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张仲景运用白术之特色

合集下载

『名医经验』王庆其:学习仲景用白术的临床体会(上)

『名医经验』王庆其:学习仲景用白术的临床体会(上)

『名医经验』王庆其:学习仲景用白术的临床体会(上)关于品名《神农本草经》记载“术”,列为上品,无苍术、白术之分。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术有赤、白两种,赤即苍术,白即白术。

张仲景生年早于陶氏,故仲景方中之术,当不分赤白,书中白术之“白”显系后人所加。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苍术或白术。

现代所用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苍术为菊科植物南、北苍术的根茎。

《中药大辞典》:白术又名于术、冬术、浙术。

《中药学》讲义上没有明确指出于术、冬术就是白术。

《本草通玄》里面把白术和苍术的功效说得很清楚,它说:“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

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

”“卑监之土”即土运不及,就是脾虚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应该用白术来治疗。

“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即土运有余,脾气偏盛可用苍术治疗。

张隐庵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

”张山雷说苍术、白术在古代不分,“而今已各别,则凡古人所称燥湿逐水之用,今必以茅山苍术当之”。

茅术是生在茅山的苍术,其燥湿功用比苍术还强,伤津者不可以用。

近代丁甘仁、程门雪、黄文东先生的医案中,都有茅术、于术、冬术、苍术、白术,“其补益脾胃,则宜用白术,白术补中,虽以气胜,不可谓其发汗;唯苍术则辛烈开腠,能发温家之汗耳”,苍术燥湿发汗比较好,临床用羌活胜湿汤时用苍术不用白术。

白术的功效利水逐湿仲景凡治“小便不利”,多用白术。

如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等。

《本经疏证》:“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脾胃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

”《本草衍义补遗》:“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

”白术有止汗的功效,玉屏风散中有黄芪、白术、防风,用白术就是取其止汗的作用,同时也有发汗的作用。

现代研究:白术煎剂和流浸膏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抑制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有重吸收的作用,抑制重吸收达到利尿的作用,这是它利尿的机制。

张仲景常把白术和这些药配伍应用

张仲景常把白术和这些药配伍应用

张仲景常把白术和这些药配伍应用小编导读白术是临床常用且为众多医者所喜爱的一味药,张仲景的方子中就经常可以见到白术的身影,他用白术的方共29方,其中《伤寒论》10方,《金匮要略》19方。

仲景用白术,喜与哪些药配伍在一起应用呢?王庆其教授熟读经方,对此进行了总结。

1.白术加麻黄解表除湿。

代表方为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汗为宜。

”太阳表湿证,畏寒,腰背酸痛,无汗,骨节酸痛明显,舌苔腻的要加白术,说明它不仅是寒,还有湿。

《金匮要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麻黄和白术配伍,二者均有发汗的作用。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

此方为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代表方剂。

临床运用此法治疗湿邪偏盛的痹证及风寒湿停滞肌表,营卫不和的荨麻疹,以及寒湿在表,肺气不宣,水道不利的肺炎。

其类方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宜化,治疗“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2.白术加桂枝健脾化气。

代表为方五苓散,主治太阳病表邪不解,随经传腑,水蓄膀胱者。

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二者共用行水解表。

其类方苓桂术甘汤可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现代临床多用此法治疗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膀胱炎、功能性尿潴留、产后癃闭等。

五苓散中桂枝起通阳化气、气化利尿的作用。

桂枝本身不利尿,它通过气化,把水湿排出体外,达到利尿的作用。

白术虽有利尿作用,但是它的利尿作用不强,加桂枝相得益彰。

3.白术加干姜温中除湿。

代表方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疗肾着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寒湿留滞腰部经络肌肉。

干姜、甘草辛甘扶阳,温中散寒;白术、茯苓健脾利湿。

干姜温化寒湿的同时温化水饮,无论是寒饮、水饮、溢饮、支饮,西医学之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见痰稀薄,像泡沫一样,则可以用白术9~18g。

我体会,干姜有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干姜一用痰就少了,故可起到化痰的作用。

【张仲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健脾祛湿第一方】医圣张仲景健脾祛湿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

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这个方子现在看来无上高明,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它,宫中厨师为迎合慈禧爱好还发明了一种养生美食叫茯苓饼。

可见茯苓在养生中的地位,茯苓祛湿不像薏米那么猛烈,它比较缓慢,且茯苓的药性是往下走的,这样能够把身体里的水湿通过下焦以二便的方式排出去。

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就是茯苓。

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桂枝不是桂花树上的树枝,而是肉桂树上的嫩枝。

它性味辛、甘,温。

归肺、心、膀胱经。

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医圣张仲景的很多药方中均有它的身影,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还是表症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基本上都会用到桂枝。

