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后法》与《孙膑兵法》。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进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列表的方法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回答“战国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

思想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民贵君轻”等教材所摘录的材料,及讲课所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

通过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

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

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说教材。

(一)教材公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最后一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社会变革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

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派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代!本课分为三目内容。

第一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主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第二目:思想家老子。

主要讲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百家争鸣。

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思想主张。

重点是孔子和百家争鸣;难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①知道孔子。

②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三维目标处理方法:通过设计名片活动了解、介绍孔子,学以致用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借鉴作用;模拟稷下学宫的历史情境,通过表格法来了解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难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处理方法:通过成语故事了解道家的思想主张,避开深奥的哲学原理,取其强弱转化的观点,侧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创设情境层层导入化难为简,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设计对比、小辩论等方法,理解、再认、应用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二、说教法1、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

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因此,本堂课在设计之时,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因为是农村中学,因此在设计之中也考虑设计补充了不少知识点,对一些史料进行了详细说明。

七上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七上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
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新
支点
将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列成表格,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媒体教具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导入新课: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派 代表人 时期
孔子 儒 家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思想主张
著作
备注
至圣先 1、提出“仁”,主张爱人;2、注 《论语》 师 意“因材施教”,主张“温故而知新” 1、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 《孟子》 亚圣 2、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 薄赋;3、主张可持续利用资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能 《荀子》 认识自然规律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 互相转化; 治国要“无为而治” 主张“兼爱”、“非攻” 1、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 法治;2、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道 德经》 《庄子》 《墨子》 《韩非 子》 《孙子 兵法》 武圣 道圣
著作
备注
《春秋》 “至圣 先师” 《孟子》 “亚圣” 《荀子》 《道德 经》 “道圣”
道 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武
战国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 《庄子》 治”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 攻”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 《韩非 战国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子》 春秋 《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武圣” 兵法》 晚期
思想主张:反对战争,
要求统治者用“仁政”。 《孟子》 著作: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生平:荀子(约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238年) 名况,号卿。战国时赵 国人。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思想主张: “制天命而用
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荀子》 著作:
道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老子(约公元前
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人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话剧展示:《孔子设坛讲学》时间: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班长饰),弟子1(学生甲饰),弟子2(学生乙饰),弟子3(学生丙饰),众弟子(全班学生饰)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

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此乃仁也。

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

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

七上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七上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帛书《老子》
《老子》书影
返回
百家争鸣
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主要思想 “仁” “仁政”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兼爱”、“非攻” 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代表作
《论语》 《孟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韩非 孙武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竞赛
四书—— 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 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九流——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 经为题的文章叫什 么? 八股
《孟子》书影
庄子像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 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 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 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 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 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 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
三、百家争鸣
1、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2、儒家:孟子——“仁政”、 反对一切战争、合理利用资源。 3、道家: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5、兵家:孙武——“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新人教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新人教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

9、中华文化的勃兴2

9、中华文化的勃兴2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研究儒、墨、道、 法、兵几个学派,请用各派观点就战争
及治理国家等问题进行讨。
某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通过时光隧道 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邀请孔子、孟子、韩非子、 孙武四人作为嘉宾参加下列栏目:教育观察、 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
按照他们各自的主张,请你将他们恰当安排到各栏目
知 多 少
少 华作 ? 民为 族一 圣名 人华 夏 孔儿 子女 ,, 了你 解对 多中
孔 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提出“仁”的学说
孔子思 想的核 心
政治
.主张“爱人” 、“为政以德 教育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因材施教”
.老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
.“温故而知新”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 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 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 权利。 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 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 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韩 国
澳大利亚 美国
北 欧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认为事物都有 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 互相转化
《道德经》
百 家 争 鸣
• 主张改革 • “春秋无义战” “兼爱”“非 “无为而治” 《孙子兵法》 • 提倡法治 • 实行“仁政” 攻” • 可持续利用自 •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 然资源 集权的封建国家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 文化正统思想学说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
A.频繁的争霸战争
C.社会大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
荀子
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
春秋晚期
老子
《道德经》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战国
庄子
《庄子》
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战国
韩非
主张改革、法制,建立中央集权
兵家
春秋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
孙膑
反对空谈主义,提出战胜而强力、故天下服矣
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备课内容
自我补充
一、板书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真看目标,掌握重点内容
三、自学指导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晚期
孔子
《春秋》
提出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任来自刑杀。学习上态度要谦虚老实温故而知新,主张因材施教
战国
孟子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6、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木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7、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是()
A孙膑B孙武C孟子D管仲
8、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9、下列人物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课题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9月
上课时间




1、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2、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孔子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
3、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儒家经典是()
A《春秋》B《尚书》C《论语》D《诗经》
4、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D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5、下了作品中,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B《论语》
C《韩非子》D《孙子兵法》
10、关于孟子,荀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的思想
D都是战国形式的产物
提升题
阅读下列材料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的这段话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什么意识是一致的?
(2)请你用通俗的语言说一说孟子在这方面的主张。
四、先学
看表格归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五、后教
就学生归纳的观点进行总结,教师要及时补充。
使表格完整、系统。
提出问题:1、孔子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并产生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恰当的补充。

基础训练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2、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