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群文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群文阅读教案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鉴赏名句,理解主旨。
3.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鉴赏名句,理解主旨。
难点:
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首古诗:《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搜集四位诗人的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教学内容:
一.检查预习:
让学生来介绍四位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和时代背景。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生范读,请学生选择读一首,让同学相互点评,教师指导。
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三.质疑发现:
四首诗歌都表达了爱国情怀,但又各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找出依据(原句),同学可以相互评价。
老师归纳。
《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
(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
《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
(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
(诗人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决心。
)
《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
(诗人为祖国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气概。
)
四.再读诗歌,体会情怀。
五.作业
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收集整理其他爱国的名诗名句并背诵。
诗词优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诗词优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引言: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教育价值。
为了有效地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本文将根据诗词优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结合具体案例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鉴赏优秀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4. 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寓意和艺术形式。
二、教学内容选择全面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名篇佳作,如《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的文物、名人画作或者播放相关音频、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诗词的好奇心和热爱。
2. 诗词导读通过简要介绍和背景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他们对诗词产生共鸣。
3. 诗词鉴赏教师带领学生逐行逐句地解读诗词作品,注重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意象和韵律等艺术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 诗词背诵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诗词,通过声音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诵读比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5. 诗词创作根据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仿写经典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范例,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6. 诗词演绎通过戏剧或音乐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演绎,展示他们对于诗词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可以组织朗诵会、话剧表演或音乐会等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7.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诗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价与展望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小学古诗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小学古诗一、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
在小学教育中,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将古诗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通过设计一个群文阅读教学方案,以小学古诗为主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二、活动设计1. 活动前期准备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素材,包括多种古诗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等。
另外,还可以准备一些与古诗相关的乐器或道具,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2. 活动目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古诗,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 活动过程(这里我们以《静夜思》为例进行活动设计)3.1 了解背景知识在开始阅读《静夜思》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享关于李白的一些背景知识,如他的生平、代表作品等。
通过图片展示、小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古诗赏析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静夜思》的意境与情感。
然后,逐行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对于诗句的理解与感受。
3.3 诗歌创作在学生对于《静夜思》有一定了解后,可以进行一次小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汇,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创造自己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于夜晚的感受。
3.4 比较赏析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并与原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与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5 表演呈现最后,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小品、朗诵或合唱等形式的表演。
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古诗的魅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增强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智慧。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技巧,提高其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其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一组主题相近的古诗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和《月下独酌》,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的感慨,但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各有不同。
2.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词的背景、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
3. 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比较分析各首诗词的异同点,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其学习兴趣。
2. 讲解: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背景、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
让学生对诗词有全面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讨论。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探讨古诗词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各首诗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让学生深入理解每首诗词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5. 总结提升:在学生对诗词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其阅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的古诗词阅读和欣赏。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设计一节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掌握古诗的基本技巧,如韵律、格律等;- 能够准确理解古诗的内涵,并进行简单的赏析;-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展示对古诗的理解。
2. 教学准备- 准备多种风格的古诗,包括唐诗、宋词等,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适当的诗歌;- 为学生准备古代史和文化背景的相关知识材料;- 备置投影仪或者电子白板,以展示诗歌和相关的图片。
3. 教学过程引入:以展示几幅古代风景画开始,引导学生想象古代的生活和风景,进而引入古诗的话题。
鼓励学生发表对古代文化的猜想和想法。
知识讲解:介绍古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包括先秦两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等。
讲解语言技巧,如平仄、押韵、遣词造句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诗歌欣赏:选择一首优秀的古诗作品,向学生展示并解读其内涵和韵律。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鼓励他们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首不同的古诗,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诗歌中的难点和亮点。
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巡回指导和辅导。
集体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阅读心得和诗歌赏析。
整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借鉴。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进行改编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同时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预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成果,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口头发言、小组写作等形式进行评价。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古诗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古诗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文学情操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五年级上册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设计一节古诗阅读的课程,既能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以下是本文针对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古诗课程内容。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在开始课程之前,我们应首先明确课程的背景和目标。
五年级上册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群文,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而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并通过朗读、理解和赏析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诗词介绍在引入古诗之前,我们需要简要介绍古诗的定义和特点。
古诗是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学体裁,通过声调韵律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古诗更加精炼、简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接下来,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古诗朗读的音频,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三、古诗朗读学生们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
