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 的。 ②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 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巩 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法家 (1)战国:韩非子。 ①主张:主张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法引领]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 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 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5.诸子百家中德治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 “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 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01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
课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错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整体把握“百家争鸣”史论共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错误!知识图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特别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错误!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歌诀记忆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3.墨家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注意:儒家的民本不同于现今强调的以人为本,注意 其阶级属性。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身材高大 有幽默感 威而
不猛 和蔼可亲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①哲学思想:“仁”,仁者爱人**核心**。
通过"礼"来实现,"克己复礼";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 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
san、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1)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法、术、势: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
以权威震慑臣民。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 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 来概括。下面四组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 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总体特征的是 ( A.超逸 C.敦厚 )
B.冷峻 D.谨严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 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 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四、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①孔子——至圣 ②孟子——亚圣 ③荀子——后圣
万世师表
德 侔 天 地 道 贯 古 今
删 述 六 经 垂 宪 万 世
﹛﹜ ﹛﹜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 民族:汉族 出生地:今曲阜市南辛镇 职业:教师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春秋》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其主要依据是()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答案] D[解析]西汉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等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2.(2010·广州)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孔子希望主张“克己复礼”即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而材料中季氏作为大夫却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违背了周礼,进而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的怒吼。

3.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是()A.孔子B.荀子C.庄子D.墨子[答案] C[解析]“乘物游心”出于《庄子》,“乘物”与“游心”是两个词,“乘物”指万物皆平等,此为“老庄”核心思想之一,“游心”指如若能达到“乘物”境界,即可以悠然忘我、神游物外。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指精神在天地万物之间无拘无束的漫游。

4.(2011·衡水质检)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A.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B.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C.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D.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答案] B[解析]儒家强调“仁”,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A项正确。

老子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项正确。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权威来维系统治,D项正确。

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所以B项不正确。

5.(2011·广东深圳检测)“董仲舒……开启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答案] B[解析]董仲舒思想中,体现“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的只有B项。

A、C两项是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D 项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

6.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仁”与“礼”学说D.“大一统”的思想[答案] D[解析]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7.(2011·陕西师大调研)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们有向善的本质但却未能真正实行,所以上天为人民立王(皇帝,天子)以教导人民向善,这是上天的旨意。

A、C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与题意矛盾。

故选D项。

8.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答案] 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干扰。

9.(2010·长沙)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这反映了知识阶层()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D.为“独尊儒术”不择手段[答案] B[解析]董仲舒强调君主的权利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受到正义良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选B项。

10.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C[解析]④是二者的共同点。

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下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遭,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城相距仅20公里。

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两种思想的不同境遇及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4)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答案](1)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

境遇及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武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需求,所以不被重视;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①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②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③地理区位优势。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供汲取的养分。

(4)今天我们对传统道德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迸。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