作为现代汉语的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改革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拼音输入法和简化字的引入,汉字的使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古代汉字相比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七、汉语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的国际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汉语学习机构,推广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

“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和製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将探讨“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制汉语在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并对中日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和制汉语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现状分析,对于增进中日友好、促进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和制汉语”是指产生于日本并在日本社会广泛使用的汉字词汇。

这些词汇在发音、词义等方面与中文有所不同,但大多仍保留了中文的基本结构。

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日语和汉字的重要领域。

和制汉语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隋唐时期,当时日本派遣大量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和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平安时代、江户时代、明治时代等时期,汉字在日本的使用逐渐普及,并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字文化。

起源和制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时代。

当时,日本文人借鉴汉字的构字方法,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将汉字与日语发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字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汉语逐渐在日本社会普及。

发展在江户时代,和制汉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日本知识分子学习了中国的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尝试将汉字与日语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的和制汉语。

这些词汇逐渐被社会接受,并成为日本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变明治时代以后,日本开始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化和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和制汉语被创造出来,以表达西方概念和事物。

这些词汇被称为“和制洋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使用情况目前,和制汉语在日本社会广泛使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库”(zai ku)表示“库存”,“控室”(kong shu)表示“会议室”,“売上高”(mai u e ta ka)表示“销售额”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日本国内使用,也经常出现在中日交流中,成为中日互译的难点之一。

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

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
营未拜 右 20 年第9 。 0 9 期
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 母
高 玉
【 摘
要 】在 语 言 工 具 的层 面上 ,现 代 汉 语 和 古代 汉语 主要 是 形 式上 的 不 同,但 在 语 言 思 想 的 层 面上 ,现
代 汉语 与 古代 汉语 是 两种 不 同的语 言体 系。 西 方语 言 因素 是 促 使 汉 语发 生 变 革 的 最重 要 因素 。 从 西 方输 入 的 术语 、概 念 和 范 畴在 中 国现代 思 想领 域 占据 了显 著的 位 置 ,这 些 词语 在 数量 上 虽 然不 多 ,但 它 却 构 成 了现 代
缺 乏足 够 的关 注 和 深入 的研 究 。 [ 键 词】现 代 汉 语 关 语言体 系 中西 文化 交流
( 中图分类号]H - 9 ( 0 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9 0 - 14- 0 0 7 2 2 0 ) 为语言体 系是如何形成 的?语言学界其 实并没有 深入地研究 这一 问题 。 目前 的语言学对 于 现代汉 语在语言 工具形式 的层面上研究得 非常好 ,也 非常细致 ,但 在语 言的 内容 、思想 的层 面上 ,研
综合古 代 “ 录体 ” 语 、民间 口语 白话 、文 言文 和西方语 言 等成份 而构 成 的 。而 在这 些成份 中 ,西方 语言 因素是促使 汉语发生 变革 的最 重要 因素 ,是西方语 言在思 想层 面上 ,即在 术语 、概念 、范畴 和话语 方式
上深刻地影 响 了现代 中国白话 ,从而导致 中国语 言发生从 古代汉语 向现代 汉语 的性 质转变 。
本 文 系教 育部 社 科规 划课 题 ( 7 A 5 0 1 中西诗 学话 语 比较 研 究”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0 J 7 1 2 )“

[传教士,现代汉语]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传教士,现代汉语]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一、欧化与传教士现代汉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的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普通话,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①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了各种方言。

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现代汉语,也就是普通话。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汉语的不同发展阶段,文言与白话的差别不用说了;但是古代汉语不仅是文言,它也有白话文。

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什么区别,语言学界似乎还缺乏明确系统的归纳。

本文认为,语言是否欧化,也许可以成为区别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条重要标准。

近代汉语并不是绝对没有欧化,但那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对语言整体不造成影响;现代汉语的欧化则是普遍的现象,欧化甚至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特征。

什么叫作欧化?具体到语言上,欧化就是指汉语受到欧洲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改变了汉语原有的表现形态。

广义地说,欧化就是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全球化,汉语的欧化是与中国进入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全球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是这一过程中的一部分。

如果从语言来考察中国白话文的欧化,把欧化局限在白话文及其表现形态之中,笔者认为近代汉语受到欧洲语言的影响,无论语音、词汇还是语法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欧化。

大致包括以下方面:1.外国语法进入白话文本。

这一时期的欧化语法特色主要表现为:(1)在传统语言习惯中可省略的主语被大量补充进来;(2)描写句、判断句中的判断动词使用频率增加;(3)长修饰语与长句的频繁出现;(4)被动句的进一步发展;(5)符号的欧化和联结成分的增加。

这些欧化语法特点,其共同作用是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逻辑性更强,表达更为严密。

2.外国词汇进入白话文本。

大量来自西方的新兴词汇被运用,这个领域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领域,海内外已有一批研究著作。

