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工程师都应懂的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合集下载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步骤1. 水准点和观测点的设置水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它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距沉降观测点20~100 m,观测方便,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为了相互校核并防止由于某个水准点的高程变动造成差错,一般至少埋设三个水准点。

水准点之间的高差应用DS1 级水准仪、铟瓦水准尺和尺垫,或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定,将水准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或进行往返观测,其闭合差不得超过0.5 mm(n 为测站数)。

水准点的高程自国家或城市水准点引测,或者通过假定得到。

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建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建筑沉降观测的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从基准点开始,组成闭合水准路线,按照二等水准观测精度施测,经平差计算后求出各观测点的相对高程,从而计算出沉降点的沉降量。

本项目自始至终都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可靠。

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正确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在民用建筑中,沿房屋四周每隔10~15 m 布置一点。

另外,在房屋转角及沉降缝两侧也应布设观测点。

观测点的埋设要求稳固,通常采用角钢、圆钢或铆钉作为观测点的标志。

2. 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一般在增加荷重前后,如浇灌基础、回填土、安装柱子和厂房屋架、砌筑砖墙、设备安装、设备运转等,都要进行沉降观测。

施工期间,高层建筑物每升高1~2 层或每增加一次载荷,如基础浇灌、安装柱子等,就要观测一次。

3. 仪器设备DSZ1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4.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需要布置水准点,以保证观测的精度和正确性。

为了相互校核水准点并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3个,组成水准网。

水准点应定期进行高程检测。

在布设水准点时,需要考虑其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应超过100m,且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避免受到振动的影响。

同时,离开公路、铁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避免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及松软土地带。

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m,以防止受到冻胀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施工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

如果条件不好,可在建筑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要求一般与三、四等水准点相同,但也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沉降观测在时间上的要求等决定。

对于急剧沉降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若建造水准点已来不及,可以在已有房屋或结构物上设置标志作为水准点,但这些房屋或结构物的沉降必须证明已经达到终止。

在山区建设中,建筑物附近常有基岩,可在岩石上凿一洞,用水泥砂浆直接将金属标志嵌固于岩层之中,但岩石必须稳固。

当场地为砂土或其他不利情况下,应建造深埋水准点或专用水准点。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高程应根据厂区永久水准基点引测,采用II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

往返测误差不得超过±1nmm(n为测站数),或±4L。

如果沉降观测水准点与永久水准基点的距离超过2000m,则不必引测绝对标高,而采取假设高程。

在观测点的布置方面,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沉降状况,布置在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如柱子、墙角等处。

观测点的数量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沉降变形的特点。

观测点的布置应均匀、合理,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观测点的不同型式及设置方法2.1 设备基础观测点设备基础观测点有多种不同的型式,其中包括弯钩式、燕尾式、U字式等。

弯钩式观测点是将长约100mm、直径20mm的铆钉一端弯成直角;燕尾式观测点是将长80~100mm、直径20mm的铆钉,在尾部中间劈开,做成夹角为30°左右的燕尾形;U字式观测点则是用直径20mm、长约220mm左右的钢筋弯成+U形,倒埋在混凝土之中。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学习情境六建筑物变形观测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学习情境六建筑物变形观测

白铁板
二、水平位移观测
常用方法有 测角前方交会 测角后方交会 极坐标法 导线法 视准线法 引张线法等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测角前方交会
基准点:A与B
观测量:角度a与β 求点P 的平面坐标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xp
xA
cot xB cot
cot cot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
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四、观测时间、方法、精度要求和成果
施工过程中,一般在增加较大荷重前后,如基础浇灌、回填土、安装 柱子和屋架、砌筑砖墙、安装吊车、设备运转等都要进行沉降观测。 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 挖方等均应观测,施工中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 进行观测。
岩层水准基点标石(单位:cm)
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单位:mm)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单位:cm)
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单位:cm)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浅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
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单位:cm)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水平控制网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GPS 监 测 网
基准点1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基准点2
GPS4 GPS3 GPS2 GPS1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学习情境六 建筑物变形观测
学习单元二 建筑物沉降观测

