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帝王世系表

春秋战国—帝王世系表
春秋战国—帝王世系表

吴国世系表(?—— -473)(姬姓)

┌─吴太伯

│周太王时

└─吴仲雍───吴季简───吴叔达───吴周章───吴熊遂───吴柯相┐??????│┌────────────────────────────────────────────────────┘│

└─吴疆鸠夷───吴桥疑吾───吴柯卢───吴周───吴屈羽───吴夷吾┐??????│┌────────────────────────────────────────────────────┘│

└─吴禽处───吴转───吴颇高───吴句卑───吴去齐───吴王寿梦┐?????~-586 -586~-561 │┌────────────────────────────────────────────────────┘│

├─吴王诸樊───吴王阖庐───吴王夫差

│-561~-548 -515~-496 -496~-473 越灭吴吴亡

├─吴王余祭

│-548~-531

└─吴王余昧───吴王僚

-531~-527 -527~-515

蔡国世系表(?—— -447)

蔡叔度───蔡仲胡───蔡伯荒───蔡宫侯───蔡厉侯┐武王时开国????~-864?│┌───────────────────────────────────────────┘│

└─蔡武侯───蔡夷侯───蔡厘侯蔡所事───蔡共侯蔡兴───蔡戴侯┐-863~-838 -838~-810 -809~-762 -761~-760 -759~-750 │┌───────────────────────────────────────────┘│

└─蔡宣侯蔡考父─┬─蔡桓侯蔡封人

-749~-715 │-714~-695

└─蔡哀侯蔡献午───蔡穆侯───蔡庄公蔡甲午───蔡文公蔡申┐

-694~-675 -674~-646 -645~-612 -611~-592 │┌───────────────────────────────────────────┘│

└─蔡景公蔡固─┬─蔡灵侯蔡般───── □ ───┬─蔡悼侯蔡东国-591~-543 │-542~-531 (楚灭蔡蔡亡) │-521~-519

││

│└─蔡昭侯蔡申─┐

│-518~-491 │

││

└─蔡平侯蔡庐───蔡侯蔡朱│

-529~-522 (复国) -522 │

┌───────────────────────────────────┘

└─蔡成侯蔡朔───蔡声侯蔡产───蔡元侯───蔡侯蔡齐

-490~-472 -471~-457 -456~-451 -450~-447 楚灭蔡蔡亡

齐国世系表(?—— -221)(姜姓)

齐太公姜尚───齐丁公姜吕伋───齐乙公姜得─┐

成王时开国??│

┌─────────────────────────┘

└─齐癸公慈母─┬─齐哀公姜不辰

?│?~-867

├─齐胡公姜静

│-866~-860

└─齐献公姜山───齐武公姜寿───齐厉公无忌───齐文公姜赤───齐成公姜说┐-859~-851 -850~-825 -824~-816 -815~-804 -803~-795 │┌───────────────────────────────────────────────────┘│

└─齐庄公姜赎───齐釐公姜禄父───齐襄公姜诸儿───齐桓公姜小白─┬─齐姜无忌-794~-731 -730~-698 -697~-686 -685~-643 │-643~-642

├─齐孝公姜昭

│-642~-633

├─齐昭公姜潘

│-632~-613

├─齐懿公姜商人

│-612~-609

└─齐惠公姜元───齐顷公姜无野┐

-608~-599 -598~-582 │┌───────────────────────────────────────────────────┘│

└─齐灵公姜环─┬─齐庄公姜光

-581~-554 │-553~-548

└─齐景公姜杵臼─┬─齐悼公姜阳生─┬─齐简公姜壬

-547~-490 │-488~-485 │-484~-481

││

│└─齐平公姜骜───齐宣公姜积───齐康公姜贷

│-480~-456 -455~-405 -404~-379

└─齐晏孺子姜荼

-489 田氏并姜齐姜齐亡

齐太公田

和───

齐桓公田

───

齐威王田因

───

齐宣王田辟

───

齐缗王田

───

齐襄王田法

───齐王田建

-404~-384 -375~-357 -356~-320 -320~-301 -300~-284 -283~-265 -264~-221

秦灭田齐田齐

楚国世系表(?—— -223)(羋姓熊氏)

