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哮喘为啥必须肺肾同治
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1)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
(2)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
中医中药对哮喘的治疗独具优势。
支气管哮喘多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中医认为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为宿痰伏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对于哮病的重要认识还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理论。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主要脏腑为肺,涉及脾肾,后期累及于心。
本病由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临床上常常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现象,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新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上壅于肺,故哮喘发作时常表现为邪实正虚哮喘的治则治法千百年来虽有变化,但其演变仍有规律,如“发时治标,缓时治本”,“冷哮宜温化或宣散,热哮宜肃肺化痰”。
中医学认为对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应以祛邪利肺为主:风哮治以祛风解痉、宣肺平喘,寒哮治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虚哮治以调补肺肾。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主要是由肺气虚、肺热、肺湿、痰浊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 肺气虚
中医学认为哮喘患者肺气虚,指的是肺气的功能失常,肺脏无法将气体顺畅地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导致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
治疗时应重点补充肺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2. 肺热
中医学认为肺热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原因之一,肺热会导致肺气阻塞,引起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肺湿
中医学认为肺湿是哮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时肺部积聚过多的湿气,导致气道失畅,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除湿化痰的中药,如苏子、桔梗、葶苈子等。
4. 痰浊
中医学认为痰浊是哮喘的主要表现之一,痰浊可以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化痰止咳的中药,如杏仁、桔梗、百部等。
总之,中医学治疗哮喘是从整体上调理身体,强调防病治未病,常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既能缓解哮喘症状,又
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提升身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哮喘的目的。
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中医治疗

研究 。 后应 大力 发展 小儿 哮 喘缓解期 的临床研 究 , 今 充
分 发挥 中医药 整体 调节 和辨 证论 治 的优 势 ,达 到控 制
是 哮喘 之根 本 , 只有脾 健 才能 杜绝 生痰之 源 、 脾健 则化
哮 喘发作 , 强患儿 体质 , 高患儿 的 生存质 量 和哮 喘 增 提 缓解 率 , 富和规 范哮 喘复发 的中医药 方案 。 丰
25 肺 脾 同 治 “ 为 生 痰 之 源 , 为 贮 痰 之 器 ” 痰 . 脾 肺 .
哮 喘方面 逐渐 展现 出其优 势 和特 色 ,也 积 累了 丰富 的 经验 , 但也 存 在一 些 问 题 : 1 对 于小 儿 哮 喘缓 解 期 的 () 中医治疗 缺乏 系统 的治疗 标 准及理 论依 据 ;2 没有 安 () 全 的值得 推广 的公 认 的 中药 方剂 ;3 对 于, J 哮喘缓 () , h l x
若 反复 发作 可波及 脾 肾 , 虚则 运 化 失 调 , 液成 痰 , 脾 积 痰 阻气 道则 呼吸不 利 : 肾为先 天 之 本 . 纳气 , 纳 而 主 摄 失 调则气 不 归根 . 而 三脏功 能失 调 , 从 因此正 虚 是本 病
的 主要矛 盾 。 1 病 因病机
小儿 哮 喘 缓解 期 多 以肺 脾 肾三脏 阴 阳失调 为 主 ,
的 问题 进 行 分 析 。
【 关键 词 】 哮 喘
缓解期 小 儿
中医 治 疗
小 儿哮 喘 属 中 医学 “ 咳嗽 ” “ 证 ” “ 证 ” “ 、哮 、喘 、 痰
且这 一病 机始 终贯 穿整个 病程 ,发作期 及缓 解期 都 应
注意 对 肾的治 疗 。