测绘工程之变形监测考试名词解释

测绘工程之变形监测考试名词解释

测绘工程之变形监测考试名词解释水平位移:指工程建筑物在水平面内的变形,表现形式为在不同时期平面坐标或距离的变化。

垂直位移:指工程建筑物及其基础在垂直方向的变形。

饶度:在建筑物的垂直面内各不同高程点相对于底点的水平位移称为..基准点:位置固定或变化较小的点观测点:变形体上有代表性的点工作点:介于观测点和几点之间的过渡点。

变形监测网:由变形观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按照一点的控制网形式组成的网。

变性分析:对野外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分析找出真正的变形信息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FIG:国际测量师联合会变形观测:频率:在某一段时间内观测的次数;周期:每观测一次所间隔的时间。

变形监测:定期对变形体的有关几何量进行量测,并从观测成果中整理、分析出变化规律的整个过程。

变性监测的目的:获得变形体产生变形的空间状态和事件特征,确定变形值得大小及稳定程度,同时解释变形原因。

变形观测的特点:重复观测精度要求高综合应用各种观测方法要求用严格的数据处理方法多学科的配合沉降观测中的三固定以及优点:固定测量员,固定仪器,固定施测路线提高沉降观测的精度(原因:在整个变形观测过程中把偶然误差加以系统化,使其在各时期观测的差值中自动消除)布设基准点的方法:1深埋:在垂直方向上将基准点设在变形体之外。

2.远设:在水平方向将基准点设在变形体之外。

要求;变形速度小,且观测点之间的距离较近基准线法测定的基本原理:以通过建筑物的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的轴线的竖直平面为基准面,在不同时期分别测定大致位于轴线的观测点相对于此基准面的偏离值,比较同一点在不同时期的偏离值即可求出观测点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水平位移。

形式:测小角法活动(站)牌法激光对准法引张线法深埋双金属标的原理及特点:原理:深埋金属标在施工埋设时先钻孔穿过地层或风化岩石,达到坚硬的新鲜岩石,用水泥砂浆固定套管,然后在套管内装置直径各位30mm的刚铝管,以钢管标点高程为基准,并借助铝管点高程提供温度改正资料特点:深埋两根具有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管,并由标志顶部的读数设备测定温度变化对标志所引起的两管长度变化的差*,由此差数即可计算出金属管本身长度的变化,以改正温度变化对标志高程的影响如何确定变形观测的必要精度?主要根据变形观测的目的,允许变形值得大小,变形的速度以及工程的性质来决定1.按照允许变形值来确观测精度例:设允许变形值为*容,则观测的必要精度M=*容/(10-20),某核电长边坡允许变形为*容=20mm,则可确定变形观测的必要精度为M=+-1mm2.按变形观测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观测精度:例特殊精密工程,高能粒子加速器,大型抛物面天线,平面位移测量中误差要求为正负0.1-0.5mm,则沉降观测的精度为正负0.05-0.2mm布设变形观测网的原则:网点的视野要开阔2.网点之间构成的图形要规矩,最好是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的角度在30-150度之间变形观测的意义?1.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建筑物在施工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变形,这种变形在一定限度内是允许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测定建筑物上所设沉降点的高程随时间变化的工作。

1、水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进行的。

为了保证水准点高程的正确性和便于相互检核,一般不得少于三个水准点。

埋设地点应保证有足够的稳定性,必须将水准点设置在受压、受震的范围以外。

冰冻地区水准点应埋设在冻土浓度线以下0.5m。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水准点和观测点不能相距太远,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构筑物上应埋设观测点。

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情况。

一般观测点是均匀设置的,但在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平面形状改变处、沉降缝的两侧、具有代表性的柱子基础上、地质条件变化处,应设置足够的观测点。

如9-45所示。

沉降观测点可用圆钢或鉚钉预埋在基础上,或用角钢埋在墙或柱子上,如9-44所示。

如在墙上凿取100~160毫米深的孔眼,插入圆钢后用1:2砂浆浇筑在建筑物上。

2、沉降观测周期、方法和精度要求(1)沉降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并根据沉降量的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

例如,一般待观测点埋设稳定后,即可进行第一次观测。

在建筑物增加荷重前后,地面荷重增加周围大量的开挖土方等情况,均应随时进行沉降观测。

工程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量稳定时,观测才可停止。

(2)沉降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定期进行水准测量,测量出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其沉降量。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采用D S3水准仪即可。

高层建筑物或大型建筑物、以及桥梁、大坝的沉降观测,通常采用D S1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施测。

