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1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传统文化诵读读物

传统文化诵读读物1.《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全书以贾府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王朝的衰落与封建家族的沉浮。
书中不仅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是一部完美的诵读读物。
2.《孟子》-孟子《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全书以孟子的言论和思想为主线,探讨了人性、仁义道德、国家政治、教育等重要哲学问题。
通过朗读《孟子》,可以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感受古代智者的人生智慧。
3.《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全书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行事为主线,探讨了人际关系、礼仪道德、学问修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朗读《论语》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思辨精神和人文关怀。
4.《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全书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思辨的哲学观点,阐述了天道、人道、自然和人类行为规范等重要问题。
朗读《道德经》可以感受到道家思想的深邃和超越。
5.《史记》-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巅峰之作,是司马迁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记录了自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朗读《史记》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和人物英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以上这些书籍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从文学、哲学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诵读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古代智慧和智慧背后的思考。
这些传统文化诵读读物激发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经典阅读内容

经典阅读内容经典阅读是指那些被广泛认可、被广泛传播、被广泛阅读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经典阅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下面是我列举的一些经典阅读内容。
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沉浮,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和人性的研究。
2.《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英国乡村社会的生活和风俗。
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船员鲁滨逊在海上遭遇风暴后漂流到荒岛上,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最终成功逃离荒岛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和冒险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人类的生存意志和智慧。
4.《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神话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神话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神秘性。
5.《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儒家思想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6.《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包括《小人鱼》、《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绘,展现了人类的善良和美好。
初中经典文言文名篇阅读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初中经典⽂⾔⽂名篇阅读。
欢迎阅读参考!【篇⼀】初中经典⽂⾔⽂名篇阅读 孙权劝学 宋代:司马光撰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
卿⾔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别三⽇,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起谈论议事,鲁肃⼗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和政治⽅⾯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分别⼏天,就应当⽤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篇⼆】初中经典⽂⾔⽂名篇阅读 诫⼦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作:澹泊;*慢⼀作:慆慢) 译⽂ 有道德修养的⼈,依靠内⼼安静来修养⾝⼼,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扰⽆法达到远⼤⽬标。
学习必须静⼼专⼀,⽽才⼲来⾃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法增长⾃⼰的才⼲,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一、孟子及《孟子》模拟试题1: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2分)1.“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
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4分)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简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

