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性别决定方式
生物遗传题目计算典型例题

1.(09全国卷Ⅰ,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
用纯合德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B.3/8C.1/16D.3/16答案 B解析 设抗病基因为A ,感病为a ,无芒为B ,则有芒为b 。
依题意,亲本为AABB 和aabb ,F1为AaBb ,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bb ,1/4AAbb ,1/4aabb ,剩下的植株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Aabb 自交得1/4 aabb )+1/4(aabb )=3/8。
故选B 。
2. (09江苏卷,10)已知A 与a 、B 与b 、C 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 、AabbCc 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B.表现型有4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C.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8D.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概率计算。
后代表现型为2x2x2=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2x1/2x1/2=1/8。
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4=1/32。
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2=1/16。
3.(09辽宁、宁夏卷,6) 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中二年级生物考题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中二年级生物考题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有关生物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是XXB.人体内精子都含有Y染色体C.X、Y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D.雄鸟产生的精子类型及比例是Z∶W=1∶1XY型,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A项正确;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Y,能分别产生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B项错误;X、Y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C项错误;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鸟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只产生含Z的精子,D项错误。
2.(2021南京六校高一期末联考)有一女性为色盲患者,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A.父亲和母亲B.儿子和女儿C.母亲和女儿D.父亲和儿子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女性含有两个色盲基因,其色盲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父亲含有一个色盲基因即患病,但母亲另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不含色盲基因,即母亲可能不患色盲;色盲女性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色盲女性,故儿子一定患病,但女儿由于有一条X染色体来自父亲,故女儿不一定患病;综上分析,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色盲患者,D项正确。
3.下图是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1号个体的父亲一定是色盲患者B.6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3号和1号个体C.1号和4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3/4D.3号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分析系谱图可知,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 b Y,则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 B X b,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她的父亲或母亲,因此,1号个体的父亲不一定是色盲患者,A 项错误;图中6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3号和4号个体,而4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1号个体,B项正确;图中1号个体和4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 B X b,C项错误;3号个体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D项错误。
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

• 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乌龟的受精卵在23-27℃之间孵化全为雄性,在32-33 ℃之间孵化全为雌性。扬子鳄的卵在不同的温度下,可发 育为不同的性别,当在30℃及以下时发育为雌体,当温 度在34℃及以上时发育为雄体 。因为温度对两栖类、爬 行类动物的性别分化的影响主要是对这些动物的性激素的 合成有着直接的作用。但高温只改变性别的表现型,而不 改变其基因型。
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
性别的发育必须经过两个步骤: 一、性别决定:
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 二、性别分化:
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经与一定环境条件的相互 作用,才发育为一定的性别。
性别决定的方式
1.XY型和ZW型(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XY
♂
两条异型性染色体XY
♀
两条同型性染色体XX
后代性 别
决定于父方