楚熊绎┄┬─楚熊勇

成王时开国│-847~-838

└─楚熊严─┬─楚熊霜

-837~-828 │-827~-822

└─楚熊徇───楚熊鄂───楚若敖熊仪┐

-821~-800 -799~-791 -790~-764 │

│┌───────────────────────────────────────────┘

└楚霄敖熊坎─┬─楚蚡冒熊昫

-763~-758 │-757~-741

└─楚武王熊通───楚文王熊赀─┬─楚堵敖熊囏

-740~-690 -689~-675 │-676~-672

└─楚成王熊恽───楚穆王熊商臣┐

-671~-626 -625~-614 │

│┌───────────────────────────────────────────┘

└楚庄王熊侣───楚共王熊审─┬─楚康王熊招───楚郏敖熊员

-613~-591 -590~-559 │-559~-545 -544~-541

├─楚灵王熊围

│-540~-529

└─楚平王熊居───楚昭王熊轸───楚惠王熊章┐

-528~-516 -515~-489 -488~-432 │

┌───────────────────────────────────────────┘

└楚简王熊仲───楚声王熊当───楚悼王熊疑─┬─楚肃王熊臧

-431~-408 -407~-402 -401~-381 │-380~-370

└─楚宣王熊良夫───楚威王熊商┐

-369~-340 -339~-329 │

┌───────────────────────────────────────────┘

└楚怀王熊槐───楚倾襄王熊横───楚考烈王熊元代─┬─楚幽王熊悼

-328~-299 -298~263 -262~-238 │-237~-228

├─楚哀王熊郝

│-228

└─楚王负芻

-227~-223 秦灭楚楚亡

秦国世系表(?—— -207)(嬴姓)

中经二世

秦非子┄┄┄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开国-844~-822 -821~-778 -777~-766 -765~-716 │┌────────────────────────────────────────────────────┘│

└─秦宁公─┬─秦武公

-715~-704 │-697~-678

├─秦德公─┬─秦宣公

│-677~-676 │-675~-664

││

└─秦出公├─秦成公

-703~-698 │-663~-660

└─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

-659~-621 -620~-609 -608~-604 -603~-577 │┌────────────────────────────────────────────────────┘│

└─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576~-537 -536~-501 -500~-491 -490~-477 │

┌────────────────────────────────────────────┘

└─秦厉共公─┬─秦躁公

-476~-443 │-442~-429

└─秦怀公─┬───□──────秦灵公───秦献公───秦孝公┐

-428~-425 │-424~-415 -384~-362 -361~-338 │

││

└─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

-414~-400 -399~-387 -386~-385 │┌────────────────────────────────────────────────────┘│

└─秦惠文王─┬─秦武王

-337~-311 │-310~-307

└─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赢政

-306~-251 -250 -249~-247 -246~-221 秦统一全国

赵国世系表(-403 —— -222)

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献子赵浣─┬─赵烈侯赵籍───赵敬侯赵章┐│-457~-425 -423~-410 │-409~-400 -386~-373 │

│││

└─赵桓子赵嘉└─赵武侯│

-424 -399~-387 │┌───────────────────────────────────────────┘│

└─赵成侯赵种───赵肃侯赵语───赵武灵王赵雍───赵惠文王赵何───赵孝成王赵丹┐-374~-348 -349~-326 -325~-299 -298~-266 -265~-245 │┌───────────────────────────────────────────┘│

└─赵悼襄王赵偃─┬─赵幽缪王赵迁

-244~-236 │-235~-228

└─代王赵嘉

-227~-222 秦灭赵赵亡

魏国世系表(-403 —— -225)

魏文侯魏斯───魏武侯魏击───魏惠王魏罃───魏襄王魏嗣───魏昭王┐

-445~-396 -395~-370 -369~-319 -318~-296 -295~-277 │┌───────────────────────────────────────────┘

└─魏安釐王───魏景湣王───魏王魏假

-276~-243 -242~-228 -227~-225 秦灭魏魏亡

韩国世系表(-403 —— -230)

