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圣化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
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 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
第3讲孔子(前551-前479)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弟子多达三 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 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颜回是孔子最 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鲁哀公十 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 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孔子深受打击。鲁哀公 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 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 • 周游列国1VideoJoiner150407143110.mp4 周游列国2VideoJoiner150407143531.mp4
•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 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 鲁国来到了卫国。有人在卫 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 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 视孔子的行动。
• 南子VideoJoiner150407144302.mp4
公元前492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 国,陈国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 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 免于一死。孔子过郑时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 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最终于公元 前484年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仁者爱人VideoJoiner150414003858.mp4
以礼治国,首先要“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论语·子路》) 这一主张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论语·颜渊》)。 在君臣关系上,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至于父子、兄弟、朋友、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 语·颜渊》)
简述中华文化“圣”内涵的演变

简述中华文化“圣”内涵的演变中国人于圣,无疑是骨子崇拜的,无论是政统的皇帝“圣上”还是道德教化的“圣人”,基本是遇圣则拜,打心里跪服。
但是,人一跪,屁股高了,头脑却低了,眼睛也朝下,圣们的面目是无从知道的,万般相信圣们会为自己立命的,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我不得不佩服古印度智者释迦摩尼的言说:命由己造,福自我求。
把自己的命运糊糊涂涂交给别人,真是愚笨到底了。
我一听圣,无不联想起两个人,一是皇帝“圣上”,另一个就是圣人孔子,接着联想到礼教,鲁迅说礼教食人,血腥弥漫。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便毫不怀疑认定礼仪之邦就是食人族的国度,我们是食人族的后代。
这么一想,心里自然怀了恐惧与愧疚,恐惧是担心被充当别的食人者的食料,愧疚是因为自己的祖宗曾经食过别人。
为了减轻自己这种苦恼的情绪,于是便埋头于食人国的古籍里寻找,终于全身轻松起来,知道了食人国的来龙去脉是那些儒者的创造。
西周古籍里,圣人就是聪明人。
那时圣人太多了,很多人连自己处理好一件事情,高兴了,奖励一下自己,便将自己当圣人:我真聪明。
《诗经》大雅: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维彼愚人,覆狂以喜。
与愚笨人相对的是聪明人(圣人)。
又,《洪范》思曰睿,睿作圣。
能思考的当然是聪明人了。
所以,有知识有能力能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圣人。
到了东周,至少到孔子当时,圣人是理想中最高人格的人。
这时代,“以德配天”是主流价值观,圣人的意思变得更高度了,赋予德,而且高于君子,是理想中最高人格的人。
既然最高,在不同人群里圣人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墨家门徒将本门最高领导“巨子”称为圣人,而孔门也将孔子称圣人,而孔子把尧舜汤姬昌当圣人。
可见,这时的圣人大家各执自己的标准。
到了战国时,从古籍一些篇章里,圣人的意思又变了:“未卜先知是谓圣”这与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大相径庭了。
周文王姬昌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但他又要演易来占卜凶吉,这标准一变,姬昌就成凡夫了。
西汉时,圣人被明目张胆地神化。
到了汉代,托名子思(孔伋)作,载于《汉志诸子略》,实为汉儒私货的《中庸》里,圣人变得玄而又玄,不可捉摸,只能靠想象了。
龙生虎养鹰打扇--关于孔子的传说

龙生虎养鹰打扇--关于孔子的传说展开全文关于孔子的传说关于孔子诞生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个传说见《孔氏祖庭广记》、《阙里谱序》、《孔庭摘要》等许多文献。
传说的大致意思是说,叔梁纥与颜徵在成婚后,盼子心切,经常去附近的尼山上祈祷。
夫妻俩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上苍。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农历八月二十七这一天,夫妻俩又一次去尼山上祈祷,下山时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
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为“坤灵洞”,也称“夫子洞”(见上图),并陆续在山上建起庙宇,进行祭祀和纪念。
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缮,“夫子洞”和尼山孔庙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天下第一家》作者李鹏程、王厚香认为,《史记》等文献所说孔子降生后头顶如反盂,中间低,四周高,这同样是为了圣化孔子而编造的一个美丽的神话。
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孔子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等,看上去像个怪物,叔梁纥夫妇就把孔子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孔子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1)在鲁襄公21年,孔子出生在现今山东省的曲阜县。
(2)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
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
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3)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4)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
