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对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

合集下载

以张仲景寒温并用法治疗外感发热体会

以张仲景寒温并用法治疗外感发热体会
弊, 重壅滞, 加 不利于邪热外透, 因此不可偏执寒凉 一法 。而辛
金银花 1 , 5g连翘 1 ) 5g 。若里热炽 盛, 应用上方无效, 舌苔黄, 脉滑数者, 予三黄石膏汤加味 。
3 3 三 阳合病, . 邪郁 三f E l 证见 :恶寒 发热, 头痛, 牙痛, 身痛, 口干或 口苦, 苔薄 白或 薄黄, 脉浮紧或浮数或弦滑数 。 以解表清 里、 解少阳, 治 和 予柴 葛解肌汤 ( 柴胡 1 ~1 , 2 5 g 葛根 9 5 g 羌活 9 g 白芷 9 g ~1 , , ,
夫热 病者 , 皆伤 寒之类 也 。 ”指 明伤 寒 与温病 皆属 外感热 病 。
《 问・ 素 调经论篇》日:“ 上焦不通利, 则皮肤 致密, 理闭塞, 腠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 指 出这种外热 的生成, ” 不在
32 表寒 闲郁, . 肺热 炽盛
证见 :恶寒, 发热, 咳嗽, 脉浮数 。治 以宣肺解表 、清热解 毒, 予麻杏石甘汤加减 ( 麻黄 1 , 0 石膏 3 , g 0g 甘草 9g杏仁 1 , , 0g
泄 之 品 , 结 多 能 随 之 而 解 。 在 郁 结 较 甚 的 情 况 下 , 纯 寒 凉 郁 但 单
白芍 9 g桔 梗 9 g 蝉蜕 9 g 石 膏 3 , , , , 0 g 甘草 6 g 。 )
34 外寒 包火, 热化毒 . 郁 证见 :发热 , 形寒, 头身痛, 咽痛, 以痛剧者 多, 且 咽喉充血 明显, 巴滤泡增生 多, 淋 小儿扁桃体 多肿大 ;皆有 咳嗽 伴咽痒, 多剧 咳少痰, 甚则 咳重不能 安睡, 日后有痰 , 黏色黄, 数 痰 或微 辛温解表 、辛凉散毒, 桑杏 汤、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予
( 叶 1 , 胡 1 , 仁 1 , 黄 1 , 膏 3 , 芩 桑 5g柴 0 g杏 0g麻 0g 石 0g黄

《伤寒论》八个寒热共用方

《伤寒论》八个寒热共用方

《伤寒论》八个寒热共用方《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共八个方子。

1、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2、栀子干姜汤从略,3、生姜泻心汤、4、甘草泻心汤可以以5、半夏泻心汤为代表。

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

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

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

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

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

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

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

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

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

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

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

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

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某,男,36岁。

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

脉弦滑,舌苔白。

辨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

痰饮使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病。

处方: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七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再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

张仲景这个经典方,清上温下,平调寒热!

张仲景这个经典方,清上温下,平调寒热!

张仲景这个经典方,清上温下,平调寒热!学习倪海厦老中医现在坐办公室的白领中,很多人都有一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导致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就出现了上热下寒。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关于上热下寒问题,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

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调理上热下寒,思路在于: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的关键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针对这个问题,张仲景有个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 、黄连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注意: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哦。

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的方子: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

