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脉法的运用

合集下载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仲景脉法的运用1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

《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

《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

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

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

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

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

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

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

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

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

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

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伤寒论辨脉法与平脉法的区别与联系

伤寒论辨脉法与平脉法的区别与联系

伤寒论辨脉法与平脉法的区别与联系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内容涵盖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辨脉法和平脉法是伤寒论中重要的诊断方法,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脉象诊断法的区别与联系。

伤寒论辨脉法是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疾病的性质、程度以及病情的变化。

在辨脉法中,医生会综合考虑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深浅、弦实等特征,并与正常脉象进行比对,以确定疾病的类型。

辨脉法认为,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疾病病机,所以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病情,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平脉法又被称为正常脉象法,是指将患者的脉象与正常人的脉象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在平脉法中,医生会参考正常脉象的特征,如节律均匀、速度适中、力道舒展等,并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是否异常。

如果患者的脉象与正常脉象相差较大,那么可能存在疾病或者病情加重的情况。

通过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辨脉法和平脉法在诊断方法上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首先,在触诊的方式上,辨脉法会更加注重触诊患者的脉搏特征,如快慢、阻力等,而平脉法更加注重脉搏的整体节律和力度。

其次,在比对的标准上,辨脉法会将患者的脉象与正常脉象进行比较,而平脉法则更加关注脉搏的整体特征是否符合正常状态。

然而,辨脉法和平脉法也有一些联系。

首先,它们都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都是基于脉象来进行诊断。

其次,它们都是通过与正常脉象进行比较来判断脉搏的异常性。

不论是辨脉法还是平脉法,都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脉搏的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触诊技术。

要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变化,辨脉法和平脉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脉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心理状态、环境等,并且不同的疾病可能具有相似的脉搏特征,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医生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临床信息来辅助诊断。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张仲景被称为东方医学的奠基人,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心肺复苏方面更是有着卓越的成就。

张仲景在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记录了心肺复苏的方法,为后世的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

按照史书的记载,张仲景心肺复苏的方法最早出现在他为一个患有中风的病人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这位患者中风后昏迷,呼吸困难,心跳微弱,情况非常危急。

张仲景迅速判断出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

张仲景让周围的人员将患者平放在硬的地面上,保持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背部处于一条直线上,以确保气道通畅。

然后,他用力按压患者的胸部,每次按压深度为一寸左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下,保持按压的力度和频率恒定。

他还让人员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时间为1-1.5秒,频率为每分钟25-30次。

经过持续不懈的抢救,这位患者最终恢复了呼吸,心跳逐渐恢复正常,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传播开来,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一方法被后世的医学家们重新加以研究和验证,证明了其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张仲景心肺复苏方法被称为“张氏复苏法”,成为急救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于挽救生命,防止危险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仲景在心肺复苏领域的成就,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掌握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他对医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

他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不顾一切地去救治病患。

他不仅精通医术,更重要的是有着怜悯之心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我们现代医务人员所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在现代社会,心肺复苏已经成为急救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为很多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挽救了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方法,尽可能地掌握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病人,减少生命的损失。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不仅仅是医学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对于医疗事业的一种启示和鼓舞。

运用仲景法辨证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仲景法辨证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仲景法辨证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
体会
1 仲景法
仲景法是以过去几千年来中药的治疗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以证候和辩证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它以对人体病症的全面掌握,在实施治疗时,要求“治未病,先未病”,倡导用药“自然”、“适度”,根据病人脏腑功能状态调养疏泄,强调针对证候联合综合标本而非单纯病毒侵入或关节炎,使患者在疾病发展初期就能得到护理和恢复。

2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多发性脊柱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颈肩痛、头痛、活动力减少、手指麻木。

此病常发生于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是因为脊柱各处骨关节运动过度而引起的。

3 仲景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仲景法辨证论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效果。

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中药、饮食调养、调整肢体姿势,重点调养脊柱骨关节滑膜功能,改善脊椎侧弯及局部组织滞涩,并加以拔罐、拔筋等辅助治疗方法。

依照中医论病的思想,以全身性的阴阳、虚实、寒热病理机制为治疗方向,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本病的虚实、寒热状态,以及病理
性证候,并结合该患者的脏腑机能识别,治疗病源,病外治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改变饮食,调整体态,以及会诊改善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功能,减少活动过度导致四肢神经元素异常,促进病症的消除。

4 临床体会
通过仲景法治疗,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明显改善,发病率也有好转,颈痛、肩痛减轻,平衡系统功能恢复,经中医辩证论治,以调整体态、改善肌肉紧绷,调节肢体姿势、尊重椎动脉功能,改善病情且减少药物摄入,持续吸气练习,协调平衡平台恢复病人正常机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易生意外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易生意外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不病,叫⾏⼫,易⽣意外《伤寒论》原⽂:⼨⼝卫⽓盛,名⽇⾼,⾼者暴狂⽽肥。

