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经典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500字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500字走进中华经典——一部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五千多年前黄帝时代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今日的中华经典。
这些经典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食粮。
从小,我们便开始接触中华经典。
从《三字经》到《千字文》,从《论语》到《道德经》,这些经典书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更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价值。
走进《诗经》,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走进《论语》,我们领略到了孔子的智慧与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走进《道德经》,我们领悟到了老子的深邃哲学与自然之道。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它们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自然,如何追求真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这些经典来指引我们前行。
走进中华经典,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更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经典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过去,更好地面对我们的现在,更好地创造我们的未来。
走进中华经典,我们共同开启了一场深入灵魂的文化盛宴。
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在这场盛宴中汲取营养,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注入强大的动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中华经典来引领我们前进。
它们就像是指南针,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它们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
走进中华经典,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与独特。
这份独特性不仅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上,更体现在其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上。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600~800字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600~800字摘要:一、引言- 中华经典的内涵与价值- 征文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二、中华经典的源远流长- 古代典籍的流传与演变- 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三、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仁爱、忠诚、礼教- 道家的自然、无为、道德- 佛家的慈悲、智慧、修行四、中华经典的现实意义-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精神的弘扬五、自身阅读中华经典的经历与感悟- 阅读经典的过程与收获- 经典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与影响- 经典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六、总结- 中华经典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激发更多人阅读经典的兴趣与动力正文:走进中华经典,感受千年文明的智慧与韵味。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中华经典,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华经典的源远流长,从古老的甲骨文、竹简到纸张的发明,我们的先人们将智慧与感悟记录下来,流传至今。
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诗词歌赋的艺术呈现,使我们拥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儒家强调仁爱、忠诚、礼教,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道家主张自然、无为、道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佛家讲究慈悲、智慧、修行,追求人生的真谛。
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经典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认识到中华经典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经典作品的传播与普及,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阅读中华经典,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决心。
以我个人为例,阅读中华经典的过程充满了惊喜与感悟。
从儒家经典中,我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从道家著作中,我领略了自然之美;从佛家经文中,我感受到了慈悲的力量。
经典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启示与智慧。
走进中华经典《论语》征文

走进中华经典《论语》征文《论语》是中华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精髓”。
它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一部语录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充满着对道德、教育、政治和人性的思考,让人受益良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我的理解和体会,谈谈《论语》对我的影响。
首先,《论语》通过对孔子的言行记录,展现了他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从内心做起,修正自身的行为举止,做到道德和谐。
他教导我们要追求道义,谦虚谨慎,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这给我指出了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告诉我要注重个人修养,注重与人为善,追求精神的升华。
其次,《论语》对教育的重视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孔子认为教育是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的基石,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他的教育观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寻求真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给了我教育未来子孙后代的方向,让我明白到要培养孩子的品德、智慧和能力,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此外,《论语》中的政治思想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道德水平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至关重要。
他提倡君子政治,主张仁政,关注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这让我明白到在担任政府职位或参与社会事务时,应该以公益为前提,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努力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间的互动和言传身教的方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孔子通过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使他们在行为和思想上都得到了提升。
