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合集下载

孙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孙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孙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众所周知,孙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九世陈王庭创编于明末清初,他巧妙地将中国古老的导引吐纳术与传统中医学原理用武术技击相结合,创编了刚柔相济,不丢不顶,老少皆宜的太极拳。

整套拳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的完美结合。

1、孙式太极拳中的阴阳练法促使人体身心平衡孙式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要求逢上必下,既有上升之劲,必有下沉之劲。

如右金鸡独立,左手上升、上托,左膝上提,腰胯必须松沉,右膝必须再屈,收腹吸气,脚趾下抓。

又如掩手肱拳跳跃练法,必须是手臂腿脚上升腾空,而中躯部分包括腰胯必须下沉,做到升中有沉,轻沉兼备,也就是说每个动作当中,必须有阴也有阳或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有刚有柔,有快有慢,刚柔相济,阴阳对称。

通过练习,以达到调整人体肢体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

特别是孙式太极拳主张性命双修,既练体又练性,以达到身心平衡,孙式太极拳这样的练法,首先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2、孙式太极拳中练习过程中要求气沉丹田和长久练习后丹田内转这样使人体的脏腑自我按摩,尤使小腹内的性腺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

气沉丹田其重点是修炼下丹田,既会阴穴之上,命门穴之前下,此部位主要是人体的性腺系统,久炼此部位,使性腺的功能得以改善,性激素分泌增加生理机能增强,特别是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重要过程。

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使大脑洗心地滤,气血平衡,孙式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结合起来,就可以使人体生命力旺盛,起到祛病延年,养生健身,健康长寿的效果。

3、孙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练法,可以疏通人体经络,达到健身的作用孙式太极拳先辈陈鑫老先生说“太极拳,缠法也”。

“缠丝劲”的练法,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它源于脏腑,疏注于四肢百骸、脏腑经络。

气血失和,而疾病生,和则健身益寿。

浅谈孙式太极拳的十九种“架子”

浅谈孙式太极拳的十九种“架子”

一、概述众所周知,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民初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所创,其基本特点是:进步必跟,撤步必随,架高步活,每转身换式往往以“开手”、“合手”相承接,故武林同道赠名曰“开合活步太极拳”。

诚然,“架高”是孙式太极拳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如果以为孙式太极拳只有一种“高架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既然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在融合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的基础上而创立的一门别开生面的太极拳,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拳学的特征,能够演化出多种不同的“架子”。

笔者师从于孙禄堂先生孙女、孙存周先生之女孙叔容老师,浸淫孙氏武学三十年。

以笔者三十年研修孙氏武学之体悟,孙式太极拳至少应包含十九种拳架。

1.以拳架高低而言,有高架、中平架、低架三种架子。

2.以拳架运动幅度而言,有小架、中庸架、大架三种架子。

3.以拳架棱角之有无、多寡而言,有圆架、方圆架、方架三种架子。

4.以作拳劲力而言,有柔架、相济架、刚架三种架子。

5.以作拳速度而言,有慢架、中速架、快架三种架子。

6.以太极推手与散式单操而言,有定架、活架、变架三种架子。

以上共计十八种架子。

还有一种是功夫达到较高层次以后的独特练法——灵虚架。

以下分别加以简单说明。

二、分述1.孙式太极拳拳架高低的三种架子由于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八卦的活步,故与其他太极拳相比拳架较高。

但孙式太极拳并非一味地“高”,而是有高、中平、低三种架子。

而人们所说的“架高”,实际是指孙式太极拳的“中平架”,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的拳照即为“中平架”,也是绝大部分孙式太极拳习练者所取的架子。

而孙式太极拳的高架基本上接近直立状态,纯以气行,是高级练法,为修性之功;低架则极力把架子盘低,较吃功夫,属功力型练法,为养命之功。

高架适合纯粹追求修性养生的人习练;低架则适合研求太极拳技击之道者演练,以及参赛与表演时演练;中平架为性命双修之功架,适宜绝大部分爱好者在各种场合习练,因此习练孙式太极拳者基本上取中平架。

太极拳小架的两大难点

太极拳小架的两大难点

太极拳小架的两大难点太极拳小架的两大难点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太极拳要从走架开始,年轻人可以从高架练起,年龄大点的可以从中架或者低架学起。

