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专题框架整理

1、产生确立(1)原因①形成原因②诞生在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3)奠基人与学科开创者(4 )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2、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运行与社会发展:障碍、隔阂3、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②文化研究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批判理论(3)媒介环境学派(4)两学派的比较:研究目的---焦点---方法---社会观4、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②内容分析③控制实验④实地观察⑤个案研究⑥访谈法⑦比较法5、任务6、学科性质7、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定义 ( 1)国外:①库利(社会学) ②皮尔士(符号 /语义学) ③施拉姆 ④阿耶尔 ⑤共享说 ⑥互动关系说 ⑦符号说 ⑧目的、影响、反应说 (2)国内:郭庆光、邵培仁、胡正荣、张国良2、特点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3、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 ---组织---大众( 1)国外学者: ①拉斯三 ②赖特四 ③施拉姆功能观(1)过程构成要素、模式定义、各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总结 ( 2)微观 线性:① 5W ②香农 --- 韦弗模式控制论: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 式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④韦斯特利 --- 麦 克莱恩的概念模式 ⑤丹斯模式 ⑥纽科姆 ABX 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3)宏观 系统论: 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 式 ③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媒介系统依赖模 式)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①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理论②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6、发展过程 ( 1)动物 ---人类传播 ①动物传播现象与局限 ②人类语言及其能动性和创造性7、现状 (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定义、理解、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 2)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背景、论争三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①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若干重要课题②信息与国家主权 ③文化帝国主义4、功能 ( 2)正面功能:①传播信息社会)②引导舆论 ③教育大众 负面功能:①⑤混审淆美是弱非化 ②⑥麻影醉响精健神康 ④提供娱乐 ③⑦信国息家过主量权 ④丧失自由 ④拉扎 --- 默顿功能观5、过程模式概念 过程与结构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要素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特点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1)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思考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特点( 2)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②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1)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船津卫: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法兰克福《论扯淡》群体 ( 1)概念、特征、分类( 2)社会功能和意义( 3)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群体传播 (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定义、传播结构( 2)群体规范 --- 定义、功能、作用 ( 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定义、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②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①流言的定义、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变化 ②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2、 3、 4、 4、 5、1、 2、 3、 4、 4、6、1、2、1、2、3、概念动机库利: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1、2、3、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正式渠道横向纵向:上行传播、下行传播2)非正式渠道3)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信息输入活动(2)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广告、CIS1、概述(1)定义(2)特点(3)社会功能①结构功能主义②经验功能主义③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2、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3)互联网与大众传播新革命3、社会影响(1)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②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①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②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③“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藤竹晓)1、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3)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3、传播者与把关(1)施控(把关与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①卢因的把关人概念②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收集—过滤—制作—传播信息③把关的标准、原因(信息、传者、受众差异性)④影响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组织、受众、传者⑤把关的实质⑥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2)被控(微观组织层面)布里德的“潜网”4、新闻专业主义1、信息(1)定义、功能、分类、特点(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2)社会信息(3)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4)高速信息化社会(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符号(1)定义、分类、特点、功能、结构(能指、所指)(2)符号研究(索绪尔、皮尔士、巴特)3、意义:定义、分类、暧昧性、意义4、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的象征行为:行为、特点、互动理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2、传播者与大众传媒、熵和冗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 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2、 技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3、 认识媒介( 1乌托邦思想(5)媒介控制:政治、经济、社会监督 ( 6)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网虫 和网瘾症(7)认识媒介应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媒介融合、工具理性4、媒介理论 ①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③威廉的媒介观 ④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⑤贝尼格:“控制革命”论 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1、 受众:大众的概念、特点2、 主要的受众观:①大众②社会群体成员 ③市场 ④权利主体⑤ --------------- 使用者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 (3) (4)(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接触、理解、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①早期贵族主义理论 ②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③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的社会6、批判的受众观:①法兰克福学派 ②政治经济学派 ③文化研究学派④ 伊恩·昂:看电视意味着什么①个人差异论 ②社会关系论 ③社会分化论 ④文化规范论、 ⑤ 社会参与论9、受众调查使用与满足研究 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过程模式(卡兹、竹内郁郎) 意义、局限 3、受众与信息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7、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8、新闻媒介的受众1、 概念:含义、三个层面、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2、 类型、研究课题3、 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奎尔三种理论: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20 世纪初 ---40 年代初:强效果论 魔弹论、刺激 —反应理论 40 年代初 ---60 年代初: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 概述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效果产生的过程和制约因素)①传播主体: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 ②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 明示材料与寓结果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③传播对象: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 受传者个性(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 Ⅱ、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①伊里调查 ②既有倾向 类型 ⑥卡兹《个人影响》 Ⅲ、霍夫兰:说服性传播 Ⅳ、使用与满足研究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4)90 年代以后:效果研究的突出热点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 产生的影响4、 研究历程(背景、观点、评价)1)2) ---概述、传播流研究③意见领袖 ④两级 / 多级传播 ⑤大众传播效果 ⑦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⑧有限效果论缺陷3) 70 年代以后: 宏观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概要、特点、深入研究、评价、、特点、评价 ①背景、内容、反命题、应用研究 ②卡茨曼的信息沟 ③数字鸿沟 培养分析:背景、内容、外围、评价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Ⅱ、沉默的螺旋:概要(三个命题、要点)Ⅲ、知沟Ⅳ、 Ⅴ、Ⅵ、 Ⅶ①框架、 媒介框架、 新闻框架 ②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③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④新闻选择 第三人效果:概要、实证研究、注意问题 编码与释码三、但愿有一天你会记起,我曾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