这让我明白到作为一个父母、朋友或者领导者,我们要先做一个榜样,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他人,让他们从我们身上学到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总结起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教导我要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导我重视教育,明白政治的重要性,也告诉我要做一个好的榜样。
《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智慧启迪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指导。
走进中华经典读书征文

走进中华经典读书征文中华经典读书征文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通过征文的方式展示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这项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学生的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经典读书征文活动中,每位参赛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经典读物,并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经典书籍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故事的背后,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通过阅读经典,参赛者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并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
参赛者在阅读完一本经典后,需要撰写一篇征文来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这篇征文既是对作品的复盘总结,也是对自我思考的展示。
不同于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经典读书征文需要参赛者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深入剖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观点相结合。
这样的写作要求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写作能力,更需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思辨精神。
中华经典读书征文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征文比赛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还可以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参赛者不仅要写好征文,还要在评审面前亲自演讲,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激发了学生们对文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参加中华经典读书征文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文素养和情操的有效途径。
经典读书征文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品质。
除了学术能力的提升,征文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华经典读书征文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与价值,激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征文活动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走进中华经典征文1诵读中华经典,感悟当代生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朗朗上口的短句便是国学经典中的《三字经》。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学校特地开展了许多有关经典诵读的活动。
《三字经》是一部经典传世之作,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行多得的启蒙之书,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里面讲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令人折服的道理。
其中便有这几句让我感受至深,“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区区十二个字却将“孝顺”说的通透,易懂,上至六旬老人,下至三岁小娃都能脱口而出,明白其中的道理。
古代的小伴侣都能知道孝顺父母,然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的小伴侣还知道孝顺感恩的道理吗?如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宠爱孩子,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造成了孩子们的任性妄为,自私自利。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虽然能朗朗上口,但是真正能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新闻里常常报道,有的孩子当爸爸妈妈不能满意他们要求的时候,做出了很过分的事情,有的绝食,有的离家出走,还有的把父母也杀了。
这些让爸爸妈妈难过焦急苦痛的孩子对爸爸妈妈有多么的'不孝顺和忤逆啊!有一次妈妈还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伴侣,他拿了两个苹果,妈妈有意试试孩子孝不孝顺,肯不愿一起共享。
于是要求孩子给她吃一个苹果,只见那个小伴侣拿起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然后再把手里的苹果递给妈妈。
起初妈妈难过的认为孩子自私不孝顺,要自己吃过了才给妈妈吃。
可过后认真问了孩子,才知道真正的缘由。
原来这个小伴侣各咬一口苹果,是想知道哪个苹果更甜,他把最甜的苹果给了妈妈,妈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感动的哭了。
这样孝顺的孩子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中华国学经典中提到“百善孝为先”“孝于亲,所当执”;古人都懂的道理,莫非我们就不明白了吗?同学们让我们在诵读中华经典的同时一起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吧!走进中华经典征文2“人之初,性本善。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800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第一篇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
走进中华经典,就是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经典,源远流长。
从《诗经》、《楚辞》到《史记》、《资治通鉴》,从《论语》、《孟子》到《庄子》、《荀子》,从《红楼梦》、《西游记》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千古传世之作,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变迁,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
走进中华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诗经》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描绘了古人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
《庄子》中的“逍遥游”,表达了古人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胸怀。
走进中华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遵循道德规范,关爱他人。
《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主精神。
走进中华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史记》中的“兵者,诡道也。
”揭示了战争的规律,展现了古人的战略眼光。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创造力。