简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从传统文化经典转向流行文化。
然而,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要性1.传承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丰富人们内心世界。
传统文化经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渲染力,可以震撼人们的内心世界,唤醒人们的情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培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追求。
3.提升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需要阅读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优秀的阅读能力和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1.理解的基础。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是理解,理解是阅读的前提。
传统文化经典通常语言深奥,有时需要通过注解来理解某个概念或术语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解的训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经典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并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关注形式。
传统文化经典不仅仅是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体现。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需要关注其语言表达和文学技巧,理解其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
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美学价值。
3.根据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1.系统学习。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因此,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背景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如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3篇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3篇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3篇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篇1中华经典传承几千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魂与根。
寒假期间,我观看了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国学小名士》节目,让我真正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的心灵也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与洗礼。
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如同让我们品尝了一道古代经典文化大餐,演绎出了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有代代传诵的唐诗宋词,有琅琅上口的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有千年流韵的名篇雅言……。
通过观看比赛,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等奖获得者XXX同学的《孝满天下,让爱回家》的朗诵,它让我们认识了以XXX感人的XXX、XXX、XXX等,号召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人,不要给自己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XXX而亲不待”的遗憾;而那些身着古装的国学小名士,他们扮演的小XXX、小XXX、XXX居易、小XXX、小XXX、小XXX更是让我忍俊不禁,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诗句,声声入耳,涤荡着我的心灵;那出自圣贤XXX之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语句,让我懂得了应该以能者为师,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虚心向别人请教。
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方能拥有高山般的情怀大海般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渊博的知识。
人生如同一条漫漫长路,有许多岔路,当我们迷茫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需要一个智者的指引,那个人就是典范诗文;我们少年儿童如同一颗颗茁壮成长的幼苗,那么典范诗文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阳光、雨露……“诵读经典,与圣贤对话;传承美德,让心灵成长。
”让我们开启心灵的大门,去吟诵去领悟,为传承祖国的文化传统美德而共同努力吧!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篇2(男)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河出图,XXX出书,圣人则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4学年(下)翔安一中高三年语文补充练习文化经典阅读1 班级姓名号数阅读以下《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①。
’太公②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离娄》上十三【注】①西伯:即周文王。
②太公:即姜太公,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问:在孟子看来,周朝为什么会取得天下?除此之外,还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答:2.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②,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③。
”《离娄》下一【注】①诸冯:与下文的负夏、鸣条、岐周、毕郢,皆古地名。
②符节:古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上写文字,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将两半相合以验真假。
③揆(kuí):尺度,准则。
问题:指出孟子在本章中所说明的道理。
(2分)答:3.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③,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④。
”《离娄》下二【注】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姓公孙,名侨,字子产。
②溱(zhēn)、洧(wěi):郑国的两条河流名。
③徒杠、舆梁:分别指人走的桥和车走的桥。
④日:指时间。
问:孟子从子产用所乘坐的车子帮别人渡河一件小事扩大到治国上,说明什么道理?(2分)答:4.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①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②,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③?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万章》下五【注】①养:奉养父母。
②尊、卑:分别指官大官小。
③恶乎宜乎:干什么才适宜呢。
④委吏、乘田:分别为管仓库、管牲畜的小官。
问:本章中,孟子提出出仕做官的一条准则是什么?(3分)答:5.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②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③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④。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梁惠王》下·八)【注】①汤放桀:商汤流放夏桀王。
汤,殷商开国国君。
桀,夏朝末代君主。
②传:音zhuàn,典籍、史书。
③贼:伤害,动词。
④一夫:独夫,指没有群众支持的暴君。
(1)如何理解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的含义?结合君臣伦理谈看法。
(4分)答:(2)本章孟子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答:6.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肉。
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
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离娄》上十九【注】①曾子:即曾参,春秋时鲁国人,与他的父亲曾晳同为孔子的弟子。
(1)填空(4分)本章中孟子关于做人的两个原则是和(各两个字)。
在侍奉父亲这一点上,曾子和他的儿子曾元有明显的不同,前者是(两字),而后者则是(三字)。
(2)对文中“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应如何理解?(2分)答:7.从以下选段中各归纳出一条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每条四个字左右。
(4分)(1)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告子》上九(2)(孟子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上九(3)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尽心》下五)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①;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一四)(4)孟子曰:“尽信《书》②,则不如无《书》。
”《尽心》下【注】①资之深:可凭借使用的道理深远无尽。
资,凭借②《书》:《尚书》答:(1)(2)(3)(4)翔安一中高三年语文补充练习文化经典阅读1 参考答案1.周朝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从文王开始就施行仁政,获得民心。
另外还说明德高望重的贤人对社会有正面的示范作用。
【译】孟子曰:“伯夷躲避纣王,隐居在北海边,听说文王兴盛起来了,高兴地说:‘何不去投奔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
’太公躲避纣王,隐居在东海边,听说文王兴盛起来了,高兴地说:‘何不去投奔西伯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
’这两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人,(他们)投奔了西伯,这就使天下做父亲的都去投奔西伯了。
天下做父亲的都投奔了西伯,他们的儿子还能往哪里去呢?诸侯中如果有施行文王那样的仁政的,不出七年,一定能在天下执掌政权。
”2.说明历代被百姓所拥戴的圣王所推行的政策大体相同,都遵循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译】孟子说:“舜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
文王生在岐周,死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
两地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们得志后在中国所推行的,像符节一样吻合,先出的圣人和后出的圣人,他们(所遵循的)法度是一样的。
”3.说明治理国家虽有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也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
【译】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
(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
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时让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每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
”4.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如果做官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那就不如不要做官,或只做无关紧要的小官。
【译】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却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却是为了奉养父母。
因为贫穷而做官,就该不做大官而做小官,不要高薪只求薄禄。
不做大官做小官,不要高薪求薄禄,干哪样最适宜呢?守门打更就行了。
孔子曾经做过管仓库的小吏,说道:‘账目对头就行了。
’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说道:‘牛羊长得肥壮就行了。
’地位低下而议论朝政,是罪过;在君主的朝廷上做官,而政治主张不能推行,是耻辱。
”5.(1)不仁不义就会众叛亲离。
如果把仁德、义行都破坏掉了,天下人将无路可走,这样的人就是独夫,该杀;铲除独夫,不是弑君,并不违背君臣伦理。
(2)以此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
【译】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
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6.(1)事亲守身养志养口体(2)曾子奉养父亲,必有酒肉,还能请示剩下的要给谁,这样就能满足父亲行善的心愿,所以,可称为对父母心意的奉养(养志)了。
7.(1)持之以恒。
(2)专心致志。
(3)自求自得。
(4)敢疑善疑【译】(1)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
(2)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解。
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却不如人家学得好了。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3)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
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
”翔安一中高三年语文补充练习文化经典阅读2 参考答案1.教人们伦理关系(或:伦理关系)。
百姓受教育,懂得伦理关系,就会上下和睦,国家的根基就得以巩固。
【译】“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
‘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
(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
(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
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
《诗经》上说:‘歧周虽是古老的诸侯国,却新接受了天命。
’这是讲的文王。
您努力实行吧,也以此来更新您的国家。
”2.(1)有才德的人如果只守住自己的才德,不对他人进行教化,等于没有才德。
(2)此外还强调的家庭教育对人的思想形成起基础性作用;品质好、有才能的父兄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很大的。
【译】孟子说:“道德行为合乎法度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兄。
如果道德行为合乎法度的人鄙弃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了。
”3.(1)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
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
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
(从学习态度而言,要像水那样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孜孜不倦;要像有本之水,有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
从学习方法而言,要像水那样,循序渐进,不断向前发展,才能获得更大成就,否则就像无本之水,很快就消失。
)【译】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对于水,孔子取它哪一点呢?”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
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
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
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