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

合集下载

电影《钢琴家》的观后感

电影《钢琴家》的观后感

电影《钢琴家》的观后感电影《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传记片,于2002年上映。

该片以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真实故事为基础,通过其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家的坚韧不拔。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它深深打动,对音乐和人性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音乐表演,向观众传达了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

霍洛维茨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中的音乐场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魔幻的音乐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共鸣。

特别是在战争的恐怖和痛苦中,霍洛维茨通过音乐的力量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安慰。

这种音乐的魔力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

其次,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坚韧和执着,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和追求。

在二战期间,霍洛维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但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并将音乐作为抵抗暴力和恐惧的方式。

他的执着和勇气令人敬佩,他的音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道光芒。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家不仅仅是创造美的人,他们还有责任和使命去传递希望和正能量。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艺术家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用自己的作品影响和启发他人。

最后,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故事,呈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让人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电影中的霍洛维茨也经历了战争的苦难,但他通过音乐找到了希望和力量。

这让我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毁灭,同时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电影通过霍洛维茨的故事,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世界。

总的来说,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音乐和故事,向观众传递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家的精神。

它让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认识到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电影通过战争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世界。

艺术家观后感1500

艺术家观后感1500

艺术家观后感1500艺术家观后感我是一位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有着特别的情感和理解。

近期,我去参观了一场画展,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我想将我的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整个画展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类”,展览中的每一幅画作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当我踏入展览厅的瞬间,我感受到了一股宁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展览的第一幅画作是一幅山水画,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翠绿的山峦和清澈的溪流。

我不禁感叹自然的美丽和细致的构图。

在这幅画作中,艺术家通过表现自然景观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接下来,我看到了一幅城市建筑的油画。

这幅画作中充满了人类的活力和繁忙,高耸的摩天大楼和穿梭的车辆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快节奏的生活。

然而,画中的人物都带着匆忙的表情,仿佛在忙碌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然的关注。

这让我感到一丝的惋惜,也让我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展览的另一边,一幅抽象画作引起了我的注意。

画布上斑斓的色彩和千变万化的形状交相辉映,让我感到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幅画作没有直接呈现自然界的形象,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它给了我一种自由的感觉,让我意识到艺术家视角的独特性和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最后,展览最后的一幅画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是一幅雕塑作品,刻画了一只飞翔的鸟儿。

雕塑本身立体感强烈,细节栩栩如生。

我被它的美感所震撼,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令我十分佩服。

这幅雕塑作品让我想到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和自由。

通过这场画展的观看,我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一副画作都是艺术家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诠释,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有的艺术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有的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想象和情感,有的通过雕塑展现立体的艺术美感。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它们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观察和记录,更是艺术家与自然的对话和思考。

艺术作品的力量在于它们可以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艺术家》观后感《艺术家》是一部由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修执导的黑白无声电影,讲述了1927年好莱坞电影业的转型时期中一对导演和女星的爱情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等众多奖项。

《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艺术家》以无声电影的形式呈现,这种形式让观众更加集中在影片的表演和情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情感上。

导演巧妙运用无声电影的形式,通过银幕上的画面和音乐,把人物的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中,男主角在台阶上表现出的懊悔和决心,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

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加深了对电影的情感投入。

影片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音乐不仅是影片的辅助,更是情感的传达者。

配乐的变化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相辅相成,使整部电影更加深刻。

音乐与影像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双重享受,让人印象深刻。

该片不仅仅是一部传统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致敬。

通过男主角的经历,影片展现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和文艺化之间的冲突。

男主角在影片中坚持用无声电影的形式表演,而不愿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这种对传统的坚持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思考。

影片还让人产生对命运的深思。

在剧情中,男主角因为拒绝接受新的表演形式而一度沉沦,失去了事业和名誉。

当他真正明白转变并接受新的挑战时,命运又开始转变。

这种对于命运的探讨,让人意识到命运并非一成不变,只要不断变通和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影片《艺术家》在无声电影的形式上的突破,以及对艺术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让人印象深刻。

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修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创造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为电影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潮。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好莱坞爱情剧,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

电影名:《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这部电影啊,看完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怎么说呢,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胸口,喘不过气,却又忍不住反复回味。