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
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5)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
自古以来读书人读到“丘”字都读成“某”,写成“丘”,以示尊敬。
圣人之像——从馆藏文物看孔子形象变迁

【鉴·赏】044Vol.108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所创立的以“仁”“礼”文化为根基的儒家文化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核心,并远播海外,在世界文明的光谱中璀璨夺目。
孔子的形象亦随着儒学的沉浮而内化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成为中国文化立足世界的一张名片。
孔子,读其书闻其言而想见其人。
子曰:“形状,末也。
”孔子何貌?我们只能从《左传》《国语》《史记》等文献中找到一些零星而笼统的痕迹。
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的《论语》,以“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十个字概括孔子的风神气质。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自秦汉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后,人们借助于各种造型艺术形象的载体,不断地塑造孔子的形象,或图之于壁,或刻之于石,或镂之于木,或画之于纸帛,将孔子形象、事迹及思想广泛传播。
孔子的形象基本被定格为高大、慈祥、谦逊,以衬托其“温良恭俭让”的精神气质,而这也是现代所见的孔子像的源头。
宋元以后,孔子形象被帝化和神化,服饰由公侯制进到帝王制,头戴十二冕旒,身着十二章服。
野史和民间传说则塑造出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头圩顶、耳重肩、手过膝以及身材不匀称等“七陋说”和“四十九表说”①,孔子相貌的呈现渐次夸张与变异。
纵观历代孔子像,唐代以前主要是壁画、石刻画像,宋代以降,卷轴画、石刻画渐多。
随着儒学地位和作用的凸显,理学知识和思想越来越世俗化,明代以后孔子像更为普遍,且随着时代发展,纸张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书籍中的孔子像插图,以反映孔子生平的《孔子圣迹图》为题材的连环画成为刊印的重要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细读《论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
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要在“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要在“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
也即是说,孔子的“仁礼合一”之“道”本身彰显着一种“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
“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也正是孔子儒学之精神所在。
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人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其创立儒学源于补礼、纠礼的致思路向。
周文疲敝,礼乐不兴,孔子欲兴亡继绝,接替斯文,就必要对“礼”有一番因时制宜、损益革新的处理。
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
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为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
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两者和谐互动、感通为一。
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此其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此其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孔子是春秋大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那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一是由于他的思想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他提出的“仁”、“德”和“礼”,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这样的思想自然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二是后代儒家学者在发扬儒学中提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三是历史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
元武宗年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颜回被尊为复圣,子思被尊为述圣。
孔子,固然是古代的很多思想家之一,另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如老子等,并非是他的学说特别伟大,只是由于自汉代开始,独尊儒术,才把孔子抬到了圣人的地位,那是因为孔子的一套最适合于统治阶级。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一套可以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法宝。
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有用的东西,如“有教无类”等。
但归根结底,孔子只是封建时代的“圣人”而已。
称孔子、孟子为“圣人”,其实就是愚弄百姓,把他们抬到神的地位,让人民顶礼膜拜。
如果他们是圣人,那么老百姓就是“愚民”。
所以,把孔子称为“圣人”,正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套愚民的鬼把戏。
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高举“砸烂孔家店”的旗帜,把孔子从神坛上打下来。
正如鲁迅所说:那上面写的全是“吃人”两字。
没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进入信息时代了,还有人把孔子称为“圣人”,圣人说的话一定是正确的吧?其实那些人并不一定读过孔子的书,只是为了发展旅游,那也不必把孔子说成“圣人”,只说孔夫子就行了。
曲阜只是孔子的旧居,是历史的陈迹而已。
对于孔子的理论,可以分析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
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圣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听到这耳熟能详的句子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孔子。
虽然我们很多人都尊称他为孔圣人,但是,什么是圣人呢?我们为什么会称他为圣人,我们又是怎么把他奉为圣人的呢?今天我们组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有关孔子圣化这方面的一些观点。
所谓圣化,在文化意义上,指共同文化的认同,即统一的价值判断。
春秋战国时期,虽说百家争鸣,文化繁荣,但他们的争论是建立在共同文化认同的意志上。
从政治意义上说,争夺的却是“定于一尊”的话语权,形成了“圣化”文化运动,由此运动而实现了整个社会“圣化观念”。
“圣化”具有历史含义,既指思想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段历史时期。
就文化政治整合(王圣合一)来说,“绝地天通”标志着神王合一的政治权力的建立。