古代韩国历朝历代帝王世系

檀君朝鲜(实属传说):公元前2333年—公元前238年王俭(檀君) 扶娄 嘉勒 乌斯丘 丘乙 达门 翰栗 于西翰 阿述 鲁乙 道奚 阿汉 屹达 古弗 代音 尉那 余乙 冬奄 侯牟苏 固忽 苏台 索弗娄

延那率那邹鲁豆密奚牟摩休奈休登口邹密甘勿奥娄门沙伐买勒麻勿多勿豆忽达音音次乙于支勿理丘勿

普乙 古列加 箕子朝鲜:约公元前1122 年—公元前194年 箕子子胥余在位时间:约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082年庄恵王子松在位时间:公元前1082年—公元前1057年敬孝王子询在位时间:公元前1057年—公元前1030年恭贞王子伯在位时间: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1000年文武王子椿在位时间: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972年 太原王子礼在位时间:公元前972年—公元前968年 景昌王子庄在位时间:公元前968年—公元前957年 兴平王子捉在位时间:公元前957年—公元前943年 哲威王子调在位时间:公元前943年—公元前925年 宣恵王子索在位时间:公元前925年—公元前896年 谊襄王子师在位时间:公元前896年—公元前843年 文恵王子炎在位时间:公元前843年—公元前793年 盛徳王子越在位时间:公元前793年—公元前778年 悼怀王子职在位时间: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76年 文烈王子优在位时间:公元前776年—公元前761年 昌国王子睦在位时间:公元前761年—公元前748年 武成王子平在位时间:公元前748年—公元前722年

贞敬王子阙在位时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03年乐成王子怀在位时间: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75年孝宗王子存在位时间: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58年天老王子孝在位时间: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34年修道王子立襄在位时间: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15年徽襄王子通在位时间:公元前615年—公元前594年奉日王子参在位时间:公元前594年—公元前578年徳昌王子仅在位时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60年寿圣王子翔在位时间: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19年英杰王子藜在位时间:公元前519年—公元前503年逸民王子冈在位时间:公元前503年—公元前486年济世王子混在位时间:公元前486年—公元前465年清国王子璧在位时间:公元前465年—公元前432年导国王子澄在位时间:公元前432年—公元前413年赫圣王子骘在位时间:公元前413年—公元前385年和罗王子谓在位时间: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69年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东明王高朱蒙B.C.37—B.C.20 琉璃王高类利B.C.19—17 太武神王高无恤18—43 闵中王高解邑朱44—47 慕本王高解忧48—52 太祖大王高宫53—45 次王高遂成146—164 新王高伯固165—178 故国川王高男武179—196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2

XX历代皇帝世系表(XX 清) 一、xx 历史朝代歌 夏后XXXX东周,XXXX收。XX东汉XX,西晋东晋兼XX。匈奴羯氏XXXX,XX 代北后称雄。XXXX是南朝,北魏XX称北朝。北周灭齐传于XX,XX又灭XX再统一。随灭XX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XX 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XX。 五代XX汉周,宋朝XXXX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XX北宋消。南宋偏安在XX,XX 兴起国号元。 灭XXXX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XX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XX。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 秦(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历三帝,共统治建 15年 都: XX (今XXXX 市XX)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 221年——公元前 210 年)在位十二年 秦二世胡亥(公园前 209年——公元前 207 年)在位三年 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 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 214年 建都: XX (今 xxxx ) xx 挟汉少帝称制)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 179年——公元前 157 年)在位二十三年 年号: 、/. I —[ 前元、后元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 156年——公元前 141 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 前元、中元、后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40年——公元前 87 年)在位五十四年 年号: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 86 年——公元前 74年)在位十三年 年号: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 汉高后吕雉(公元前 (注: 206 年——公元前 194 年——公元前 187 年——公元前 195 年)在位十二年 188 年)在位七年 180 年)在位八年

