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大圣遗音”古琴的比较
辨识古琴之相谈

辨识古琴之相谈据古代琴著的记载,其创始初,古琴同瑟与玉磬被列为堂上之乐,可禁心载道宣德,地位较高。
受其影响,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但不等于说弹琴者都是文人。
古代文人虽是琴文化人群的主力军,但琴文化的参与者并非全是文人。
除文人外,佛道两教、王室宗亲、山林隐士等许多人群,都为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士无故不彻琴瑟”,连孔子亦向师襄学《文王操》,并自作《龟山操》、《将归操》等古琴曲。
庄子在夫人去世后,亦弹古琴悼念亡妻。
春秋时期,琴已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
“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文人弹琴,既为修身养德,亦为经世济用。
两汉时期及其以后,琴艺术一直稳步发展,直至三国时达到成熟,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古琴现存的七百余首古琴曲谱,大多数也是出自文人之手。
文人们除了留下大量的古琴曲之外,他们还听琴赋诗,以琴会友。
李白为世人留下了“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的诗句。
还有白居易的《听弹古绿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贾岛的《听乐山弹易水》等大量琴诗。
时至今日,古琴仍在人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江、浙、鄂、川、陕、沪、京等地,均拥有一批执着的古琴研究者和爱好者,亦有一些民间演奏团体。
2006年6月25日,由北京文博交流馆和《神州》杂志社联合组织的“宣传古琴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古琴雅集活动在北京东城区智化寺内举行,也说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
活动中,国内一些著名的古琴演奏家、琴学家、斫琴家汇聚一堂,共话琴艺。
在考古发掘的文物中,湖北随州市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均出土过古琴实物,而今人收藏的藏品中,更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琴传世精品。
收藏和辨识古琴主要依据以下五个方面:一、材质宋、元、明时期,古琴通常以杉木、代杉木等为材质,而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
大圣遗音,从“破琴一张”到“一级品甲”

大圣遗音,从“破琴一张”到“一级品甲”文博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来不分淡旺季。
原因很简单:展览精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
从午门进入,沿阶梯登上砖红色的城楼,直达午门正殿与东西雁翅楼,这里有故宫的几座常规展厅;再往里走,紫禁城东侧的文华殿,名家书画展一场接一场;最北侧神武门城楼上的展厅,常常举办外国文化展;另外,钟表馆、珍宝馆、青铜器馆等成为故宫的常设展厅……从年初到年末,每座宫殿“各司其职”,大大小小的展览排得井然有序。
2019年末,故宫博物院首次古琴文化展开展,为此,钟粹宫特地新开了“古琴馆”,新馆开张,唐、宋、元、明、清五朝共11张古琴亮相。
步入馆中,虽是室内,却隐隐然,有高山流水之意。
保持着盛唐时期的雄浑风貌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在古汉语中,“琴”这个词专指古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可见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正因古琴独特,几乎每张古琴都有自己的专属名。
这次展出中,宋琴有“清籁”,明琴有“龙门风雨”,清琴有“万壑松涛”“飞龙”“残雷”。
光听这些琴名,就足以令人遐想琴声。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一张中唐名琴——“大圣遗音”。
“大圣遗音”4个字最早出现在汉代蔡邕所着的《琴操》里。
蔡邕精通音律,在他看来,“琴,兼三才而备九德,真大圣之遗音也”。
据此次展览筹展组成员刘国梁介绍,蔡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张理想古琴必须具备泛音、散音、按音3种基本音色,兼有“奇、古、透、静、润、圆、匀、清、芳”9种品德。
由此可见,用这4个字命名,这张琴音色旷古。
展厅里,“大圣遗音”立于玻璃柜中,在暖黄色灯光下,尽显温润而浑厚的气度。
这张琴琴面为桐木,纹直而密,呈栗壳色,局部有后补的零星朱漆,琴面肥厚,整体呈现出一个大弧度,却丝毫不显笨拙。
故宫古琴专家郑珉中曾评价它:“保持着盛唐时期的雄浑风貌”“是传世唐琴的标准器”。
绕到背面观察“大圣遗音”,上面的铭刻也有别于常琴。
聚散有时,王世襄先生与唐琴“大圣遗音”的故事