➢ 雌性动物为同配性别,有两条X染色体 ➢ 雄性动物为异配性别,仅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
例如:雌蝗虫有24条染色体 (22+XX), 雄蝗虫有23条染 色体(22+X)。
★
ZO型 极少数昆虫或鸡、鸭等家禽为ZO型。 雌体为异配性别,只有1条Z染色体,没W染色体; 雄体为同配性别,有两条Z染色体;
喂蜂王浆
假减数分裂
喂普通蜂蜜
蜂 王
工 蜂 (不育雌性)
----------- ♀(n) + ♂(n) 正常减数分裂
2n为雌蜂
3、化学物质决定性别-后螠
后螠一种低等海生动物,雌性个体像颗豆子,有一个 顶端分叉的长吻,体长6cm左右;雄性个体只有雌性 的1/500,寄生在雌性个体的子宫里。
幼虫落在海底,自由生活--雌性
2、细胞染色体倍数决定性别
如蜜蜂、蚂蚁等昆虫 (1)雌雄决定于染色体倍数: 正常受精卵 2n为雌性 未受精的卵 n为雄性
鸟类的繁殖与性别差异

鸟类繁殖与性别 差异的应用价值
对生态保护的指导意义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的研究有助于 了解鸟类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平衡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的研究可以为 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建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过研究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可 以预测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和生态系 统健康状况
通过研究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可 以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政策
鸟类的繁殖与性别差异
汇报人:XX
目录
鸟类的繁殖方式
01
鸟类的性别差异
02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意义
03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生物学机制
04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研究方法
05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应用价值
06
鸟类的繁殖方式
卵生繁殖
鸟类产卵:鸟类在繁殖季节会产下卵,这些卵通常具有坚硬的外壳,可以保护胚胎不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竞争:竞争压力会影响鸟类的性别比例,例如,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下雌性比例较高
激素与性别特征的发育
鸟类的性别特征主要由 性激素决定
性激素在鸟类胚胎发育 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性激素可以影响鸟类的 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
性激素还可以影响鸟 类的羽毛颜色、鸣叫
行为等性别特征
鸟类繁殖与性别 差异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性别差异:鸟类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 在体型、羽毛颜色、鸣叫声等方面, 这些差异有助于鸟类在繁殖过程中更 好地适应环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物种进化: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会 影响物种的进化,例如雄性竞争加 剧,雌性选择压力增大等
繁殖策略:鸟类的繁殖策略多种多样, 包括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 多夫制等,这些策略与性别比例和性 别差异密切相关
黄腹山鹪莺和纯色山鹪莺性别的分子鉴定

黄腹山鹪莺和纯色山鹪莺性别的分子鉴定孟莉;张建新;潘虎君;栾欣晨;黄幸雪;唐思贤;胡慧建【摘要】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 inornata共同体现出一个特点,其繁殖期尾羽短于其冬季尾羽,但由于两者的雄雌外形相似而难以野外鉴别.为此,我们采用CHD基因法对二者的性别进行鉴定,并通过解剖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 1) P2/ P8引物适用于这两个物种的性别鉴定,而2550F/2718R不适用; 2) 分子方法鉴定结果与解剖鉴定结果完全相符; 3) 使用非伤害性取样法拔取的羽毛中提取的DNA具有同样效果.为此,我们认为使用P2/ P8引物对这两个物种进行性别鉴定可靠,具快速鉴定的效果,而2550F/2718R引物可能不适用于莺科鸟类的性别鉴定.【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0(029)004【总页数】4页(P547-550)【关键词】黄腹山鹪莺;纯色山鹪莺;性别鉴定;CHD基因【作者】孟莉;张建新;潘虎君;栾欣晨;黄幸雪;唐思贤;胡慧建【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58;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7;Q75性选择理论认为,自然界中鸟类雄性在繁殖期的尾羽由于雌性选择的原因而向更长方向发展(Darwin,1871)。
但是,纯色山鹪莺 Prinia inornata和黄腹山鹪莺P.flaviventris都与此相反,即非繁殖期尾羽比繁殖期尾羽长,这种逆向变化可能有着更深层的适应意义(张建新等,2007;丁志锋等,2008)。
动物的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促进进化:性别分化可以促进基因交流和进化,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 化。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物种丰富度:性别分化增加了 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 更加稳定。
生态平衡:性别分化有助于维 持生态平衡,使得生态系统中 的各种生物能够和谐共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激素水平: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 致性别分化异常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能导致性别 分化异常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性别分化还可以提高生物种 群的繁殖效率,使得生物种
群更加繁荣。
性别分化还可以促进生物种 群的进化,使得生物种群更 加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5 性别分化异常情况
温度异常影响性别分化