爱新觉罗族谱

一、清皇子全表: 1、肇祖原皇帝爱新觉罗孟特穆三子 爱新觉罗充善 爱新觉罗褚晏 兴祖直皇帝爱新觉罗福满 2、兴祖直皇帝六子 爱新觉罗德世库 爱新觉罗刘阐 爱新觉罗索长阿 景祖翼皇帝爱新觉罗觉昌安 爱新觉罗包朗阿 爱新觉罗宝实 3、景祖翼皇帝五子 武功郡王爱新觉罗礼敦巴图鲁 慧哲郡王爱新觉罗额尔衮 宣献郡王爱新觉罗齐堪 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 恪恭贝勒爱新觉罗塔察篇古 4、显祖宣皇帝五子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诚毅勇壮贝勒爱新觉罗穆尔哈齐 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通达郡王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笃义刚果贝勒爱新觉罗巴雅喇 5、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十六子 广略贝勒爱新觉罗褚英 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镇国勤敏公爱新觉罗阿拜 镇国克洁将军爱新觉罗汤古代 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辅国懿厚公爱新觉罗塔拜

饶馀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黄台吉镇国恪僖公爱新觉罗巴布泰 和硕贝勒爱新觉罗德格类 镇国将军爱新觉罗巴布海 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 辅国介直公爱新觉罗赖慕布 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皇子爱新觉罗费扬果 6、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十子 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博会 辅国公爱新觉罗叶布舒 承泽裕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镇国悫厚公爱新觉罗高塞 辅国公爱新觉罗常舒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辅国公爱新觉罗韬塞 襄昭亲王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7、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八子 皇子爱新觉罗牛钮 裕宪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荣亲王无名 恭亲王爱新觉罗常颖 爱新觉罗奇授 纯靖亲王爱新觉罗隆禧 皇子爱新觉罗永干 8、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三十五子 直郡王爱新觉罗允禔 理密亲王爱新觉罗允礽 诚隐亲王爱新觉罗允祉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恒温亲王爱新觉罗允琪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中国历史朝代表我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表朝代时间 原始社会 170 万年前—前 2070 年 奴隶社会 夏前 2070 年—前 1500 年 商前 1500 年—前 1046 年 周 西周前 1046 年—前 771 年 东周 春秋前 770 年—前 476 年 封建社会 战国前 475 年—前 221 年 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前 221 年—前 207 年 汉西汉(新)前 202—8 年( 8—23 年) 东汉 25 —220 年 三国 魏220 — 265 年 蜀 221 —263 年 吴222— 280 年 西晋 265 —316 年 十六国 东晋 317 —420 年

十六国 304 —439 年 南北朝 南朝 宋420 — 479 年 齐479 —502 年 梁502 —557 年 陈 557 —589 年 北朝 北魏 386 —534 年 东魏 534 —550 年 北齐 550 —577 年 西魏 535 —557 年 北周 557 —581 年 隋581 — 618 年 唐 618 —907 年 五代 后梁 907 —923 年 后唐 923 —936 年 后晋 936 —946 年 后汉 947 —950 年 后周 951--960年 十国 902 —979 年 辽916 —1125 年 北宋 960 —1127 年 南宋 1127 —1279 年 西夏 1038 —1227 年 金1115 — 1234 年 元 1271 — 1368 年 明 1368 — 1644 年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 1840 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1841 — 1912 年 中华民国 1912 — 1949 年 社会主义社会 夏 约前 21 世纪——前 16 后汉947—— 950世纪 十 约前 16 世纪——前 11 世 商国后周951—— 960 纪 西周前 11 世纪——前 771十国④902—— 979 周 东周前 700——前 256 宋 南宋960—— 1127春秋时代前 770——前 476北宋1127—— 1279战国时代①前 475——前 221辽907—— 1125秦前 221——前 206西夏1032—— 1227 汉西汉②前 202——公元 23金1115—— 1234东汉25—— 220元1279—— 1368