太极拳小架的难点一、小架拳,虚实过度难旋转立柱转关难。

裆走后弧形后裆难。

合双胯,身桩扎地脚轻踏难。

克服难关,后就易。

一有动,裆领手,绝对不能手先到难。

上八卦,下五行,浑身上下是圆撑。

腰裆胯,是一体,所有动作走这里。

后背圆,肩井合,合着大筋通脚下。

阴阳行,必有中,合在一起是内功。

形与体,理与法,是途径,以理证体自然动。

气鼓荡,神内敛,状态过程要明了。

太极拳有很多讲究,练习者根据自身身体健康制定练习计划,掌握太极拳拳架的练习方式,更方便练习。

手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腿八法:缠、跪、挑、撩、劈、避、挂、蹬。

功到此时轻灵行,松合走,会阴脊柱百会通。

合住状态别乱动。

规矩形成,功自成,气要沉,行柔气,劲在瞬间,靠腰裆,关键要在身上懂。

自己悟出才是功。

太极拳小架的难点二、小架起式金刚难再谈起式很必要。

起式除了裆胯腰要求,手在位,身合体,一丝也是合,不要无限放大去找感觉。

这样容易晃,摇,凹凸,形散而体不合。

两肩尖微向前裹带动大臂往左前旋,自肩传至肘再至腕、手。

走一个立圆,而且从右裆松,合,走到合,手成势在位,都要整体,不能单独动胯或动腰,不能有凹凸。

每个部位的承受力和接收力都是一样的,没有彼此,有彼此就破坏了和谐。

不和谐是力,是一种拙力,真正的和谐的力才叫劲,也就是所说的整劲,离开劲谈养生和功夫,再谈任何运动怎么好,都是妄想。

没有和谐没有建立,平衡能力越来越差。

也就是没有阴阳合体。

真正的太极都是,阴阳合体,刚柔同体。

也就是名家说的,一抬手,什么都有了。

说的容易,还是难。

深入探讨有助于对拳的认识以自身的感悟,试论拳的根本在于论顿悟与开悟,引经俱典不是真懂,任何理论都来源于生活。

因此理论要生活化!识途者指路,抬手一挥而已。

道法自然,越简单越好。

练不出来,只是协调和系统训练与开悟的问题,引导方向的问题,下来才是练得问题。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是以孙氏家族为代表的太极拳之一,也是被公认为是太极拳中最优美、最流畅的拳法之一。

孙中华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思想为核心,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通过长期锻炼和实践,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和精神境界。

在孙中华太极拳中,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圈”功夫,即通过呼吸、调理、精神集中等一系列手段,达到调和人体内外,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同时,还注重“外圈”功夫,即拳术的练习,包括起势、缠绵、粘连、化势等招式,这些招式要求身体灵活,动作流畅,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一种极具美感的拳艺表演。

孙中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分为基本功、套路和推手三个方面,基本功包括站桩、呼吸、放松等,套路则是以一定的编排顺序演练各种招式和动作,推手是对练,通过击打、推挤、化势等动作进行配合练习,提高太极拳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总之,孙中华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拳术,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文化传承。

- 1 -。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孙式太极拳进阶之要

孙式太极拳进阶之要

孙式太极拳进阶之要——孙剑云孙式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乃是拳与道合。

故统而言之,其进阶之要惟抱元守一以求中和,虚中以养神耳;分而言之,亦不过神凝、气畅、筋舒、骨合、形松、动中求静六者。

神凝以致气,气畅以致劲,劲则行于筋骨寓于形,筋舒则劲长,骨合则劲整,形松则劲灵,动静合一则妙道自生。

知此并以盘架推手为本,以技击散手为末,相互印证,循环往复统一体,则技可进乎于道。

孙氏太极拳进阶步骤1——修心之要《孙式太极拳修为的基本方法》(一)孙式太极拳进阶步骤:孙式太极拳是以修心养神为基础,并将此贯穿于站桩、盘架、推手、大捋、散手等过程中,来完成炼形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诸进阶层次。

1,修心之要孙式太极拳修心之要仅八字而已:恬淡虚无,渐修静悟。

这八个字是修为孙式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基础,需认真领会,身体力行,否则,即使在拳技上已有功夫,也如沙丘之阁。

常见高功夫者而早衰,其因就是于修心一道,未能按此八字身体力行。

那么,什么是“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呢?首先,这八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四个字是心态和条件,后四个字是行动和目的。

我们追求恬淡虚无这种心境,正是为了能够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能够淡化诸欲达到静悟。

悟者何?拳与道合耳。

先父对入门弟子总是说:“若想打天下第一,请另寻高明,若要修心健体防身,吾之所授,绰绰有余。

”先父此训之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修为心态。

非如此,不能学好太极拳,非如此不能真识太极拳。

其次,无论是站桩、盘架子,还是推手、大捋、散手,都要将“恬淡虚无、渐修静悟”这八字法则的精神贯穿进去,这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逐一谈到。

总之,其精神实质就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这一遵从自然之道的思想。

孙氏太极拳的修为机理——孙剑云孙氏太极拳是一种修为和完善人之身心的拳学体系。

孙式太极拳遵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从无为而始以达到无不为。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恬淡虚无这种心理暗示以求得初步的心理稳态(即一种寡欲、无欲的心态),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孙式太极拳的锻炼提高生理机能稳态水平。