小伙伴们是不是对这三味药很熟悉呢?对了,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

张仲景寒热并用之法解析

张仲景寒热并用之法解析

《 伤寒论 》、 金 匮要 略 》 后 汉 张 仲景 所 作 , 一 《 为 是
部 辨证 论治 的书 , 治法 包括 了汗 、 、 、 、 、 、 、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八 法 , 中寒 热并 用 之 法应 用 广 泛 , 谓 寒 热并 用 , 其 所
脾 阳。
2 肺 胀 、 证 喘
者, 此无 阳也 , 不可 更汗 , 宜桂 枝二 越婢 一汤 。 ” 上两 条病 机 均 为伤 寒 表 实 , 阳郁 化热 。前 一 条 较 后 一条 表寒 里热 均严 重 。表寒 当用 辛 温药 发 散 之 , 里
热重 镇熄 风 , 石 膏 、 水 石 、 有 寒 滑石 清 热 泻 火 , 石脂 、 赤
肺 咽 , 下焦 又有寒 的 , 而 可用这 个 方子 , 清肺 咽 , 上 下温
作 者 单 位 : 西 省 阳 泉 市 阳煤 集 团第 三 医 院 中医 科 ( 泉 0 5 0 ) 山 阳 4 0 8
不 汗 出而烦 躁者 , 大青龙 汤 主之 。 ”
风引 汤 , 病机 为 肝火 偏 旺 , 风 内动 , 用 风 引 汤 肝 故 重镇潜 阳 , 清热熄 风 。方 中汇 集 了 六种 金 石 类 药 来 清
12 2 . 7条 “ 阳病 , 热 恶 寒 , 多 寒 少 , 微 合 并使 用 , 在八 法 中属 温 清两
法 , 称温 清并 用 。病 机属 于寒 热 错 杂者 , 应 用 , 亦 可 少 数也 可用 于反佐 , 根据 临床 常见病 种总结 如下 。 我
1 感 冒
11 3 . 8条 “ 阳 中风 , 浮 紧 , 热 恶寒 , 太 脉 发 身疼 痛 ,
1 5 柴 胡 桂 枝 干 姜 汤 用 于 治 疗 少 阳 之 邪 不 解 而有 .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寒热药物配伍临床应用简析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寒热药物配伍临床应用简析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寒热药物配伍临床应用简析
尤强;张国琼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11(010)001
【摘要】<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论治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它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清代名医王清任称之为医之方祖,杂病之宗.杂病者,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医者难能辩证施药.本文根据原文的"病脉证治方药"条文中寒热药的物配伍应用以讨论杂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的规律、思路及方法.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尤强;张国琼
【作者单位】云南省富源县中医院,655500;云南省富源县中医院,655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金匮要略》方剂配伍规律简析 [J], 章曦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简析 [J], 肖永红
3.张仲景对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 [J], 徐成贺
4.简析常用降血脂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J], 简秋卓;王风光
5.张仲景妙用甘草配伍组方特色简析 [J], 李婕;周忠波;蒋小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寒热并用6方】

【《伤寒论》寒热并用6方】

【《伤寒论》寒热并用6方】《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热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辨别疾病性质的2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可以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因此,寒热可作为一种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

然临床证候往往复杂多变,所见之证并非单纯为热证或寒证,尤其是一些病程较长、病因复杂的疾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

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寒热并用之先河,其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

《伤寒论》之寒热并用方剂,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本方七分清利湿热,三分表散外寒。

《伤寒溯源集》有言:“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泞而不分……盖以湿热胶着,壅积于胃,故云瘀热在里,必发黄也”。

伤寒,是指外感风寒而表邪未尽,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瘀热,是指湿热之邪郁于内,而见身黄、目黄、小便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能发汗解表、利小便,又能清解在里之郁热,故以此主之。

尤在泾云:“此亦热瘀而未实之证,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在里也”。

方中麻黄辛温,主入肺经,可散体表皮肤之寒气,配伍辛温之生姜、杏仁,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赤小豆、连翘、梓白皮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利湿,可清解在里之湿热;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气清薄偏浮,入体内善行肺经,不助水气。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第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两条文均论述了误用汗法、下法后,邪热内传,邪热壅肺而致喘的证治。

表邪化热入里壅肺,肺失肃降,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故见气喘之证;肺外合皮毛,邪热壅滞于肺,热迫津液外出,故有汗出之证。

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中药方子

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中药方子

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中药方子1.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中药方子张仲景,唐朝最著名的医学家,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他运用汇集奔放的精神,完善了古典医学体系,提出了《伤寒论》,让医学研究有了新的可能性。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多种中药方子用以治疗伤寒。

