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发展规划2008——2015
上海弄堂之田子坊

商业区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 作与交流,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
的创意产业集群。
04
田子坊的保护与开发
保护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得到保留
田子坊内的历史建筑得到 了较好的保护,保留了原 有的建筑风貌和结构。
居民参与保护
田子坊的居民积极参与保 护工作,传承和弘扬弄堂 文化,维护社区的和谐氛 围。
创意商品
在田子坊,你可以找到许多独特 的创意商品,如手工艺品、设计 品、艺术品等,这些商品都融入
了艺术家的创意和灵感。
文化活动
文化节庆
田子坊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 动,如艺术节、创意集市、音乐会等, 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
文化体验
文化交流
田子坊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 产业聚集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 艺术家和游客,这里成为了一个多元 文化交流的平台。
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03
田子坊作为上海市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
属感和自豪感。
谢谢观看
田子坊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田子 坊经历了城市改造和拆迁,许 多建筑被拆除。
1998年,当地政府开始对田子 坊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了部 分石库门建筑。
2005年,田子坊成为上海首批 创意产业园区之一,吸引了众 多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田子坊的文化意义
田子坊是上海历史文化的缩影, 反映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上海弄堂之田子坊
目录
• 田子坊的历史背景 • 田子坊的艺术特色 • 田子坊的商业现状 • 田子坊的保护与开发 • 田子坊对上海的影响
01
田子坊的历史背景
田子坊的起源
田子坊(参考)

田子坊成立时间: 1998年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1、背景规模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
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
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
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进驻泰康路田子坊,包括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劼音、著名摄影家尔冬强、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何芳;胡文瑛;张磊【摘要】保护性改造里弄,维护建筑历史和城市文脉是当前城市更新思潮的主流,但改造过程将面临土地制度的诸多约束。
本文以静安别墅、田子坊、建业里、179街坊、思南公馆等五个较具代表性的改造案例分析入手,结合产权变动与建筑改造解构与组合,提出里弄的保护改造四种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下土地产权处置差别化方式、路径和土地利益分配形式,为城市旧居住保护改造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Sensitively reconstructing neighborhoods to protect their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urban culture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s in urban renewal. However,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faces considerable restrictions caused by land policy. Based on ifve typical cases fromJing’an Vil a, Tianzifang, Jianyeli, 179 Neighborhoods, and Si’nan Mansions, this thesis presents four models of protective neighborhood reconstruction through changes to property rights, as well as building demolition and redesign. The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tiated approaches to dealing with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odes of beneift distribution under the four proposed models, and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dvi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old neighborhoods during reconstruction.【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土地经济;里弄住宅;改造模式;产权处置;案例剖析【作者】何芳;胡文瑛;张磊【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3里弄是指房屋毗连组合,总弄与支弄串通,有集中的弄口,沿街多设置店铺,有的间以绿化,生活居住环境较安静的城市型居住组织形式[1]。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上海市政府对田子坊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规划 引导,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发展创意产业
通过改造老旧建筑,发展创意产业,可以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竞争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经济繁荣
02
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
会福祉。
社会公正
03
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保障各方的权益,促进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
上海田子坊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保护
上海田子坊作为历史建筑 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 管理,保留了传统风貌和 特色。
持续创新与升级 拓展国际影响力
完善配套设施 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子坊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引入更多创意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其领先地位。
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田子坊的国际知名度,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创意人才。
增加公共空间、停车场、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和居民的 便利性和舒适度。
起源
上海田子坊最初是一个石库门弄 堂,建于20世纪初,是上海典型 的传统居住区。
早期发展
随着上海城市化的进程,田子坊 逐渐演变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 居住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 化人入住。
转型与改造
转型
20世纪90年代末,田子坊开始从传 统居住区向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吸引 了大量创意产业从业者入驻。
社区化运营
采用社区化运营模式,调动了社区居 民和创意人才的参与,增强了商业模 式的可持续性和活力。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的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及其他机构•【公布日期】2012.09.25•【字号】黄府规[2012]4号•【施行日期】2012.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治安管理正文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的通知(黄府规〔2012〕4号)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已经第22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12年9月25日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田子坊地区的综合管理,维护田子坊地区的管理秩序、市容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完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管理范围)本办法所称田子坊地区,是指东起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南起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的区域。
第三条(管理职责)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田子坊地区综合性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区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田子坊地区的管理工作。
田子坊地区的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和景观灯光设施维护等由田子坊地区管理办公室委托相关专业养护队伍实施。
第四条(治安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田子坊地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对扰乱社会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条(消防安全管理)田子坊地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田子坊地区各单位(含厂房区和居改非用房),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健全消防安全制度、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改变建筑物用途,应当符合防火安全要求。
田子坊地区禁止下列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一)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二)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三)占用防火间距,破坏防火防烟分区;(四)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五)其他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城市更新与中产阶级化浅析

