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觉醒与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的人性

鲁迅先生的人性

鲁迅先生的人性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揭示深刻而犀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见解和他作品中对人性的描述。

一、人性的复杂性鲁迅先生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他认为人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存在。

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自己的疯狂来批判现实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阿Q这个自卑的小人物,揭示了人性中的懦弱和自欺欺人。

二、人性的善恶争斗鲁迅先生明确表示,人性中存在善恶的争斗。

他认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人往往被迫选择邪恶,善良和正义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比如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孔乙己这个悲剧性的角色,反映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压迫和漠视,以及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受伤。

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悲剧性矛盾。

三、人性的矛盾体鲁迅先生认为,人性是由矛盾组成的体。

在他的作品中,他展现了人性中各种矛盾的对立。

比如在《呐喊》中,他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揭示了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他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描写,呼吁人们要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革,使人性的矛盾能够得到解决和统一。

四、人性的解放与觉醒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描写,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负面的批判,他同时也寄予了对人性的解放和觉醒的期望。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对个人的觉醒,人们才能摆脱束缚,实现自身的价值。

比如在《药》中,他通过对医生小偷的描写,展示了个体在社会现实中的压抑和无助,同时也呼吁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现状,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

总结起来,鲁迅先生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争,他通过对人性的描述,让读者对自身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揭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长期的思考和学习。

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本质,以及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的重要性。

人性觉醒后的困境——沈从文《丈夫》的叙事学解读

人性觉醒后的困境——沈从文《丈夫》的叙事学解读
丈夫的觉醒是朦胧的几经周折的但是此时此刻他人性的尊严逐渐觉醒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向往有一个不受侮辱并拥有做丈夫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人格他坚决回乡的举动实际上是一种无言的愤怒和反抗是丈夫对丈夫的尊严人的尊严的觉醒和自觉维护是对正常人伦道德的回归
第l 0卷第 6 期
21年 1 00 2月
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年 ,1 5 9 7年 又重 校 ,为 其 短 篇 小 说 之 精 品 。 至
格 雷玛 斯将 语 义方 阵用 于 叙事 作 品 分析 ,在 他看 来 ,故 事 的发 展轨 迹 与语 义方 阵 的 运动 方 向
是相 对 应 的 。故 事 的发 展也 是从 某 一 特定 因素 向 其相 反或 矛盾 的方 向转 化 。 我 们 试 用 格 雷 玛 斯 的 语 义 方 阵 理 论 来 分 析
种 道德 倒退 、人 性 堕 落的 困境 就 不会根 本 改 变。
关 键词 : 《 天》 丈 ;叙 事 学 ;语 义 方 阵 中图分 类号 :10 . 274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7 — 12 2 1 )6 0 1— 3 6 10 4 (0 00 — 0 10
沈从文的 仗 夫》 作于 13 90年 ,改于 13 94
失 丈夫 的权力 和 尊 严 ,S代 表 何 被 剥 夺
格 雷玛斯 以语 言学为 模式 ,力求 先 找 出故 事 内部 基 本 的二元 对立 关 系 ,再 据 此推 演 出整 个 故 事 的模 式 。在 格 雷玛 斯 的体 系 中 ,语 义 方 阵是 产 生 一切 意义 的基 本细 胞 。格 雷玛 斯认 为 ,在 任 何 意 义 结 构 中 ,首 先 存 在 着 一 个 基 本 的语 义 轴 :

论《红高粱家族》女性形象的人性觉醒

论《红高粱家族》女性形象的人性觉醒

本科毕业论文(定稿)题目:论《红高粱家族》女性形象的人性觉醒系别班级:专业方向: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 2014 年 4 月 27 日内容摘要“我奶奶”-戴凤莲的“女汉子”的形象是莫言在《红高粱家族》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中最突出的一位。

从这些女性的行为中可以反映出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抗。

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女性道德人文观、佛洛依德理论、女性批判主义理论等理论进行分析,从女性的“对性爱的追求”“对家乡的热爱”“生命的渴望”三个方面来体现女性的人性觉醒。

同时这种女性的觉醒对社会的有如何的启迪也将进行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人性觉醒女性形象启迪Abstract"My grandma" - Dai Fenglian's "man" is the image of Mo Yan in "Red Sorghum" has created many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ost prominent one. From these women's behavior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criticism of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and resistance.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China ancient female moral humanism, Freud's theory, feminist criticism theory to analyze, from the female "the pursuit of sex" and "love of home" "life" to reflect the three aspects of women's awakening of human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awakening of women in society how will als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lightenmentKey words:The awakening of women The image of womenEnlightenment目录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性觉醒的资本逻辑探源——基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考