荣⽓盛,名⽈章。

章者,暴泽⽽光。

⾼章相搏,名⽈纲。

纲者⾝筋急,脉强直故也。

卫⽓弱,名⽈⼼世⽊(揲),(揲)者,⼼中⽓动迫怯。

荣⽓弱,名⽈卑。

卑者,⼼中常⾃羞愧。

揲卑相搏,名⽈损。

损者,五脏六腑乏⽓,虚掇故也。

卫⽓和,名⽈缓。

缓者,四肢不能⾃收。

荣⽓和,名⽇⽈迟。

迟者,⾝体俱重,但欲眠也。

缓迟相搏,名⽈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

我是传统医学分享者,欢迎传统医学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之脉,为脉之⼤会,荣卫之⽓会于⼨⼝。

所以要了解荣卫盛衰、平和,应该在⼨⼝脉处求。

⾼、章,指荣卫有余,⽓⾎刚强,揲(die)卑,指荣卫之⽓不⾜,⽓⾎为之减损,⽽少也。

缓迟,指荣卫相和,既不盛也不衰,处理和平的状态,是正常的,这样荣卫抱困,荣卫之⽓不浮散了。

卫⽓太盛,脉也盛。

所以名⽇⾼,⾼者⾼⼤。

荣⽓盛 名⽇章,章者章注也。

荣是阴⾎,荣⽓太盛,就章。

⾼、章,反应了荣卫之⽓有余,太盛。

⾼章相搏,名⽇纲。

这个纲,同于刚,刚强有⼒。

荣卫太盛,⼈就刚强有⼒。

这个是不是好事呢?不是,是太过了,会得有余之病,得实证。

为什么荣卫太盛呢?那是病邪导致的,卫⽓弱,名⽇揲,是恐怯,不⾜。

荣⽓弱,名⽇卑,荣⾎之⽓不⾜,卑,低下了。

揲卑结合名⽇损,就是减少了,就是不⾜了,荣卫之⽓受到伤害了。

这个样⼦,发病当中,都是荣卫不⾜的疾病发现。

伤寒论中,荣卫不⾜,⾎少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

荣卫是灌溉周⾝,荣卫不⾜,就会周⾝疼痛,浑⾝⽆⼒。

所以损指正⽓不⾜⽽⾔。

正常的,卫⽓和,名⽇缓,就是舒缓,很正常。

荣⽓和,名⽇迟,不快不慢,很徐,荣卫相和,名⽇沉。

这样,荣卫抱团了,不会散了,⽆太过⽆不及,脉就沉。

沉者荣卫互相结合,能够安静,不被邪扰。

这个就是正常的情况了。

这⼏条,因为脉,“脉为⾎脉,⽓⾎之先,⾎,⽓息应焉”,脉道就是荣卫之⾏,荣卫之⾏⽽辩见⼨⼝,就有盛衰、平和。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脉法的运用1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

《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

《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

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

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

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

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

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

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

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

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

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

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2) 脉与四时相应。

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内容之一。

《内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是有论述。

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

他皆仿此。

”从而体现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中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

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

反之,若脉与四时不相应,有太过不及或相克脉象则为病脉,并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疾病之轻重和预后之吉凶。

如春见纯弦无胃气之脉,为太过,是肝之真气伤,故预后不良,夏脉来微弱,脉去反大,为正气不足,邪气反胜,其病在里。

凡此,皆说明五脏正常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

因此,无论外感或内伤病对脉象的判断,理应考虑四时不同气候对脉象产生的影响。

(3) 脉与体质相关。

由于人的体质素有肥瘦之殊,对脉象也有一定影响,故要因人辨脉。

如《平脉法》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天反沉,故责之。

”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可见人的体质肥瘦和脉有一定关系。

肥盛之人,肌肉丰厚,其脉不易显露,故一般为沉脉;体质消瘦之人,肌肉浅薄,脉象易于显露,故一般多为浮脉,此乃正常现象。

若肥盛之体,反见浮脉,消瘦之体,反见沉脉,皆属异常之象。

但体质肥盛者,脉虽沉而气血充盛,其脉当沉而有力,如出现涩小或微涩之脉,亦为气血不足之象,每易感外邪而发历节痛。

) 脉与证治并举。

《伤寒论》以“辨XX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4以“XX病脉证并治”为每篇命题,说明仲景诊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者相互结合的。

原文中包括有病因、症状、脉象和治法,说明仲景脉法的特点在于平脉辨证,以定治则。

如《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等,即论述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脉证和治法,又可见两者脉、证之异。

一属表虚证,一属表实证,故一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以麻黄汤解表发汗,从而说明脉象对指导辨证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有时脉、证、治并非皆在一条原文论述,故需要前后互相参照。

如《伤寒论》35条重在论太阳伤寒之证治,而第3条则明确指出“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金匮要略》的论述亦与此类同。