中西医怎么治疗哮喘中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中西医怎么治疗哮喘中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中西医怎么治疗哮喘中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中西医治疗哮喘常见的方法一、中医治疗哮喘:治疗咳喘,不仅要针对患者肺、脾、肾三脏虚弱的情况治疗,还应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可以事半功倍。
秋冬天寒,易发哮喘,中医主张在秋冬服用益气补阳的中药制剂治疗,结合中医穴位注射、敷贴等,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
而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是以补气为中心、通过润肺、健脾、益肾进行整体性治疗,并在中医内部调理的基础上,通过激活人体自愈能力,实现原来以药治病到人药结合共同治病的转变。
二、西医治疗哮喘:1、哮喘的患者应该针对过敏原作脱敏治疗,可以减轻或减少哮喘发作。
治疗哮喘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舌下脱敏疗法,使呼吸道粘膜产生耐受性,从而减轻或控制过敏症状,到达脱敏治疗的目的。
2、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主要有控制发作药和缓解发作药,控制发作药就可以起到抗炎的作用,主要使用这种药是为了达到减少和避免哮喘发作的,这样才可以稳定肺部功能,而缓解发作药也具有支气管扩张作用的,这种药一般都是在患者急性发作的时候使用的。
3、哮喘的患者建议用雾化平喘治疗,这样会好的快一点,最好选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这个药在这个方面的效果要好一点。
治疗哮喘期间患者一定要多喝开水,否则那些痰排不出来,可以适当的口服一点化痰的药,如盐酸氨溴索片效果不错的。
治疗哮喘的药物种类一类是治本的药物,主要指激素类气雾剂。
由于气雾剂的喷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气道,局部作用强,因此效果明显。
这类药物是通过抑制气道黏膜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哮喘的治疗十分有用。
第二类就是治标的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
包括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另外还有口服激素、静脉注射激素等药物。
由于不少人对治疗哮喘常用药物类固醇有误解及恐惧,不含类固醇的长效吸入气管舒张剂成分哮喘药,近年的使用量愈来愈高。
这些所涉药物的确为临床常用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哮喘,但科学系统用药就能明显改善哮喘症状,减缓肺功能恶化。
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展

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展发布时间:2022-11-27T03:07:47.23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7期作者:王志广邱卫东[导读] 中医治疗认为支气管哮喘大部分为肾阳不足王志广邱卫东博白县中医院广西博白537600[摘要]中医治疗认为支气管哮喘大部分为肾阳不足,肺脏缺乏温养,导致肺脏虚寒,继而导致寒痰内伏肺和隔上,此时外邪侵肺,导致痰气上升。
缓解期属于夙根尚未清除,但正气衰弱,属于虚标实之证。
所以,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需要从肺脾肾、外治疗之法进行研究,达到扶正祛邪、固表及里的效果。
本文从肺脾肾三个角度分析临床研究进展,并分析中医扶正祛邪及外治疗法治疗进展,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综述支气管哮喘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患者会出现反复气促、喘息、胸闷等症状,大部分症状会在夜间出现或加重[1]。
因为哮喘具有反复性、难愈性等特点,所以患者通常需要系统且长期的治疗,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样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2]。
中医认为,哮喘的长期发作,主要是肺脾肾的虚弱,缺乏温养与阳气,在寒邪入侵后导致寒气如肺腑,寒痰伤脏腑之阳,耗费脏腑之阴,固而导致长期之证[3]。
所以,在缓解期应当主要针对肺脾肾治疗,明确病症机理,从而采用补肺健脾益肾治疗方法[4]。
通过综述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展,希望为临床研究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参考。
一、健脾角度治疗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脾虚脾弱,所以应当明确疾病机理,从健脾角度展开治疗[5]。
在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中,部分研究人员通过采用六君子汤加味对患者进行治疗,药方为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甘草。
结合西医化验,发现患者治疗后血嗜酸粒细胞和肺功能水平有明显提升[6]。
