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制度
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

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套围绕政府组织和管理的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从封建社会到中央集权,还是从地方自治到官僚体系的建立,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复杂且富有特色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封建社会的先秦时期是最初的阶段。
当时,行政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在地方诸侯的身上。
各个地区都由分封掌控,区分土地所有权和管理责任。
这种制度造成了一种世袭的政治和行政权力传统,使得政府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私人性。
然而,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封建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封建制度的中心化导致了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行政部门,尤其是成立了郡县制,由郡守和县令负责地方的行政官员。
秦朝还实施了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官员选拔制度,以确保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
秦朝制定的法令和制度,对后来的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辉煌地推动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
封建时代,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
朝代的更迭和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导致政府组织和管理的不断调整和变化。
隋朝和唐朝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套官方仕进制度,以选拔和任命政府官员。
这套制度基于候补和科举考试制度,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质量。
官僚体系成为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并在后来的朝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政管理制度还体现在与民众的关系上。
在古代中国,政府管理并不仅仅是从上往下的控制和管理,而是需要与人民互动和沟通。
例如,朝廷会定期进行巡视和考察,听取民意和解决问题。
在一些重要的政策决策上,还有地方自治机构进行辅助决策,以保证行政管理的公平和合理。
这种与民众的互动,是古代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个复杂多样的体系,兼容并蓄了封建制度、集权和官僚体系等不同元素。
这种演化过程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其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和宋朝的州县制。
在秦朝之前,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主要以诸侯国的封建制度为主。
不同的国家以诸侯为首,实行各自的独立政权。
但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失去了效力,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国家疆域的划分也变得混乱不清。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中国的疆域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县。
郡县制的实施,使得全国的行政管理更加统一,有力地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郡县制还推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数均分给农民,增加了人民的稳定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秦朝的行政制度也有其弊端。
郡县制对地方官吏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而且,秦朝的统治方式过于专制,对百姓施行严厉的暴政,引发了许多民众的不满和抵抗。
因此,秦朝的行政制度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巨大的动荡和反叛,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行政制度的特点是各国独立,封建制度依然存在,但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例如,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实行了分封制,将国家领土分为九个部分,每个部分下设若干个侯国。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集权造成的问题。
到了汉朝时期,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汉朝实行了州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个州,每个州下设若干县。
州县制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
同时,汉朝还对行政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宋朝时期,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
宋朝实行了州县制,将国家划分为州县,并且对官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
宋朝还设立了行政单位盐业、钱府等,专门负责盐业和货币的管理。
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朝的繁荣,使得经济和文化蓬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经历了郡县制和州县制的发展演变,这些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实施中各有利弊,但都对中国古代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政法律制度

• • • • • •
7.清代 清朝选官除科举外,还有如: 特简:皇帝直接任用 会推:大臣互推任用 荫袭: 捐纳: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 会试三场 • 第一场 史论五篇: 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 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 论”; 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 实而讳其名论”; 四、“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 客论”; 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节
• 1.先秦
职官管理制度
一、官吏选拔
• 夏、商、周实行世袭制。 • 春秋实行荐举、选举、军功、游说、招 贤、荫袭
2.秦朝
• 秦朝中央和地方长吏都由皇帝任免,长官 可以自己选任下属,选任方式主要有:荐举。 征召、任子。 • 秦朝对于官吏的选任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 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即所谓 “五善”。要求为官者要明悉法律令,并以是 否通晓法律令作为区分“良吏”和“恶吏”的 标准。
第三章 古代行政法律制度
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一、中央行政机构
1.夏商西周时期 • 夏朝:六卿、三正、四辅臣、三老五更 • 商朝:王畿(内服)——卿史、御史、尹等 • 畿外(外服) • 西周:周天子——卿事寮和太史寮。
2.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中期,多设有司徒、司马、司空、 司寇等司类官职。 • 战国的相制。
• 5.宋朝
• 以七事考监司: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 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 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 贼多寡。 • 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义有闻、清谨明著、 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 • 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 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 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整理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

2023-11-06
目 录
• 封建社会的法律起源 • 封建社会的刑事法律制度 • 封建社会的民事法律制度 • 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律制度 • 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与法学 • 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对现代的影响