一、苍术甘草汤,治伤寒惊风,发热,心悸的症状,用苍术20克,甘草10克,炙甘草15克,白二仁9克,煎服水200毫升;二、芍药当归汤,治伤寒寒喘特别剧烈的症状,用当归20克,芍药15克,炙甘草6克,白二仁9克,煎服水150毫升;三、炙甘草栀子汤,治伤寒虚汗,有气无力,头晕目眩,发热汗出的症状,用炙甘草10克,栀子15克,当归6克,白二仁6克,煎服水150毫升;四、熟地四物汤,治伤寒烦心,发热的症状,用熟地2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煎服水150毫升;五、桂枝汤,治伤寒咳嗽,气喘,有气无力,烦躁不安,恶寒,发热,畏寒的症状,用桂枝6克,枳实9克,炙甘草7克,甘草9克,白芍药6克,煎服水60毫升。

如此,张仲景对伤寒对提出的五种中药方子,涵盖了伤寒N多种症状,是中医师用以治疗发热、头晕目眩、烦心、发热汗出、咳嗽等各种症状的重要参考。

本篇讲述了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五种中药方子,张氏五剂,即苍术甘草汤、芍药当归汤、炙甘草栀子汤、熟地四物汤以及桂枝汤,是中医师在治疗伤寒时的重要参考。

每一条方子中的药物,以及调入比例都有一定的原理,均步科学理论之道。

此外,从量力而为,从症解药以及求同存异的医学观照,张仲景开创了中医理证治法,因此,张氏中医药学在古史而言实属经典,其影响中国人们至今。

自古至今,“仲景之言”留存于古籍,为我们开拓了新的办法,前后学习者和医家们均以之为福音。

医圣张仲景这个神奇的配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过的都说好

医圣张仲景这个神奇的配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过的都说好

医圣张仲景这个神奇的配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过的都说好在中医界,东汉末年的医者张仲景,凭借他流传下来的《伤寒杂病论》,给后世中医在辨证施治方面,宛如黑夜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进的方向。

张仲景所传之方,都被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称之为“经方”。

由于经方的大部分方剂的药味都比较少,所以对于后世医家诸如李东垣等名医,用药大多八九味的用药方法称之为“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和武断。

张仲景没有九味药以上的方剂吗?举个栗子——大名鼎鼎的乌梅丸!乌梅丸是张仲景用于调理厥阴病的一个代表方剂,同时也是一个调理疑难杂症的方剂,但是它却不像诸如四逆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等方剂药味很少。

实际上,经方并不是药味少、剂量大、效果好的就是经方,时方也一样有药味少、剂量大、效果好的特点。

其实所谓经方,主要是指代汉及汉代以前的方剂,尤其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主。

经方与时方只不过是两个时空的产物,与药味多少无关。

那么,乌梅丸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呢?据《伤寒论》记载,全方由“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等十味药组成的。

而且,这个方剂的制作也十分讲究。

先将这十味中药除乌梅外的九味药全部捣碎过筛。

将乌梅用醋浸泡一夜,去掉果核,放在甑子里,与五斗米一起蒸,乌梅要放在米下面,待到饭熟后,将乌梅取出来,捣成泥状,与其他九味药打成的粉末混合均匀,然后放在舂臼中,放入少许蜂蜜,用杵捶打两千次,制成丸剂,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十至二十颗,饭前服用,每天三次。

在服药期间,禁止食用生冷、滑物、臭食之类的食物。

看到这个配方之后是不是要感叹一番了,这个配方不光药味比较多,而且制作过程也是十分复杂,而且服药期间还要守禁。

然而,奇妙的是,这个配方虽然药味多制作繁杂,但是临床作用却很强大。

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蛔厥之证,在临床中常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
张仲景对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510515) 徐成贺
关键词 张仲景 寒热配伍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皆是言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比较单纯,易于掌握。

若病情复杂,病的性质在传变中已有转化,或同一机体不同处受邪,而邪之性质不同,或病证虽一,但需要制其主治药物的偏颇之性,或不同类别的药物需取性取用用药,或病证中有寒热真假,需反佐为用,此时仲景则寒药与热药配伍使用。

