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PDF版)
2020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
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
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
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
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
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
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
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
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
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
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
2020年哈尔滨市第三十三中学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哈尔滨市第三十三中学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
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
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
哈尔滨市三中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哈尔滨市三中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
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
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
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
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
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
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
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
其实在20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1~3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及答案

哈三中2020届高三学年网络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甘阳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不过,情况禾必那么悲观。
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
那么,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我认为需要检讨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
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马上建立一个新道德。
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的革命加上改革,老是在动荡中,或者老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都是传统的。
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包括要有诚信、不要杀人、不要放火、不要偷盗,哪一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所以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不在于形成一套与传统究全不同的新道德,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新伦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应当用比较有强度的、有基础的道德来制约市场经济发展,要使市场经济能够服从最基本的心理规范。
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市场经济必然唯利是图,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内部产生出不讲利涧的道德。
如果资本主义有道德,那么它一定是外在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人类千百年文明历史中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
西方社会的道德,基本上湜以基督教、天主教等为基础而形成的。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产生道德,市场经济最大的动机就是追求利润。
现在对我们道德冲击最大的不是集权主义,而是市场经济这匹脱缰的野马。
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是家庭。
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个比较能有效克制恶性个人主义发展的基础。
2020年哈三中高三学年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0年高三学年模拟考试答案1.选B项。
A项,夸大其词。
文中认为“这些非正常死亡(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但不能说明是“主要证据”。
C项,强加因果。
D项,目的和手段表述相反。
2.选B项。
B项,曲解文意。
作者用“罗马庞贝古城遗址”为例是证明“自然因素”是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选D项。
D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原文中说“2015年,《细胞》杂志报道了生物考古学者的研究,……发现了鼠疫的直接证据”。
已经有“直接证据”了。
4.C 2017~2018年是急剧下降;“2018~2019年开始上升”也不恰当5.C 时态不对,“完全改变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原文为“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
6.①处理资本市场,找准盈利模式。
要坚持精细化运营,探索更多元的商业模式。
②提升管理水平,承担治理责任。
合理投放单车;增加投入和巡查频次;落实停放管理,有序停放,不侵占公共空间与破坏城市环境秩序。
③配合政府监管,增强用户意识。
积极配合政府的监管措施;加强对市民骑行安全、文明意识提示教育。
7.C(“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和对百姓的欺压”于文无据。
)8.①狭隘刻薄,对妻子恶言相向。
②愚昧迷信,生意不好赖在乌鸦身上。
③吝啬小气,心疼撒给乌鸦的米。
④胆小势力,不敢惹俄国人,刻意讨好陈雪卿。
(每点2分,答出三点以上满分。
)9.①经济繁荣,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城市兴起。
②深受外来文化影响,面包房、咖啡店、电影院等事物逐渐被富裕家庭接受。
③满汉中俄杂处,既有民族矛盾又有融合。
④社会不很安定,胡匪依然存在并且让人畏惧。
(每点2分,答出三点以上满分。
)10.A11.C 河外有时还可指黄河之东,河内多指黄河之北。
12.D应为留任皇城使,罢去内侍省诸职。
13. (1)慕容德丰从邢台调到延州,还没到郡,诏命窦神宝乘驿车前去暂代他的职务。
(自,从;徙,调任;传,驿车;权,代理。
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题.doc

黑龙江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
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
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评价标准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样“缓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
障碍也来自认识上的误区。
譬如说,有些人可能认为从事理论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学、历史问题才是重要事务,仔细阅读、分析,属于次等级的雕虫小技。
理论和文本细读的对立其实是一种伪对立。
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的,那些杰出的理论家无一不是“仔细的读者”。
确实,读他们的理论著作,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
这一点,古今中外优秀理论家概莫能外。
慢读这个说法容易被理解为专指阅读速度,其实可以说速度只是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不要过分执着于你事先设定的目标;开放你的情怀、心智以对待将要面对的世界;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并将这一收获加入你阅读的记忆库中。
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
在文学阅读方面,这种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
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人可能会有异议,他们着急地想从文本中拎出观点、含义,不耐烦绕圈子式地从形式入手。
慢读者则会首先从作品的美学、形式着手。
这并不是内容和形式的二元论,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的整体,但在阅读的次序上,审美、形式是关注的起点。
相较于普通读者,慢读更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
一个人长期阅读会自然形成记忆库。
由于文学与特定政治、社会、经济、哲学等相连,记忆库里这方面相关的外缘性知识储备不可或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饶宗颐坚信“做学术不要有框框”,也要去除依傍。在继承清儒朴学的基础上,饶宗颐经过自己的探索,在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挥洒得淋漓尽致。
1952年,饶宗颐开始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主讲《诗经》、《楚辞》、六朝诗赋、老庄哲学,同时兼任《东方文化》编辑。期间每年都有机会被派到国外开会,参加美、法等国的汉学研究机构的工作,跟外国汉学家的交往日益密切,接触到很多早年流失海外的典籍孤本,并能到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学问的规模更加博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预览
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