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4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⑶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1、堪:承受得了。
(不堪一击)2、徒:白白地,空地。
(徒有虚名)3、可怜:可爱。
(楚楚可怜)4、纷纭:凌乱。
(头绪纷纭,众说纷纭)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样子。
(树木葳蕤)6、纤纤(xiān):形容细长。
(十指纤纤)7、念:记挂。
(念念不忘)8、却:退出来。
(望而却步)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教案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和作者,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
2. 通过学习《孔雀东南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文原文及翻译3. 诗文意境解析4. 诗文主题探讨5. 课堂练习与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文原文及翻译、意境解析、主题探讨。
2. 难点: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诗文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原文及翻译、意境解析、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
3. 实践法:课堂练习、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导入】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1. 原文及翻译:逐句讲解诗文原文,确保学生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
2. 意境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妙意境。
3. 主题探讨:探讨诗文所表达的爱情、忠诚等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某个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2.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拓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将诗文原文及翻译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预习。
2. 课堂讲解:按照教学重点与难点,有序进行课堂讲解,确保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孔雀东南飞获奖教案

孔雀东南飞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孔雀东南飞》的诗意、诗韵和诗境。
2.2 教学难点:古诗中的意境描绘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3.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诗文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诗韵和诗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意的角度欣赏《孔雀东南飞》,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4.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孔雀东南飞》:要求学生认真抄写诗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5.2 作文练习:5.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孔雀东南飞》的相关背景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6.2 作业完成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诗文理解程度。
6.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把握和创作能力。
7.1 教学内容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7.2 教学方法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7.3 教学效果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篇」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优秀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孔雀东南飞》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1. 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2. 解释课文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孔雀东南飞》这首诗。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3. 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的了解和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3. 鼓励学生思考作者的生平对作品的影响。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解释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
3.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结构和形式对作品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和意象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鼓励学生思考主题和意象对作品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作品欣赏和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孔雀东南飞》的作品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孔雀东南飞》的作品魅力。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优秀8篇)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优秀8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复习旧课〗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
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
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
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孔雀东南飞》教案八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八篇《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B四、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__故事情节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重点:目标三教学难点: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课时安排: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
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开头:兰芝自遣发展:夫妻誓别发展:兰芝抗婚高潮:双双殉情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第二课时复习上节内容,提问: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
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3,“相“字用法: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b,副词,互相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c,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
孔雀东南飞 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作品背景及艺术特色;2. 诗句的意境与情感;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及寓意;2. 作品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3.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孔雀东南飞》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孔雀东南飞》,了解作品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2)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3)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孔雀东南飞》,感受诗句的韵律;(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解读和赏析;(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与情感;(2)分组朗诵,感受作品的韵味;(3)分享感悟,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孔雀东南飞》;(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6. 课后作业(1)背诵《孔雀东南飞》;(2)写一篇关于《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分析文章;(3)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指代性副词”。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
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
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
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
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从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心如刀绞搬的悲痛与无奈。
今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二、文学常识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清代乾隆年间诗人。
)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
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
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
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
与《诗经》和《楚辞》可鼎足而三。
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三、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
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提示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基本情节:兰芝请归——仲卿求情——焦母不允——仲卿慰妻——兰芝意决——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兰芝拒婚——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兰芝备嫁——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兰芝投水——仲卿自缢——化鸟齐飞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牵牛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2.诗歌结构: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开端(第2-7节)兰芝被遣发展(第8—12节)夫妻誓别再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四、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1)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2)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3)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4)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
(5)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6)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
(7)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8)多谢后世人。
古义:劝告。
今义:常用来表示感激。
(9)既欲结大义。
古义:婚姻。
今义:大道理。
(10)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同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2.通假字(1)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娶妻。
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2)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 á)子。
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
(3)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约。
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
(4)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坚韧。
蒲苇像丝一样柔韧。
(5)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
仲卿再三嘱咐我。
(6)催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人伤心,马也悲鸣。
(7)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旁边。
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
3.偏义复词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复”指“多”,也就是说这类词一定是多个语素组成的。
“偏义”是说意义只偏向多个语素的某一个,即只有一个语素表达意义,其他的都是陪衬。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窗户”“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窗”,“户”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文中的偏义复词如下:(1)便可白公姥。
你可以去禀告婆婆。
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
白天黑夜辛勤劳作。
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
(3)我有亲父兄。
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
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4)我有亲父母。
我有亲生母亲。
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5)逼迫兼弟兄。
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五、讲析课文(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
(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
(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
《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
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分析: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