01
封建社会的法律起源
封建社会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 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封建王朝,开启了中国封建社
契约法
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封建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契约法。例如,唐朝的《唐律 疏议·杂律》规定了买卖、租赁、雇佣等契约的法律效力,明朝的《大明律·户律》 也涉及到了契约制度的内容。
04
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律制度
官吏制度与监察法
官吏制度
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以科举制度为主,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 行政能力。同时,还建立了官品制度、俸 禄制度等,以规范官员的等级和待遇。
对世界法律制度的影响和贡献
儒家思想
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对于世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特别是对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法律制度。
法律文化
封建社会的法律文化对于世界法律文化的发展也产生 了影响,例如对于调解和仲裁的重视和应用。
对未来法律制度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重视传统
未来中国的法律制度发展应该重视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儒家倡导以礼治国的理念,认为道德教化比 法律强制更为有效,主张通过教育和感化来 引导人民。
君主与臣民
家庭与宗法
儒家强调君主的道德典范作用,认为君主应 该以身作则,实行仁政,而非依靠强制和惩 罚来治理国家。
儒家重视家庭和宗法制度,认为家庭是社会 的基本单位,宗法制度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 稳定。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

现实意义
通过对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理解当今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建设。同 时,封建社会法律制度中的一些有益元素也 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 法律制度》
2023-10-29
目录
• 封建社会的法律起源 • 封建社会的刑事法律制度 • 封建社会的民事法律制度 • 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律制度 • 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01
封建社会的法律起源
封建社会的形成
01
02
03
夏朝的建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 权,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 社会。
流放刑
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或荒野的刑罚,既 可达到惩罚的目的,又可避免刑讯对犯人 身体造成过度的摧残。
刑事责任与处罚
连坐制度
不仅罪犯本人要承担刑事责任,其家属、邻居、同伍、同 业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连坐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 和防止犯罪。
故意从重
对于故意犯罪的犯人,其刑事责任从重处罚,以强调故意 犯罪的严重性。
婚姻制度
在封建社会,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和利益交换。婚姻关系通常由家长和媒人安排,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 。夫妻之间的关系通常以男方的意愿为主,女方常常被迫接受男方的要求。离婚和再婚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 束。
继承与财产制度
继承制度
在封建社会,继承权主要属于男性后代。长子通常继承家族的全部财产和地位,而其他子女则只能获 得较少的一部分或根本没有继承权。这种继承制度导致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不平等。
累犯加重
对于累犯及大案要案的罪犯,判处更严厉的刑罚,以示惩 罚和震慑。
过失从轻
对于过失犯罪的犯人,其刑事责任从轻处罚,以体现对过 失犯罪的宽大处理。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 (3)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摘要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中,行政问责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探讨其对社会稳定和治理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封建社会、行政问责、社会稳定、治理引言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社会中,行政问责机制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作用。
行政问责机制是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失职行为来实现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和约束。
本文将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探讨其对社会稳定和治理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的起源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君臣关系的形成。
儒家思想中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规范行为,君臣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关系中,上级对下级有权力进行问责和追究责任。
同时,儒家思想也注重道德约束和责任倡导,倡导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要忠诚、廉洁、尽职,这为行政问责机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的发展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行政问责机制逐渐完善和规范。
在各个历史时期,君主通过设立官员、施行法律、建立监察机构等方式来实现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问责。
例如,汉朝设立的廉吏制度,明朝设立的东厂、西厂等监察机构,都是行政问责机制的一种表现。
这些机制通过记录、调查和追究责任,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的行政运转。
中国封建社会行政问责机制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延续性: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问责机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存在,虽然具体形式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和目的是一致的。
这种延续性使得行政问责机制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并得以发展。
2.纪律性:行政问责机制强调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纪律约束,要求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履行职责,否则将面临责任和处罚。
这种纪律性可以有效防止行政机关和公务员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概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政权在地方的具体化体现,是国家政权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和特点。
本文将对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探讨和介绍,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现其历史演变、制度特点和实践经验。
二、封建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 封建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地方行政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封建时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政权和行政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地方官员手中,具有较强的统治力和管理力。
(2)地方行政管理权力受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封建时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官员的任免、管理和资金支配等权力,都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不能脱离中央政府的管理和领导。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由官员管理。
