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吹泡泡名师教案 首师大版
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 吹水泡教案 首师大版

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吹水泡教案首师大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水泡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手工制作水泡的材料:洗涤剂、水、碗、吸管、食用色素(可选)- 投影仪或黑板教学步骤1. 导入和概览(5分钟)-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吹水泡的过程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见过水泡吗?你们知道水泡是如何形成的吗?2. 实践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洗涤剂、水、碗、吸管和食用色素(可选)。
- 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制作水泡:-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
- 加入少量洗涤剂并轻轻搅拌。
- 在吸管上吹气,形成水泡。
- 可选:在洗涤剂水中加入少量食用色素,观察水泡的变化。
- 学生们可以自由尝试其他方法制作水泡。
- 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比较他们制作水泡的过程和结果。
3. 探究和讨论(15分钟)- 带领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你们制作水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什么?- 为什么在加入洗涤剂后能够形成水泡?- 食用色素对水泡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水泡的大小和形状是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吹气的力度、洗涤剂的种类等。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引导他们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4. 总结和延伸(10分钟)- 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课堂小结。
- 总结制作水泡的步骤,并强调洗涤剂在形成水泡中的作用。
- 鼓励学生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寻找和探究液体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情况。
-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比较结果。
- 扩展评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水泡形成的原理,并举例说明其他液体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 吹肥皂泡教案 首师大版

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吹肥皂泡教案首师大版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吹肥皂泡教案首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肥皂泡的特性和形成原理。
2. 研究吹肥皂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自然科学》。
2. 实验器材:肥皂液、吹泡器、水杯、盘子等。
3. 图片或视频:相关肥皂泡形成和特点的图片或视频。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形状、大小的肥皂泡图片或视频。
- 引发学生对肥皂泡的兴趣,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肥皂泡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肥皂泡能飘起来?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肥皂泡的形成原理:肥皂泡是由水和肥皂液组成的,吹肥皂泡时,肥皂液形成了一个薄膜,把气体包裹在里面,形成了肥皂泡。
- 讲解肥皂泡的特性:肥皂泡有弹性,能够飘起来,并且可以反射光线,形成五颜六色的色彩。
3. 观察实验(15分钟)- 让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肥皂泡液、吹泡器、水杯和盘子。
- 进行观察实验:分发吹泡器和盘子,让学生先在盘子中倒入肥皂液,再使用吹泡器吹出肥皂泡,并观察肥皂泡的形状、颜色和飘浮情况。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与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4. 合作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类似的实验器材。
- 让学生自由探索吹肥皂泡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尝试不同的吹泡器姿势、肥皂泡液浓度等因素。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能够吹出更大、更稳定的肥皂泡?是否有其他液体或材料可以制作出不同特点的肥皂泡?5. 总结归纳(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探索的结果和经验。
- 引导学生总结肥皂泡形成的原理和吹肥皂泡的技巧。
6. 拓展任务(5分钟)- 提出一个拓展任务:学生可以回家自己尝试制作肥皂泡液,并观察不同因素对肥皂泡的影响,如温度、液体浓度等。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肥皂泡的特性和形成原理,掌握吹肥皂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学案-2 吹泡泡 - 首师大版

吹泡泡(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初步建立通过肥皂水制造泡泡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肥皂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肥皂水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如何制作能吹出泡泡的肥皂水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怎样制作一杯能吹出泡泡的肥皂水?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还能用哪些物质制作成可以吹出泡泡的水?2.探究新知(活动二)往肥皂水里加一些糖,吹出的泡泡会有什么变化?三、汇报展示,建构新知肥皂水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洗涤衣服和其他物品,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检验燃气管道接口处是否漏气等。
四、延伸课堂,拓展观察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通过肥皂水制造泡泡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课后思考题:加糖后吹出来的肥皂泡与未加糖的有什么不同?吹泡泡(学案)【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初步建立通过肥皂水制造泡泡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肥皂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肥皂水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如何制作能吹出泡泡的肥皂水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怎样制作可以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学习过程】一、思考导入怎样制作一杯能吹出泡泡的肥皂水?二、合作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还能用哪些物质制作成可以吹出泡泡的水?2.探究新知(活动二)往肥皂水里加一些糖,吹出的泡泡会有什么变化?三、展示研讨肥皂水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三年级吹泡泡教案