3.外国语言习惯进入白话文本。

4.复音词取代单音词,成为句子的主要叙述单元,句子的音节、节奏发生了变化。

现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摘要:现代汉语是对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它是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它是现代汉语共同语书面语的源头。

这两种运动相互推动、相互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相互接近、相互统一,形成了字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取得了国家法定共同语的地位。

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_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上册现代汉语是近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从近代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发生:一种是书面语的变化,即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是口语的变化,即“官话”盛行并影响到各方言区。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

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这就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跟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

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

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

它们尽管都带着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流传到非北方话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很多非北方话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源头。

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而且逐渐变成各方言区之间的共同的交际工具。

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成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

中西文字形成的共性

中西文字形成的共性

中西文字形成的共性点头yes,摇头no,中西文化有源头,文字里面藏讲究。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左中右,上中下,有时如围城,有时象花朵,有时似星光。

简而言之,其实这种结构是一个‘十’字,有纵横天下之意。

英文等文字则是按顺序由左至右写成条码形构成一个一个字。

其实是一个‘一’字,这个‘一’却是横行天下之意。

姑且这样说好了。

‘一’可以表示蜿蜒的江水,广阔遥远的地平线,一马平川,顺利之意。

‘一’不过是‘十’之一横。

‘一’添加一竖,意义就很多。

人们也爱玩这种文字游戏。

难道是一个人停止不前,立足观望?‘十’就是两条线的交叉。

十字路口,让人彷徨;十面埋伏,防不胜防,有阻挡之意。

因此,汉字泼墨的时候,完全是个人意愿,左左右右,虚虚实实,撇撇捺捺,大大小小。

因为汉字是参天地!构图为画!构画为字。

古人很早就传下来,‘永字八法’,如果练好了,就无字写不好。

因为是纵横所以就要涂抹,图画,就要左右逢源,上下迎合。

文字书法,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一碗水端平’,实际操作上,这个碗就不免会倾斜;而这个‘十’,就更容易发生倾斜了!‘一’恰如一支箭,而‘十’却像一个靶!DNA双螺旋就是两条缠绕的链,是两个‘一’构成的。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也是‘一’,而非拦腰斩断,填堵势必物极必反。

‘十’恰如一个不倒翁,不倒翁就只能原地不动,来回原地摆动,中庸之道!至极则失衡,平衡不在了,美不再了。

‘一’恰好是一条长龙,犹如多米诺骨牌,不能往里面插东西,只能排队,秩序在里面。

‘十字架’本来是西方的,‘一条龙’本应是我们的。

世间有时候颠颠倒倒。

文字游戏里面也会隐藏着大的玄机。

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传位十四子’于是演变成‘传位于四子’了。

的确很巧妙。

其实在英语或者俄语里面我想也会有类似的故事。

篡改一下吗,‘F’可以写成‘E’,‘N’可以变成‘M’。

我们的‘画作’显然是二维的,虚实兼顾,所以别有风味。

而字母拼出的确是一维的,浪漫的就是波涛了。

从纵横‘画作’说,我们本应建立起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不过我们却发现了古人的河图洛书,也许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要不我们的数学文明会有多长的历史!二维是向四周发散的,因此,谋篇布局的时候就应该照顾走到,否则就东一块西一块,拆东墙补西墙,有时候南辕北辙。

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是一个历经漫长过程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一度存在着方言的差异和书面语与口语的分离。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现代汉语共同语逐渐形成。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进行汉语的标准化工作,并在1920年代确定了现代汉语的音韵、词汇、语法等标准。

此后,现代汉语共同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

在这一过程中,汉字的简化和拼音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字简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读写汉字,并促进了汉字的统一化;而拼音化则使得汉语的发音规范化。

此外,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还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增加,不同地方之间的语言差异逐渐减少。

同时,现代教育的普及也为共同语的推广提供了条件。

总之,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是一个历经漫长过程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推广。

但这一过程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能够用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 1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与流变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与流变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与流变现代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词汇量庞大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日常用语。

这些词汇的形成和流变受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形成和流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变化。

一、汉语词汇的形成1. 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基础。

在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来源于古代汉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

例如,“天地”、“人民”、“家庭”等词汇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基础词汇,它们承载着古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2. 外来词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中就有不少外来词,如“茶”、“马”等,这些词汇通过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

近现代,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大量外来词汇涌入汉语,如“手机”、“网络”、“电脑”等,这些外来词汇为汉语词汇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 词汇的构词方式汉语词汇的形成还受到构词方式的影响。

汉语构词方式主要包括合成、转义、借词等方式。

合成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词语组合而成新词,如“手机”、“电视”等;转义是指原有词语的意义发生转变,如“鼠标”最初指的是一种动物,后来转义为计算机输入设备的名称;借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如“咖啡”、“巧克力”等。