人性觉醒的资本逻辑探源——基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考

表达 。
召和驱动作用。从思想文化 的角度来分析 问题 , 文艺 复 兴 运 动 就 是 一 场 复 兴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的运 动 ,是先进的人们在封建专制和宗教奴役下重新
发现 人 、认识 人 、解 放人 的 运动 。其 核 心 内容 是


资本意格斯 曾指
态。这层沙幕是 由信仰 、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 的 ,透 过它 向外 看 ,世 界 和历 史都 罩上 了一层 奇
怪 的 色彩 。… …在意 大利 ,这层 纱 幕最 先 烟消 云
识反映和文化叙事 。社会经济生活的资本化演进 为人文理性提供事实逻辑的基础 ,人文理性 的复 兴对社会变 革和经济发 展在逻 辑事实方 面给 出
待 世界 的 可 能 ,重 新 确 定 了人 在 自然 界 的位 置 。 这 种对外 部世 界 的重新认 识 的确 为 人们 重新 发 现 自己提 供 了 自然 的 、环 境 的 、居 间 的 知识 条 件 。
用 于他们 的生 活 ,为 了享受 而愈 加 贪婪 ,贪 婪实 现 之后造 成更 为奢 侈 的享受 。这 一方 面 改变 了社
思想 流转 的 自然产 物 ,也不 是 人 们在 战 争 过程 搜
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的。 其实 ,这里 的封建 ” 制解体与城市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因 素问世的必然结果。同样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
世界和对 自身的双重新发现 ,也是得益于资本 主
义 经 济力量 的推 动 。 瑞 士学 者 布克 哈特 以其对 文艺 复 兴运 动 的研
导 ,更 是 社会 、经 济变 迁及 其 资本 逻 辑 运行 的意
究而著名于世 ,他是从人们对封建桎梏从现实到 精神的双重解脱 中来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人 的 自我觉醒 的 : “ 中世 纪 ,人类 意 识 的 两个 方 在 面—— 内心 自 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

文本的深度解读源于“人性的觉醒”——以学生“阅读小说”为例

文本的深度解读源于“人性的觉醒”——以学生“阅读小说”为例
的 人 性 “ 对 等 ”, 者 之 间 无 法 不 两
自 己 的 孩 子 吃 好 、 穿 好 。例 如 ,
表 面 看 来 ,在 家 长 和 教 师 的 进 行 正 常 的 情 感 交 流 , 自然 就 会 近 年 来 ,各 地 高 考 小 说 阅 读
误 “ 文 21 0 0年 我 做 班 主 任 , 发 现 这 样 “ 心 照 顾 ” “ 怀 ” , 生 似 “ 读 ” 曲 解 ” 本 了 。 就 悉 和 关 下 学 的家长 , 自己 下 岗 在 家 , 夫 做 小 乎 学 到 了 更 多 的 “ 识 ”, 得 了 丈 知 懂 区 保 安 ,但 孩 子 从 上 到 下 都 是 名 更 多 的 “ 理 ” “ 识 早 熟 ” 他 题 有 一 个 重 要 的 变 化 ,就 是 注 重 事 。 知 让 牌 。 庸 讳 言 , 在 的 学 生 基 本 上 们 知 道 的 事 情 比 一 般 同 龄 人 更 x 人 文 精 神 的 挖 掘 。 各 地 对 命 题 毋 现 - , J “ 万 千 宠爱 于一 身 ” 集 ,他 们 不 懂 多 , 们 熟 谙 做 题 的 套 路 和 技 巧 , 材 料 的选 取 ,大 都 比 较 注 意 其 内 他 得 同 自 己 以外 的 人 友 好 地 分 享 物 成 绩 来 得 比较 快 。 我 们 还 以 为 这 容 所 蕴 涵 的 教 育 意 义 。 : 美 社 如 赞 品 。 成 长 过 程 中 , 上 家 长 没 有 是 自己的教 学业 绩 ,常 常 因此而 会 的 真 善 美 , 发 家 庭 的人 情 乐 , 在 加 抒
“ 子 ” 长 的种种 看似 “ 诞 ” 疯 船 荒 的
光 。 时 的 父 亲 内心 是 复 杂 的 。 此 他 猜 想4 r儿 已 经 知 道 了 提 琴 的 真