它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如何在纳粹的魔爪下艰难求生的故事。

说起来,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很大。

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主演是艾德里安·布洛迪。

它属于战争片、剧情片,甚至带点传记的色彩。

剧情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音乐天才在乱世中颠沛流离,靠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求生的本能活下来的故事。

我就不剧透太多细节了,很残酷,也很震撼。

斯皮尔曼这个角色,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艺术家”的清高和不食人间烟火。

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他被迫一次次放弃尊严,放弃身份,甚至放弃人性,只为了活下去。

这种转变,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他就像一株被暴风雨摧残的芦苇,脆弱却又顽强。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觉得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对人性的拷问。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都被无限放大。

有些纳粹军官丧心病狂,视人命如草芥;也有一些德国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斯皮尔曼。

这两种极端的对比,更让人反思战争的本质。

再说说电影本身的制作吧。

画面灰暗压抑,完美地烘托了战争的氛围。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钢琴曲,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简直就是灵魂的呐喊。

剪辑也很有节奏感,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不会让人觉得拖沓或者跳跃。

这部电影也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节奏有点慢。

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对于一些习惯快节奏电影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闷。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震撼,感动,还有深深的无力感。

战争真的太可怕了,它可以摧毁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性扭曲变形。

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依然有希望的微光闪烁。

就像斯皮尔曼,他用音乐点亮了生命之火,也点亮了我们心中对和平的渴望。

《钢琴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希望、关于音乐的史诗。

如果你对历史、对人性、对艺术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1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他的一生,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一种淡淡的哀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我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变态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我对音乐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音乐,让音乐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对音乐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音乐,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音乐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我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艺术家们》读后感

《艺术家们》读后感

《艺术家们》读后感
《艺术家们》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以20世纪60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轴,讲述了国内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们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了解了艺术家们的生活状态和创作过程,更让我深入思考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都是充满激情和才华的艺术家。

他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历经坎坷,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的坚持和执着,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

除了对人物的刻画,小说中还融入了作者对于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体悟与思索。

作者用钢笔和画笔“两支笔”描绘出激荡动人的艺术人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这些描绘不仅让我更加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艺术作品。

此外,《艺术家们》还让我思考了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不同时期的艺术环境和艺术家们的命运,展现了艺术与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每个时代,艺术家们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同时,艺术也是时代的反映和记录,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艺术家们》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过程,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艺术作品。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时代。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艺术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观后感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经常参观画展和艺术展览,每一次的参观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观感和灵感。

这些观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感受,更是对艺术家的思考和感悟。

每一次观看都像是与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的力量和内涵。

我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展现,并与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

每一次观看艺术作品,我都能感受到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这种感受有时候会让我感动、震撼,有时候则会让我感到愉悦和欣赏。

在观看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在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有时候,我会站在一个作品前很久,就像被吸引住了一样。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仿佛成为了艺术家,与作品融为一体。

我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用心创作的过程、感受和思考,这样的体验非常珍贵。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代表了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特质。

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我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我常常会想象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状态和想法,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理念。

观看艺术作品也是一次启发和灵感的过程。

每一次的观看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创作的灵感。

有时候,我在作品中发现了一个细节或者一个构图的方式,这会让我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尝试和实践。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观看,更是一种启发和指引。

与艺术家的“对话”也是观看艺术作品的重要部分。

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背后隐藏着各种可能的解读和理解,每个观众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角度和经验来理解作品。

在参观过程中,我喜欢与其他观众交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看法,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观看艺术作品也是一次情感的释放和体验。

每一次参展都会让我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有时候,我会被作品中所展现的激情和感动所打动,有时候,则会被作品中的平静和宁静所感染。

艺术作品在情感上给了我很大的满足和愉悦,也给了我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艺术家的生涯观后感

艺术家的生涯观后感

艺术家的生涯观后感引言作为一位艺术家,我经历了许多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艺术技巧,更深入思考了艺术家的生涯观。

本文将探讨我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以及我对艺术家生涯的感悟。

艺术的心路历程热爱的初衷我对艺术的热爱源于我小时候对美的追求。

从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对艺术品、音乐和表演充满了兴趣。

我常常会用铅笔和纸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了热情。

探索与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尝试更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绘画、雕塑和摄影。