“圣化”起于周公革命,直至汉代定儒家为一尊的孔子地位的确定。
这是狭义的“圣化”的历史时期,而其广义历史时期是作为政治文化的概念,它的触角向前可伸向三代,向后延续到民国初。
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分期,既反映文化的断裂性,也呈现文化的连续性。
由上述的文化分期,可以看出“圣化”的政治文化,基本上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
所以“圣化”自然具有中国文化的质的规定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理解上帝,就无法理解西方基督教和科学之间内在联系,更无法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思
想;而不理解“圣化”,就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政治制度,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儒学。
“圣化”概念不是思想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政治文化的范畴。
“圣化”比礼与仁等观念能更为深入地把握中国文化的质,能更为清晰地展示中国文化之趋势。
“圣化”并非儒家的专利,它是先秦诸子的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
对于古人为什么选择把孔子圣化,我们认为有其自身的原因以及一些外部原因。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初始人。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作为大教育家,他广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即使是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孔子及其思想、言论也并不陌生。
除此之外,外界的因素也相当重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身十分贤能,把他圣化当然也是儒家自己的欲望: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得三教九流都纷纷出书议辩,以证明自己学说的价值,使自己的学派能越居于众多学派之手,因而孔子的亲传弟子以及后背辈弟子,为了扩大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他们不遗余力地圣化孔子;在封建社会,由于帝王在政治上统治的需要,也选择了对他们有利的孔子:自从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爆发,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因此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去寻解决问题之道,由于立场和出生的不同,因而三教九流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后代儒家学者在发扬儒学中提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刚好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孔子成为平民圣人,全是后世统治者的原因。
圣人不依靠君主的威力,圣人就不能那么尊崇,君主不利用圣人的学说,君位也就不能那么稳固;另外,历史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民众在自身内心也需要有一个除了神之外的贤才作为精神寄托。
既然选择好了对象,那么接下来就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把他圣化以达到目的。
孔子圣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阶段,二是推圣阶段。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在基础阶段的开初,孔子自己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自己做了不少宣传。
接着他的弟子及后世更是不留余力地为他宣传,把他圣化。
我们上课时也了解到了他的弟子们甚至举办了一次吹捧孔子的比赛。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
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到了推圣阶段,最主要也是最有权威的圣化就是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许多帝王对他的肯定。
首先,至汉朝的一统天下,至汉武帝时,由于需要天下百姓统一思想,更容易被帝王奴役,而儒家的董仲舒又适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儒家的愚忠,仁义,忠恕之道,三纲五常,更符合汉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目的,因此汉武帝及至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其次,很多的帝王都对孔子加了封号: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为尼父;西汉孝平皇帝元始元年追谥褒成宣尼公;东汉孝和皇帝永元四年改封褒成侯;北元魏孝文太和元年改谥文宣尼父;北齐高皇帝封为素王;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封邹国公;隋文帝赠先师尼父;唐高祖武德七年诏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贞观二年封为先圣,十一年尊曰宣父;唐文宗永徽中改为先师,寻复追为先圣;唐高宗乾封元年追封太师;唐中宗嗣圣七年封隆道公;唐则天显皇后天授元年嘉封隆道太师;唐玄宗明皇开元二十七年谥为文宣王;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封至圣文宣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谥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谥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太祖洪武元年封宣圣文宣王;明嘉靖八年改封至圣先师孔子;清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诏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除此之外,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把孔子成功地塑造成圣人有什么作用呢?第一,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偶像效应。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帝王统治,也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统治者们利用尊孔达到了他们统治人民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的目的;另外,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地在进步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着整个社会在变化。
第三,孔子本人及其所立儒家对我们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我们华夏名族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对于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思想也是很有利的。
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圣人”,也是许多外国人眼中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