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外交的阻碍朝鲜战争是战后世界第一次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的局部战争。
中国为捍卫领土安全,毅然参与了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也以南北朝鲜领土重新回归战前状态而告结。
我不能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是赢家,因为中国输掉了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与之建立友好关系的众多国家的机会,美国自然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
这给新中国的外交留下了长久的空窗期,犹如在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掘开了一道深深的无法暂时逾越鸿沟。
所以,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输赢是不好衡量的。
朝鲜战争的经过是这样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上发生了战争,其后,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帜开始干预朝鲜局势,并且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扩大战争,战火一直烧到鸭绿也就是中朝边界附近,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忍无可忍,1905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朝鲜战争由内战发展而为一场国际性战争,朝中两国人民面对强权并肩奋战,最终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板门店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历时73个月结束。
下面我逐步分析朝鲜战争是如何使新中国外交进退维谷的。
首先,此次战役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朝鲜战争使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进一步加深,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界线进一步分明。
新中国只能选边站,一边倒,自然也就不会有边外的外交。
当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当即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宣布称:“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就卷入了这场国际化战争,并且自然地在两大阵营的对垒中,坚决地站在了苏联这一方。
朝鲜战争使中国更加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奠定了数十年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基本格局。
其次,朝鲜战争使得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当时台湾政府所控制,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

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后果朝鲜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一场重大冲突,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美国和苏联等大国的地区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朝鲜战争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可忽视。
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被分割成北朝鲜和南朝鲜两个政权。
北朝鲜成为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而南朝鲜则保持了资本主义制度。
这种分割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对立与紧张局势,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热点问题。
其次,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中国作为北朝鲜的盟友,派兵参与战争,并最终推动了战争的转机。
尽管中国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但中国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边境安全,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此外,朝鲜战争也加强了中国与苏联的合作,两国在战争期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尽管美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着中国的介入,美军被迫撤退到三八线以南。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受到了削弱,也加深了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抗。
此外,朝鲜战争也对美国的军事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美国重新审视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部署和战略定位。
朝鲜战争的后果也十分复杂。
首先,战争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对立,使得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其次,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给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尽管北朝鲜在战争后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但长期的经济制裁和封锁使得北朝鲜一直处于贫困和封闭状态。
与此同时,南朝鲜经过努力,取得了较为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强国之一。
此外,朝鲜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冷战前线,南北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一直持续至今。
同时,战争也使得东亚地区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中国和苏联在战争期间的合作加深了两国的关系,而美国则加强了对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抗美援朝的意义与影响

史纲十四周汇报资料(三)一、抗美援朝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随着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中美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全面对抗状态。
美国决策者将来自“共产党中国”的威胁视为是来自共产主义阵营整体威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认为这比来自苏联的威胁更严重。
这为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继续对亚洲进行军事上的干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美国对华政策强硬化的主要表现有:经济上实行严厉封锁,其严厉程度超过了对苏联及东欧国家;政治上继续孤立中国;军事上构筑亚太军事体系,其中包括韩国, 菲律宾, 日本, 泰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在内,形成了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态势。
朝鲜战争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一步步后退,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
1950年6月,杜鲁门政府一改先前的“袖手”政策,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同时宣扬台湾地位未定论。
中国出兵朝鲜后,美国开始向台供应一些重型武器。
1951年3月,美国军事援助顾问团抵达台北。
在“大使”一职空缺了四年之后,卡尔·蓝金(Rankin)又被任命为美国驻台“大使”,并于1953年4月向蒋介石递交了国书。
此后,美台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更加密切,至1954年12月双方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更使美国对中国内战的介入法律化、制度化。
朝鲜战争也大大强化了中国的反美态度。
毛泽东说:“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
”一份全国性的宣传提纲号召人们要“仇视美国,因为它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鄙视美国,因为它是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蔑视美国,因为它是纸老虎,是可以被打败的。
”在出兵朝鲜的同时,中国领导人还在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肃清亲美, 崇美, 恐美思想的运动。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决策者其实已在不自觉之中将中国当作一个并非依附于苏联,而在国际事务中具有独立意志和很大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国来看待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美对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现象:中美之间因此战而尽力避免再发生军事冲突。
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重点]
![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79670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3.png)
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摘要]朝鲜战争是一场局部的、有限的战争,但它的意义和影响,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其它现代战争都是无法比拟的。
它是冷战形成过程中的第一场热战,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后冷战格局的发展,导致东北亚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使中国长期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并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与遏制;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完成了与美国等国家的片面媾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日本的再军备奠定了基础;加剧了朝鲜南北双方的对立;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并推动了核武器竞赛。
[关键词]朝鲜战争;东北亚;国际格局;日本;朝鲜半岛;美国在人类战争史上,朝鲜战争无论从地域范围、参战兵力,还是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只是一场局部战争。
但是,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却超过战后的任何一场现代战争。
它是一场在冷战乍起的背景下的特殊战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实质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冷战政策所结下的第一个恶果。
战争持续了3年多时间,最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大致以北纬38°线为界,朝鲜仍然由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实行着南北分治,双方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均宣告失败。
然而,这场没有结局的战争却在某程度上改写了全球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东北亚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拟从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朝鲜南北方及地区格局等几个方面,就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一阐述。
第一,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同时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当天,周恩来外长向各国在京前外交人员,包括美国原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博送达了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公函。
(完整版)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