传播学教程ppt 全书

象征符的性质: •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 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 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 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 继承的; • 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 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种类
• • • • • • 外貌与衣着, 表情与眼神, 姿态动作, 触模行为, 空间与距离, 类语言。
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特性
• • • • 1、传播性 2、情境性 3、可信性 4、组合性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1、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 征 性 社 会 互 动 理 论 ( s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的创始人是 20 世纪初 期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符号
• • • •
符号的意义 信号与象征符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符号的基本功能
• 意义
• 意义的含义及产生 • 符号意义的分类 •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 人类的象征行为 •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 长久保存信息。
•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 • • •
表达性: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三、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 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 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 是一种系统。
大众传播理论知识地图

态度改变理论与霍夫兰的研究
霍夫兰应召率领主要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赴华盛顿,在美国陆军军部新闻及教育署研究战争宣传与美军士气的问题。让士兵看影片,通过对影片内容、形式和设计变化,测量、分析传播来源的可信度、恐惧诉求的程度、问题提出的先后效用、论辩时是讲一面之辞还是两面都说、结论是明示好还是暗示好等传播问题。
其他规范理论
发展媒介理论(developmentmedia theory):支持国民经济
民主参与理论(democratic—participanttheory):草根层面上支持文化的多元
性
有限效果理论的形成
范式的转变(paradigmshift)从一种有组织的,已结构化和成熟的理论的视角向另一种转换。托马斯.库恩
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多元团体
“社会责任论”由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担任主席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拟出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报告中最先提出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
首先,修正了关于“自由”的观点。认为自由主义理论只有一种“消极的自由”,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
受控变量实验:系统化地改变某些特定因素并使得其他因素均在控制之下。这使得对特定因素改变所导致的效果的检测成为可能。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媒介效果研究综述
个体差异论(individualdifferences):心理构成差异
传播学教程图表

传播学教程图表《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综述:(符号标识:如“传播学”为名词解释,?表示识记,??表示记忆,表示重点)一、传播学概述:(第一、二、三、十四、十五章)1、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四章)(1)产生起源:20世纪初——40年代美国p257-258产生原因和起源于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p258-260欧洲源流:塔尔德(法国):模仿理论西默尔(德国):网络理论——舆论的厨房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实用主义,《思想新闻》,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库利:《社会组织》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人的社会化——初级群体和镜中我帕克:《群众与公众》,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为“传播”定义米德:芝加哥学派二号人物,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精神,社会与我》,主我与客我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拟态环境、刻板成见(3)奠基者和开创者p260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A)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社会传播基本功能: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媒介研究说什么内容分析传播基本过程5W 渠道 ?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对谁受众研究效果效果研究B) 卢因:群体传播问题、把关人研究C)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D) 拉扎斯菲尔德:开创有限效果理论两级传播,伊利调查,《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第五位奠基人(开创者)——施拉姆香农的信息论:概念,评价和意义p263威纳的控制论:概念,与信息论区别,贡献p265(4)主要学派p266经验学派:p266经验性方法,主要原则,缺陷p267美国经验学派p268主要研究成果(14个里程碑),意义和评价p269-2701批判学派:由来和立场p270-27流派:A)政治经济学派p272-273B)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p273-274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D)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p275-276 ?2、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章)(1)传播学p2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p5-6(2)信息p4(3)传播的系统性p8: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和现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p9传播隔阂、传播障碍p11(5)研究立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p12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p13-18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3、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进程p28-34:四个阶段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p28-30文字传播时代p30-31印刷传播时代p31-32电子传播时代p32-34(2)信息社会的定义,特点p35,37,38信息社会和信息爆炸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3)A哈特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媒介分三类)p35-36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4)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p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与p147麦克卢汉理论联系)(5)高速信息化社会p36-40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a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b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至今)90年代后信息社会发展:p39a美国:“全国信息高速公路”(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GII)b中国:“三金”——金桥、金卡、金关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p40功能分化——多样化——媒介融合(“媒介是人的延伸”) ?4、符号、意义(第三章)2(1)符号p43-45两大类信号特点象征符性质语言符号符号体系非语言符号: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2)意义p47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符号意义的分类p48: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语言符号暧昧性:模糊,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受传者意义,情境意义(传播情境) (3)象征性社会互动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象征性社会互动 :共通意义空间,主我与客我(与p78主我与客我理论联系)文化的象征化p555、传播学研究方法(第十五章)(1) 调查研究p277-280类型,基本过程(2) 抽样调查法p280类型,问卷设计(3) 内容分析法p283定义,特点,课题,应用,程序,技术(4) 控制实验法p288程序,技术,用途二、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第四、五、六、七章)1、传播的基本过程p58(5大构成要素):(第四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过程模式:(1)直线模式:p59拉斯韦尔5w模式及其评价和缺陷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及其评价和缺陷(2)循环、互动模式:p61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p64: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3、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系统模式下的传播结构p653赖利夫妇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2)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p68日本学者传播总过程研究、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4、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五章)p73(1)人内传播:p73主要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性质p77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p78A)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B)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C)米德的内省式思考(2)人际传播p81动机p82:获得信息、社会协作、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要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5、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六章)(1)群体传播 