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古典诗歌《李凭箜篌引》,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箜篌音乐的诗。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3.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李凭箜篌引》全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箜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解:讲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义,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

3. 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4. 实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李凭箜篌引》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李凭箜篌引》板书内容:背景与意义难点词汇解释意象与修辞手法诗歌风格欣赏背诵与练习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写出《李凭箜篌引》的诗句和意思。

答案:诗句:意思:李凭在中国弹奏箜篌,来自首都的消息传来。

2. 题目:请分析《李凭箜篌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答案:意象:诗中的意象包括箜篌的音乐、秋天的景色、飞翔的鸟儿等。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中,学生们对《李凭箜篌引》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诗文。

但在讲解诗歌风格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以此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了解李白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古代诗歌,通过讲述箜篌演奏者的故事,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和音乐家的高尚品质。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凭;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 了解古代箜篌乐器的基本知识。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 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培养音乐素养;3. 学会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魅力;2.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箜篌引简介介绍《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凭及箜篌乐器的基本知识。

2.2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3 音乐欣赏播放箜篌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培养音乐素养。

2.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和音乐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箜篌引的背景、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等知识。

3.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资料,营造有利于学生感悟和体验的教学氛围。

3.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箜篌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4.2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等方面的能力。

4.3 音乐素养评价学生在音乐欣赏、演奏等方面的表现。

4.4 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李凭箜篌引》原文及注释、译文等。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

(重点)2.提高鉴赏音乐描写类诗歌的能力。

(难点)【教法】任务驱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旧知回顾法、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谜面:李贺当向导,打一四字俗语。

让同学们联系诗人李贺来猜谜语。

(谜底:鬼才知道)本节课,就让鬼才李贺当向导,带领我们走进《李凭箜篌引》,感受乐师李凭弹奏的箜篌乐音的起伏多变及巨大感染力。

设计意图:1.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做好教学铺垫,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二、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

设计意图:给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

三、预习检测情况反馈、释疑将早读纳入教学,教师课前对收交的早读预习检测题进行批阅,课上反馈得分情况,表扬优秀,呈现问题,释疑答疑,解决早读遗留问题。

预设需要点拨的小题是第5小题: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参考答案:秋高气爽之时,乐师李凭在国都长安城中弹奏箜篌,诗人描写了箜篌乐音的起伏多变及巨大的感染力,赞叹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设计意图:预习的终点是课堂的起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并通过生答或师答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是课堂的起点。

四、深入学习学生先自主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相应小题。

自主思考无法完成的问题再展开小组讨论。

深入学习环节预设了有梯度的3道小题:1.除诗人外,诗中还有哪些听众?请在诗句中圈划出来。

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乐声的?参考答案:除诗人外,听众还有“凝云”“江娥”“素女”“紫皇”“女娲”“老鱼”“瘦蛟”“吴质”“寒兔”。

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了乐声的感染力。

2.请找出诗中正面描写乐声的诗句并赏析。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李凭箜篌引》电子教案

《李凭箜篌引》电子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课时)朱振成【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背景资料。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默写诗歌。

2.品味诗句,体会比喻运用的好处,探究本文侧面烘托的特点。

3.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评价任务】1、读诗歌,读准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2、解诗意,学生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品诗句,学习赏析诗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体会词语的魅力。

4、悟诗情,体会诗歌的情感。

5、比较探究,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有这么一位宫廷器乐家的演奏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甚至“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穿越千年,今天我们跟随诗人李贺一起来欣赏她的演奏。

二、作者简介、诗歌体裁1、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他的作品有浪漫主义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著称,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后人称其为“诗鬼”。

2、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3、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三、读诗歌1.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箜篌神妪瘦蛟露脚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

3、全体学生朗读。

四、解诗意说说诗歌大意,不懂的语句可参照课文注解,也可同位间互相探讨。

1、同位互相交流。

2、指生说诗歌大意。

3、反馈:你能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吗?张高秋颓不流中国逗秋雨露脚五、品诗句这首诗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箜篌”演奏的美妙音乐的?试着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解释和运用。

(2)诗歌意象的分析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李凭箜篌引》,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个重要的诗句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把握。

五、教学延伸1.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根据《李凭箜篌引》的主题和意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2. 文学鉴赏: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3. 演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演出,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李凭箜篌引》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相关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
课题:《李凭箜篌引》课型:新授
时间:2012年9月24日姓名:陈娟
单位:舜耕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李凭箜篌引
课前预习:
1、熟读全诗,理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诗歌。

”“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诗歌内容,体味和推敲描摹声音的特点。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字词障碍、熟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

进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会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学法指导】
自主情境感悟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对照比较品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ppt出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

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

怀才不遇,一生潦倒。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助读资料二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新授
一、字词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
()
二、读诗
1.教师范读
.2.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教师点拨节奏)
2.结合小注,理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

自由读
3.注意诗歌层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入情感读
个别读齐读
三、内容探究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内容思考:
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意象。

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提示:可从大自然的静物、动物、传说中的神人等考虑。


2.鉴赏与品味
从用词和文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品味。

例如: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剩下部分引导学生整理。

小结:李贺描写音乐的时候重在从音乐效果来展示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正是因为音乐无形,难于捕捉,李贺才剑走偏锋,这是智慧。

就像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草树写之。

”刘熙载说的就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当我们在写作时正面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转到侧面,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了!诗人重要是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写琴声,正面比喻写琴声,侧面渲染写感受。

3.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知识链接: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俞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回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四、比较探究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小结:正面描写直观,侧面描含蓄,鉴赏时耐咀嚼、耐回味。

写作时我们根据写作对象灵活选择,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写,无形的事物我们可以侧面描写,当然也可以学习白居易迎难而上的精神,选择正面描写。

目的是使我们的作文由直白变为蕴藉,有单一变为丰富,由呆板变为生动,使你笔下的景物更鲜活,人物更丰满,从而提高你的写作质量!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不像《琵琶行》那样好懂易读,学生读起来有些费劲,理解起来也有些难度,里面充满了神奇的、浪漫的想象,需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有些环节较费时。

但是学生的赏
析能力让我很吃惊,虽是一部分人赏的很好,但足以让我震惊,以后还要多加强学生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