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案例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资产收购案例

上市公司资产收购案例

上市公司资产收购案例以下是十个以上的上市公司资产收购案例:1. 中国平安收购香港地产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数十亿美元收购了香港一家知名地产公司。

这次收购使中国平安扩大了在香港地产市场的影响力,并增加了公司的资产规模。

2. 腾讯收购游戏开发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国际知名的游戏开发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游戏市场的地位。

这个收购案为腾讯带来了丰富的游戏资源和技术,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3. 阿里巴巴收购物流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收购一家物流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其电商生态系统。

这个收购案使阿里巴巴能够更好地掌握物流环节,提高了商品的配送效率和用户体验。

4. 中国石化收购国际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数十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

这个收购案扩大了中国石化在全球石油行业的影响力,并增加了公司的石油储备和产能。

5. 贵州茅台收购白酒企业:贵州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以数亿元收购了一家白酒企业。

这个收购案使贵州茅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白酒市场的领先地位,并增加了公司的产品线和市场份额。

6. 中国移动收购互联网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收购一家互联网公司,进一步拓展了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业务。

这个收购案为中国移动带来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7. 京东收购线下零售企业:京东集团有限公司以数十亿元收购了一家线下零售企业。

这个收购案使京东能够进一步拓展线下市场,提升了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8. 华为收购通信设备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收购一家通信设备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竞争力。

这个收购案为华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人才,提升了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

9. 中信银行收购证券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数十亿元收购了一家证券公司。

这个收购案使中信银行进一步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增加了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

10. 中国太平收购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数十亿元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以下是12个典型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1.万科A与万科H的合并:2024年,万科A与万科H宣布合并,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巨头。

这次合并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值,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2.中国太平与阳光保险的合并:2024年,中国太平和阳光保险宣布合并,创造了中国保险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这次合并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更大的资本实力和市场份额。

3.中通快递与申通快递的合并:2024年,中通快递宣布与申通快递合并,共同应对中国快递市场的激烈竞争。

这次合并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网络覆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4.宝能集团与万科A的收购战:2024年,宝能集团发起对万科A的收购尝试,引发了一场持续数月的股权争夺战。

最终,宝能集团获得了万科A的控制权。

5.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的合并:1998年,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巨头合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公司之一、这次合并提高了公司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6.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24年,阿里巴巴宣布收购盒马鲜生,进军生鲜电商领域。

这次收购为阿里巴巴提供了一个实体店面,进一步扩大了其电商帝国。

7.美团收购摩拜单车:2024年,美团以3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摩拜单车,进一步扩大了在共享出行市场的份额。

这次收购为美团增加了更多的用户和市场活力。

8.长城汽车收购路虎汽车:2024年,中国长城汽车宣布以1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路虎汽车。

这次收购为中国长城汽车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

9.华为收购荣耀:2024年,华为宣布出售旗下子品牌荣耀,以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

这次并购为荣耀提供了新的商业机遇,同时也减少了华为与荣耀之间的关联。

10.苹果收购动视暴雪:2024年,苹果宣布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游戏产业的影响力。

这次收购为苹果提供了游戏内容和技术的资源。

11.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游戏产业的份额。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分析
(6)2009年7月,重组完成之后,中南房地产取得对XX金牛的控股权,将旗下资产置入了上市公司,完成借壳上市。上市公司简称由“XX金牛”变更为“中南建设”。
并购后股权结构图:
3、法律问题
(1)本案例和上一个案例“轴研科技重组整体上市”类似,同样涉及要约收购义务的触发及其豁免、重大资产重组、非公开发行股票收购资产,具体分析请见上一个案例。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分析
一、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二、
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置资产也称为“定向增发”或“非公开发行”,是指上市公司收购、合并及资产重组中,上市公司,以新发行一定数量的股份为对价,取得股份认购方资产的行为。现已逐渐称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整体上市和反向收购,即借出具《关于中油XX化建工程股份XX资产置换、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批复》(晋国资产权函[2009]232号),同意上市公司以全部资产和负债与吉化集团所持7家煤炭贸易公司全部股权资产进行资产置换;同意中油化建以向山煤集团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山煤集团持有的3家煤炭开采公司、18家煤炭贸易公司的股权及其本部涉及煤炭销售业务的资产和负债,发行价格5.94元/股,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4.5亿股。2009年6月25日,中油化建召开2009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本次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
2、并购过程
(1)股权转让
2008年12月,山煤集团与吉化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吉化集团将其持有的中油化建的全部股份转让给山煤集团,山煤集团以其控股的7家煤炭子公司的100%股权作为对价,转让完成后吉化集团将上述7家煤炭公司托管给山煤集团。山煤集团触发了全面要约收购业务,2009年4月30日指4月29日履行了,山煤集团履行了国有股转让的要约收购义务。完成后,山煤集团成为中油化建的控股股东。