p92群体意识 p92群体压力 p94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p95-98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流言的流通量公式:R(流言的流通量)=i(问题的重要性)×a(证据的暧昧性)(2)组织传播p99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正式渠道:下行、上行、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内人际传播、非正式小群体传播媒体形式:书面,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信息输入:DSS 、MIS、POS(销售数据系统)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6、大众传播(第七章)(1)定义p111(2)特点p1114(3)社会功能p113: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赖特斯功能说施拉姆总结三个方面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功能观(4)大众传播产生与发展过程p116产生标志: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电子媒介出现:电报、电影、广播电视:媒介特性,技术发展(5)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p120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P121 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二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大众传播对人及信息环境的影响(A)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B)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C)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三、传播制度,媒介及媒介规范(第八、九章)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p129(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主要方面)p130(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p131(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p1322、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 p134 ? 极权主义理论席伯特和施拉姆 ? 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1)麦奎尔规范理论 ? 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2)极权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3)资本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理论——《论出版自由》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渊源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媒介规范理论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5(5)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p147-151(1)媒介即讯息(2)地球村(3)媒介:人的延伸(4) “热媒介”与“冷媒介”(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4、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p151(1)电视人(2)容器人——媒介依存症(3)充欲主义5、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p153(1)新媒介(2)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3)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6、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的特点(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新闻选择的“把关人”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四、受众研究(第十章)1、大众与社会理论(1)大众与受众p167、p174(2)大众社会理论p168与传播学研究(受众观)p1722、受众观(1)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p174: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假说(2)作为“市场”的受众p176:受众即市场(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p178: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3、“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p180(1)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p180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6(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p183(3)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p184五、传播效果研究和宏观社会效果(第十一、十二章)1、传播效果p187(1)双重含义p188(2)三个层面p188-189(3)研究课题p189戈尔丁4类型:短期预期效果,短期非预期效果,长期预期效果,长期非预期效果传播效果研究与具体过程要素的关系p191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4)理论与实践p192麦奎尔三理论及其评价: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p192(三阶段)(1)第一阶段: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30乃年代末)主要理论:刺激——反应机制、大众社会论(2)第二阶段:“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40年代起)主要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p199,使用与满足研究(第十章) 代表著作: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强化《人民的选择》选择性接触假说传播效果概括结晶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改变《个人影响》选择性接触机制传播流卡兹、拉扎斯菲尔德媒介本身特性三部曲四种中介因素讯息内容受众本身性质《创新与普及》信息流(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罗杰斯影响流(作为效果和影响产生和波及过程)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p198(3)第三阶段:宏观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p213 认知、态度、行动(三层次)概要和特点p214: 中长期综合宏观效果“环境再构成作业”作用机制:0/1效果知觉模式,0/1/2效果显著性模式,0/1/2…N效果优先顺序模式理论研究议题类型:韦弗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媒介不同:报纸——个人议题,电视——谈话议题受众属性:经验程度,信息接触量,人际传播频度,人口统计学属性7理论意义、问题:p217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关系)p219 概要:三个命题p220——三个因素p221——三个要点p221特点:舆论观——“我们的社会皮肤”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强大效果p221-222研究与评价:p223-224培养理论:李普曼(大众传播潜移默化效果)p224起源背景:美国暴力研究p225基本观点:共识p226-227外围研究:“文化指标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知沟理论:蒂奇诺(大众传播和信息社会阶层分化的关系)P229产生背景:60年代美国教育平等问题p230假说和反命题: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 P230-232应用和意义:卡茨曼的信息沟p2323、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p201(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201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203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接种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认知不和谐理论(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p208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个性与传播效果:个人的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六、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第十三章)1、国际传播 p236-2382、全球传播 p238-239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影响)p240-2424、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争论p242(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p242(2)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三个阶段p244-247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81981年WPFC组织在法国发表《塔罗瓦尔宣言》导致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1984年和1985年美国英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现在5、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p248-250——二次把关(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p250-25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p252-2569。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经典简洁版)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二、传播者1、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教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模式是指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 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 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 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 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5.反馈 (feedback)
受传播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是—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 程。
什么是模式?