远古帝王世系表

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伏羲女娲氏政权(公元前7724—前5008年。传78帝,记2717年)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男,风姓,伏羲女娲政权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风兖部落的首领,居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女娲(公元前前7707—前7653年。女,风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 —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风) —师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风) —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风,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 —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风) —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风,名挚) —嬑节(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风) —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风) —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风) —印枪(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风) —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风,号大庭氏) —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风) —随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风) —伏显(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风,号柏皇氏) —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风) —郁莟(公元前7159—前7143年。女,姓风) —佘蓄(公元前7143—前7085年。女,姓风) —象团(公元前7085—前702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 —象伟(公元前7024—前6990年。女,姓风,号中央氏) —节触(公元前6990—前6955年。女,姓风) —伏案(公元前6955—前6931年。女,姓风) —曲秦(公元前6931—前6896年。女,姓风) —随秦(公元前6896—前6871年。女,姓风) —晁安(公元前6871—前6856年。男,姓风,号伏羲氏) —伏安(公元前6856—前6826年。女,姓风,号栗陆氏) —起望(公元前6826—前6801年。女,姓风) —河圭(公元前6801—前6732年。女,姓风) —圭嬜(公元前6732—前666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

伏羲是哪个时代的人物

伏羲是哪个时代的人物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神灵之一,也是人类进化史中的始父者。那么伏羲是哪个时代的人物?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伏羲是哪个时代的人物,希望对你有帮助!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创始时期最早的王,他的生辰八字因为历史悠久无处考证。伏羲姓凤,是燧人氏的儿子。根据历史材料史记的记载伏羲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伏羲生于上古时期的成纪,成纪应该是在上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 成纪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是上古时期的中后期,伏羲曾在成纪时代生活过,传说伏羲是中国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医药始祖。伏羲也是人首蛇身,伏羲是和自己的妹妹女娲结婚生儿育女,他们的后代慢慢演化后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模样。 在历史史料记载当中有关伏羲的记载,说伏羲能够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推算出将要发生的事情。伏羲还发明了占卜八卦,占卜八卦后来被后人延续至今,伏羲还发明了文字,代替了以物记事的笨方法。据说我们现在用的捕鱼方法也是伏羲时代发明的,伏羲根据蜘蛛网捕食的原理发明了捕鱼网。伏羲和女娲在那个时代还发明了瑟,瑟是一种乐器。伏羲利用瑟作曲,这也是现代音乐的初形。 伏羲时代是人类刚刚起源的时代,伏羲为了繁衍生息和自己的同胞妹妹结婚,生下人类。伏羲在这个时代创造出很多方法都成为了第

一次,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笨,但是在伏羲时代已经是最先进的了。伏羲的发明创造还很多,上面说的只是如今被后人所利用比较频繁的方法。伏羲时代是人类刚刚起源的时代,伏羲在那个时代为人类的进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伏羲真的存在吗伏羲真的存在吗?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神灵之一,也是人类进化史中的始父者。他和自己的同胞妹妹女娲结婚生子繁衍了人类。伏羲真的存不存在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关于伏羲的传说却渊源流长至今。人们对伏羲的存在信以为真,有好多地方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这一天拜祭伏羲。 据历史资料史记的记载,伏羲姓凤,母亲是燧人失氏,我们中华民族当中三黄五帝的天帝之一,降生在上古时期的成纪,那个时代是旧石器时期的中晚期。相传伏羲生下来时为人头蛇身,十分丑陋吓人。伏羲丑陋的外表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传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最早被称为王的人,伏羲和女娲生儿育女之后,为了给孩子治病发明了医药,在历史当中伏羲对医药的贡献非常大,后人称他为医药鼻祖。伏羲还根据蜘蛛通过蜘蛛网捕捉小动物的方法中,得出用渔网捕鱼的方法。渔网捕鱼法一直延续至今。 在史记的记载中说道,伏羲至纯厚,创作易八卦。这句话肯定了伏羲对历史的作用,在学者眼里伏羲是存在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很多人在研究伏羲,通过考古和对上古时期各族部落的研究,发现伏羲是被中华民族的炎帝和黄帝所拜祭的。 上面所说只是从客观上讲述了伏羲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说实话