三年级吹泡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第2课《吹泡泡》,主要涉及教材中吹泡泡的原理及其相关的科学知识。
内容包括:了解吹泡泡的基本原理,探索不同液体对泡泡的影响,以及泡泡的大小、形状和稳定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吹泡泡的基本原理,认识到泡泡是由气体、液体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吹泡泡的基本原理,不同液体对泡泡的影响。
难点: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在吹泡泡过程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吹泡泡玩具、液体(肥皂水、洗洁精、盐水等)、尺子、计时器。
2. 学具:每组一套吹泡泡玩具、液体、尺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吹泡泡,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描述泡泡的特点。
提问:泡泡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泡泡会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吹泡泡的基本原理,介绍表面张力的概念。
演示不同液体对泡泡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使用不同液体吹泡泡,观察并记录泡泡的大小、形状和稳定性。
学生用尺子测量泡泡直径,用计时器记录泡泡持续时间。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讨论不同液体对泡泡的影响。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泡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泡泡浴、泡泡秀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吹出更大、更稳定的泡泡?六、板书设计1. 吹泡泡原理气体、液体、表面张力2. 不同液体对泡泡的影响肥皂水:大、圆、稳定洗洁精:小、不规则、易破盐水:适中、形状多样3. 表面张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泡泡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吹泡泡的原理和表面张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泡泡的测量和记录不够准确。
[荐]科学《吹泡泡》教案通用6篇
![[荐]科学《吹泡泡》教案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a937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6.png)
[荐]科学《吹泡泡》教案通用6篇主题栏目精选:“吹泡泡教案”,敬请访问。
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
教案是每个老师都很熟悉的一种文体形式。
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根本保证,您也在搜索值得借鉴的教案模板吧!请阅读由为你编辑的科学《吹泡泡》教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科学《吹泡泡》教案(篇1)活动目标:知道泡泡的形状与吹泡泡的工具是无关的,打破圆形——圆形,三角形——三角形的匹配的思维定势。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孩子已经玩过街上买来的泡泡的游戏,知道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材料准备: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泡泡水。
环境创设:一张大张的纸上贴一个三角形的图形和一个圆形的图形,每个幼儿一张卡片。
活动过程:一、猜想、记录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1、前几天小朋友都玩了吹泡泡的游戏,而且你们还发现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不同的吹泡泡工具,你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跟你们玩的吹泡泡的工具一样吗?2、教师提问: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幼儿猜想,有的说是三角形的、有的说是圆形的)3、幼儿进行猜想记录。
如果你认为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三角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三角形的图形下面,是圆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圆形的图形下面。
二、幼儿吹泡泡,验证自己的猜想。
1幼儿自己选择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开始吹泡泡。
2分享交流:(1)你们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2)到底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老师再吹吹,小朋友看看到底是什么形状。
教师又用三角形的工具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再次验证三角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三、幼儿调整事先的猜想记录。
四、小结:不管是圆形还是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泡泡都是圆形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去找找,以后我们再来试。
三年级科学吹泡泡教案

1.提问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关注教学重点和难点。
2.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3.注意提问的顺序,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情景导入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是否涵盖了教材要求的知识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反思,教师应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讲解过程中,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作业设计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巩固与拓展,教师应关注以下要点:
1.设计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思考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难度适中,既要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作业答案要详细,便于学生自我检查和教师批改。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泡泡的魅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教师应关注以下要点:
1.引导学生思考泡泡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观察泡泡的形成过程,从而总结出泡泡的形成原理。
3.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泡泡形成原理的科学道理。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语调要富有变化,充满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实践情景引入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后续教学进度。
2.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研究泡泡的性质等环节,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实践和思考。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吹泡泡教案 首师大版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吹泡泡教案首师大版设计思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经验的提升和视野拓展。
“吹泡泡”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小游戏,它不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着做的,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
于是,我选择了“泡泡”这一来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已探究不同形状的泡泡棒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泡泡棒、什么东西可以制作泡泡水、如何制作泡泡水,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
在尝试、猜测、记录、验证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玩、玩中思、思中得”。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预设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探索实践的需要,体验游戏的快乐。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经验,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会进行对比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玩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重点:在玩游戏活动中,学会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动手实践――探究结果”。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做出大胆、合理的猜测,并按照科学方法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玩中探究的方式,通过分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会进行实践探究。
活动过程:一、活动前的准备:学生的准备:自制泡泡液、泡泡棒,每小组一把剪刀,一支笔;教师的准备:不同形状的泡泡棒,每小组适量可变形的细铁丝、吸管、杯子、汤匙、统一配制的泡泡液、食用盐、白糖、白醋、实验记录单等。
二、活动的实施(本课)(一)创设问题情境用学生熟悉的校门来引入,引出要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
2024年三年级吹泡泡教案