《孙氏太极拳与养生》

《孙氏太极拳与养生》

《孙氏太极拳与养生》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孙禄堂武术院院长.戴建英作者简介:戴建英,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原保定市人事局副局长。

戴师兄是孙氏武学第三代传人,师承孙剑云先生,并为恩师养老送终。

保定孙禄堂武术院薪火传承,戴师兄秉承师训,德艺双修,亲自教授众弟子传统孙氏三拳、三剑、孙门推手和雪片刀等器械。

拳缘。

当年,先太师禄堂公,桃李满天下。

今论“师傅”的成功,在于众徒弟能教拳,而且薪火传承不走样。

观戴师兄去年的新弟子,拳、剑和形意八式的套路,今也都打得入门了。

师徒有缘,这是对先师剑云先生百年冥辰的最好纪念。

戴建英师兄和恩师孙剑云先生合影孙氏太极拳为我师爷孙禄堂老先生所创,后经恩师孙剑云先生继承与发展,遂形成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的修为规则。

恩师晚年,直至临终,一直住在我家。

这样,我有缘长期在恩师的直接教导下,亲耳聆听了她老人家对孙氏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深入浅出的详细阐述,及一招一式的亲自指导。

在这期间,我不仅体会到了恩师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诲人不倦的精神风貌;而且,使自己对孙氏太极拳的认识及修练方面,有了一点进步。

现将我的一孔之见,见诸笔端,以与同仁共同讨论。

先师剑云先生拳照孙氏太极拳的基本精髓是“拳与道合”;其核心,是“中和”;其特点,也就是熔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而创立的一独特拳种;其在养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分述如下:一、孙氏太极拳的形成基础孙禄堂老先生幼年习武,矢志不渝,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武术事业。

始从李奎垣、郭云深习形意拳,继跟程廷华学八卦掌,后随郝维桢练太极拳。

积数十年功夫,晚年功臻化境,并悟出了诸拳万法归一的道理,当时武术界誉其艺“黄河南北已无敌手”(见《世界日报》1934年2月2日)。

另一方面,孙老先生幼读私塾,刻苦好学,书卷终生不离左右,其文学造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曾使当时清末状元刘春霖为之折服。

在他徒步云游南北诸省期间,也多次得到佛、道两界,隐世高人的传授与指点。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练习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练习孙氏太极拳。

那么孙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欢迎阅读!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孙氏太极拳也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不仅有着非常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利心情开朗。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前辈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

拳意述真中,孙先生曾引用郝为真、陈秀峰二人之言,谈及太极的体用之道。

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谈一谈太极拳的基本练法。

孙式太极与其它门派太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

甚它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

一旦实用,招数全变。

而孙门弃大架不用,采取极为接近实战的高身法应敌,如此一来克服了历来太极体用不能兼备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练一,套,人后练一套,套路与散手脱离)。

但是,身法提高了,劲力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孙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采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活步,这是近百年来的创举,又与实战接近了一步;其次,孙门还特别讲究通过单练站桩来增加内力,做到脚下有跟,敌人一触即飞,克服架高难以发力的问题。

孙式太极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说,实际上是运用内劲之法,人之力产生于足底,通过腰脊,运行至手指。

孙式太极求劲,首先是将站桩所得之内劲,直接运用到周身,要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在求得整劲的前提下,着重练腰的中枢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阴阳分合之感,最后练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极轻灵、内劲的运行也无迹可寻,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

这种练法,实际上就是形意的三层功夫。

孙式太极在练习时,要注意单式,而且要左右演习。

孙门武学重中和,重视人体的平衡发展,形意是左右单练,八卦左旋右转,惟独太极是一套拳。

它种太极是从左往右,手往左右运行,而身体基本上是朝前方,顶多是脸转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李国华
孙式小架太极拳为杨有俊老师在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中医阴阳五行、人体经络理论,结合师承、家传和个人数十年习武、授拳、点穴、为人治病的实践经验精心编排的太极拳。

流传于镇江、苏州、南通、泰安、徐州、广州等地。

正宗传人有谈万麟、史超、李振华、邱军、包信春等。

杨有俊(1924~2008年)河南商丘人,出身于武术世家,为民国武术家“盖黄河”吴志超入室弟子,兼从王元志、王永年等名师学习,深得武术内、外家之精髓。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岳父名医刘玉山介绍,得缘与太极大家张祚玉先生游,尽得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之真传。

一生嗜武,精勤不懈,研摩参悟,终臻化境。

编有孙式小架太极拳、太极形意八卦九宫缠丝掌、太极形意八卦对练套路等,编著《孙太极套路(小架)》、《孙式小架太极拳与养生》等。

诚为当代难得的太极大家。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系太极宗师孙禄堂晚年集太极、形意、八卦于一炉所造之拳。

以“进退相随、虚实转换、动作敏捷圆活,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尤志心语)”为特点,其卍字手型为太极拳中独有。