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性别分化异常 实例:海龟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雌性比例越高 原因:温度影响激素分泌,从而影响性别分化 应对措施:人工控制温度,保证性别分化正常进行
遗传因素:基因突 变、染色体变异等 会影响性别分化
环境因素:温度、 光照、营养等环境 因素也会影响性别 分化
生物体自身的反应 :生物体对激素、 遗传和环境因素的 反应也会影响性别 分化
4 性别分化的生物学意义
生态平衡的意义
保持物种多样性:性别分化有助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
适应环境变化:性别分化可以帮助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生存 能力。
动物的性别决定与性 别分化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动物的性别决 定机制
鸟类性别鉴定方法探究及红腹滨鹬性别鉴定

鸟类性别鉴定方法探究及红腹滨鹬性别鉴定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隶属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鹬科(Scolopacidae)、滨鹬属(Calidris)。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目》。
在鸟类中 ,雄性的染色体是同型的(ZZ 型),而雌性是异型的(ZW型)。
在大多数鸟类中,Z 染色体较大,且含有几乎所有已知的性连锁基因,SOX9,AMH , WT1,SF1,DAX1等。
性别是有性生殖物种的最重要特征,雌雄个体往往在生理、行为、生态等领域具有差别.对一些在外观上难以辨别雌雄或特殊情况下的鸟类进行性别鉴定对鸟类的全面认识、对濒危种类的保护和管理、繁殖与育种、种群结构和群体遗传分析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形态学方法主要有目测性器官或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 ( 剖腹和镜检 ) 对生殖腺直接观察 ,目测性器官是利用不同性别泄殖腔形态差异进行鉴定。
但鸟类生殖器官在体内 ,不易从外表辨别 ,鉴定时对鸟类的刺激较大 ,而且鸟类的性器官外形有很多不同形状 ,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才能成功地运用 ,主观性强。
外科技术尤其是镜检技术虽然也在不断改进 ,但对鸟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一些体积较小的鸟类 ,可能会导致鸟的死亡或不育 ,对于珍稀鸟类来说尤为不适合。
还有对个体的体形大小、个体高矮、头额宽度、面颊大小、跗踱长短、翅长、尾长等体尺进行测量比较来进行性别鉴定的方法,但准确性不高。
【11-13】2.1.2细胞生物学方法鸟类性染色体异配性别为雌性(ZW),同配性别为雄性(ZZ) ,这说明雌性有一条特异的 W 染色体,细胞学技术主要就是对W染色体进行观察,雌性的性染色体一条大(Z),一条小(W),而雄性个体两条均较大(ZZ)。
大体过程是:对羽髓或血液等样品用胶原酶处理后 ,加入培养基对细胞进行培养。
离心低渗制片染色镜检 ,镜检时要选择染色体分散 ,形态良好的中期细胞进行。
鸟的性别决定

鸟的性别决定【篇一: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性染色体上的关键基因则开启性别分化。
性别开启后,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和性激素通路调节性腺分化成卵巢或睾丸。
在脊椎动物,性别要么由环境因素、要么由遗传因素决定[3]。
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确定的性染色体,为遗传性别决定。
然而,鸟类的zz/zw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的xx/xy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鸟类缺乏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
在鸟类,zw异型配子发育成雌性,zz同型配子发育成雄性。
z染色体上的dmrt1是睾丸发育的关键基因,但不是鸟类睾丸发育的开关基因,性别决定的开关基因尚未找到。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迄今仍未阐明[7]。
1 w染色体与卵巢发育根据w染色体的显性假说,鸟类w染色体上存在卵巢或雌性发育的显性因子,类似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携带睾丸显性基因sry。
鸟类w 染色体为微小染色体,而且w染色体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区,这些异染色质区大部分由重复序列组成,因此,鸟类w染色体上的功能基因较少。
yamada等对w染色体上新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能在早期鸡胚性腺中表达,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基因在卵巢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hintw( 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w linked)是目前为止在w染色体发现的唯一与性别相关的基因2 z染色体与睾丸发育鸡z性染色体有680多个已知的蛋白编码基因,49个新基因和至少45个非编码rna基因[15]。
这些基因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参与鸟类的性别决定和在下游性腺性别分化中具有功能。
在z染色体上,dmrt1是雄性性腺性别分化的最佳候选基因。
dmrt1编码的蛋白质为一锌指样dna结合域的转录因子。
在鸟类包括平胸鸟类,在w染色体上找不到与dmrt1同源的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的性别决定方式【篇一: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的方式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xy型性别决定,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
减数分裂之后,每个配子具有一套单倍体数目的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
卵子中的性染色体都是x,而在精子中性染色体可能为x,也可能为y,比例为1∶1。
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后代性别。
在1990年,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发现y染色体短布尚的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基因在男性睾丸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失去这个基因,个体将发育出卵巢而不是睾丸。
