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的热力状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教学手段】录像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Powerpoint 课件【教学过程】(引课)北京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极端最高温是多少?极端最低温是多少?→(引导提问)虽然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出示课件)通过课件中所提供的月球与地球温度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月球无大气的保护,温差很大;地球有大气保护,温差较小的结论。

(提问)为什么大气的存在能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大气是怎样起作用?(录像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录像所给的信息得出结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提问)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从而使地表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概括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特点: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提问)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削弱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太阳穿过大气路径的长短,穿过大气路径越长,削弱越多。

(引导提问)回忆录像中的内容,通过看书思考并回答:经过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怎样起到保温作用?是否能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教师总结)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削弱53%,47%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温并辐射能量,由于地面的温度比太阳低,辐射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因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使大气增温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散失到宇宙中,更多的能量则给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出示课件)根据课件所提问题,分组讨论。

并根据课件提供的图像,请相关小组给予回答。

(教师总结)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其能量的收入和支出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录像展示)《温室效应的产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还有哪些大气环境问题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知识有关?(总结)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气的某些成分,进而影响到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等现象出现,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可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大气的热力状况课件(31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大气的热力状况课件(31张)

高一地理教程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颗粒尘埃,能将投射到
其上的太阳辐射部分反射回宇宙。 • 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明显,
削弱34%的能量。 • 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
所以反射光呈白光。 又厚又低的云层,因为
一并反射了大量的可见光, 而让我们觉得天很黑,所以 我们称之为“乌云”。
三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也不同。赤道地区每年有两次 直射机会,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强度也大; 极地的太阳高度角小,并有极夜现象,因此太阳辐射 强度 很小。中纬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介于赤道和极地之间。
高一地理教程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3)我国的日光城不在海南岛,而在拉萨,为什么? 拉萨太阳高度虽然比海
• 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 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叫做大气辐射。大气辐射是双向的: 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高一地理教程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二)大气的温室作用(即保温作用)
• 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 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叫做大气辐射。大气辐射是双向的: 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答: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就几乎没有微小 颗粒起到散射作用,就不可能有黎明和黄昏的现 象了。
高一地理教程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以空气分子或者微小尘埃为质点发生的散射作 用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而且向四面八方散射,并无方向性。 在可见光中蓝紫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 所以在晴朗 的天空,特别是 雨过天晴时, 天空是蔚蓝色的。
• 人类活动有时 也会打破这种

高一地理《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一地理《大气的热力状况》


或 47 + 19 = 60 + 6
– (2) 地面:47 +106 = 114 + 6 + 10 + 23
– (3)大气:19 + 114 + 10 + 23 = 106 + 60
• 2.人类活动会向大气输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热量失去平衡, 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ppt课件
ppt课件
一、关于太阳辐射
1.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 向四周放射能量的过程
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 (见图)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短波范围 4.太阳辐射光谱 (见图)
ppt课件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
地面是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反还给地 面,起到保温作用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 二、全球热量平衡
• 1.就全球多年平均看,地球(地面和大气) 的热量收支平衡。
– (1) 全球: 100 = 34 + 60 + 6
2.反射作用:
O3: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CO2: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最重要的作用,无选择性,与云层云量相关
3.散射作用: (见图)
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易被散射 4.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不ppt同课件 (见图)
•(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见图)
1.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吸收能量而增温; 2.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吸收能量而增温;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一、教材分析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

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

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

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能量传输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候相关知识,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的热力状况吗?大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的呢?2.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1)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3)讲解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辐射。

3.分析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加热作用,降低地面温度。

(2)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保持地面温度,使地面温度不致过低。

(3)举例说明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大气的热力状况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状况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相关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让学生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的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大气的热力状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知识点可能过于抽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2.2.1大气的热力状况 (共16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2.2.1大气的热力状况 (共16张PPT)