观测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见9-5-1。

观测时,为提高精度,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间内进行;视线长应小于50m;前、后视距应相等;并且每次观测应采用固定的观测路线,使用固定的仪器和固定的观测人员进行沉降测量。

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

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

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
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概述如下:
①沉降监测:测量建筑物基础、主体结构及各层楼面的垂直沉降量;
②倾斜监测:测定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的水平位移、倾斜角度;
③裂缝监测:记录、测量建筑物表面及内部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变化;
④挠度监测:测量梁、柱、桥梁等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弯曲变形;
⑤位移监测:监测建筑物在风荷载、地震、施工等因素影响下的整体平移;
⑥应力应变监测:通过埋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变化;
⑦振动监测:记录建筑物在外界激励(如地铁、施工振动)下的振动响应;
⑧地下水位监测:关注建筑物周边地下水位变化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对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的分析

对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的分析

对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的分析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物将日益增多。

变形观测是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形沉降、水平位移、挠曲、倾斜及裂缝等进行的测量工作,本文阐述了变形观测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变形观测的精度和频率,以供大家交流。

关键词:变形观测沉降观测1、前言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在兴建和已建工程建筑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都能使建筑物产生变形,这种变形在一定限度之内,应认为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超出了规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工程建筑物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和交付使用期间,必须对建筑物的变形状态进行监测,即变形观测。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可分析和监视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当发现建筑物有异常时,可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同时也为今后建筑物的结构和地基基础的合理设计积累资料。

2、变形观测的内容产生建筑物变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建筑物基础的地质构造不均匀,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大气温度变化,土基的弹性变形,地下水位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变化,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动荷载(例如风力,震动等)的作用。

变形观测的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与地基情况而定,要求针对性强,重点明确,全面考虑,正确反映出建筑物变化情况,以达到监视建筑物安全运营,了解其变形规律为目的。

对于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其变形观测的重点及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建筑物的基础,主要观测的内容是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如果地基属于软土地带,基础采用的桩基础,则还需要确定其水平位移。

而对于建筑物的本身,主要是倾斜和裂缝观测。

总的来说变形观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建筑物的沉降、水平位移、挠曲、倾斜及裂缝,其中最基本的变形观测为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代写论文1、垂直度的监测:测定建筑物的倾斜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测定建筑物的倾斜,该方法多用于高层建筑。

(课件)-概述建筑物沉降观测倾斜和位移观测挠度和裂缝观测

(课件)-概述建筑物沉降观测倾斜和位移观测挠度和裂缝观测
第二页,共十二页。
二 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视变形观测的目的及变形值的大小而 异,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国内外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原则上,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建筑物的安全,精度 要求稍低,只要(zhǐyào)满足预警需要即可,在1971年的国际 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上,建议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 变形值的1/10~1/20;如果目的是为了研究孪形的规律,则 精度应尽可能高些,因为精度的高低会影响观测成果的可靠 性。当然,在确定精度时,还要考虑设备条件的可能,在设 备条件具备,且增加工作量不大的情况下,以尽可能高些为 宜
建筑物——在建筑物四角沿外墙间隔10~15米处布设,在柱 上每隔2~3根柱设一个点。
圆形构筑物——在基础轴线对称(duìchèn)部位设点,不少于四 个点。
不同建筑物分界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接壤处,烈缝、伸 缩缝处,不同高度建筑交接处,新旧建筑物交接处。
第四页,共十二页。
二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guāncè) 1.观测周期:
深基坑开挖时 浇筑地下室底扳后 建筑物主体施工 结构封顶后 竣工投入使用
观测周期
1~2天 出现暴雨,管涌应加密
3~4天
1~2层
3个月
3个月
直至沿体稳定
第五页,共十二页。
3、沉降观测(guāncè)的成果整理
• 采用专用记录手簿——逐步检查
• 每次观测当日(dàngrì)计算成果,分析成果。 • 及时上报沉降结果 • 绘制沉降曲线图
第九页,共十二页。
T8!&cFXo04O9%Mx00kQH%( Y*Na&gTdUbtR4c m5EysbRu8Ibxvfb-4lXvi#VZ%KYXF8paLl)K4bL( W7KJl5ac7qjZoKnNY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工程师都应懂的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起了什么作用?
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包括哪些内容?
建筑物沉降观测
建筑物倾斜观测
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位移观测
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1.水准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
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2)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
相互检核。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
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
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