该拳重螺旋内劲,行拳时全身处处上弦,立身中正,处处注重平直圆。

该拳由孙禄堂在镇江秘传一代儒医陈建侯,再传于张祚玉。

再后有周德良、陈九皋、孔小安等传其拳。

是镇江人值得骄傲的武术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式小架太极拳是孙氏太极三十六手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极具技击和养生功能。

现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一、练习该拳的准备运动方法,可以强健筋骨、肌肉,提高人体平衡能力。

孙式小架
太极拳有一整套完备的准备运动方法,它包括肩、肘、腕、胯、膝、踝的运动,即通过一定方向的转动,使这项部位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滑膜等结缔组织得到有效的拉伸和运动,从而使这些部位的筋骨得以强健,确保行拳时这些部位的筋骨皮,自如而有弹力,不易发生扭伤,使学习该拳的身体基础得到保证。

这是因为人体有一个贯通全身的筋系统,上述部位是这个系统中的节点所在,对它们的锻炼,起着连接周身筋经的作用,全身的气血得到有效畅通,使以波动和震荡的方式在筋组织中传导的力,传导更加顺畅,及时向下一肢节传递和延伸,从而完成力的传达。

这便是传统武术中所谓“外炼筋骨皮”。

其实如果将上述训练方法的速度减慢到可与腹式呼吸相配合,进行练习,也完全可以起到“内炼一口气”的作用。

这些部位的强健,增强了人体肌肉力量和神经传导系统的平衡能力,可避免不必要的跌伤。

二、身、手、步法的运动变化,带动手、足三阴三阳和任督而脉的贯通和气血运行,
起到提高脏腑功能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该拳手法多而变化丰富,如招式中有双剪手、车轮手、十字手、开合手等,手型有剪刀手、龙招手、叼手、卍字手等,拳型有金刚拳、豹拳等,毕竟是集太极、形意、八卦之长的拳种,手法多变可想而知。

其中尤以卍字手最具特色,为他式太极拳所无,其精妙变化,正是“四两拨千斤”,被誉为“王手”。

手法运动的丰富变化,促进了手三阳、三阴经的和谐运动,促进了心、肺、小肠、大肠、三焦的强健。

步法有丁八步、半弓步、内扣步等等,步法的运动变换,促进了足三阴、三阳经的通达和谐,使肝、胆、脾、肾、胃、膀胱功能得到加强。

身、手、步的协调运动变化,使人身十二经络、任、督二脉及全身经络得到促进,从而带动五脏六腑的康健、和谐,起到却病延年的功效。

大家知道,人体有一个经络系统,它是联结脏腑和各经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脏腑通过经络把人体诸窍连成一个整体。

脏腑的病变,通过经络,把信息传导与四梢、体表。

气血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血来源于气,
流动于脉,故称血气。

气者血之母,血者气之师,但气必须依附于血液循环全身,练习者在练习中配合气、经络和呼吸、吐纳,增加气的升降、出入运行,人体气血流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达到却病强身的目的。

所以练习该拳,可以促进人身经络气血的运行、协调。

及时把体表信息传输给系统脏腑,达到却病强身的目的。

另外该拳起式要领:头顶悬、双目平视、舌顶上颚、下颌微收、沉肩坠肘、涵胸拔背、尾闾中正、收臀提阴、双膝微曲、双脚安放、十指抓地、全身放松。

一开始就做到了舌顶上颚和提阴(会阴上提),也就是强调了任、督二脉的上、下鹊桥相联,为气血在任、督二脉的周行提供了便利,也为练拳时有效沟通全身经络作好了准备。

练习该拳起式,可以防治脱肛、内外痔、痛宫、疝气等症。

三、练习该拳可以有效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达到治病健身、延年益寿
的目的。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的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该拳拳架有机组合,体现了阴阳五行、左右补泻的理论。

其所有向左的运动为泻,有健脾胃、益心肺、提精神的功能;向右运动为补,能起到壮阳、补肾、养肝、明目、利胆之功效;前后运动,平补平泻,能调整人体之阴阳,上下运动,可调整人的气机变化,其升、降、伸、缩、呼、吸、收、放,达到平衡阴阳的养生功效。

如拳式中的“左右填掌”、“左右懒扎衣”、“手挥琵琶”、“金鸡独立”、“搓球盘掌”等,或左右相对,或成双成对,做到平衡而对称,以利补泻,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中“左右填掌”对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腿麻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搓球盘掌”中的双盘掌,可以起到调肝、脾的作用。

以上这些来源于杨老师的传授,虽然我学习该拳有年,但因天资愚钝,不能道师传之万一。

因学此拳,曾躲过车祸,更令我师恩难忘。

有对此拳感兴趣欲学习者,可向杨师的正宗传人史超等人问道。

2013年10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