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汇编7篇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情况回放]:上个星期,我们一直学习的是关于创造力的一组文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古典小说的世界,本单元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讲一些故事,如诸葛亮、祁黄羊等,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故事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正如古话所说,我们以《三顾茅庐》、《祁黄羊》等故事为镜子,我们能学到如何做人,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感觉到来了劲头。
接着讲三顾茅庐的意思。
这不难!讲完我问点难度系数大些的——茅庐就是茅屋,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茅屋,而用茅庐呢?孩子们够聪明,有的说茅庐是山上,有的说茅庐比茅屋好好听点,还有的说比茅庐听起来比较高雅,呵呵,还知道高雅一说,够可以的!在最后,我告诉了孩子们茅庐的意思是简陋的草屋,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们初读后,请任意选择一个任务进行,答案还是比较好玩:张飞太粗鲁了。
刘备很重视人才。
刘备很狡猾,他为了统一,他去茅庐请诸葛亮,我想他真的统一后,一定会将诸葛亮杀死,这就是狡猾。
(孩子们不同意)关羽性急。
刘备以大欺小……这真是有意思!分段读时孩子们更有意思。
第一小节读“诸葛亮”,理解“统一”,有说归一个人管,有说不要群龙无首一样,几个国家要有一个带头的,有说占领,这需要纠正,我——刘备正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
滑“邀请”两字,想象前两次是怎么邀请的?刘备去前一定要想想怎么讲?诸葛先生,我刘备久仰你大名,我想统一,可是正是因为没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还没有统一。
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助为我统一。
诸葛先生,早闻你足智多谋,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助我实现统一的大业。
《三顾茅庐》教案集合七篇

《三顾茅庐》教案集合七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__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小黑板出示)2、交流。
(三)理清__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__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一、教学理念: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__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落实目标1—4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落实目标5—7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解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听写复习生字词过渡: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
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1、学生读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能把课题说出完整的一句话?2、请学生根据短文和拼音听写生字。
刘备两次请zhūɡě(1)亮出山辅助自己,都没有见着。
第三次时,张飞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怪他不尊重人才。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yí( 2 )人。
诸葛亮正在草tánɡ(3)午睡,刘备ɡōnɡɡōnɡ(4)敬敬地站立等了半shǎng (5)。
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
刘备听了他的策略后,茅塞顿开。
后来,诸葛亮出山,刘备经常和他tǎo(6)论天下大事。
这就是三ɡù máo(7)庐的故事。
3、大屏幕出示答案,订正并自由朗读。
第二板块:欣赏美景,感受“才华”过渡: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可这里却先插入一段隆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是否合适?找出来,读一读,体味一下。
1、欣赏美景,出示图文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松林、溪流、竹林)(2)积累词语怎样的松林?(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组(疏疏朗朗的松林)是啊,稀疏而又清晰的松林,上面或许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在跳来跳去呢!怎样的竹林?(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组(青翠欲滴的竹林)那颜色绿得都快要流出来了!怎样的小溪?(清澈见底)(潺潺流动)读好这个词组。
(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动的溪流)我猜想,那里面的溪水一定非常甘甜!(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2、感受“才华”a、出示图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教案四篇

《三顾茅庐》教案四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推荐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三、作业:1、描红2、抄写生字新词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eng fen)辅(fu fu)晌(xiangshang )辰(cheng chen )诸(zhuzu )卧(wo wu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三顾茅庐》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
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四、作业布置: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诵读经典之——《三字经》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教案汇编7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主要板书:7、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诚心诚意雄才大略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诚心诚意)教学板块之一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附:引导要点: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角色读,评读齐读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
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生答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生:练读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教学板块之二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生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再读刘备的话学生练读指名读评齐读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生:这句话用了比喻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
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生交流)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学生练读指名读评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教学板块之三迁移练习师:隆中美不美?生: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生:学生默读研究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读,读出美感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顾茅庐》教案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
板书:三顾矛庐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
)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__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三、作业:1、描红2、抄写生字新词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engfen)辅(fufu)晌(xiangshang)辰(chengchen)诸(zhuzu)卧(wowu)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切入感知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读课题)。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二、新授(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一)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1、一读——大声朗读。
过渡:是啊,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
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愿意出山,辅助完成大业呢?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3、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一样的意思。
刘备是邀请诸葛亮出山。
(板书:诚心诚意)(二)、细读课文,从对话、神态、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读—找—说—悟—读)随机过渡:1、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进一去读读课文,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找可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感受感受。
3、交流。
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2)指导“嚷”a、师:嚷什么意思?(喊叫)谁来试一试?个别读,体会出嚷。
b自己练读,指名读出猛张飞。
c引导想象: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不耐烦、讨厌)d师:从一个“嚷”字让我们看到了鲁莽。
还可以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带着这种心情再来嚷一嚷。
(齐嚷)(3)指导“捆”(学生点到即可,不说也不要紧)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师:——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就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
(再指名一学生读)教师导: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对诸葛亮的无礼。
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刘备求贤的急切,对诸葛亮的敬重。
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1.师: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学生读有关语句)2.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引导生自己说体会)或师引导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s算:“250米。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s:“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