聚散有时,王世襄先生与唐琴“大圣遗音”的故事王世襄先生旧藏唐“大圣遗音”琴编者按: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教授不仅在近现代文学史及学术史研究方面造诣甚深,琴学亦卓然成家。
此文记叙王世襄旧藏唐“大圣遗音”琴相关史实考证与其递藏流传经过,兼及王世襄、郑珉中等前辈与此琴之因缘,于琴史考辨中寓怀人之感,寄托遥深,不可仅作学术文字观也。
俪松居旧藏唐“大圣遗音”琴王风壹2003年,王世襄先生尽集“俪松居长物”,手自编纂《自珍集》面世。
虽说数达八十的明式家具早已转让上海博物馆而不入此集,其收录仍有十类近三百件套,可谓琳琅满目。
开卷之首,即“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文曰:“大圣遗音”栗壳色,七徽以下弦路露黑色,遍体蛇腹断,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
圆池,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
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
是为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即安禄山叛乱,唐明皇入蜀,李亨即位改元之时,亦即李白附永王李璘事败,将流放夜郎之时。
池两侧刻隶书“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
池下“困学”、“玉振”两方印。
以上除年款外皆刀刻髹金。
青玉轸足,细镂绦结及旋瓣花纹,当为明琢。
沼扁圆形。
叙述扼要畅达,言及李白事饶有余韵,是诚不可增减一字。
俪松居“长物”天下闻名,计其所藏,唐“大圣遗音”琴与明宋牧仲大画案实堪称两大镇室之宝,宜乎其在《自珍集》中首屈一指也。
唐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称帝,六月攻入长安,明皇仓惶西狩,至马嵬坡,六军不发,杨贵妃缢死,玄宗入蜀。
七月,太子李亨自行即位于灵武,改年号至德,是为丙申年,亦即大唐由盛转衰关键之年。
而就古琴器而言,“至德丙申”也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年款,对古琴断代体系的建立起着核心的作用。
2009年,郑珉中先生汇聚历年所作,都为《蠡测偶录集》。
上编系古琴器研究论文,先生有关文字,收录将尽。
书中“至德丙申”触目皆是,不下数十处。
盖因此款凡三见于唐琴,即俪松居旧藏伏羲式“大圣遗音”、故宫藏神农式“大圣遗音”,以及原在上海的伏羲式“九霄环佩”,三床特点一致,具有坚实的论证基础。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古琴历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古琴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历代古琴大赏,高山流水遇知音!

历代古琴大赏,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属于八音中的丝。
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绘画中都有琴的身影。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唐周昉《调琴啜茗图》清刘彦冲《听阮图》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五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七弦琴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藏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七弦琴湖南省博物馆藏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筑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伶官式、鹤鸣秋月式。
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焦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伶官式鹤鸣秋月式历代存世古琴是古琴爱好者及收藏家的深爱之物,以下是从网络搜集的宋至清的部分存世古琴介绍,供大家了解欣赏!南宋龙吟虎啸仲尼式王世襄旧藏此“龙吟虎啸”古琴为仲尼式,以虫蛀古桐材所制,通身髹以黑漆,久经使用,手指袍袖磨擦处露栗壳色漆,蛇腹断满布其上,古气盎然。
琴背池上刻隶书“龙吟虎啸”四字,其下嵌一片古玉。
琴通长122厘米,额宽19厘米,尾宽14厘米,四五徽间最厚处达6.5厘米。
古琴典故之“大圣遗音”

古琴典故之“大圣遗音”
“大圣遗音”琴为清宫旧藏,它何时被送入深宫,是否为明宫旧物?均已无从查考。
被藏于南库之中亦不知始于何时。
这张琴没有象其它琴那样被放置于宫中的古董房或其它处所,而庋藏于珍品库中,说明当年的皇帝确是把它看得很重的。
然而它虽被重视于一时,却终未能避免意外厄运。
“大圣遗音”被发现时,竟然弦轸俱失,岳山崩缺,琴面灰白,被弃置于库角的墙隅,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寒暑。
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见此琴之破败状况,来加深察,竟定为”破琴一张”,琴仍弃置于原地,继续沉沦了二十多年。
1947年,这张所谓的破琴终于被当时在故宫古物馆工作的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所发现,知为中唐珍品,立即移藏于珍品库延禧宫,并为它配上青玉轸足。
后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同意,于1949年请来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为之修理,经历数日,竟将琴面的,一层泥污水锈磨退得干干净净,漆面和金徽依然丝毫无损,并按照原来规格重新装配上紫岳山,重现了这张唐肃宗李亨御制琴的庐山真面。
从此这张唐代御制琴重新焕发出原木的神采,为世人所瞩目。
“大圣遗音”琴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天宝十四年(755年)三镇
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为至德元年(756年),干支为丙申,“大圣遗音”琴为李亨即皇帝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
古琴与中国文化(2)