3.沉降观测
(1)观测周期
1)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2)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

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3)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4)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2)观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3)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4)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1)固定观测人员
2)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
3)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
4)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4.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整理原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2)计算沉降量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
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
2)计算累积沉降量:
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

(3)绘制沉降曲线
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首先,以沉降量s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2)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首先,以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再根据每次观测时间和相应的荷载标出各点,将各点连接起来,即可绘制出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二、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用测量仪器来测定建筑物的基础和主体结构倾斜变化的工作,称为倾斜观测。

1.一般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
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再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即
式中 i——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
∆D——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m);
H——建筑物的高度(m);
α——倾斜角(°)。

倾斜测量主要是测定建筑物主体的偏移值ΔD。

偏移值ΔD的测定一般采用经纬仪投影法。

经纬仪投影法,观测方法如下:
(1)将经纬仪安置在固定测站上,该测站到建筑物的距离,为建筑物高度的 1.5倍以上。

瞄准建筑物X墙面上部的观测点M,用盘左、盘右分中投点法,定出下部的观测点N。


同样的方法,在与X墙面垂直的Y墙面上定出上观测点P和下观测点Q。

M、N和P、Q
即为所设观测标志。

(2)隔一段时间后,在原固定测站上,安置经纬仪,分别瞄准上观测点M和P,用盘左、盘右分中投点法,得到N′和Q′。

如果,N与N′、Q与Q′不重合,说明建筑物发生了倾斜。

(3)用尺子,量出在X、Y墙面的偏移值ΔA、ΔB,然后用矢量相加的方法,计算出该建
筑物的总偏移值ΔD,即:
根据总偏移值ΔD和建筑物的高度H即可计算出其倾斜度i。

2.圆形建(构)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
对圆形建(构)筑物的倾斜观测,是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定其顶部中心对底部中心的偏移值。

(1)在烟囱底部横放一根标尺,在标尺中垂线方向上,安置经纬仪,经纬仪到烟囱的距
离为烟囱高度的1.5倍。

(2)用望远镜将烟囱顶部边缘两点A、A′及底部边缘两点B、B′分别投到标尺上,得读数为y1、y1′及y2、y2′。

烟囱顶部中心O对底部中心O′在y方向上的偏移值Δy为:
(3)用同样的方法,可测得在x方向上,顶部中心O的偏移值Δx为:
(4)用矢量相加的方法,计算出顶部中心O对底部中心O′的总偏移值ΔD,即
根据总偏移值ΔD和圆形建(构)筑物的高度H即可计算出其倾斜度i。

另外,亦可采用激光铅垂仪或悬吊锤球的方法,直接测定建(构)筑物的倾斜量。

3.建筑物基础倾斜观测
建筑物的基础倾斜观测一般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定期测出基础两端点的沉降量差值Δh,在根据两点间的距离L,即可计算出基础的倾斜度:
对整体刚度较好的建筑物的倾斜观测,亦可采用基础沉降量差值,推算主体偏移值。

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建筑物基础两端点的沉降量差值Δh,在根据建筑物的宽度L和高度H,推算出该建筑物主体的偏移值ΔD,即
三、建筑物的裂缝观测
当建筑物出现裂缝之后,应及时进行裂缝观测,常用的裂缝观测方法有两种。

1.石膏板标志
用厚10mm,宽约50~80mm的石膏板(长度视裂缝大小而定),固定在裂缝的两侧。

当裂缝继续发展时,石膏板也随之开裂,从而观察裂缝继续发展的情况。

2.白铁皮标志
(1)用两块白铁皮,一片取150mm×150mm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缝的一侧。

(2)另一片为50mm×200mm的矩形,固定在裂缝的另一侧,使两块白铁皮的边缘相互平行,并使其中的一部分重叠。

(3)在两块白铁皮的表面,涂上红色油漆。

(4)如果裂缝继续发展,两块白铁皮将逐渐拉开,露出正方形上,原被覆盖没有油漆的部分,其宽度即为裂缝加大的宽度,可用尺子量出。

四、建筑物位移观测
根据平面控制点测定建筑物的平面位置随时间而移动的大小及方向,称为位移观测。

位移观测首先要在建筑物附近埋设测量控制点,再在建筑物上设置位移观测点。

位移观测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角度前方交会法
2.基准线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