反收购的案例

反收购的案例

反收购的案例反收购是指某个公司或者个人被另一家公司或个人收购后,原公司或个人采取措施或行动反对被收购。

下面将介绍一个反收购的案例,即2014年时代华纳反对21世纪福克斯的收购。

2014年11月,21世纪福克斯宣布计划以8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华纳。

当时,这一收购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

然而,时代华纳管理层对此事表示强烈的反对,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阻止这次收购。

首先,时代华纳的管理层不断强调这次收购会对公司的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称,这次收购将导致公司内部的冲突和不稳定,破坏公司的文化和团队精神。

同时,时代华纳的管理层指出,这次收购会导致公司失去独立性,面临被发起者主导的风险。

其次,时代华纳的管理层积极与股东和投资者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他们还向监管机构呼吁,要求对这次收购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该交易不会对市场竞争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时代华纳的管理层还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案,以证明公司可以独立发展并创造持续增长。

第三,时代华纳的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法律行动来阻止这次收购。

他们寻求法律顾问的帮助,评估公司在法律和合同上的权益,并寻找可能的法律依据来反对这次收购。

同时,他们还对21世纪福克斯提出了诉讼,指控其滥用支配地位和违反反垄断法。

最终,在时代华纳的不懈努力下,这次收购未能顺利完成。

时代华纳的股东们拒绝支持这一交易,并将其视为对他们利益的威胁。

此外,监管机构也对这次收购提出了严格的条件和要求,使21世纪福克斯最终放弃了这一收购计划。

这个反收购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家公司如何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反对被收购。

时代华纳的管理层积极争取支持、借助法律手段并与监管机构合作,最终成功阻止了这次收购。

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合理的反收购行动有可能帮助公司保护自身利益,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同时,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对于保护市场竞争和公平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典型例子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典型例子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已有近20年的实践,并购重组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为资本市场贡献了大批优质资产,有力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活跃与发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篇1*ST铜城12月26日发布公告称,12月26日,经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员会202X年第40次工作会议审核,公司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申请获得有条件审核通过。

根据*ST铜城今年9月披露的资产重组方案,拟向浙江富润等四家对象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上峰建材100%股权以及铜陵上峰35.5%股份。

重组完成后,*ST铜城将“变身”为水泥企业。

据了解,此次重组拟置入*ST铜城的资产作价为22.1亿元,202X年、202X年净利润分别达到1.36亿元、5.56亿元,盈利性强,在水泥行业具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ST铜城因202X年、202X年、202X年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于202X年5月11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暂停上市至今已经五年有余。

202X年1-8月公司净利润亏损237万元。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篇2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议上,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ST吉药000545.SZ的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获有条件通过。

根据*ST吉药此前公布的重组方案,*ST吉药将截至基准日202X年9月30日持有的全部资产和负债以1元的价格出售给公司第二大股东金泉集团。

同时,*ST吉药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收购江苏金浦集团、王小江和南京台柏投资管理咨询中心合计持有的南京钛白100%股权。

两项交易同时生效,互为前提。

上述两项交易完成后,*ST吉药的总股本将扩大至3.07亿股,而南京钛白的控股股东金浦集团将持有*ST吉药1.42亿股的股份,占总股本的46.16%,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ST吉药的主营业务也将变更为钛白粉的生产和销售。

*ST吉药在202X年5月7日暂停上市,此前公司曾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X年度公司将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70万元左右,而202X年同期,公司亏损556万元。

宝延风波

宝延风波

宝延风波:收购与反收购的情感1.案例概述“宝延风波”指93年我国股票史上第一个收购大事件 。

1993年,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举牌上海延中实业,打响了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第一枪,史称“宝延风波”。

1993年9月13日,深宝安旗下宝安上海、宝安华东保健品公司和深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

9月29日,上述3家公司已经分别持有延中实业4.56%、4.52%和1.657%的股份,合计持有10.6%。

9月30日,宝安继续增持延中实业的股票,持股比例达到15.98%。

至此宝安才发布举牌公告宣称持有延中5%以上的股票,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向延中实业公开宣战。

自此,中国上市公司第一例收购战打响。

而在延中方面,在毫无准备的袭击前,延中稍有忙乱,利用国庆节的3天假期调兵遣将。

在此期间,延中积极同各方人士接触,并提出了各种反击的备选方案。

曾筛选出一种较理想的“声东击西”法,即打算从各方面调动几千万资金,对市场上规模比延中更小的个股进行围攻。

购进其他股,既可分散宝安的注意力,聚集在延中身上的市场焦点也可能转化。

这对市场上延中股价还有一定牵制作用。

这种立足于经济手段的反击措施可能有效地将宝安托在延中20元以下的泥潭中。

他们占用大量资金的延中股票就会陷入延中“游击战”的汪洋大海里,处于既不能抛,也没有收的尴尬境地。

同时,延中还可以利用宝安在法律上的漏洞逼其就范。

但是最终,在大鱼面前,延中不是掉过来吃小虾,而是“以硬对硬”,最终失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最好机会,连宝安智囊团内的人士也为延中痛失反击机会而扼腕。