2024年三年级吹泡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快乐玩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奇妙的泡泡世界》,主要内容为通过实践探索,学习吹泡泡的原理,了解泡泡的形态和特性,掌握制作泡泡液和吹泡泡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吹泡泡的基本原理,认识到泡泡是由表面张力和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学会制作泡泡液,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观察泡泡的形态和特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吹泡泡原理的理解,泡泡液配比的控制。
教学重点:制作泡泡液,吹泡泡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泡泡液、吸管、搅拌棒、量杯、滴管、实验材料(洗涤剂、甘油、水等)。
学生准备:空矿泉水瓶、吸管、搅拌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吹泡泡的经历,激发兴趣。
展示吹泡泡表演,让学生观察泡泡的形态和特点。
2. 制作泡泡液(10分钟)讲解泡泡液的配比,演示制作过程。
学生分组操作,按照配比制作泡泡液。
3. 吹泡泡技巧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吹泡泡的方法,讲解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吹泡泡,互相交流心得。
4. 例题讲解(5分钟)讲解吹泡泡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泡泡的形成原因。
通过图示和实验,解释表面张力在泡泡形成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吹泡泡的原理和技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泡泡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1. 吹泡泡原理:表面张力、气体压力2. 泡泡液配比:洗涤剂:甘油:水 = 1:1:53. 吹泡泡技巧:轻轻吹气,保持稳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泡泡液,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并观察其形态和特点。
2.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描述泡泡的形态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但在泡泡液配比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物质对泡泡的影响,如加入色素、糖等,观察泡泡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吹泡泡》
设计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经验的提升和视野拓展。
“吹泡泡”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小游戏,它不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着做的,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
于是,我选择了“泡泡”这一来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已探究不同形状的泡泡棒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泡泡棒、什么东西可以制作泡泡水、如何制作泡泡水,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
在尝试、猜测、记录、验证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玩、玩中思、思中得”。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预设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探索实践的需要,体验游戏的快乐。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经验,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会进行对比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玩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重点:
在玩游戏活动中,学会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动手实践――探究结果”。
活动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做出大胆、合理的猜测,并按照科学方法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玩中探究的方式,通过分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会进行实践探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自制泡泡液、泡泡棒,每小组一把剪刀,一支笔;
教师的准备:不同形状的泡泡棒,每小组适量可变形的细铁丝、吸管、杯子、汤匙、统一配制的泡泡液、食用盐、白糖、白醋、实验记录单等。
二、活动的实施(本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学生熟悉的校门来引入,引出要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
【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引入,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留心生活、注意观察是很有必要的,它也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
(二)活动一:放飞五彩泡泡,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是提高活动有效的关键之所在,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
因此我先让学生自由地玩吹泡泡的游戏,这样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吹泡泡游戏的乐趣,在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与兴趣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使观察发现的问题产生于学生的玩中,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中。
】
(三)活动二: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按照“提出问题——猜测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渗透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比探究记录单(1)
不同形状的
泡泡棒
三角形吸管其它形状
猜一猜
能吹出
泡泡吗?
可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实际结果
我们探究发现
注: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对比
组长: 记录员:
小组成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
”为了更好体现与践行这一理念,我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在玩中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既可以使探究实践活动与问题紧密联系,突出研究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乐于探究,保持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
老师先进行必要的示范后再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体验探究,获得对探究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形成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
】
(四)活动三:运用学到的对比探究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
1、教师提供食用盐、白糖、苏打、醋,让学生猜测:添加不同物品后,吹出来的泡泡可能会产生什么变化? 怎样吹才能吹出大泡泡?
2、出示探究要求:
实践探究小法宝一:1、分别在不同泡泡液中添加白糖、食用盐、红墨水。
2、同时在泡泡液中添加糖和盐。
3、添加物品后要充分搅拌,完全溶解后再吹。
法宝二:
注意比较添加不同物品后,吹出来的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及时记录。
3、动手探究,验证猜测的结果,得出探究结论。
对比探究记录单(2)
添加不同的物品添加白糖添加食用盐添加白醋同时添加()和()猜一猜
可能出现
什么现象
实际结果
我们探究发现
注: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对比
组长: 记录员:
小组成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示范与指导还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前一环节的指导与“帮扶”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后,为学生创设尝试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用刚才感知的科学探究方法及过程进行实践体验,从而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
4、延伸:在泡泡液里还可以添加什么原料,可以让泡泡吹得更大,更不容易破,回家自己动手做探究。
【亲历实践、深度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探究,我为学生提供了课后延伸内容,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
当然这只是预设,也许课堂中会生成让更有意思、更有深度的问题。
】
5、进行创意吹泡泡表演
【由于学生现场演示吹泡泡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在学生吹泡泡时捕捉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展示、点评,以提高学习效益。
】
六、参考文献:
教育部编制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
邹开煌教授编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方法》中的“学会做实验”这一章节。
七、附小资料:
1、吹泡泡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游戏,自从有了水和表面活化剂,就有了泡泡,表面活化剂是肥皂和其他清洁剂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与水结合能减少液体的表面张力,这使得液体能够不受阻碍地流过麦杆状的小管子,遇到空气后,这些薄膜开始向外扩张,直到最终与小管子分开,形成一个泡泡。
人们吹泡泡的历史至少已经有400年了,在17世纪的画作中,就有表现孩子们用陶管吹泡泡的场景。
2、泡泡液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吹出多彩的泡泡是这种水溶液在形成较为稳定的气泡后,自然光在液膜上干涉而形成五颜六色的现象。
3、泡泡之所以是圆的,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是它的皮肤,它要紧紧的连在一起圆球状是拉的最紧的形式。
吹出的泡泡向上飞,是因为空气比重的原因,刚吹出的泡泡是热空气,变冷后就会下沉。
4、牛顿因痴迷于吹泡泡被人们喊作“疯子”,那些五彩缤纷的泡泡不也曾带着他的幻想漫天飞舞吗?爱幻想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