人性与良知的觉醒

人性与良知的觉醒

人性与良知的觉醒人性和良知是人类内在的两个核心特质,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性是指人类固有的本性和天性,而良知则代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当人性与良知得到觉醒并合二为一的时候,我们便能够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同时也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人性是多样且复杂的,它包含了我们的情感、欲望和本能。

这些因素构成了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对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一个人的人性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具备良知,也不代表他或她会按照良知的准则来行动。

良知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它能够指引我们判断对错、善恶,并在面临抉择时引导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挑战,需要我们追求和平衡人性与良知的关系。

有时,人性的冲动会让我们违背良知,陷入道德的迷茫和混乱之中。

例如,当我们面对利益冲突时,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往往会战胜良知的声音,导致我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然而,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重新唤醒内心的良知时,我们才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良知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进行内省、反思和成长。

只有通过思考和自我审视,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来完善自我。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尊重也是觉醒良知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性和良知。

人性与良知的觉醒不仅对个体而言,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人性和良知,并将其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整个社会便会变得更加和谐、公正和进步。

人性与良知觉醒的个体将成为社会的表率和榜样,引领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同时,也只有在这种觉醒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共同面对全球挑战,共同谋求人类的发展和幸福。

总之,人性与良知的觉醒是一个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人性,并以良知为指导去实践,我们才能够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同时也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觉醒者的悲剧——浅谈《风雪夜归人》中人性的觉醒和抗争

觉醒者的悲剧——浅谈《风雪夜归人》中人性的觉醒和抗争

26郭 益:觉醒者的悲剧觉醒者的悲剧——浅谈《风雪夜归人》中人性的觉醒和抗争郭 益(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北京 100081)作者简介:郭 益,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讲师。

【摘 要】吴祖光先生笔下的才子佳人,深情款款,爱意浓浓,奈何时代捉弄,命运多舛……舞台繁华热闹,人生沧桑悲凉,春风得意万丈光芒与失魂落魄冻死街头构成“戏剧人生”的悲歌,爱情和戏梦最终不过是表面的浮华,而一语点醒后的抗争和觉悟才是主题与风骨。

【关键词】人性;觉醒;抗争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26-01《风雪夜归人》是戏剧大师吴祖光先生创作的极富现实主义题材的佳作,作品打破传统思维,不拘泥于戏曲艺人与青楼女子之间的小情小爱,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点醒人们麻木的心灵和受人欺压而不鸣的生存状态,控诉那个压榨人、玩弄人的黑暗社会,并提出人为什么要活着、如何活出自我等主题,呼唤对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剧中的主人公一个是受万千民众追捧的当红名伶魏莲生;另一个是受官宦权贵娇宠的小妾玉春,相似的出身但俩人对人生的态度迥异,魏莲生此时已大红大紫,春风得意,凭着自己出众的艺术天赋吸引了众多捧角者,其中也不乏达官显贵名流之辈,起先他也满足于别人把他捧出来的“尊贵”身份,但他并不高傲,依然秉持着寒门子弟谦逊、朴素的本质,面对焦急万分求他帮忙的小百姓马大婶,他热心帮助并慷慨解囊,对恬不知耻的王新贵,莲生也尽力帮助找事由,丝毫没有现今大明星不可一世的傲气。

而玉春却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苏泓基对她疼爱有加,但免不了被人摆布沦为玩偶,即便锦衣玉食,也难比心灵上的自由,她想摆脱目前的生活,并提出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深刻的人生思考。

一次偶然的相遇,俩人产生浓浓爱意,而被玉春一语点醒后的魏莲生此时真正开始思考人生和命运,并逐渐觉醒,随后俩人产生私奔的念头,在他俩相约出逃之时被人发现,并被活生生拆散了二十年。