其运用情况如下:
1 寒热并用,以治寒热证相兼
1.1 散寒药与清里热药配用,以治外寒内有郁热。

表寒不解,在里又郁而化热,且表寒郁滞越重,在里之热也郁阻更甚,形成所谓“寒包火”者。

其代表病证为大青龙汤证,《伤寒论》38条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由后之一语“不汗出而烦躁者”可知,烦燥是因内有郁热所致,内热是由表实郁滞不得宣达所致。

此时治疗,重在解表之寒邪的郁滞,表邪解,内里之阳热不郁滞则易向外解散,并配用清里热药。

仲景一般解散表寒药为麻黄、桂枝、生姜并用,清热药只用石膏。

麻黄量要大,为六两,石膏相对为少,为鸡子大一枚。

1.2 发表药与泻里实热药配用,以治表寒里实热。

外有表寒不解,内里化热,郁结成实,形成阳明里实证。

表寒因内里化热成实,随着病情的发展,表寒已轻微,但仍未解。

此时仲景治疗,重在泻在里之阳明腑实,轻用发表,多选桂枝汤,且因在里已阳明成实,故去桂枝汤中之芍药,以免因其收敛之性,不宜解散在里之结。

如《金匮》之厚朴七物汤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厚朴七物汤主之。

”仲景即用桂枝汤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桂枝、生姜以解表,大黄、枳实、厚朴以下实热。

外寒里热,治从表里,表用温散,里用清解或苦寒泻下。

从仲景治表里方的用药观之:发表药主要为麻黄、桂枝、生姜;清里药主要为石膏,或石膏合知母;泻实热药主要为大黄,或大黄合枳实、厚朴,各视证情轻重而用。

从发表之温散药观之:表实重者,则麻、桂并用,如大青龙汤;表实不重,已传里化热成实,则不用麻黄,而用桂枝、生姜,如厚朴七物汤;若仅兼轻微表寒,则单用桂枝,如治“温疟”之白虎加桂枝汤。

从用清里或泻里实热之用药观之:肺中郁热,则用石膏,多石膏与麻黄配用以宣解肺中郁热,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胃中炽热,则用石膏,多合知母;胃肠实热,多用大黄,或合枳朴,如上述厚朴七物汤,轻者则单用大黄,如《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

此为仲景对表寒里热证的寒热药配用之常。

1.3 清热与温阳祛寒药配用,以治脏腑寒热相兼证。

从上下病位言之,《金匮》虽言:“丹田有热,胸上有寒”,但纵观《伤寒》、《金匮》所述,实为上热下寒证。

其寒热药并用治疗,亦随证而异:栀子干姜汤治胸膈有热,脾气虚寒,以栀子除胸膈烦热,干姜温中散寒。

麻黄升麻汤,治阳郁邪陷,肺热脾寒,证见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以黄芩、石膏、知母清热育阴,以干姜、白术、甘草温中健脾祛寒,寒热并用。

黄连汤,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实为胃中有热肠中有寒“邪气”),用黄连清上热(主要为胃热),干姜温下寒(肠寒),并用桂枝以宣通上下。

乌梅丸证,为上有“心中痛热”,下有“下之利不止”之脾气虚寒,用黄连、黄柏以清其热,干姜、蜀椒、附子以祛寒。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寒格”,为脾气虚寒,胃中有热,以黄连清其胃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补吐下后之虚。

半夏泻心肠、甘草泻心汤,为治脾气虚寒,胃中有湿热,雍滞而致的“心下痞”,以芩连清胃中之湿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白术、甘草补脾气。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痞而伴有阳虚,肾阳不足者,用芩连大黄与附子寒热同用,以泻热温阳并施。

