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3.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案1苏教版

8 成语故事一、教课目的:1.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点睛之笔》,依靠课文中详细的语言资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遇到启迪教育。
2. 在朗诵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理解成语故事中包括着的深刻道理。
3. 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脱后,他此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如何的命运?写一篇短文。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在朗诵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理解成语故事中包括着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会做人。
难点:想象复述,讲堂练笔,理解成语故事的寓意。
三、教课课时:2 课时四、教课方案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掌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板书课题,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些什么成语故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师: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大家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给我们讲了哪三个故事。
2. 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凌空、墙壁、瞠目结舌、自相矛盾、传神、风采、画龙点睛、惊讶不已)指名检查,注意掌握可否读正确。
要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联合字形、组词指引学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要点指导。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构造,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构造,下边是“”,最后一笔是“点”。
1“俸”左窄右宽。
右侧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侧是“示字旁”,右下部不可以写成“水”。
(3)检查初读状况。
指名朗诵课文,要点检查读得能否正确、流畅。
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畅的集体齐读。
(注意“楚”、“戳”是翘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可以读成第三声。
)3. 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 、请三个人读三则成语故事,其余同学谈谈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
(2) 、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不一样的语气读一读,抓要点词句,推测包含的道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成语故事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成语故事苏教版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戳腮俸禄壁韵唬(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俸禄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戳穿墙壁滥竽充数张口结舌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第二课时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
“矛”(古文字图)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
“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
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
真是“竽”的错吗?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四、精读《画龙点睛》。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
《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成语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正确识读4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 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成语故事,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反复品读、回味、表演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人。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
采取默读、圈划、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3.借助拓展小练笔,发挥学生合理想象力,会仿写、续写小故事。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成语资料。
2.排练课本剧。
3.预习课文。
3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自相矛盾》,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现象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逻辑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重点1.学会借助上下文的线索理解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内容,并学会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注逻辑思维的发展。
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的教材和课件。
2.学生的教材和作业本。
3.预先准备好的习题和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入课题《自相矛盾》,让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的猜测。
2.对学生的猜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第二步: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自相矛盾》。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关键词进行解释。
第三步:针对课文的要点进行讲解1.注重学生对语文干扰的理解和归纳总结。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的线索理解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并分析其逻辑关系。
第四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讨论与思考1.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相矛盾的词语和句子,并提出解决办法。
第五步:巩固课文内容1.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题等,让学生巩固课文的内容。
2.让学生分组进行竞赛,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步:拓展与延伸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其他自相矛盾的例子,并进行归纳总结。
2.引导学生运用自相矛盾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掌握课文中自相矛盾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运用自相矛盾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提高了思维敏捷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设计相关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自相矛盾的逻辑关系。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
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生疑惑)师:怎么啦?(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能够分析文章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语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正确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和特征;•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文章理解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教材上的篇目《自相矛盾》,向学生传达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学会区分自相矛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知识讲解•什么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指的是在同一件事情中,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事实或者说说法。
•如何判断自相矛盾:通过判断对比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实或说法,能够判断出自相矛盾的存在。
3.示范指导•老师出示教材《自相矛盾》的篇目,向学生阐述自相矛盾的表现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找到具体的自相矛盾。
•老师带领学生找出篇目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并向学生解释其存在。
4.实践演练•让学生分别自己阅读另外两篇篇目,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并将自己分析的结果写在书面作业上。
5.总结回顾•老师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此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区分自相矛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从讲解基础概念开始,注重讲解过程中对篇章中的具体自相矛盾的发现,也可以以对于学生的操作回答答疑。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自我发现,并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找到信息,进行分析,有较好的促发效果。
完整的学习过程也需要与家长相互配合,增加了思考和分析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阅读之外的素养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 3.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案1 苏教版

8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画龙点睛》,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2.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3. 练习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想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写一篇短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朗读中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会做人。
难点:想象复述,课堂练笔,明白成语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些什么成语故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大家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给我们讲了哪三个故事。
2.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生字词语(课件: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
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练习,纠正错字,有重点指导。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读错的地方纠正;不读流利的集体齐读。
(注意“楚”、“戳”是翘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三个人读三则成语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理解故事内容;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理解寓意教学板书: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用矛戳盾戳不穿盾:①错②对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