从沈从文《丈夫》中看人性的斗争与觉醒

从沈从文《丈夫》中看人性的斗争与觉醒

们男 耕 女织 ,父 承 子业 ,一 代 又一 代传 承至 今 。而 当这 自给 自足 的农 村经 济模 式 被新 兴 的 资本主 义 打垮 ,人 们 在社 会 巨大压 力 的
挤压 下 ,人性 也 遭受 践踏 。 “ 似 乎 只要 变化 不太 过 突然 ,积 以时
用客 观 平淡 的 描 写叙述 了一场 看 似波 澜 不惊 却让 读 者 内心 汹涌 澎 日,人们 就 会敷 衍 成 习, 再不 能忍 受 的变 化与 损害 也会 成 为约 定
主人 ,在 外 打拼 ,养 家 糊 口的顶 梁柱 。但 本 文 中的 “ 丈 夫 ” ,将 哀 ’ 。”这种 悲 哀压 抑 在长 期被 各 种权 利控 制 的 ,处于 底 层阶 级 自己 的妻子 送 到城 市 里 “ 做生 意 ” ,然而 这 种道 德 沦丧 之 事在 人 的农 民的 内心 深处 。 们看 来 : “ 在 名分 上 ,那 名称 与 别 的工作 同样 ,既 不 与道 德相 冲 在沈 从文 的作 品 中,一 直有 一 种 “ 城 里人 ”和 “ 乡里 人 ”的 突 ,也 并不 违 反健康 。 ”在他 们 的价 值观 里 ,这 是 很平 常之 事 : 概念 。他 从 区域 文化 的角度 窥探 和 再现 “ 乡下 人 ”的真 实 灵魂 ,
关 键 词 :人 性 ;觉 醒 ;斗 争
悲哀 。他 们 “ 面 朝黄 土 背朝 天 ” ,只求 人 丁兴 旺 ,土地 丰 收 ;他
《 丈 夫 》这 篇 短片 小 说 ,很大 程 度上 并 没有 获得 很 多关 注 。 但 《 丈夫 》 却 以短 小 的篇 幅 ,结 合其 独特 的 “ 现 实主 义 ”手 法 ,
篇短 片 小说 ,很 大程度 上并没有获得很 多关注。但 《 丈夫 》却以短 小 值观 。 因为除 此方 法 ,他 们 无能 为力 。 的篇 幅 ,结合其独特 的 “ 现 实主 义”手 法,用客观平淡的描写叙述 了 作者 客观 地 描述 了这 种 困境 : “ 地 方 实在太 穷 了 ,一 点点 收 场看似波澜不惊却让读者 内心 汹涌渤湃的故事。作者如 实地客观地 成照 例要 被上 面 的人 拿 去一 大 半 ,手足 贴地 的 乡下 人 ,任你 如 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学期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论人性觉醒与《诗经》的关系
【摘要】诗歌,本质就是人们情感抒发和展现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从古至今,没有一种方式能像诗歌一样直接彻底的抒发情感,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像诗歌一样深深地植根于大众的生活之中。

《诗经》就是我国先秦时期对人们情感抒发的一次集中和整理。

正是因为诗歌抒情的直接性和普遍性,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到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以及情感抒发时有意无意映射出的时代印记,即我们通过《诗经》可以看到其所记述那个时期的人性*,《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反映的正是先民人性的觉醒,但究其根本,也正是人性的觉醒造就了《诗经》。

【关键词】诗经人性觉醒情感表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经过孔子的辑录、删定,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佩以舞曲的歌词。

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触景生情,感身叹世,有的是对爱情的歌颂有的是对故乡的怀恋……这些情感的抒发,都表现了先民人性的回归和觉醒,人们的自我意识苏醒,独立意识开始建立,自此以后,先民的智慧就像地上的泉眼开始喷薄、流淌。

下面就选择几篇《诗经》中的作品,去感受先民最初的人性觉醒。

静女○1
《诗经》
静女○2其姝○3,俟○4我于城隅○5。

爱○6而不见,搔首○7踟蹰○8。

静女其娈○9,贻○10我彤管○11。

彤管有炜○12,说怿○13女○14美。

自牧○15归○16荑○17,洵○18美且异○19。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0.
【注释】○1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2[静女]淑女。

静,为幽静、文静、娴静的意思。

○3[姝(shū)]美好,美丽。

○4[俟(sì)]等待。

○5[城隅]城角,即城边僻静的角落。

○6[爱]同“薆”,隐蔽、隐藏。

○7[搔首[抓脑袋,挠头皮,形容诗中男子由于心急而猪耳挠腮的样子。

○8[踟蹰]形容诗中男子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的样子。

○9[娈(luán)]与姝同义,用以形容诗中静女之美。

○10[贻[赠送。

○11[彤(tóng)管]红管。

“彤管”究系何物,说法分歧。

当以茅管、乐管二说近似,即民间用“荑”制作的红色土乐器。

彤,红。

○12[炜(wěi)]指彤管光彩鲜明。

○13[说怿(yuèyì)]喜悦。

说,通“悦”。

○14[女]同“汝”,这里指彤管。

○15[牧]牧场,郊外野地。

○16[归(kuì)]同”馈”赠送.荑(tí)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白茅。

用白茅根制成彤管,如后世所说的芦管、柳哨、木叶之类。

男女青年可用它作信物,更可用它吹奏表达爱情。

○18[洵(xún)]确实,的确。

○19[异]奇异。

○20[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荑做的彤管本身美,而是因为美人所赠,所以才感到它美。