三点组成: 2、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中国参战大大影响了美 美关系由疏远走向全面 国决策层对中苏关系和中共性 的对抗、美国对中国采 质的看法。
取了“封锁”和“遏制” 战略,阻止中国恢复在 (2)中美意识形态的冲突。
联合国中的地位。
(3)中国参战改变了美国对
中国实力及远东力量平衡变化
的认识。
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反
抗美援朝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国际: 1、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国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 孤立地位,中国被排除于联合国达20年之久, 严重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往。 2、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1、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现代 战争的锻炼,特别是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依靠劣势 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的宝贵经验。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志愿军空军最主要的对手:F-86佩刀战斗机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沾染着志愿军鲜血的美军佩刀战斗机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抗美援朝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2、促进了我军的 现代化建设,推 动了我国军事科 学的发展,促进 了我国20世纪50 年代的中国的军 事变革。
单一步兵作战
主要实行运动战
单纯前方作战 “小米加步枪,仓库 在前方”的后勤保障
……
现代多军种联合 战
抗美援朝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 志 愿 军 作 战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志愿军空军最主要的对手:F-86佩刀战斗机
朝 鲜 战 争 期 间 美 国 空 军 彩 照
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队中国的经济封锁以 及我国对外国在华企业的征用接管和其自身的 转让,使我国基本上断绝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往来。 新中国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因此我国也只能 学习苏联的经济发展经验。我国学习苏联以五 年作为一个阶段进行规划。 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国进一步认识到发展重工业 的重要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将其作为重点 投资对象。
2、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的对华政策主要由以下 三点组成: (1)中国参战大大影响了美 美关系由疏远走向全面 国决策层对中苏关系和中共性 的对抗、美国对中国采 质的看法。 取了“封锁”和“遏制” 战略,阻止中国恢复在 (2)中美意识形态的冲突。 联合国中的地位。 (3)中国参战改变了美国对 中国实力及远东力量平衡变化 的认识。
孙猛,金小康,王新泽( 查找资料) 李纯东,孙东武(资料整理) 徐粒,王辰(制作PPT) 梁恺怡(主讲)
政治 军事 抗美援朝对 中国的影响
外交 经济 思想
抗美援朝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国内:
1、为中国创造了安全和平的外部环境
2、促进了国内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等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开展 3、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三反Leabharlann 抗美援朝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国际:
1、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国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 孤立地位,中国被排除于联合国达20年之久, 严重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往。 2、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从朝鲜战争看对冷战形势的影响研究综述

从朝鲜战争看对冷战形势的影响研究综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基于反对法西斯的共同利益,临时结成了战略同盟。
二战结束后,由于共同利益的消失,两国立即转为尖锐的对立,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紧张的冷战关系左右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朝鲜是这两大阵营在东方对立斗争的主要阵地,朝鲜战争的爆发,原因固然复杂,但却受到这一根本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影响。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二战以后,美国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办法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这一政策即所谓冷战政策。
早在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出现。
1946年2月,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主张,得到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马歇尔的响应,随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推出。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上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
这场最初由朝鲜南北双方开始的冲突,后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热战,一打三年,史称朝鲜战争。
美国认为共产主义正在亚洲团结一致地对付它。
战争开始的第三天,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对韩国的进攻使人们一眼看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用武装入侵和战争。
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后,中国政府曾多次警告,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美国不但不听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反而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在严峻形势下,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美国为首的侵略者,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朝鲜战争对国际格局及中美苏的影响(一)朝鲜战争沉重打击了冷战局势下两极之一的美国,是美国遏制战略失败的表现,也是美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
从遏制、孤立、封锁到“遏制而不孤立”