古琴与中国文化(2)古琴与中国文化这当然不是信史,但从中能看出古人赋予七弦琴的“文化意象”:古琴“非同凡器”,不同于任何其他乐器,它是上古时代的圣王明君所创制的;古琴也不是像其他乐器那样用来娱乐的,而是用作“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
古琴的形制中也蕴涵着天地宇宙的道理,故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弦琴的“尊而重之”,实非一般“民族乐器”而已,古琴中可蕴涵的乃是中国文化儒道诗书的理想,孔子可以藉抚琴而与文王相通,陶渊明也可以藉墙上所挂的无弦之琴而舍得道家与世无争、返朴归真的意趣。
三、太古遗音古琴之所以被中国文化中的“文人”、“道人”所喜爱,除了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琴器音声之“古”可能是更为直接的。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容易引起人的幽远之思和归真之想。
古人听琴有“恍若隔也”的记载,视琴音为“遗世之响”。
笔者初聆琴音,顿为之慑,仿佛回到了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又恍若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深山幽谷。
当时非常感动,古人认为古琴的声音是“太古之声”、“太古遗音”,诚不我欺啊!古琴之所以能发出松沉低缓、宁静悠远的声音,是与琴器构造有关的。
七弦琴的构造乃是以丝附木上,中间无器无柱,长弦振动,琴体发音,因此所出的音声低缓而悠长,音量相当小。
音声低缓故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
古琴正是以其“古音”和“静美”的特色的。
因为音量不大,故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藉琴养心。
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琴看来,那是娱人之乐器,而非养心之“道器”了。
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
并且,正因为琴音较小,其精微处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听、细细品,逼得我们息下躁动的妄心、去体品那清净本来的真心。
故弹琴听琴皆能涵养性灵、提升修养,因此古琴也就成为士君子修养之物了。
晋时嵇康《琴赋》中盛赞“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谓古琴“性洁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学习古琴的十大基础知识

学习古琴的十大基础知识展开全文古典乐器千千万,古琴那是最好看!几乎所有影视剧都是美女和文人墨客人手一件的道具,今天良音宝宝带您认识一下!一、名称与历史古琴,在古代一般称作“琴”,也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近代为与西方乐器区别,才在名字前加一个古字,称作古琴。
2003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名列其中。
古琴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在孔子的春秋时期已盛行。
古琴的创制者,有黄帝、伏羲、神农、舜多种说法,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
二、构造与象征古琴长一般在三尺六寸五分左右,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地板是平的,象征地;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暗合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据传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分别各加一根弦,增至七弦;古琴有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古琴下有两个出音孔,称为龙池,凤沼,象征太阳和月亮。
三、形制与流传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等等。
同时历代琴人也创造了很多新形式,今天的斫琴人也在不断创新形式。
但历代下来,流传最多,流传时间最长的,是伏羲式和仲尼式。
今天还有1000多年前的唐琴,流传于世,并可以演奏。
而宋、明、清代流传的琴就更多了。
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会上,一张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出品,宋徽宗御制官琴“松石间意”,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记录。
四、古琴音色古琴有四个八度的音域,音色有三种:1、泛音:左手在弦上如蜻蜓点水,右手弹拨时所发出的声音,其声空灵清越,清冷入仙,象征天的声音。
2、散音:右手直接弹拨琴弦,所出发的声音。
其声厚重朴拙,松沉旷远象征地的声音。
3、按音:左手将弦按于面板,右手弹拨所发出的声音,其声细微悠长,如人对话,象征人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把“大圣遗音”古琴的比较
古琴是古代弦乐器中最有名的一种,也是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的,一般有七根弦。
‘大圣遗音’琴实际上存世一共有两把,一把是伏羲式,曾由已故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珍藏。
还有一把‘大圣遗音’神农式琴存于故宫博物院。
两把琴漆色、断纹、池沼、年款均相同,都是唐代制造供宫廷演奏的,但是制式不同。
”(注:古琴的常见制式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按照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腹内池的两侧均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制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应为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
琴家得一良琴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历来琴家所用之琴,一为前代流传,一为琴家自制。
故古书中有语:“历代实传,以至于今,非力足而笃好者,不能致也。
”
故宫博物院藏“大圣遗音”古琴
此琴为神农式样,以桐木斫成,漆栗壳色漆,间有黑色,并在某些部位有朱漆修补。
胎质为鹿角灰胎,漆面发蛇腹断,某些地方出牛毛纹断,金徽。
琴面如弓,背面有圆形龙池和长圆凤沼,琴腹音箱略微隆起。
龙池上方刻有草书四字“大圣遗音”。
琴背面龙池两侧刻隶书铭“巨壑迎秋,寒江印月。
万籁悠悠,孤桐飒裂。
”池下还有刻“包含”印,细边,并填以金漆,据断定为当时所做,格外珍稀。
所谓龙池,即琴底发声的音孔。
此琴为伏羲式,桐木胎,色紫如栗壳,金徽玉轸,遍体蛇腹断纹。
圆形的龙池上方刻有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两侧则刻有“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池下方还有“困学”“玉振”两款印。
此“大圣遗音”琴曾为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所珍藏。
1948年,王世襄夫妇从锡宝臣后人手中求得此琴,此后五十余年间一直为王世襄夫妇视为拱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