二、汉语词汇的流变1. 词义的演变汉语词汇的词义是不断演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一些词汇的原始含义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丝绸”最初指的是一种织物,后来泛指高质量的织物;“车”最初指的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后来泛指各种交通工具。

词义的演变反映了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需求。

2. 词形的变化汉语词汇的词形也会发生变化。

在汉语中,词汇的词形变化主要包括音变、义变、形变等。

音变是指词语的读音发生变化,如古代汉语中的“曰”现代汉语中读作“说”;义变是指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如“车”原指古代的交通工具,现代泛指各种交通工具;形变是指词语的形态发生变化,如“马”在书写时的形态由古代的“馬”演变为现代的“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是如何形成的?语言学界其实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

目前的语言学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工具形式的层面上研究得非常好,也非常细致,但在语言的内容、思想的层面上,研究还非常欠缺。

其中,对于现代汉语的西方思想资源问题,就既有根本观念上的偏颇,又有具体观点上的误解。

对于中西交流对现代汉语体系形成的影响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不足。

本文试图重新探讨这一问题。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在语言工具的层面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都是汉语,它们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

它们之间主要是形式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具有本质意义。

但在语言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对于语言来说,最重要的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现代汉语也是这样。

在语言形式上,这三因素同等重要,不能说语音不重要。

比如同样是讲汉语,如果语音不一样,交流很困难。

当然,也不能因此说语音比语法和词汇更重要。

但在思想、思维的层面上,词汇更具有本质性。

比如,同样是现代汉语,地区不同,语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从根本上影响思想的表达,并不影响现代汉语的性质,不能说浙江某方言的现代汉语不同于湖北某方言的现代汉语。

但词汇就不一样,词汇不同,在思想的层面上就表现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不同以及话语方式的不同,因而思想方式、思维方式就不同,对问题和现象的言说就不同,从而就使语言体系在思想的层面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通过提倡白话文来进行语言变革,其“变革”主要来自于词汇。

作为现代汉2009年第9期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高玉*本文系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07JA751021)“中西诗学话语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玉,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后(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在语言工具的层面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主要是形式上的不同,但在语言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西方语言因素是促使汉语发生变革的最重要因素。

从西方输入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些词语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思想的“关键词”,从而促进了现代汉语作为体系的形成。

同时,西方语言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汉语,使汉语词语在思想内涵上发生了变化,既具有传统的内涵,又增加了西方的维度。

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古代汉语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语言体系。

现代汉语学术研究迄今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对于在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形成对现代思想和现代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言体系中西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H0-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9-0154-05语的白话和中国古代的白话,在语音和语法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差别是词汇上的,古代白话主要是民间口语,其作用是日常层面上的交际,几乎就没有思想层面上的术语、概念和范畴,不具有完整性、体系性,而现代白话则是借用古代白话的形式,其词汇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与古代白话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汉语是白话的形式,但它既不同于古代“语录体”的白话,也不同于民间口语的白话。

周有光说:“‘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起初像小脚放大的‘语录体’。

1930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改革趋于成熟。

”[1]现代汉语是融会各种语言成分构成的,它并没有和文言文完全脱离关系,是综合古代“语录体”、民间口语白话、文言文和西方语言等成份而构成的。

而在这些成份中,西方语言因素是促使汉语发生变革的最重要因素,是西方语言在思想层面上,即在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上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白话,从而导致中国语言发生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性质转变。

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比较,我们看到,二者在文字上并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汉字,现代汉语在“字”上增加很少,主要是增加物质性名词如“镭”等,对于语言体系来说,这种增加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在词汇上,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倾向明显,词缀和类词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大量增加,但这都是形式上的,对于语言体系的转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真正造成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言体系差异的是词汇,现代汉语增加了大量的新词,而这些新词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西方,或者直接译自于西方语言,或者经过日语中转而来。

西方语言以及语言文化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汉语词语的意义,增加了新的术语、概念、范畴,改变了中国人对现象和问题的言说,从而改变了汉语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方式。

我们看到,随着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的确立,中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学科话语体系,比如哲学话语体系、文学话语体系、历史话语体系等,并且这些话语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了整体的现代汉语思想方式。

二、古今汉语词汇的思想意识差异在思想层面上,现代汉语在词汇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从西方输入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占据了显著的位置,成为主流和中心。

比如“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个性”等,这些词语虽然不多,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思想的“关键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仅仅只是导致了现代汉语作为体系的形成,导致了汉语的现代转型,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式以及具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现代转向。

以“科学”为例。

现代汉语“科学”一词来源于西方,其英语原词为science。

古汉语中也有“科学”一词,但它是“分科举人之学”,即“考科举之学问”的简称,这和西方之“科学”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两回事。