清朝帝王世系表

清朝帝王世袭表清朝(1644年—1911年) 公元1616年登基公元1626年去位太祖(努尔哈赤)出生:公 元1559年--去世:公元 1626年(在位10年)。年 号天命。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 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 (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 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 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 (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福陵。 公元1627年登基公元1643年去位太宗(皇太极)出生:公元 1592年--去世:公元1643 年(在位16年) 。年号天 聪、崇德。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 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 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葬 昭陵。 公元1643年登基公元1661年去位世祖(福临)出生:公元 1638年--去世:公元1661 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 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 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 (1661),终24岁。葬孝陵。 公元1661年登基公元1722年去位圣祖(玄烨)出生:公元 1654年--去世:公元1722 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 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 位61年。葬景陵。 公元1722年登基公元1735年去位世宗(胤祯)出生:公元 1678年--去世:公元1735 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 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 明园。庙号世宗。葬泰陵。 公元1735年登基公元1795年去位高宗(弘历)出生:公元 1711年--去世:公元1799 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 (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 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葬裕陵。

远古弘农谭氏家族世系探索《序言》

遠古弘農譚氏家族世系探索 《序言》 【中國姓氏來源傳說】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眾多的大國;中國人的姓氏傳承是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多年),就有了姓。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傳說和文獻中出現的“氏”有不少,最早的是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等。中國最早的“姓”就產生在伏羲時代,“風”是中國的第一個姓,這個時期一個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領是倉頡,他創造了文字,替代結繩記事。女媧氏之後為神農氏即炎帝,炎帝其後為薑姓。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黃帝所在部落的稱呼叫有熊氏,黃帝稱帝位後統治了中原大地。黃帝有25子,得姓有12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這12個姓事實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兒子因沒有實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據考證,中國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黃兩帝之後。炎黃兩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無論你我他同姓一家親,都有一個共同的根。 歷來以為中國人先有姓後有氏,事實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關係也在變化。夏、商、周的時期,人們有姓也有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職,或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轉變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

中國傳統家譜早有記載;家譜是人類以血緣為核心親緣關係的投影記錄,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人類遺傳規律科學。按這條遺傳規律明確規定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姓氏文化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 據史書記載: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例: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 據考古學資料記載;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有女旁;如:薑、姚、姒、姬、媧、婢、妊、妃、好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有“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在神話裏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

大清朝皇帝列表大清朝皇帝列表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大清朝皇帝列表-大清朝皇帝列表清 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导语: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1、努尔哈赤2,皇太极3.顺治4.康熙5、雍正6、乾隆7、嘉庆8、道光9、咸丰10、同治11、光绪12、宣统 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

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

周朝诸王世系表

周朝诸王世系表 文王(姬昌) 武王(姬发)(前1046—前1043) 成王诵(前1042—前1021) 康王钊(前1020—前996) 昭王瑕(前995—前977) 穆王满(前976—前922) 恭王繄扈(前922—前900) 懿王囏(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恭王)(前886—前892 ) 夷王燮(懿王子)(前885—前878) 厉王胡(前877—前841) 共和执政(前841—前828) 宣王静(前827—前782) 幽王宫湦(前781—前771) 平王宜臼(前770—前720) 太子泄父 桓王林(前719—前697) 庄王佗(历子克之乱)(前696—前682)釐王胡齐(前681—前677) 惠王阆(历叔颓之乱)(前676—前652)

襄王郑(历叔带之乱)(前651—前619) 顷王壬臣(前618—前613) 匡王班(前612—前607) 定王瑜(匡王弟)(前606—前586) 简王夷(定王子)(前585—前572) 灵王泄心(前571—前545) 景王贵(前544—前520) 悼王猛(为弟子朝弑)(前519—前519) 敬王匄(悼王弟)(前519—前476) 元王仁(前475—前469) 贞定王介(前468—前441) 哀王去疾(为弟叔袭弑)(前440—前440)思王叔袭(为弟嵬弑) (前440—前440)考王嵬(前440—前426) 威烈王午(前425—前402) 安王骄(前401—前376) 烈王喜(前375—前369) 显王扁(烈王弟)(前368—前321) 慎靓王定(前320—前315) 赧王延(前314—前256)