部分患者采用参术汤(方为红参、获苓、白术、蛤蚧等)进行治疗,并结合西医将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喷喉、酮替芬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对患者行四疗程的治疗[7]。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
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
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
后者常伴心慌、心悸、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
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
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2.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黏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周仲瑛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抗复发经验王志英

周仲瑛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抗复发经验撷菁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志英周学平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症,治疗十分棘手。
目前公认,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之分。
对于控制其急性发作,中西医方面均有较好的方法,但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仍然据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发作期的治疗仅能使临床症状缓解,而难以改变其反复发作的根本问题,因此根据哮喘的发病特点,在缓解期进行重点治疗,是控制或减少发作的重要环节。
周仲瑛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抗复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小结如下:一、肺脾肾亏虚,风痰内伏为哮喘缓解期的基本病机1、肺脾肾三脏亏虚传统中医认为,哮病发时以邪实为主,平时以正虚为本,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因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病情从实转虚,在缓解期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由于三脏之间的交互影响,可致合并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
在平时亦觉短气,疲乏,并有轻度喘哮,难以全部消失。
因此,古代医家均非常重视缓解期扶助正气的治疗。
2、风痰伏藏于内对于哮喘的发作,历来有夙根之说,如《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认为宿痰是哮喘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也是根本病因,如《症因脉治·哮病》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
周师认为,痰本身也是机体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肺脾肾对津液的运化失常,以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属于第二病因。
而在缓解期,此夙根依然存在,并且由于肺脾肾三脏亏虚,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可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则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
小儿哮喘证治源流考——体质学说与五脏相关学说

小 哮喘证治 源流 考 。 L
体质学说 与五脏相关学说
曹 敏 玲
( 州 中 医 药大 学 第一 附属 医院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广 10 0 摘 要 : 国医学认为 : 祖 小儿脏腑娇嫩 , 藩篱薄疏 , 喘频发 , 哮 对其研 究亦较深入和广泛 , 一直是百 家争鸣 , 莫衰一是 , 祖国 医学在小儿哮喘临床 的成功运 用并非鲜见 。古往今来, 有关论述屡见案端, 经参 阅古今文献, 对其证治渊源进行 系统 阐述和辨析 , 阐述体质学说、 根学说到五脏相关学 夙 说 的发展进程。本篇主要论述哮证 的体质学说和五脏相 关学说。 关键词 : 小儿哮喘 ; 证治渊源; 体质学说 ; 学说 ; 夙根 五脏相关学说 1 小儿哮喘之体质学说 2, 哮喘之五脏相关学说 ' J gL 痰之末肺也, 于肺” 贮 之说。肝与肺在生理上共 司 “ 稚阴稚阳” 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在《 温病条辨》 《 素问・ 咳论》 篇就有“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 非 气机升降 , 调畅气血 ; 肝藏血主疏泄 , 脾统血主运 中提出的 , 用以说明小儿时期无论是在属阴的形、 独肺也” 之说。