(略)二、新授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9.揭示道理:①组织讨论: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1.读课文和板书;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篇2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学方法: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活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锋利无比,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非常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
看学生反映,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学: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处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
《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成语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正确识读4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成语故事,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反复品读、回味、表演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人。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
采取默读、圈划、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3.借助拓展小练笔,发挥学生合理想象力,会仿写、续写小故事。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成语资料。
2.排练课本剧。
3.预习课文。
3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自相矛盾》,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小练笔,体会不同人的不同看法。
【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难点】小练笔,体会不同人的不同看法。
1 新课导入方法一一、图猜成语,创情导入。
1.今天,老师准备考考大家,看看咱班的同学谁最聪明,有信心吗?好,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想,根据画面描绘的意思来猜成语。
随机出示设计好的图片课件,学生观看,逐一回答(闻鸡起舞、守株待兔、叶公好龙、坐井观天、狐假虎威、负荆请罪、对牛弹琴、三顾茅庐)。
[设计意图: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教法,巧妙设计导入语,既要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要联系到所学的内容,做到一箭双雕。
]2.那么,谁能告诉老师,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指名说,教师随机出示课件进行补充。
(及时引导、解决部分孩子心中的困惑是十分必要的)3.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出示课题《自相矛盾》,齐读。
启发学生质疑:看到题目谁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质疑的问题:什么是矛、什么是盾?课文围绕着“自相矛盾”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收集到资料,分组交流:什么是矛、什么是盾?选派代表汇报,教师随机出示课件,补充介绍矛与盾的形状、演变过程等。
明确: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积极质疑,要比教师提问题牵着孩子走,更容易开启孩子的智慧,课堂应该是孩子的课堂,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方法二一、导入揭题:1、师:(左手拿钢笔,右手拿消字笔)孩子们,请大家看我手里的这支钢笔,写字特别的清晰,任凭什么样的消字笔都消不干净;我这只手里有一支消字笔,功能特别好,任凭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消得干干净净。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2、师:聪明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我刚才那番话的毛病——自相矛盾,什么是“自相矛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教师直接的演示和语言,一下就让同学们找出了问题所在,对自相矛盾就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 新知构建一、初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让学生自由读《自相矛盾》,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将生字词用笔圈画出来。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学习活动】找一找: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并明确所在哪些词语中。
读一读:自己认读后,再读给同为听。
同位之间互相正音。
认一认:老师把生字上方的拼音去掉,让全部学生一起拼读。
写一写:用钢笔描红这几个生字。
【巩固活动】说一说:(1)哪些生字容易写错?(2)哪些字和生字是形近字或同音字?预设: 比较易错的:矛(少一撇,容易写成“予”)炊与歇(右部分“欠”容易写成“攵”)形近字分析:矛与予锐与说盾与眉楚与禁(这个分享可以从音、形、义等不同方面进行,还应鼓励那些已经学会弄懂这些字的学生介绍方法“从哪里我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是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理解词义出示有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活动】读一读:不借助拼音自读。
(“戳”是翘舌音;)说一说:借助于词典,了解下词语的大意。
(“夸口”:说大话。
“X口结舌”的近义词是: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巩固活动】找一找:上面的几个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比较难写,容易写错?(戳穿“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戳穿:刺穿。
教师用实物进行演示。
)议一议:上面的几个词语中,有没有成语?(自相矛盾、X口结舌)[设计意图:完成生字的识读是本课时的重要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己梳理,自己分享的知识点往往记得很牢固。
]3.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1)自由练习读词。
(2)指名读、开火车读。
适时指导。
(3)齐读词语。
4.检查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师随机纠正字音。
注意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感知故事内容。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然后教师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正音。
(3)放课文录音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做到把文章读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尊重了他们的意愿,X扬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便于孩子接受,能用心地去读书、自主学习。
](4)读完文章:简单交流一下,《自相矛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先说说故事中写了哪些人、事、物?再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由浅入深,引导孩子去探究、解决问题。
)过渡:让我们走进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一起去看个究竟吧!三、精读感悟,品味成语故事1.精读课文思考:谁在夸口?他是怎样夸口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预设:(1)课件随机出示句子“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读的不好,评论: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
谁来帮帮他?读的好,予以表扬。
)指导:要读出夸耀的语气,通过读,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过分炫耀的形象体现出来。
(2)交流第二句话“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随机出示课件。
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
(板书:矛——锐利的很)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引导学生思考:楚人为什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他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楚人的内心。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体会楚人的用心。
)(3)引导: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谈。
听了楚人的吆喝,当时的围观者有什么反应?他们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把所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楚人说的话产生了冲突,不切实际,前后矛盾。
)(4)那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指名说。
随机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当你听出了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引导学生用质问的语气朗读。
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在读书时可以适时加上手势。
(5)体会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后的反应。
指名说,你是怎样弄懂这句话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难堪、X口结舌、目瞪口呆。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词,大家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意师引导: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指名说。
(教师引导:说话、做事不讲逻辑,前后抵触。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五、表演配音,品读课文师: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
大家根据配音的要求(随机出示要求),看着动画,小组合作,分角色配动作表演,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指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
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卖矛和盾的楚人、围观的人、叙述人,进行配音,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各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课文语句,大胆地展开想象,配合动作朗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
】六、小练笔,身临其境师:同学们,我们来一次穿越:(一)你身处古代,你就是围观的人,就请以“围观的人看见眼前这可笑的一幕,心想:”写下去。
(二)你身处古代,你就是围观的人,就请以“楚国人看见眼前笑成一团的围观者,心想:”写下去。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合理的想象。
【设计意图:这里借用“写想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
“写想法”与“懂得了什么道理”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
帮楚国人写想法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去做。
】3 课堂小结师: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老师看得出大家很开心。
谁给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明白了什么道理?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回顾课文,大胆交流)4 作业设计 1.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矛()盾()楚()锐()买()予()眉()禁()说()卖()2.把下列词语中意思相近的写在一起,再选择合适的填空。
夸口坚硬尖锐坚固夸耀锐利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1)这把锁非常(),不会被人轻易打开的。
(2)这只蝈蝈的触须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它的胜利。
(3)老鹰有一双()的眼睛,任何猎物都不会逃过它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