年表细解: 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纣王兵败自尽,商亡。武王建立周朝。封周公旦于鲁、封弟召公奭于燕、封武王封弟叔度于蔡、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振于曹。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丘,比于诸侯,使管叔、蔡叔(武王二弟)为其相以制商遗民。周武王求舜后裔得妫满,封之于陈。封姜子牙于营丘(今淄博东南),建立齐国。 前1042年:武王崩,子周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武王弟)摄政。 前****年: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封以叔虞。史佚督成王择日封叔虞于唐(后改名晋)。 前****年:管、蔡疑周公不利成王,遂与武庚禄父发兵袭周公。周公奏成王后起兵平乱,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封弟康叔封于康(子孙改国号为卫)、封微子开(商纣庶兄)于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 前1035年:成王年长,周公返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 前1021年:成王崩,太子钊继位,是为周康王,以召公、毕为相。康王在位时天下安宁,百姓乐业。 前996年:康王崩,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时王道微缺。 前979年:楚国不臣,昭王伐楚,取胜。 前976年:昭王再伐楚,至汉水,全军覆末,昭王死于江中,子周穆王满继位。穆王在位时,王道衰微。 前922年:穆王崩,子周共王繄扈继位。

清帝世系表

后金(公元1616——1636年) 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姓氏:爱新觉罗) (1)后金太祖武帝努尔哈赤 生卒:1559——1626 68岁 在位:1616——1626.8 天命(1616——1626) 中炮病死 八子 (2)后金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天聪(1627——1636) 改国号为“清” 清(公元1636——1911年) 都城:京师(今北京) (2)清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崇德(1636——1643) 九子 (3)清世祖章帝福临 生卒:1638——1661.1 24岁 在位:1643.8——1661.1 顺治(1644——1661) 三子 (4)清圣祖仁帝玄烨 生卒:1654——1722.11 69岁 在位:1661.1——1722.11.13 康熙(1662——1722) 四子 (5)清世宗宪帝胤禛 生卒:1678——1735 58岁 在位:1722.11.20——1735.8 雍正(1723——1735) 四子 (6)清高宗纯帝弘历 生卒:1711——1799.1 89岁

在位:1735.8——1796.1 乾隆(1736——1795) 十五子 (7)清仁宗睿帝顒琰 生卒:1760——1820 61岁在位:1796.1——1820.7 嘉庆(1796——1820) 二子 (8)清宣宗成帝旻宁 生卒:1782——1850 69岁在位:1820.8——1850 道光(1821——1850) 四子 (9)清文宗显帝奕詝 生卒:1831——1861 31岁在位:1850.1——1861 咸丰(1851——1861) 独子 (10)清穆宗毅帝载淳 生卒:1856——1875 19岁在位:1861.7——1874 同治(1862——1874) 堂弟 (11)清德宗景帝载湉 生卒:1871——1908 38岁在位:1874.12——1908 光绪(1875——1908) 被慈禧密命处死 侄 (12)清逊帝溥仪 生卒:1906——1967 61岁在位:1908.10——1911 3年宣统(1909——1911) 被迫逊位

(通史版)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秦——清) 一、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随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梁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历三帝,共统治15年 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十二年秦二世胡亥(公园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在位三年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214年 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汉高后吕雉(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在位八年(注:吕雉挟汉少帝称制)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年号:前元、后元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前元、中元、后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在位十三年 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在位二十五年 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二十六年 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六年 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汉平帝刘衎(公元1年——公元5年)在位五年 年号:元始 汉孺子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三年 年号:居摄、初始 新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十四年 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淮阳王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在位三年 年号:更始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历十三帝,共统治196年 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三十三年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汉明帝刘庄(公元58年——公元75年)在位十八年 年号:永平