为了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前选定几首简单易懂的古诗,供学生选择。
在朗读时,学生应注意声调、韵律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
朗读结束后,可以邀请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朗读,并要求全班一起齐读,以增强集体氛围。
四、古诗理解和赏析接下来,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赏析古诗。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与当前课文内容相关的古诗,先通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韵律、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等来解读诗歌。
同时,可以结合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自由发表他们的感想和理解。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五、古诗改写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创造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改写的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一首古诗的模板,并要求学生根据模板,选取合适的词语和描写手法,改写成自己的作品。
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出来。
改写完成后,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朗读并相互欣赏。
初中诗词群文阅读教案

初中诗词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所选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的创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诗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
2.教学重点:理解每首诗词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词?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每首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享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一首诗词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总结每首诗词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5.群文阅读:将所有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对照,发现不同诗人的创作特色。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7.总结:对本节课的诗词群文阅读进行总结,强调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思维敏捷、文明礼貌等。
4.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创新思维。
五、教学资源1.诗词文本:打印或投影每首诗词的原文。
2.作者简介: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3.相关资料:提供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尊重每个人的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在群文阅读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
通过课堂互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情况,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利用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提高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建议,促进个性化发展。 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应用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相关的音频、展 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XXX
PART FIVE
小学古诗群文阅 读的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对于古诗群文阅读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于古诗群文阅读的评价标准是否明确 学生对于古诗群文阅读的评价方法是否得当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评价和表现评价,而非单一的考试评价 反馈及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和提高 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根据评价和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古诗群文 阅读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2 小学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03 小学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 04 小学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05 小学古诗群文阅读的评价与反馈
XXX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XXX
PART TWO
小学古诗群文阅 读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古诗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群文阅读:
诗中离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走进送别诗
一、议题:诗中离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词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词,为学生古诗词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词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准备:课件、阅读材料、答题卡。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
师:播放歌曲:《送别》
同学们,你明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生:《送别》
师:师:是的,这是根据诗人李叔同的古诗《送别》而改编的歌曲。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组送别诗。
(板书:送别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诗题
师:读课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送”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还知道了地点,播放PPT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在唐朝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聚会、送别饯行的地方。
生:我还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同学们都在积极开动脑筋,那谁了解孟浩然?
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师: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
(指名说)比如:我们本期一单元就有
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生:我还知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广陵
师:广陵,今扬州,播放PPT
2、明诗意
预设
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请你说说……
生: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
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生: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遥远的天际奔去。
师:同学们真棒!读懂了诗意。
掌声送给他们
3、悟诗情
预设
师:诗中抓住了哪些景物?
生:孤帆、碧空、长江、天际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烟花三月—柳絮如烟,繁花似锦,如此美好的季节,他们却在离别,离别是多么的伤感与不舍啊!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孤帆”,长江中就一条船吗?长江上那么多船,为什么在诗人眼里偏偏就看见孟浩然的船呢?从这里看出什么?
生:肯定不止一条船,但在诗人眼里心里满是孟浩然,满是对好朋友的不舍啊!
师: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生: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生:很长很长的时间,直到看不见船,只看见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
师:大家说得真好,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4读古诗
师: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站在岸边,看着滚滚长江水,久久不忍离去,这是以什么送别朋友呢?
生:以目相送
师:说得好!那谁能读出这依依不舍的感受呢?(指导朗读)。
友人分别就是这样难舍难分,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文。
下面我们就用此方法来学习《赠汪伦》、《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
PPT展示三首诗(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学习另三首诗,填写表格后交流
1、师:PPT展示学习要求:
a.每首故事读三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句。
b.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诗句
c.自己完成表格:谁送谁,在哪里送?用什么方式送?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再小组交流,完善补充表格。
2、学习《赠汪伦》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读书就是应该这样:心到、眼到、口到。
xx小组来汇报。
预设汇报:
生:《赠汪伦》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的,送别地点在桃花潭边,以歌相送,抓住了“踏歌声、桃花潭水”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师:这同学说得真好,汪伦以踏歌相送(板书:以歌相送),李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有夸张,却把朋友间感情写得如此之深,这真是莫逆之交的感情。
那我们就带着这份不舍之情去有感情的读诗
3、分享《别董大》
师:我们来欣赏《送友人》,请xx组分享学习成果,(抽生答)......
你们组的汇报既完整又准确,那这些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感受到了诗人与董大分别时的不舍,以及诗人对董大的安慰与鼓励。
师:同学们真棒!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不能!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用诗中的诗句告诉大家
生: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劝慰、鼓励他。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心的话语,董大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
这叫“以话相送”。
(板书)
师:如此的深情厚谊我们该怎么读呢?
生:有感情的读诗
4、交流《送元二使安西》
xx组来交流《送元二使安西》,师伺机纠正
师:如果说前三首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 生:(齐)以酒相送。
师:(板书: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心相送。
生:以情相送。
师: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首诗。
(生投入地吟诵)
(四)找异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徜徉在送别诗中,读诗,悟诗,那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可以看PPT的表格来回顾)
学生汇报: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物都不同,还有送别时人物心情也可能不同,有的牵挂、依恋、有的劝慰、激励……
相同点:都抓住景物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教师总结:是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高明的诗人笔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
落泪!给人以安慰、鼓励......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探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方法。
能引用送别诗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老师。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
送别诗
以歌相送
以目相送以心相送
以话相送以情相送
以酒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