我在不同的领域中追求创新和探索,不断学习新的技巧和艺术风格。

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还丰富了我的艺术视野。

展示与反馈逐渐地,我开始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比赛。

这些机会让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艺术家进行交流和互动。

通过参与展览和与他人的反馈,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艺术家的生涯观追求创新与表达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相信艺术的核心在于创新和表达。

艺术是对思想和情感的独特解释,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对话。

因此,我始终致力于寻找新的艺术形式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以激发观众的共鸣。

成长与跨界艺术家的生涯观也包括不断成长和跨界。

通过学习和探索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我可以从中吸取新的灵感和技巧。

这使得我的艺术作品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深度。

反思与自我超越作为一位艺术家,我相信反思和自我超越是不可或缺的。

反思让我从过去的创作中学习,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自我超越,我可以挑战自己的局限性,并在艺术创作中进一步成长。

社会责任与影响力艺术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

艺术可以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并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位艺术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激发观众思考,并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通过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回顾和反思,我发现艺术家的生涯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追求创新的过程。

艺术家应该坚守初衷,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
电影《艺术家》对外宣称是一部黑白默片,但是看过这部影片之后笔者认为电影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默片,导演更多的
是借助默片这一电影形式和概念进行故事的表达,即“默片”的
工具意义重于形式意义。

首先,在默片时代“默片”就是电影呈现的唯一形式,当时
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声画的同步,在之后的时间里,随着技术的
进步默片逐渐被抛弃,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存在。

不管是在默片时代还是之后,无声电影里都不会出现与
影片场景设置或者人物动作同步的声音,这一点在《艺术家》里产生了颠覆。

在这部影片中除了音乐之外涉及两处声音的运用,一
处出现在影片第31分钟男主角的梦中,一处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处。

在男主角的梦里出现了来自周遭环境的声音,影片结尾处剧中人
物甚至可以开口说话,这些都是在真正意义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

这两处声音的运用使《艺术家》有别于默片时代因为技术问题所拍摄的影片,所以《艺术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无声电影,这种默片形式并不纯粹。

其次,导演通过影片中两处声音的运用让“默片”工具化。

第一处,在男主角的梦里身边的一切都是有声音的,有椅子倒地
的声音、有狗叫的声音、有电话铃声、有舞女的笑声,唯独男主
角是不会说话不会发声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是这个梦对于
观影者来说其实有着巨大的冲击力。

因为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
导演就刻意营造出一种默片的氛围,他在影片中设置播放默片的
场景以及影片所采用的默片形式都在向观影者传达一种信息:默
片是什么样子的,《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部默片。

但是,男主角梦中出现的声音却将导演之前刻意营造的默片氛围打破,瞬间让影
片变得滑稽可笑却又扣人心弦,让人不禁担心之后的剧情会向着
怎样的方向发展。

这是导演采用默片形式的直接结果,这种结果
让我们明白并非导演无法实现声画的同步,只是导演不想实现罢了,导演是要借助于默片的形式增强影片的表现力,达到他想要
的某种电影效果。

影片的最后,导演彻底放弃默片的电影形式,
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声音,男主角也可以说话,这更是对影
片之前部分的颠覆,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艺术家》中“默片”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影形式,导演要借助默片这种形式来表达些
什么。

既然“默片”成为了导演的一种表达工具,那么在《艺术家》中,导演通过这个工具都表达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向默片以及默片时代致敬。

《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斩获五项奥斯卡大奖,我想最成功之处是它采用的默片形式。

因为
这部影片的故事、叙述方式其实都缺乏新意,尤其是它讲述了一
个大明星由风光无限到落魄难堪再到重拾信心的故事,在这个过
程中男主角经历了打击、感受了背叛、最终收获爱情和事业,这
样大圆满的故事很俗。

但是这部影片大胆采用了默片的形式,这
种默片的形式与影片所要表现的男主角(一个默片表演艺术家)的定位相符合,与影片的时间设定(1927年到1932年的默片时代的没落期)相符合,加之影片的黑白风格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影片很怀旧,艺术气息很浓。

使这部影片在当前电影纷纷追求3D、IMAX等高科技、高感官的形势下别树一帜,表现了对传统的回归,对经典的致敬。

其次,就电影本身来说,默片是种隐喻,它暗指艺术家的生活,导演借助这个隐喻表现艺术家生活方式的荒谬,从而更好地
为影片主题服务。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著名的默片表演艺术家,在
默片辉煌的时期他备受推崇,他自信骄傲,他甚至有些狂妄有些
目中无人。