匪,同“非”,不是。

女,汝,指用荑制成的彤管。

美人,指静女。

*【人性】rénxìng□名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rénxìng□名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这首诗距我们有2500多年的距离,现代的人们读起来未免艰涩,其中滋味未免难以尽尝,让我们看看余冠英*先生翻译的《静女》吧。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枝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样读来,诗歌的韵味就展露无疑了。

这种淳朴真诚的表白,成为《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

《诗经》时代毕竟自上而下、自宗周及四国地开始推行宗法礼教文化,这首《邶风·静女》也更多具有了超越古朴原始风俗的复杂内容和情感。

换句话说,就是先民人性的觉醒。

像这样意义非凡的诗篇还有好多,例如《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现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如《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表现追求的惆怅;此外,《郑风·东门之墠》的主人公因渴望近邻男子而未得,遂有室近人远之感:“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王风·大车》的主人公因一段两情难成眷属的交往而相约于黄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郑风·将仲子》表现的是一场不被家人四邻理解和接受的苦恋:“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鄘风·柏舟》让人看到的则是一次为爱的自主而被迫发出的誓言:“之死矢靡它”。

这些不都是先民人性觉醒的最好证明吗?总之,《诗经》已经进入了全面讴歌现实人生的时代,它以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歌唱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丰富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生。

《诗经》的诞生,与周朝的礼乐制密不可分。

公元前11世纪,周人取商人建立周朝,为了强化奴隶制,维护家天下的统治机制而确立了宗法制,礼乐制正是为了这种政治需求而诞生的。

据《礼记·明堂位》记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大兴礼乐成为周朝建立后治理天下的重要举措。

“礼”,即为配合宗法等级秩序而制定的种种区别社会不同等级的具体规范,包括祭礼、各种典礼和日常行为规范;“乐”,则是配合各种典礼仪式而奏唱上演的歌乐舞蹈。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曲目正是礼乐文化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人还有献诗之制,即“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这些献诗往往直接被乐工谱曲成歌;还广开采歌之路,国风中的大量民间歌唱,就是通过这种途径汇集到乐官之手的。

在礼乐制度的影响下,在上层贵族社交场合,逐渐的形成了吟《诗》、赋《诗》以明志达意的风气。

既然如此,诗歌的创作就带有明显的主动性,这种明显的主动性其本质就是人性的觉醒,独立的人格开始建立,自我意识苏醒,从单纯的情感抒发中探究出一种最能抒发情感的节奏和普遍方式,情感本身是共通的,再加上人为的审美追求,最终总结创造出“赋”、“比”、“兴”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

,因物起兴三者共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作者情感的表达淋漓尽致,回味悠长。

《小雅·采薇》是一首情感丰富、思绪万千的戍边诗,诗作在表达保家卫国的积极态度的同时,又吟唱着久戍无归、“我行不来”的悲伤,两种心情的交织、汇合,末章便出现了两种景致的对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当年出征,虽不无依依惜别之意,春光明媚,却折射出心境的开朗;如今归来,本是梦寐以求的一天,但阴沉泥泞的背景,则写出了主人公饱经沧桑后内心的悲凉。

环境的衬托,的确有力的传达出诗人前后不同的复杂心绪,以至被后人视为《诗经》中的最佳之句。

(参见世说新语·文学)
*[余冠英](1906~1995)江苏扬州人,中国古典文学家。

另外,由于《诗经》配乐演唱的音乐性质,《诗经》的语言形式和韵律也就表现出鲜明的回旋感和节奏感的音乐特性。

诗中篇章大都整齐划一,以四言为主,诗句排列有序,章与章之间则讲究平衡匀称;诗中篇章大都押韵,而且押韵的形式变化多样,具体有隔句用韵、偶句用韵、句句用韵、诗中换韵、随韵、交韵、抱韵等诸多讲究,却是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

如《王风·黍离》第一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里前四句一组,后四句一组,都是“交韵”的形式。

这都是人为追求的结果,在这种追求中表达情感、认识自我、思索现实人生。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情感、思想在这里释放、郁积。

透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到先民时期的人性觉醒,即人们自我意识的苏醒、对现实生活、人生的追问和解答;正是这最初的人性觉醒,又造就了不朽的诗篇——《诗经》。

【参考书目】
袁世硕张可礼著中国文学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丁凡杨九俊古代诗歌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子展著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袁梅译注诗经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