大气的保温效应: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 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 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 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 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 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 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 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形成了适 宜人类生 存的温度 环境
减小了气 降低了白天的温度 削弱作用 温日较差 提高了夜间的温度 保温作用
将地表平均温度提高到15℃ 保温效应
二、全球热量平衡
二、全球热量平衡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及缓解措施:


CO2

增多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使CO2的净排放量增多 森林草地面积锐减, 对CO2的吸收能力降低
缓解 减少CO2排放 措施 大力植树种草
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
——穿过大气路程长短比较
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
——等量太阳辐射散布面积大小比较
小结:
影响太阳 辐射强度 的 因素
太阳高度角 海拔 天气状况 大气清洁度
“2.3大气的运动”小课题:
观察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设计一个 示意图,把观察到的现象表示出来,并 说明原理。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J/(cm2.min.μm)] [μm]
2.2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吸收作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的O3 对流层的H2O、CO2
紫外线 红外线
2. 反射作用—不具有选择性 3.散射作用—因散射质点而异
大气辐射
(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高中地理大气的热力状况旧人教高中必修上册

高中地理大气的热力状况旧人教高中必修上册

大气的热力状况参考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分析图形,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3.保护大气层,警惕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

教学重点大气热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解释相关名词,理解大气的保温效应。

教学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护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地面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使大气增温。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增温同时,也向外放出能量,大部分是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总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三、全球的热量平衡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的能量转换,使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基本上是平衡的,这就使全球的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活动。

此外,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也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应引起我们大家的共同关注。

课堂小结:重点指出大气的热力作用表现,解释名词,读图分析。

课后练习:P.35 1~2.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不同现象。

板书设计: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效应:名词:太阳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二、全球热量平衡:a.全球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的热力状况
的夜晚? 为什么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
低?
全球热量平衡









气 大气 辐 上界
射大

向气
地 面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
大气的热力状况
地球表面与月球表面温度对比

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为
平均温度为22℃ 127 ℃,夜晚则降到-183 ℃
为什么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不会上升很 高,夜晚气温不会下 降很低?
大气的保温作用 演示
讨论
为什么在白天时,阴天比晴天气温低一些? 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在晚秋或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
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

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

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

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
二者差别的实质是什么?由此说明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怎样起到削弱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具体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烈等说明大气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特点。

通过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大气削弱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的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图像或教师自制的课件,分析日、地、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特别应该使学生明确的是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

关于全球热量平衡的知识,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日、地、气三种辐射,使全球气候变暖,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关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的教学分析
对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一是从全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
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全球热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三是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即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响了地球上的热量收支平衡,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对全球生态及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

通过对大气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
展的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教学手段】录像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北京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极端最高温是多少?极端最低温是多少?(引导提问)虽然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出示课件,下载)通过课件中所提供的月球与地球温度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月球无大气的保护,温差很大;地球有大气保护,温差较小的结论。

(提问)为什么大气的存在能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大气是怎样起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录像所给的信息得出结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提问)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从而使地表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概括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特点: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提问)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削弱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太阳穿过大气路径的长短,穿过大气路径越长,削弱越多。

(教师总结)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削弱53%,47%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温并辐射能量,由于地面的温度比太阳低,辐射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因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吸收,使大气增温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散失到宇宙中,更多的能量则给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出示课件,下载)根据课件所提问题,分组讨论。

并根据课件提供的图像,请相关小组给予回答。

(教师总结)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其能量的收入和支出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录像展示)《温室效应的产生》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还有哪些大气
环境问题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知识有关?
(总结)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气的某些成分,进而影响到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等现象出现,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可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重点有三个方面:知识系统部分应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能力系统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进行认定、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价值观念部分侧重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

针对以上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料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即便是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发挥,而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特别是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探究活动
题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分析:本活动既可用于课内提问,也可用于课外的探究。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当然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是否是其主要原因在学术界并没有绝对的定论。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很多,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然后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展现出来。

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让逐步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区分清温室效应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