据历史学家冯天瑜考察,最早借用古汉语词语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的是日本启蒙哲学家西周,并从此定格。

在西周之前,日本还曾把它翻译成古汉语词语“学问、文学、知学”等。

而最早把西周翻译引入中国的是康有为。

[2]“五四”时期陈独秀曾音译science为“赛因斯”、外号“赛先生”,但仅风行一时。

在语言形式上,古代汉语的“科学”和现代汉语的“科学”并无二致,但在词义上,二者具有实质性的差别。

古代汉语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格物”、“格致”、“质测”等只能说相关,其内涵与“科学”完全不一样。

由此可见,从工具论的角度来比较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词形上比较古代汉语的“科学”和现代汉语的“科学”,引申不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

西方“科学”在词语的意义上进入汉语,其意义在于,不仅仅只是在相应的层面上输入西方现代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输入机械制造、建筑设计等各种技术,输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还在于输入科学思想、科学意识,从而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念,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与中国古代的“格物”、“理学”相比,“科学”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方式,并且与古代的“气、道、理”等相隔膜、相冲突,很难融合起来。

所以,“科学”虽然可以独立地加入到古代汉语词汇中去,但它很难独立地在古汉语中生存。

“科学”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作为知识体系,在语言上实际上体现为一种话语体系。

所以,仅仅认同“科学”这个词是远远不够的,“科学”被真正认同是“科学”话语体系的被认同。

“科学”首先是建立在具体的物理学、生理学、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历史学、诗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基础上的,所以,“声、光、电、元素、力学、感觉、知觉、悲剧、喜剧、道德”等构成了它的基础词汇,而抽象的诸如“知识、规律、理性、逻辑、推理、判断、抽象、具体”等构成了它的关键词。

这些数量众多的词语构成了“科学”话语体系,也可以说是“科学”思想体系。

正是在这样一种话语体系中或者说在这样一种思想方式下,各种具体的科学才得以不断地衍生。

所以,中国现代输入西方的“科学”,绝不仅仅只是输入“科学”这个词,而是输入“科学”话语体系。

“民主”在思想的层面上也是一个西源词,即英语的democracy,“五四”时音译为“德谟克拉西”,外号“德先生”。

“民主”也是古汉语的一个古老词语,早在《尚书》和《左传》中就开始出现,如“简代夏作民主”、“天惟时求民主”、“其语偷不似民主”,但这里的民主是“民之主”的意思,也即“为民作主”,或“民之主宰者”,这和西方“民主”的“人民自主”、“人民的权力”意思恰恰相反。

最早把democracy翻译成汉语“民主”的也是日本学者。

但在日本,democracy一词也译为“民权”。

在日文词典中,“民权”意为“政治上人民的权力”,这正好契合democracy的本意。

也就是说,在日本新汉字词中,“民主”、“民权”本为一个词。

但有意思的是,在现代汉字词中,“民权”和“民主”的语义却大相径庭。

[3](P8-12)在这一意义上,现代汉语“民主”仅只有古汉语“民主”的字形。

更重要的是,现代汉语“民主”和古汉语“民主”属于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

在古代汉语中,“民主”是和“封建、君、臣、纲常、仁、礼、儒、忠、孝、节”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意义是在和它们的关系中确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一种中国古代“君王”话语体系。

所以,孟子虽然也有重民思想,比如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但在古汉语语境中,或者说在古代“君王”话语体系中,这种重民思想本质上仍然是轻贱民众权力的,它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不过是荀子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的一种诠释。

而现代汉语的“民主”则来源于西方,它与同样来源于西方的“人权、个人主义、自由、个性、宪法、平等、社会、公正”等在语义上相互联系,共同支撑,从而构成现代“民主”话语体系。

古汉语中的“君、臣、纲常”也构成了它的语义场,但对它的意义影响不大,主要是一种背景。

“五四”时期,刘半农曾创造了一个汉字“她”。

它表面上是造字,是发明,在语言学上具有文字学意义,也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但本质上“她”是西方第三人称“阴性”的翻译形式,也即英文she的翻译。

事实上,刘半农提出这一想法时虽然还在国内,但论证它却是在英国留学期间,其立论的理由正是英语的人称理论。

所以,“她”虽然是独立创造的汉字,但本质上仍然是西源词语,仍然可以看作是从西语中借用而来。

“她”是典型的现代汉语词语,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女性意识以及更为深层的人权、自由等思想体系或者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词的形式上,“她”没有太大的意义,没有这个词,并不从根本影响表达。

事实上,中国古代是用“他”或“伊”来表达的。

但在思想上,“她”的意义重大,它反映了现代人女性意识的觉醒,象征着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她”为“他”所包容,实际上是“她”缺乏独立性;现代汉语把“她”从“他”中分离出来,实际上是从深层意识上让男女平等“合法化”,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性别意识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