P59 所谓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 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 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 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 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 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相互 作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 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 的作用。
1、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P62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 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 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一份人类高质量《传播学教程》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

⼀份⼈类⾼质量《传播学教程》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回顾⼲货第⼀弹::⼀份完整的《新闻学概论》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嘿哈!俺⼲货⽊⼩铎⼜回来啦! 开始前先来问⼤家⼀个问题:如果⽤⼀⾸歌来评价你和《传播学教程》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个像夏天,⼀个像秋天?我是不是你最爱的⼈?还是…最熟悉的陌⽣⼈?⾃上次的《新闻学概论》框架和推出之后,后台收到了太多私信,许多宝宝都对《新闻学概论》的⼲货篇好评满满还有许多宝宝盼着这个系列的姐妹篇咱⿇溜的开始吧~这次,铎带着⼤家的期盼,带着《传播学教程》⼲货⼜来啦!⼀、《传播学教程》框架郭庆光⽼师的这本《传播学教程》久经不衰,传播学的许多知识不⽐新闻学,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所以这本书基本没有改版过,这也是最让学⽣觉得安⼼的地⽅吧谈起传播学,你必须⽴即切换思维,——什么思维?请看图将《传播学教程》15个章节全部重新归类后,可以将繁杂的知识点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传播学基础知识⼤众传播的5W研究( 超重点)传播的特殊类型看完框架之后有没有变得清晰许多?是不是⽴马觉得整本书轻松了不少?⽊⼩铎还可以帮你更轻松,直接告诉你每⼀章节的重要考点,接着看吧~⼆、《传播学教程》重点复习清单注:本书复习重点按照框架图的逻辑顺序给⼤家排列啦!照着做笔记和背都⾏!传播学基础知识第⼀章 传播学对象和基本问题第⼀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研究对象(具体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定义,找⼀两个权威代表性的即可)第⼆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其中,双重偶然性是重点,传播隔阂+传播障碍(重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及启⽰(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可考名词解释和简答,但考察较深⼊的学校需要搭配其他教材进⾏补充学习哦~)第四章⼈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第⼀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公式、⾹农-韦弗模式、施拉姆⼤众传播模式、等各⾃特点,以及划分直线模式、循环模式等。
( 这部分名解和简答⼏率较⼤,如果记得图,把图画下来再配以⽂字更佳哦)2)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第⼆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掌握主要的⼏个系统:模式赖利,马莱兹克,各⾃特点和不⾜,以及了解循环模式特点循环模式和直线模式对⽐)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第⼀节:⼈内传播( 主我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基模、基于基模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布鲁默.⾃我互动理论,做到每个传播理论都熟练于⼼,注意区分主客我和⾃我互动理论)第⼆节:⼈际传播( 镜中我理论,⼈际传播动机、社会功能、与⾃我表达)⼈际传播⼈内传播这两个点建议梳理成框架,从定义到涉及的理论到其它的东西都纳⼊框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三、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1.定义传播学:一门“泛化”的科学交叉学(与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评价】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评价】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评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与物质统一体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引入,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比如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传播行为,动物的吠叫声就是一种信息)。
⑤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⑥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⑦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⑧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
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
一、传播定义2、郭氏
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
(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
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
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
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
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
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
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
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
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
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
二、传播者1、传播者
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
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
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
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
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
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
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
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
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
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
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
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
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
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
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
2)有限效果论:概述
│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
│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
│“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
│“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
│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
│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
│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3)适度效果论:概述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
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
④培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
4)强效果论:概述
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
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
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
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