第二种性别决定的方式是zw型,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如蝴蝶、鱼和鸟类等。
性别有卵子中所带有的性染色体是z还是w决定最后一种性别决定方式是xo型,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雌性具有两条x染色体(xx),而雌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基因型为xo雄性产生两种配子:具有一条x染色体,或者没有性染色体,精子在受精过程中决定子代的性别。
根据性别决定的原理,不论是哪种性别决定方式,后代的性别比例都是1∶1。
性别决定发生在受精的过程中,受精作用一经完成,性别也就决定了。
哺乳动物的性别主要取决于体内性染色体的组成,环境对性别的决定几乎没有影响。
但在低等一些的动物体内,如两栖类、爬行类等,性别的决定除与性染色体组成有关外,与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如青蛙等低等脊椎动物,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y,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也会发育成雌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也会发育成雄蛙。
也就说低等的脊椎动物染色体对性别的决定不是很强烈的。
一些物种的性别决定缺乏性染色体,在蚂蚁和密封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而不是性染色体,雌性由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二倍体;雄性数目很少,又未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单倍体。
大多数动物是雌雄鱼体的,即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彼此独立。
很多植物也是雌雄异体,有雄株和雌株之分,一些植物如棕榈、菠菜,具有xy性别决定系统;另外一些植物如草莓,具有zw性别决定系统。
但是,并非所有种类都是两性分离的。
绝大多数植物和少部分低等动物的个体可以既产生精子又产生卵子。
这样的植物(玉米)成为雌雄同株,这样的动物(如蚯蚓)成为雌雄同体。
雌雄同株的植物和雌雄同体的动物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生物的雌、雄性别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又是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性别作为一种遗传性状,必然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1、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按决定性别的染色体雌雄分布的差异可以分为::这种类型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两个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xy,雌性的为xx;几乎所有的哺乳类、某些两栖类和鱼类以及许多昆虫、雌雄异株的植物如大麻、菠菜、木瓜等的性别决定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其雌性个体具有两个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则是一对形态相同的染色体zz;属于这种性别决定的生物有:鸟类、家蚕及某些两栖类、爬行类。
:它的雄性只有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而雌性个体为xx。
2、单倍体型性别决定蜜蜂中的蜂皇与雄蜂交配后,蜂皇产下的卵中有少数是未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为雄蜂,因此雄蜂是没有父亲,但有外祖父。
雄蜂是单倍体具有16条染色体。
而受精卵发育成为二倍体(2n)的雌蜂,具有32条染色体。
雌蜂又分为蜂皇和工蜂,雌蜂中只吃二三天蜂皇浆的个体发育成为终日忙碌而不育的工蜂;吃五天蜂皇浆的雌蜂发育成为具有生育能力的蜂皇。
3 、基因决定性别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雄花序生长在植株的顶端,雌花序生长在植株的中部。
雌花序由显性基因ba控制,雄花序由显性基因ts控制。
当基因ba突变为ba,基因型ba ba使植株没有雌花序,没有果穗,成为雄株;当基因ts突变为ts时,基因型ts ts就会使植株的雄花序变成雌花序,不产生花粉,可通过受精在植株的顶部结出种子,成为雌株。
【篇二: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方式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
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很多爬行类动物);年龄决定型(如鳝);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和蚂蚁);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型,比如人类和果蝇等xy型、矢鹅和蛾类等zw型)等等。
1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生物体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状相互间往往不同,这对染色体跟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称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统称常染色体。
1.1 xy型性别决定凡是雄性个体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个体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xy型。
这类生物中,雌性是同配性别,即体细胞中含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记作xx;雄性的体细胞中则含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其中一个和雌性的x染色体一样,也记作x,另一个异型的染色体记作y,因此体细胞中含有xy两条性染色体。
xy型性别决定,在动物中占绝大多数。
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植物中有女娄菜、菠菜、大麻等。
在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所起作用是不等的。
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有决定“男性”的强烈作用;而x染色体几乎不起作用。
合子中只要有y就发育成雄性;仅有x染色体(xo)则发育成雌性。
雌雄异株的女娄菜体内,y染色体携带决定雄性的基因,具有决定雄株的作用。
决定雌株的基因大部分在x 上,也有一些在常染色体上。