这样一个艺术家天真地以为自己的表演方式、默片就
是电影的永恒形式。

当有声电影横空出世时,沉浸在自己的价值
观里无法自拔的艺术家会表现出内心的恐惧,即噩梦的出现。


了表现这种恐惧,导演适时地抛弃默片形式,梦境中开始有声音
出现,这是对于影片一开始就营造的默片氛围的颠覆,更是对于
艺术家价值观的颠覆。

而在这个梦境之后,艺术家的生活再次陷
入到了“默片”模式,他的生活是“无声”的,他的表演依旧局
限在默片的框架里,观影者所看到的影片又回到了梦境出现之前
的状态——默片。

我们以噩梦为节点来分析,在噩梦出现之前,
导演就已经赋予“默片”以更加深刻的涵义——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导演用“默片”来隐喻艺术家的生活,因为无论是大荧幕
上还是生活中,艺术家的一切都是“无声”的,前者是客观上的,后者是导演有意为之,即导演用默片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正常生活。

导演似乎要告诉我们,对于艺术家而言,生活是艺术的延续
而非艺术是生活的延续。

噩梦之后,导演的这种隐喻更加明确,
关于这一点可以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在影片的42分钟处,
艺术家的妻子质问他说:“为什么你不愿意说话。

”这当然是妻
子对于艺术家在家庭生活中保持沉默的不满,另一方面暗指艺术
家不去接受新兴的有声电影,恪守默片的表演方式。

这样就把默
片这种电影形式与艺术家的生活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这种隐喻更
加清晰直接。

随着有声电影的走红,默片逐渐被人遗忘,与此同
时被遗忘的恐怕还有艺术家和他固执的价值观念。

第三是强化了观影者对于故事人物命运的感受,同时传达出
导演对于电影发展的一些思考。

在影片的最后,艺术家终于看清
了电影的发展形势,终于放下了所谓的自尊,放弃了对默片形式
的坚守,开始迎接有声电影的到来。

和艺术家的这种“放弃”与“迎接”相呼应的是影片导演再一次放弃了默片的电影形式,它
采用有声电影的方式去结束这个故事,这样的结尾方式很耐人寻味。

当艺术家最终放弃了默片而选择有声片后,他重新获得了认可,与此同时,影片回归正常的形式,观影者的感官感受也终于
恢复正常。

这使得有声片和无声片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这种对
比可以强化观影者对于艺术家所经历一切的感受,即观影者更深
刻地感受到艺术家在落魄时期的难堪、在重新找回自我时的喜悦。

同时只有在与有声片的对比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默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导演在结尾的处理方式传达出了他的一种态度,那就是默片作为一种电影形式终将会被有声电影所取代,将来还会被更丰富、更高科技的电影形式取代,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能体会到默片那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默片的这种艺术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科技的进步而逐渐消失,但是默片也不会因为它的种种魅力而在当今社会复活,它会存在于电影的历史中,会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是现在。

我想导演运用默片工具所传达出的这种情感以及理性的思考才是对于默片及其时代的真正敬意。

这和之前提到的向默片时代致敬不同,前者过于形式化、过于功利,多少有些标新立异的元素在里面,后者更加真诚,更能打动观影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导演对于默片工具的运用真的很巧妙。

比如说默片这种形式与影片的人物设置、时间设置配合的天衣无缝,如果影片讲述的故事与默片无关的话,这种默片形式将会显得生硬,甚至是不伦不类;又如剧中和结尾两处声音的出现时机十分巧妙,它打破了默片一以贯之的状态,让默片的工具化倾向更加明显,让默片这种形式与影片剧情的进展贴合得更加紧密;再如采用剧中剧的形式模糊了艺术家的表演与他的生活,赋予默片以隐喻意义,这种关联很巧妙;还如剧中字幕的插入——影片92分钟处那声巨响,导演充分利用字幕表现与声音表现的不同,营造出既紧张严肃又轻松幽默的影片效果。

凡此种种,都可以看
出导演对于“默片”这个工具运用的驾轻就熟。

综上,在电影《艺术家》中,默片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影形式,它更多的成为了导演进行电影表达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