内经》 l 肾为生痰之本 , 《 E“ !: 脾为生痰 化, 二者生理上相互联系, 病理上相互转变 ; 肾 肝 质方面, 或是属 阳的各种生理活动方面都是不成 之源 , 肺为贮痰之器。 ” 朱丹溪言: “ 哮喘专主于痰。 精血同源, ” 互生互化, 阴阳盛衰互根互制。哮喘是 熟、 不完善的o )“ l l纯阳” 稚阴稚阳” b, 与“ 体质学说 , 陈修园总结“ 痰之本, , 水也 源于肾 ; 痰之动 , , 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 , 湿也 痰瘀内伏为其夙根, 虚则 是随着中医儿科医疗实践 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主于脾 ; 痰之成 , , 气也 贮于肺” 女子…二七而天 责之于肺 、 、 。“ 脾 肾三脏之亏 , 正如叶天士《 临证指南 早在《 内经・ 逆顺肥瘦》 中就指出“ 婴儿者 , 肉脆、 癸至…丈夫…二八肾气胜” 其 。因此 , 临床所见小儿 医案》 所言, 治哮“ 以温通肺脏 , 下护及 肾真为主, 血少 、 气弱”《 ,诸病源候论》 亦云: “ 脏腑之气软弱” 哮喘单纯肾虚者较少。 而其“ 肺常不足”“ 、 脾常虚” 久发中虚者又必补益中气”哮喘从五脏论治 , 更 《 沈氏尊生书》 认为: 哮喘有遗传, 哮证大都感于幼 的生理、病理特点更显突出。明 代万全提出小儿 有肺脾同治、 肝肺同治 、 。同治、 肺肾 肺肠 同治等脏 时, 故叉称之为“ 幼稚天哮” 钱乙( § 。 ( / J 证直诀 ・ “ 肺脾常不足 肾常虚 …娇肺遭伤不易愈”张介宾 腑相关 ,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标本兼治, 虚实与寒 变蒸》 说 : 中 “ 五畦六腑, 成而末全, 全而未壮。 ” 吴鞠 言: “ 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 , 必先以怒时夹食 , 致伤 热相辨别等不同方法。 综合治疗哮喘 , 才是根治顽 通在《 解儿难・ 儿科总论》 中指出: “ 脏腑薄, 藩篱疏 , 脾胃…即随触而发 , 此肝脾二赃之病也, 盖以肝木 症的重要途径。 易于传变; 肌肤嫩, 神气怯, 感触。馈 书 ・ 克土 , 易于 ” 脾气受伤而然。 历代医家认为, ” 肺脾肾 三脏 参考文献 喘促》 “ 云: 未发时以扶正气为本 , 既发时 以 攻邪气 不足、 卫表不 固和痰湿 内 , 伏 其致病 的主要 内因。 【王烈. 1 ] 婴童哮-lI VM. e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 出版社 , 为主。然久发者, 气无不虚…此等证候, 当倦倦以 据此 , 采用健脾补啼化痰泫 , 治疗处于缓解期肺脾 20, 01. 3 元气为念, 必使元气渐充, 庶可望其渐愈。” 沈金鳌 气虚型哮喘患儿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 , [ 王烈. 2 1 婴童翼集 啤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 《 沈氏尊生书》 中亦有“ 喘因虽多 , 而其原未有不由 降低气道的高反应状态 , 有效控制/ J 哮喘。“ bI , 稚 2 0 ,. 0 46 虚者” 之言。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素体阴阳的偏 阳未充, 稚阴未长” 之躯 , 犹如旭 f 7 1 之初升 , 草木之 [ 陈育智, 3 1 俞善昌, 祈等. 董宗 儿童哮喘防治常规 盛偏衰和感邪的寒热属性不同及药性偏胜所伤与 方萌 , 目 蒸蒸 上。肺之宣发肃降、 肾之温化纳气的 ,) 中 l [ 华儿科杂志, 9 , ( : 7 7 1 - ̄ ii - 1 83 2 7 - 5. 9 6)4 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决定了临床表现与诊治 的差 作用, 全赖脾 胃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的充养。 异。 故有“ 痰之本水也, 源于肾; 痰之动湿也 , 主于脾 ; 责任编辑 : 周宝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哮喘为啥必须肺肾同治
喘症、哮症,在中医早已有之,即现在所说的哮喘,所以中医在这一方面积累的经验方法、验方等还是很丰富的。
可能很多哮喘患者和家属亲人,在治疗过程中,了解到中医治哮喘常常肺肾同治,也许会很纳闷,觉得哮喘发病时完全是呼吸道症状,和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不了解中医理论的缘故。
中医认为:在呼吸中,肺主呼气(出气),肾主纳气(吸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等等。
这就是说肾的纳气功能越强,吸气就越深,也就是肺活量就越大。
肾为气之根,人们都知道根深树大,所以肾越强,人的呼吸就越深长平稳,也就是不会发生哮喘、气管支气管炎等肺疾病。
由此就可知,哮喘的发生,多数是因为肾虚,而肺为肾之母、肺金生肾水,那么也就是肺肾两虚,就容易发生哮喘(虚喘)等,所以哮喘在中医中,有时是必须肺肾同治才疗效显著的。
这也早已在临床中被证实,即如果在哮喘、气管支气管炎的等病症中只采用清肺泄肺、祛痰止咳的方法,治疗效果是很不明显的。
虽然知晓哮喘、气管支气管炎等,是因为肺肾两虚诱发的,但是在具体的病症中,还需辨别肺气虚、肺阴虚,和肾气虚、肾阴虚等具体性。
而且哮喘有实喘、虚喘之别,这也需要在具体的病例中辨别。
在实喘的治疗中则为治肺,虚喘中治肾。
实喘和虚喘的辨别,在望闻问切四诊中皆有不同,比如症状表现,若是吸气困难,则纳气不力病在肾,若呼气困难则病在肺,当然还需参照其他表现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