但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
x是雌性的决定者。
例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果蝇将发育为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雌性。
1.2 zw型性别决定zw型性别决定凡雌性个体具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具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zw型。
这类生物中,雄性是同配性别。
即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
例如家鸡、家蚕等。
1.3 xo型性别决定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
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
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
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精子,其性别比例为1∶1。
1.4 zo型性别决定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
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
2 染色体的单双倍数决定性别蜜蜂的性别由细胞中的染色体倍数决定。
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为单倍体。
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二倍体。
营养差异决定了雌蜂是发育成可育的蜂王还是不育的工蜂。
若整个幼虫期以蜂王浆为食,幼虫发育成体大的蜂王。
若幼虫期仅食2~3天蜂王浆,则发育成体小的工蜂。
单倍体雄蜂进行的减数分裂十分特殊,减数分裂第一次,出现单极纺锤体,染色体全部移向一极,两个子细胞中,一个正常,含16个染色体(单价体),另一个是无核的细胞质芽体。
正常的子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单倍体(n=16)的精细胞,发育成精子。
膜翅目昆虫中的蜜蜂、胡蜂、蚂蚁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3 环境条件决定性别有些动物的性别,靠其生活史发育的早期阶段的温度、光照或营养状况等环境条件来决定的。
比如:海生蠕虫后益,是一种环节动物,成熟雌虫将卵产在海水中,刚发育的幼虫没有性分化,之后自由生活的幼虫将落入海底,发育成雌虫,但是如果有机会落到雌虫的口吻上,很快下滑经内壁进入子宫发育成雄虫。
如果把已经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去,让其继续自由生活,就发育成中间性,畸形程度视呆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许多线虫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大多数龟类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
如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
鳄类在30℃以下孵化则几乎全为雌性,高于32℃时雄性则占多数;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扬子鳄,巢穴建于潮湿阴暗的弱光处可孵化出较多雌鳄,巢穴建于阳光曝晒处,则可产生较多的雄性。
4 基因决定性别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
如葫芦科的喷瓜,决定性别的是三个复等位基因,即ab、a+、ab;其显隐关系为ab>a+>ab。
ab基因决定发育为雄株;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b则决定发育为雌株。
性别的类型有5种基因型所决定:aba+和abab为雄株;a+a+和a+ab为雌雄同株;aab为雌株;纯合的abab不存在,因为雌性个体不可能提供ab配子。
玉米也可因为2对基因的转变,引起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差异[1]。
(为防止词条有广告信息报错,这里将d变换为b)5 性反转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反转。
鱼类的性反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腺,从胚胎到性成熟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
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
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
成熟的雌剑尾鱼会出其不意地变成雄鱼,老的雌鳗鱼有时转变成雄鱼。
鸡也有“牝鸡司晨”现象,且可用激素使性未分化的鸡胚转变性别。
【篇三: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性染色体上的关键基因则开启性别分化。
性别开启后,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和性激素通路调节性腺分化成卵巢或睾丸。
在脊椎动物,性别要么由环境因素、要么由遗传因素决定[3]。
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确定的性染色体,为遗传性别决定。
然而,鸟类的zz/zw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的xx/xy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鸟类缺乏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
在鸟类,zw异型配子发育成雌性,zz同型配子发育成雄性。
z染色体上的dmrt1是睾丸发育的关键基因,但不是鸟类睾丸发育的开关基因,性别决定的开关基因尚未找到。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迄今仍未阐明[7]。
1 w染色体与卵巢发育根据w染色体的显性假说,鸟类w染色体上存在卵巢或雌性发育的显性因子,类似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携带睾丸显性基因sry。
鸟类w 染色体为微小染色体,而且w染色体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区,这些异染色质区大部分由重复序列组成,因此,鸟类w染色体上的功能基因较少。
yamada等对w染色体上新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能在早期鸡胚性腺中表达,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基因在卵巢形成过程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