关于城市更新的思考——以上海田子坊为例一、田子坊背景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区,泰康路上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
创意产业的集聚以及商业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更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产阶级化的现象,田子坊的人口结构、邻里网络、物质景观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图1 田子坊范围图片来源:卫星影像图二、田子坊开发情况1.价值取向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取向对城市的发展过程十分重要,在快速城镇化的中国,城市更新中的老旧街区基本被成片拆除,各级政府、开发商因为局部私利进行大规模物质更新。
在田子坊的更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效应,政府也对文化资本的保护性利用予以支持,慎重地选择理性的更新方式,减少大规模拆迁,最大程度避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坏,值得其他地段在城市更新中予以效仿。
2.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空间和场所,能够凝聚或浓缩某个特定地方的历史、文化、生产或生活方式,并能够带来新增价值[1]。
上海田子坊的石库门建筑以及传统的里弄空间作为文化载体,而且可产生新的价值,因此可以作为当地的文化资本。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资本应当进行充分挖掘,使城市更新获得效益。
3.发展历史田子坊的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少量创意产业人员入住,开始进行改造;随后吸引了商业投资,租金不断上涨,初期的田子坊开拓者开始退出;随着媒体报道以及资本的不断介入,租金持续走高,原住民和初期艺术家大量退出。
表1田子坊发展历史概要数据来源:邵静怡,孙斌栋. 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更新的互动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2013-01-0174.开发过程起初田子坊的更新为自发行为,2004年公布了《卢湾区新新里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规划,田子坊将发展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而先前的自发历程必须停止,如果按照规划进行,那么泰康路北侧原有的石库门里弄等将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田子坊与新天地案例的对比

建筑。
2
"细" ——田子坊第二个特点是
,表现为细致、细密和细微。
3
"精" ——田子坊第三个特点是
,表现为精致、精明、精辟。
田子坊的开放空间
块状开敞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从田子坊的文化特点说起
田子坊要对我们展示的文化特点:
—————————————————————————————————
“在怀古的外表下面,每座里弄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 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 气氛。”
家 上海钟塑配件厂
作
坊 上海人民针厂
式 里 上海新兴皮革厂
弄 工
上海纸杯厂
厂 上海华美无限厂
产业结构调整下,工厂遭到长期弃用,破旧不堪
里弄住宅改造与居民的里弄生活
居民的生活与商业活动相互混杂
田子坊的开发模式
“没有国家的资金投入,没有土地的开发,没有居民动迁房,却能使历史 的以保护和发展,使群众生活改善,城市形态更新,功能提升。”
与其他上海内城的历史街区相比,田子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街区,其发展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田子坊的发展源于艺术家这个特殊群体的进
入。
发起
知名人士的入驻 陈逸飞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浔阳遗韵》
黄永玉
王劼音画室
尔冬强艺术中心
纯粹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田子坊被改造前……
弄堂工厂改造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六
旧式里弄——居民自行出租 改变原有居住 性质
所有的房子还是属于居民自己的,他们经过协商后把 房子借给入驻企业,由企业按照自己的风格装修经营, 居民则拿着租金去附近的公寓租房,除去租房的房租 后还能有剩余,既提高了居住水平,还有收益。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一、改造背景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
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
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
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
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
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
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
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
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