清代盟旗制度

清代盟旗制度 明代后期,南迁到辽宁西北部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同迁入当地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蒙古人,相互融合,到清初稳定之后,以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主体为蒙郭勒津人)之称纳入清朝的统治。 1、盟旗制的建立 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的统治,在辽宁西北部蒙古族分布地区,也实行盟旗制。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喀喇沁部蒙古人在其首领苏布地和他的叔叔色棱率领下归附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将喀喇沁部编为左右二翼旗,封苏布地之子固鲁思齐布为札萨克(旗长),掌喀喇沁右翼旗,封色棱为札萨克,掌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左翼旗旗署初设于官大海,后迁公营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 原驻牧于归化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附近地区的土默特部的一支,由俺答汗孙噶尔图统领,为避林丹汗部的侵扰,由归化城附近东迁,与喀喇沁部共牧一地。后又东移于喀喇沁部之东(辽宁省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为区别于故地归化城的土默特部,称东土默特。后金天聪二年噶尔图之子鄂木克楚琥尔率部归附后金,于天聪九年,后金封鄂木克楚琥尔为札萨克,收所部驻牧之地编为土默特右翼旗。是年,鄂木克楚琥尔死,由其子固穆承袭札萨克职。 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后裔莽古尔岱,率所部从喀喇沁部徙居东土默特驻牧地东(约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并统领了徙牧于此地的蒙郭勒津部蒙古人。天聪三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所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善巴所部的驻牧地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封善巴为旗札萨克。 由喀喇沁两翼旗和土默特两翼旗组成一个“盟”。因四旗开始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卓索图(在朝阳县境内)地方,故名卓索图盟,为清代内蒙古六盟之一。盟设盟长1人,副盟长1人,由理藩院从盟内札萨克或闲散王公中选出,奏请皇帝任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增设喀喇沁中旗,故卓索图盟管辖有喀喇沁左右翼旗和中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其后,又有喀尔喀左翼旗、锡埒图库伦旗也归卓索图盟管辖。各旗札萨克必须严守各自牧地管界,不许相互越界,调整牧地需经朝廷允许指定,札萨克和盟长均无权分封领地。 在辽宁省境内各旗驻牧地区是:土默特右翼旗在朝阳县、北票县一带,土默特左翼旗,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市区和郊区一带,喀喇沁左翼旗,在凌源、喀嘲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建昌县等地区I喀喇沁中旗,在今建平县地方。 清代前期,由于各旗蒙古王公贵族不断招来汉民垦耕土地.关内一些地区的汉人出关谋生,清政府也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故有大量汉人流入辽宁境内蒙古人驻牧地区,并定居下来。清政府为蒙汉分治,于乾隆兰年(1738年)设塔子沟厅(厅址在今凌源县),管辖汉民,其地蒙古人仍归各旗管辖。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政府又将塔子沟厅一分为二。东部,在朝阳县内增设三座塔厅,管理朝阳县、北票县及阜新等地区的汉民l西部仍归塔子沟厅,管辖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平、建昌一带汉民。乾隆四十三年,撒“厅”建县,撤塔子沟厅建立建昌县(凌源境内),撤三座塔厅建朝阳县。二县专司汉民政令,蒙古族仍归各旗管辖。在二县内专设“三堂”,由满、蒙、汉各一官员组成,专理蒙、汉民纠纷案件。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另将建昌县和平泉县(属河北省)各划出一部,设建平县(取二县名的首字的新县名)。光绪二十九年,在土默特左翼旗内再设阜新县,实行旗县并立,蒙、汉分治制度。朝阳、建昌、建平、阜新和绥东五县均隶朝阳府。 盟旗制的组织关系。“盟”是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但非一级行政机构,只是清廷对盟内各旗的监督组织。各札萨克定期会盟,由盟长主持,审定各旗人丁、旗下佐一的改编等事宜。各旗人丁平时的武备情况也要到会盟地接受检阅。战时,盟长带领各旗兵丁出征。盟长无权干涉各旗的政事或发布政令。只在各旗出现难解决的民、刑案件时,会同札萨克审理。

史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正史:所谓正史就是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是指由封建统治机构专门总结各朝各代治乱兴衰的、并经过皇帝批准的、以本纪和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 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会要体: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这种体裁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是今天所见最早的会要,使会要体趋于完善。会要都是依朝代汇集史料的,内容多为典章制度,也有载有史事的。各会要分类有门和目两级,一般有十几门,目则三五百不等。它兼有工具书和资料汇编的功能,可供查检,可供通览,是一种独特的史书。 纲目体: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创始于宋朱熹的《通鉴纲目》。此体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为目,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