走进中华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
《水浒传》中的“忠义堂”,展现了英雄豪杰的忠诚和义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则传达了兄弟情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友爱传统。
走进中华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勇敢顽强,不屈不挠,最终成为斗战胜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奋斗,共同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心。
走进中华经典,就是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走进中华经典征文1 伟大诗人胡适说:万山不许一溪流,拦得溪声日夜暄。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看!我眼前浮现一位昂首挺胸的抗日民族英雄——左权。
当他在前线英勇就义时,他的母亲却全然不知。
只是在家里盼望着,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儿子早日凯旋归来。
一天,敌人来到他家,他们搜出了俄国书籍,问她那是来自何处。
她暗下决心:就算死,我也不会出卖党,出卖儿子。
尽管敌人将滚烫的开水灌进她嘴里,但她依然守口如瓶。
周恩来等人不忍将左权牺牲的噩耗告诉一个已经头发花白,满脸沟壑纵横却又充满希望的老人。
于是他托人以左权的名义继续给她寄信,直到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了,左妈妈欣喜若狂,蹒跚地跑到村口迎接她的“满崽”。
大概是热泪模糊她的双眼,前方一出现身影,她就高呼:“满崽!满崽!”挪动沉重的脚步,扫视所有战士之后,她从来也没有想过她的“满崽”将不再回来,永远也不再回来了。
她仍旧充满希望地问:“我的满崽呢?我的满崽呢?”左妈妈的话像利箭一样剌透每一个战士的心。
他们为时齐刷刷地跪在左妈面前,提高噪间异口同声地说:“左妈妈,我们都是你的满崽。
”那个时期,像这样为了国家的胜利而献出生命的事例数不胜数。
终于,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有了回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是的,只要地球还在旋转,中国的脚步就不会停;只要太阳仍旧升起,中国的脚步就不会停;只要昼夜还在更替,中国的脚步就不会停。
左权热血的壮举,是中国前进的助推器;左权抛头颅的雄心,是中国成长的蛋白质;左权奉献生命的精神,是中国成长的有机肥。
就是左权与其类似的中国人为中华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成分,搭起了中华魂的骨架。
他们是工程师,用牺牲铸造了中华魂。
他们是艺术家,用行动丰富了中华魂的内容。
他们是传播机,用生命诠释了中华魂的真谛!走进中华经典征文2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许多经典书籍,我最喜欢的还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最最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了!我虽然早已读过这两本名著了,但再次细细品读,又颇有感触。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优秀6篇)

走进中华经典征文(优秀6篇)走进中华经典征文篇一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孕育了一个神奇的民族,它的名字叫做中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民族。
“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还记得“楚辞”的创立者屈原么?他一心为国,却因小人谗言两度被贬,一生抱负,终难实现。
“屈原啊,你知道你为什么被贬吗?”“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那屈原啊,你会随波逐流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可葬身于大江之中,也不愿意蒙受这尘世的污垢,只可惜不能报国了。
”于是在流行绝笔作《怀沙》后,屈原纵身挑人江中。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还记得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么?他为国出死入生,却因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死风波亭。
“岳飞啊,你后悔吗,这样死了值么?”“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又有和悔?只是不能再为国杀敌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记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么?他在被俘后,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就连元世祖忽必烈抛出的丞相之位他也不为所动,最终被害。
“文天祥啊,为什么有高官你不当,最后白白丢了性命呢?”“我只忠于我的国家,我的朝廷!”这种人不仅古代有,现在也有不少。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还有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士们。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为抗日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魏拯民,抗美援朝中牺牲的邱少云、黄继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中华经典
时光匆匆,如流水一般,中华民族的历史已有上下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伟人数不胜数,各种英雄事例枚不胜举,前辈们也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粮食——一本又一本的经典书籍。
《论语》、《孟子》、《三字经》……都是中华经典著作,然而就这几本“小小”的书,读后却都使我受益匪浅,就例如《三字经》吧,这本书由南宋的王应麟所著,可谓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这本书浅显易懂,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所以广为流传。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意为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告诉了我如果少年时代学习不努力,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一定要珍惜眼下,好好学习。
然而现在的人似乎更热衷于一些没营养的玄幻小说等等,曾几何时,《水煮三国》《大话西游》等歪解经典的书充斥市场。
但是在当今如此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若想保持一颗宁静平和的心,便就需要潜心经典,做到宠辱不惊,在闲暇时间读读四大名著,领略其中的魅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话水浒,融入那些紧张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英勇善战都令人敬佩……戏西游,摇身一变成
为师徒四人中的一员,为了取到真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的困难,一直不放弃地往前走,不管迎面而来的是何种挑战……品三国,回到千年之前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战争场面,在三国鼎立的乱世里,英雄辈出,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有雄姿英发却心胸狭窄的周公瑾……读红楼,目睹庞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认识到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透视整个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为宝黛爱情悲剧所感伤……
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灿若星河,不是一时可以学尽的,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让经典伴我们成长。
走进中华经典,走进文化的长河,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丰富的文化积淀吧!
高一(2)班
顾哲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