最后在证监会的协调下,宝延风波才得以平息。

1993年10月22日,证监会肯定宝安购入延中股票是市场行为,持股有效;但对宝安信息披露不及时处以100万元罚款。

至此,宝安得以顺利进入延中。

二.“宝延风波”反映出当前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过去5年内中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并购交易活跃的国家。

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案例

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案例

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案例市场化并购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的并购活动。

下面将列举10个市场化并购案例,以展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

1. 阿里巴巴收购盛大游戏:2014年,阿里巴巴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盛大游戏的70%股权。

这一并购使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了在互联网娱乐领域的市场份额。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股权。

这次并购使腾讯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先地位。

3. 中国太平收购小天鹅:2018年,中国太平以11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小天鹅集团的控股股权。

这次并购使中国太平进一步拓展了家电产业,并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4. 中化集团收购先正达: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农化巨头先正达的全球股权。

这一并购使中化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

5. 拼多多收购微众银行:2020年,拼多多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微众银行的5%股权。

这一并购使拼多多进一步拓展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

6. 美团收购摩拜单车:2018年,美团以2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共享单车公司摩拜单车。

这次并购使美团进一步扩大了在出行领域的市场份额。

7. 百度收购91无线:2013年,百度以19.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91无线的100%股权。

这一并购使百度进一步巩固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

8. 京东收购苏宁易购:2021年,京东以100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苏宁易购的70%股权。

这一并购使京东进一步扩大了在电商行业的市场份额。

9. 华为收购荷兰NXP半导体:2017年,华为以2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荷兰NXP半导体的100%股权。

这一并购使华为在半导体领域增强了核心技术能力。

10.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以1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这一并购使联想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

反收购的法律手段案例(3篇)

反收购的法律手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2015年,中国平安(以下简称“平安”)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金融巨头,遭遇了来自宝能系(以下简称“宝能”)的恶意收购。

宝能通过其旗下多家公司,合计持有平安约20%的股份,意图通过收购成为平安的实际控制人。

面对宝能的强势进攻,平安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反收购的法律手段,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二、反收购的法律手段1. 临时股东大会面对宝能的恶意收购,平安迅速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讨论并表决了一系列反收购措施。

首先,股东大会通过决议,暂停宝能旗下公司持有的平安股份的表决权,以削弱宝能对平安董事会的影响力。

其次,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增加平安董事会成员,增加内部人持股比例,增强内部人对公司的控制力。

2. 吸收合并为抵御宝能的收购,平安采取了一种较为激进的措施——吸收合并。

平安宣布,将旗下多家子公司与宝能旗下公司进行吸收合并,使宝能旗下公司失去在平安的股权。

此举有效地降低了宝能对平安的控制力,为平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 股权激励计划为稳定内部人持股,平安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

该计划针对公司核心员工,授予他们一定比例的股权,使他们与公司利益紧密相连。

此举提高了内部人对公司的忠诚度,降低了他们因外部收购而离职的可能性。

4. 举牌信息披露义务针对宝能通过举牌方式快速增持股份的行为,平安要求宝能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根据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宝能增持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需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

通过强化信息披露义务,平安使宝能的收购行为更加透明,便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对其进行监督。

5. 诉讼维权在反收购过程中,平安对宝能采取了一系列诉讼维权措施。

首先,平安向监管部门举报宝能的违规行为,要求监管部门对宝能进行调查。

其次,平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宝能停止违规行为。

通过诉讼维权,平安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三、案例启示1. 反收购法律手段的多样性在反收购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包括临时股东大会、吸收合并、股权激励计划、举牌信息披露义务和诉讼维权等,以达到有效抵御恶意收购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案例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案
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战略,还牵动着股东、
员工和市场的利益。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探讨上市公司收购与
反收购的背后故事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起成功的收购案例。

2016年,中国移动以高达
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游戏开发公司Supercell。

这次收购不仅使
中国移动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游戏市场的影响力,还为Supercell提供
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渠道。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移动成功地实现了跨
国战略布局,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树立了更加强大的形象。

然而,收购并非总能如愿以偿。

2018年,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
拉计划收购太阳能公司SolarCity,但遭到了股东的强烈反对。

股东们
认为这次收购将会给特斯拉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也质疑特斯拉
是否应该将资源投入到太阳能领域。

最终,特斯拉虽然成功完成了收购,但这次反收购运动对公司形象和股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除了上述案例,还有一些收购与反收购案例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和社
会关注。

比如,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化巨
头先正达。

这次收购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因为中国化工集
团是一家国有企业,而先正达则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公司。

这次收购被视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进一步扩张,也引发了对国
有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讨论。

反收购案例中,最著名的要数2018年的高通与博通之间的收购战。

博通提出以1210亿美元收购高通,但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

美国政
府认为,这次收购将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为高通是一家在通信
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公司。

最终,博通不得不放弃收购计划。


次反收购案例引发了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案例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战略,还牵动着股东、员工和市场的利益。

成功的收购案例可以为企业带来
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渠道,同时也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树立更强大的形象。

然而,收购并非总能如愿以偿,反收购运动可能对企业形象和股
价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收购与反收购案例还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和社会
关注,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

这些案例给我们
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
背后故事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