就上述八方寒热并用,调治脏腑寒热的用药观之:温阳祛寒药,多用干姜。

盖所述之寒证多为脾气阳虚,中焦有寒(腹中寒、肠中寒),由于脾主大腹,干姜最能温脾阳,温中散寒,故主用之,多用之,为仲景用药的一大特点。

若需助其散寒,并要宣通上下者,则合桂枝;寒甚腹痛剧者,则合川椒、附子;需补脾气虚者,则合人参或白术、甘草;温下焦阳虚者,则用附子。


183
 天津中医1998年8月第15卷第4期
清热药:泻胃或清心,多用黄连,并每合黄芩。

此外,又因证而异,治热在胸膈而烦者,则用栀子;肺中有实火者,则用黄芩;肺中热盛,用石膏配以麻黄;胃中热炽,则用石膏、知母;火热上冲咽喉,则用升麻。

2 寒热并用,以取性取用
寒证或热证虽为一种,但由于治疗寒证或热证的一方药物的功用有所不济,而不相适宜病证性质的一类药物中有好的作用药物,仲景则只取其用却不取性以寒热配用。

其运用有如下3种情况:
2.1 附子与大黄,温下并用。

《金匮・腹满病》篇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温药下之”,按常规当用性温且能攻下之药,然本证“寒结”,非大黄不能下其结,而大黄性寒,又非病性所宜,故仲景用大黄与性热之附子相配,用附子之热性制约大黄之寒性,而大黄与附子配伍后,则舍其寒性,仅存其攻下之用,如此二药以共成“温下”之用。

所以丹波元坚说:“按此条证,固属寒实,故大黄附子相合成剂,性味融合,自为温利之用。

”后世《千金要方》之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本事方》之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桂心、厚朴、甘草),皆效法本方的寒热配伍用意发展而来。

2.2 麻黄与石膏,发泄郁热。

表寒郁滞,内里化热,治当解表清里,治当如大青龙汤的用药,解散表寒的药物要重,如大青龙汤中的麻黄、桂枝、生姜并用。

若表寒传里,业已全部化热,形成肺卫郁热证者,仲景则不麻桂并用,但却用麻黄,而用麻黄的目的则不在解表,而是为用其宣发透表之用,与石膏并用,以助石膏向外清泄透解邪热。

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及其类方中皆有这一舍性取用的配用。

此时麻黄的用量虽与大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一样大(六两),但石膏的用量则较其大(彼为鸡子大一枚,此为半斤),可知其解表或清里用意不同。

所以柯韵伯言:“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甘寒……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

”即为此意。

2.3 干姜与侧柏叶,温中止血。

柏叶汤所治之病证为中焦阳虚,脾不统血,导致的“吐衄不止”,属虚寒性的出血证。

方中柏叶性寒,作为方中主药,只取其止血之用,而不用其寒性,与性热之干姜、艾叶配用,成温阳守中的止血之方。

3 寒热并用,以相制药性的寒热之偏
为相制药性的寒热过偏之弊,而寒热配用。

如三物备急丸中,巴豆辛热有毒,与大黄配伍,则其辛热之毒性可制,而泻下之作用反而增强。

又如治“远血”的黄土汤,所治病证为脾气阳虚,脾气不足,不能统血,以致在大便的后段下血者。

方中用灶心黄土(又名伏龙肝)与白术、甘草同伍,补脾土而收涩止血;炮附子壮肾阳、温脾阳,与术、草同伍,温补中气;其方中所用之苦寒黄芩,与灶心黄土、附子等温热药配用,则是为防止温热药物温燥太过,属监制温热药的药性而用。

因此出血证,虽由脾气阳虚,脾气不足,不能统摄所致,但温热过燥亦可致出血,故反佐制之。

4 反佐配用,以治真寒假热证
对病入少阴,肾阳衰微,阴寒极盛,或阴盛格阳,而见假热象,仲景总是以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为主药,与四逆汤及其变化之类方以治。

但若服大辛大热之药时,因阴寒极盛,对热药发生格拒不受,出现呕吐而烦等症状时,则于大辛大热药中,反佐少量之猪胆汁,或人尿,用寒凉药引热药以行之。

如《伤寒论》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白通汤为附子、干姜、葱白组成,用之并非药不对证,只因服后出现“干呕烦躁”,也即王太仆所云:“甚大寒热,必能与违其性者争雄,异其气者相故也。

”所以,仍主以白通汤,更加入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人尿作为反佐,使热药不致被阴寒所拒,而达通阳破阴之目的。

(收稿日期:1997-12-08)
184
天津中医1998年8月第15卷第4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