因此可以说《伤寒杂病论》之脉法是以脉、证、治并举为特点,其所论脉比《内经》重在理论上的论述有所发展,也与后世脉学论脉有所差异,平脉辨证是其特长。

(5) 诊脉部位多样。

《伤寒杂病论》的脉法,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之脉法而又有所发展。

在《内经》,有遍诊法(上中下,天地人)、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少阴诊脉法、独取寸口诊脉法等不同,而《伤寒杂病论》则对独寸口诊脉有很大发展,在诊脉中占有绝大部分,并发展了寸尺脉对比诊脉法、寸口趺阳对比诊脉法以及尺脉趺阳对比诊脉法等,也有单独诊趺阳脉或少阴脉的方法,这以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2、仲景诊脉法归类(1)寸口诊脉法。

独取寸口诊脉法出于《素问。

五脏别论》。

在《伤寒杂病论》中,凡提到寸口脉或单提脉象者,皆属于诊寸口之脉法。

其中不但在脉象上有充分的发挥(如提到20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而且在诊脉方法上,亦进一步突出了寸、关、尺三部及浮、中、沉九候取脉法。

如〈〈平脉法〉〉曰:“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此段突出了寸口脉的诊法及其意义,反映了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之病变。

这种诊法取脉方便,颇为实用。

(2)趺阳诊脉法。

趺阳为足阳明胃脉,在足背冲阳穴处。

胃为后天之本,诊趺阳脉可以候知脾胃之气。

《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趺阳诊脉法者甚多,常见脉象有十三种,即浮、数、浮数、浮芤、浮涩、沉数滑、滑紧、微紧、紧数、微弦、伏、伏涩等。

不同脉象,主病各异,如《金匮。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而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又如《伤寒论》247条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棒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平脉法〉〉曰:“趺阳脉滑而紧,滑者吸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以上趺阳脉的不同表现,直接反映出了脾胃疾患的病理变化。

(3)少阴诊脉半。

少阴脉指足少阴肾脉,位于太溪穴处。

少阴肾为阴阳气血之本,《问素。

三部九候论》中有“下部地,足少阴也”之论。

但亦有指手少阴心脉者,其位在神门穴,脉之可候心气盛衰,《问素。

三部九候论》有“中部人,手少阴也”之谓。

少阴脉常见有细、紧、沉、滑数、弱涩、浮弱等6种脉象,甚者则现其脉不至。

少阴心肾,为人体生命之根,病则精气虚损,如《金匮。

水气病脉证治》曰:“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又如《平脉法》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

”可见诊少阴脉象,可辨心肾之气的盛衰。

(4)寸口趺阳诊法。

寸口主五脏,为脉之大会;趺阳主脾胃,以候中焦。

故曰寸口和趺阳脉合诊,即可诊断五脏之候,特别是心肺之气血的有余与不足和脾胃之气的强弱。

二者合参,更为全面,辨证亦更准确。

如《金匮。

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

腹满肠鸣。

”。

可见心肺俱虚,气血不足,则寸口脉迟而涩;脾胃气衰,则趺阳脉微而迟,又感于寒,阳不外达,则手足逆冷,阴寒内盛则腹满肠鸣,甚者影响膀胱而小便不利。

(5)趺阳少阴诊脉法。

趺阳主脾胃,少阴主心肾。

趺阳与少阴脉对比诊脉法,可察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根的强弱。

如《辨脉法》曰:“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

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本段说明趺阳脉浮而涩,是脾胃气虚,故见下利之证,若是浮而大,当为有热,故应鉴别。

同时少阴脉正常,为下焦无病。

如果少阴脉出现滑而数之象,为下焦湿热伤及血络,故见下利脓血,自非中焦有热所致。

(6)寸部尺部对比诊脉法。

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因寸关尺三部脉象所主脏腑不同,故寸部与尺部相对比,对分别脏腑的不同病证,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常见的脉象主病有数种,如寸尺脉平为缓,《辨脉法》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日缓也。

”寸为阳尺为阴。

寸尺相等,无大无小,脉来和缓,不疾不躁,故为缓脉,即正常之象。

又如有寸微尺弱,寸浮数尺涩,寸尺俱浮,寸微尺紧,寸浮尺涩,寸沉尺微,以及寸尺脉独见等不同的情况,各自反映五脏六腑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病变,从而指导着辨证论治。

(7)诊尺脉法。

单诊尺脉多候下焦疾病,特别是对肾及妊娠等的病理反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如《金匮。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有对尺脉小弱的论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育龄妇女,身无大病,但见呕吐,不欲饮食,无寒热见症,为妊娠恶阻,即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

”只见尺脉小弱为妇人胎气始成,经血养胎,胎气未盛之故,宜以桂枝汤化气调营,使脾胃和,胎气自安。

妊娠多见滑数之脉,此处尺脉弱,乃妊娠恶阻之征。

(8)尺脉趺阳诊脉法。

尺脉主下焦,主候肾;趺阳主中焦,候脾胃。

故以尺脉与趺阳对比,可诊断脾胃及紧的疾患。

如《金匮。

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曰:“尺脉浮则伤肾,趺阳脉紧则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破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黄疸”。

尺脉浮为肾虚有热;趺阳脉紧为寒盛伤脾,脾湿内停,湿热相搏,则为黄疸。

(9)诊关脉法。

关脉主中焦脾胃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伤寒论》154条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故法以清热主治。

又如《金匮。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