从遏制、孤立、封锁到“遏制而不孤立”作者:王成至周建明来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酝酿对华政策调整的时代。
在约翰逊政府时期,以-提出“遏制而不孤立”为标志,美国战略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在认识上基本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为尼克松政府实际调整对华政策打下了基础。
这种调整的战略思路为一直到现在的美国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
分析这种调整的战略思路,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美国对华政策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遏制;不孤立;和解;不战而胜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12-0172-08作者简介:王成至,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建明,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020)20世纪70年代是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关系正常化的时期。
中美关系的改变引起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和美国的战略处境。
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研究众多。
然而70年代的中美关系并不凭空而来,既有国际形势改变的背景,也有中美各自内外政策变化的因素。
对于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原因与过程,国内学界已有一些研究。
我们认为,如果说70年代尼克松政府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对于世界格局的改变和中美各自的战略处境都具有极大意义的话,那么在60年代美国的政策决策部门所形成的“遏制而不孤立”的政策共识,则是对华战略思路的重大调整。
它不仅为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提供了基础,而且也是中美建交之后以及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可以追溯的认识根源。
因此,有必要研究当“遏制而不孤立”这个政策在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的战略界形成共识之后,它背后所体现的战略思路是什么?它有没有改变对华遏制的内容和方式?它所要达到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什么?它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是什么?对于以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影响?这些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思路的转变在朝鲜战争中,中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战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摘要】朝鲜战争改变了美国对华的认识以及态度,并对其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中美完全走向对抗。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美国将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位置上并进行了20年的敌对状态。
【关键词】朝鲜战争对华政策影响
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在《最寒冷的冬天》中将朝鲜战争描述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灰色的、不相干的战争,没有止境也没有希望和结果”,虽然美国高层军政领导人向美国人民传达“美国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势头”的乐观信息,但是他们的挫败感还是在后来的对华政策中暴露无遗。
1953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出:“美国在远东所面临的中心问题是与苏联紧密结盟、并得到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对美国及自由世界的威胁”,基本上确立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美国开始把对华政策从对苏政策中分离出来,并将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位置上,同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也愈演愈烈。
1951年2月1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污蔑中国为“侵略者”的非法决议案,并且更加坚定的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1954年4月日内瓦五大国会议上,美国代表团成员,拒绝中国提出并得到各方默认的和平谅解,不与总理周恩来握手,极力的鼓励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改战前摇摆和观望的态度,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一颗在亚洲遏制中国大陆与共产主义的战略棋子,一艘屹立在美国护城河中的航空母舰。
阻挠台湾解放。
1951年3月,美国向台湾派出一千人的军事顾问团,并对台湾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艾奇逊声称台湾的人类和资源对自由世界来说是一项潜在的资产,杜鲁门决定“只要有助于美国的安全,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的任务将继续执行下去”,自即日起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十余艘军舰占领台湾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并在台湾海峡进行侦察巡逻和作战演习,将自己在1950年8月31日宣布的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第七舰队的言论完全推翻,并且加紧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后来蒋介石集团同日本签订的“双边合约”也由于美国的操纵而未提及台湾的归属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扶植蒋介石加强对国民党政权的军事、经济援助,是大陆感到威胁,以此来推行杜勒斯所制定的“对中国施加压力、向中苏关系打进楔子”计划,正是
在美国的保护之下,台湾蒋介石政权苟延残喘,偏安孤岛,使中国失去了早日解放台湾的机会,导致至今中国仍未统一的现状。
在经济上,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禁单上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还要多出五百项,1953年9月27号,美国对外援助事务管理署署长史塔生在关于执行巴特尔法情况致美国国会的半年度报告中声称:“对共产党中国全面禁运的政策,是美国的一贯立场。
美国政府而且敦促其他自由国家采取同样立场”。
五十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转型成功,西欧与日本重建出现转机,特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使美国可动员的战略资源增大,增强其在朝鲜台湾海峡五庄介入的资本。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十年间,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扩张与发展,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保守财政政策,使联邦可动用财力达到空前规模,以致在资源上保证、支持了美国加大与中国在台海印支的军事对抗力度与战略遏制态势。
所以在军事上,对艾森豪威尔时期在亚太地区通过“军事威慑”、“共同防御”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时任国务卿的杜勒斯是最为积极推动的政府要员,他在1954年把南朝鲜、台湾和印度划为“低于中国共产党侵略”的三个重要保护地区,认为朝鲜战争标志着共产主义扩张进入了新阶段,以至于美国在扩增军费迅速扩大军队的同时,并加快了建立军事同盟体系的步伐,从1950年到1954年的短短四年内,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军事援助为手段,逐渐将远东地区的独立国家纳入其战略轨道上,在中国周围拼凑起来十几个军事条约或者协定,把十几个国家拉入了远东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对此杜鲁门得意的宣称“在亚洲,自由国家正在一个从阿富汗到朝鲜的广阔弧形地带同多种形式的共产主义作斗争”。
其中,日本在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对美国的意义日益重大,美国要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中国的后方基地,扶植日本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略基地和反攻经济堡垒,这一对华政策的调整对于美国和远东地区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十年代末尼克松政府为了构建“大三角”战略关系而转向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大国均势战略,中美从战略对抗趋向于缓和,但美国并未降低针对中国在亚太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冷战之后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大力鼓吹中国的“大国威胁论”,并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上一直制造事端,并仍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政治筹码,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一般性思考》张曙光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
《朝鲜战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美国阻挠台湾解放》观察与思考张昆生《朝鲜战争的阴影长期笼罩着美国》美国贝文。
亚历山大
《略论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牛军
《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林利民
《安全困境。
军事理论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辛本建《现代国家关系》《美日同盟与亚太地区安全》王宏彬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