封建时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由官员管理,地方官员担负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执行的责任。
2. 封建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组成体系封建时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地方官制度、地方政权制度、地方财政制度、地方军事制度等组成体系。
(1)地方官制度。
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制度,是由中央政府派遣的地方官员担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责任人,行使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具体职能和权力。
(2)地方政权制度。
封建时代的地方政权制度,是指地方统治者通过地方政权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政权机构,负责行使地方政权的各项职能和权力。
(3)地方财政制度。
封建时代的地方财政制度,是指地方官员通过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和支配,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保障。
(4)地方军事制度。
封建时代的地方军事制度,是指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和管理地方武装力量,维护地方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种制度。
3. 封建时代各朝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和演变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各有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秦朝的行政法
《睡虎地秦墓竹简· 语书》:
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又廉洁敦愨 而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独治也,故有公心; 又能自端也,而恶与人辨治,是以不争书。 恶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洁,毋以佐 上,偷惰疾事;易口舌,不羞辱,轻恶言而 易病人,毋公端之心,而有冒抵之治,是以 善诉事,喜争书……
一(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行政立法
二 隋唐时期的行政立法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行政立法
(一)中央政权机构的演变
——三省相继出现,为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1、尚书省的形成(下设六曹)
2、中书省的形成
3、门下省的形成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行政立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选举
二 汉朝的行政法律
B、监察法规
《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
3、汉代职官的考绩——上计考绩法
A、考核官吏的三种形式——常课、大课和会课。
B、考核官吏的两大系列——长官课掾史和逐级逐层
考核
二 汉朝的行政法律
(三)官吏违法责任的追究 1、行政处罚
A、谇
B、赀
C、免、废
2、刑事处罚
唐第 时二 期节 的三 行国 政两 法晋 南 北 朝 隋
《睡虎地秦墓竹简· 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 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 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一 秦朝的行政法
含义:做官吏的道理和法则,一定要清洁正直,谨慎坚定。
审察的过程要公道不偏,小事也要细致明察,处理过程要妥 当平静,不要烦苛,结果要赏罚分明。
《睡虎地秦墓竹简· 为吏之道》:审民能,以任
第九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行政法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行政法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法 第四节 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总目
第十章
第 一 节 秦 汉 时 代 的 行 政 法
一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秦朝的行政法
二 汉朝的行政法
一 秦朝的行政法
吏,非以官禄决助治。
含义:明察百姓的能力,来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不是让他们
享受官禄,而是要他们助理政事。
一 秦朝的行政法
(四)秦朝的职官监察
1、秦的御史大夫总领职官监察 2、明确规定了监察官员的职守 《睡虎地秦墓竹简· 语书》:今且令人案行之, 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有 (又)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 以令、丞闻。
一 秦朝的行政法
2、秦朝的地方机构
A郡 B县 C乡 D里 E什 F伍
(郡守、郡丞、郡尉)
(县令/县长、县丞、县尉、县司空)
(有秩、啬夫、乡佐、游徼)
(里正/里典) (什长) (伍长/五长/伍老)
一 秦朝的行政法
(三)秦朝官吏的铨选和任用
1、源于范雎的“三重选官法”。
2、秦始皇进一步制定一套“审民能,以任吏” 的为吏之道。倡导举贤任能,重视能力,同 时强调“因能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秦朝的行政法
(五)秦朝的课律与考绩
《睡虎地秦墓竹简· 秦律十八种· 厩苑律》 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 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 脯,为旱(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 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 牛减絜,治(笞)主者寸十。有(又)里课 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笞)卅。
制度——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一)封建行政体制的创建
1、首创帝制。
2、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a中央为皇权支配下的三公九卿体系 b地方为郡县制度
一 秦朝的行政法
3、建立君臣制约机制,创建适应封建机 制的职官制度。
——《韩非子· 难一》:“臣尽死力以与君市, 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韩非子· 主道》:“明君无为于上,群臣
竦惧于下。”
一 秦朝的行政法
3、秦律明确规定辨别善吏与恶吏的标准。 《睡虎地秦墓竹简· 为吏之道》:吏有五善: 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 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者毕 至,必有大赏。
含义:官吏有五种良好的品性:一是对待上级诚信恭敬。二是 清正廉洁不怀怨恨。三是办事明白妥当。四是高兴地做良善 的事情。五是恭敬多辞让。五者都具备,一定有大的赏赐。
二 汉朝的行政法律
(一)汉代的行政结构及其职能
1、确立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 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二 汉朝的行政法律
2、设置六曹尚书。
尚书一职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于战国时代。在西 汉,尚书的地位与职权的发展变化,大致说来可以 分为两个时期: ①武帝以前,尚书是少府的属官,仅仅是职掌收发 文书或传达记录章奏的一般仆役之官。其地位、品 秩、权力均很低。 ②武帝以后,尚书组织发生了变化,是皇帝的秘书 处。正是因为尚书是皇帝的秘书处,所以在皇权加 强之时,皇帝要亲自控制尚书组织,有时甚至将领 尚书之权交给宦官。
(二)文官制度的萌芽 1、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是察举制与征
辟制。
A、察举制
刘邦《求贤诏》是西汉察举制的开端
汉文帝时察举制向制度化发展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趋于完备
二 汉朝的行政法律
B、征辟制
“征”乃指朝廷特征人士入朝 “辟”乃指地方长官自行辟除
2、汉代的职官监察。
A、监察机构
御史大夫总揽全国监察,下设御史中丞,武帝时将 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州部”,设刺史一人专 事监察,受御史中丞管辖,京师地区则设司隶校尉 。
一 秦朝的行政法
(二)秦朝的行政结构及其职能
1、秦朝的中央行政结构
第一,建立了具有行政总枢纽职能的三公 制,此乃国家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一 秦朝的行政法
第二,三公之下设具体执行机构,即列卿。
A 奉常 B 郎中令 C 卫尉 D 太仆 E 少府 F 宗正 G 治粟内史 H 廷尉 I 典客
二 汉朝的行政法律
A、西汉成帝设四曹尚书
常侍曹——主公卿之事; 两千石曹——主郡国两千石事; 民曹——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主国外夷狄事;
B、东汉光武帝设六曹尚书
增设三公曹管理狱讼、司法 客曹分为南、北主客曹 尚书机构虽仍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但出现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之局。
二 汉朝的行政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