那么桂枝在这个方子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脾主气,如果脾胃不工作了,那么身体内的湿气就无法运化排出,所以桂枝用在这儿,就是用它的辛、温作用,来起到醒脾的功效,中医里有一个术语叫“纳呆”,说的就是脾胃像木头一样,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为什么脾胃没有生机,就是因为寒湿太多,脾胃太冷太寒了被冻着了。

所以脾胃不干活了。

此时用了这个桂枝下去,就好像太阳一样,当这个阳光照到脾胃里的时候,它能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

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

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甘草的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张仲景为何爱用这5味药

张仲景为何爱用这5味药

张仲景为何爱用这5味药柴胡柴胡的用药部位为地下根,质地非常柔软疏松,重量很轻;柴胡所散发出来的香气很远就可以闻到,口尝之味微苦,从这些特性而言,柴胡当为天气多而地气少,其味苦。

《本经》记载柴胡苦、平,为中品药,亦可说明柴胡天气多而地气少。

与同是中品药且味苦的麻黄相比,柴胡用的是地下根,麻黄用的是地上部分,麻黄能使体表的气快速向内运行而又运行得不深,从而缓解肌表的郁滞;柴胡能够使内里的气向内运行,但不致泻下,故柴胡可推陈致新,可以用来条达内里郁滞之气,使郁滞之气得以疏导且不伤气。

治疗少阳病内里郁滞的小柴胡汤君药就是柴胡,就是取其疏导气而不泻实的特点;少阴病中因内里郁滞导致气不达四末,所选方剂四逆散亦是取其通郁滞的作用。

柴胡既然苦味,向内推陈致新,何以后人反谓其升提阳气?其原理亦为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若病人少阳郁滞,气血郁而不能上达头目,则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等头目症状,服用柴胡后郁滞之气血得以通达,诸头目症状缓解,头目清醒,后世医家就认为此为柴胡使阳气升提的表现。

事实上非柴胡能使气血上升,而是人体之郁滞去掉后气血自然通达之效。

还有很多医生听病人说心情不好,就用柴胡疏肝解郁,其实这种思维本身就是错的,即使用后世的辨证方法来看心情不好也未必都是肝气郁结所致。

虽然临床验证很多心情不好的病人的病机是内里郁滞,需要用小柴胡汤,但是还有很多并非是内里郁滞引起的,即使是内里郁滞也未必都是柴胡的适应证。

临床常见很多病人生气后表现为乏力、纳差、腹痛等太阴病象,亦有病人生气后表现为四肢厥逆等厥阴病象,因此运用柴胡还是以辨证为主,以不失阴阳为要。

术我临床用仲景方中的术均用生白术。

白术药用为地下根茎,质地结实沉重,香气较大,尝之苦涩味大,可知白术地气多而天气亦多,然以地气多为主,偏于养命。

《本经》记载术气味苦、温,为上品药,苦则使气向内运行,温则使气偏躁动,然上品药地气多,故而术能温煦着气并使气向内运行,不至使气动得过快,亦不致泻下。

张仲景运用白术经验探究

张仲景运用白术经验探究
黟 ≤
_ 。 l
张仲 景运用 白术经验探究
陈 宇纵 徐杨 帆 辛海 量 ( 上 海第二 军 医大 学 中医 系, 上海 2 0 0 4 3 3 )
摘 要 张仲 景 为 “ 经 方之 祖 ” , 在《 伤 寒论 》 和《 金 匮要 略 》 两书中, 有3 0首 方 剂 用 到 白术 。 通 过 对 这 些 方 剂 的 研 究 , 发 现 仲 景 常 利 用 白术 的利 水 、 补脾、 安胎功效 , 并 通 过 与 他 药灵 活 配 伍 , 充 分发 挥 其 治 疗作 用 , 为现 代 临床 运 用 白术 启 迪
了思 路 。
关 键 词 张仲 景 白术 治 疗 应 用
中图分类号
R 2 8 2 . 7 1
文献 标 识 码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1 0 — 0 0 6 6 — 0 2
仲景 为 “ 经 方 之祖 ” . 对包 括 白术 在 内 的很 多 中 常 , 在 外 表现 为 小便 不 利 。 白术不 仅 可 以用来 运 化
药 应 用 经 验 颇 多 。在 《 伤寒论》 和《 金 匮要 略 》 两 书 痰 饮 , 还 可 以治疗 因水 湿 内停 导 致 的小便 不利 。《 汤
中, 用 白术 的方剂 有 3 0首 , 其 中《 伤寒 论》 1 O方 , 《 金 液 本 草 》 云: “ 通水道 , 上而皮毛 , 中而心 胃, 下 而 利 匮要 略》 2 0方 ( 与《 伤寒论 》 相 同方 除外 ) 。仲 景用 白 脐, 在气 主气 , 在 血主 血 。” 《 新 修 本草 》 载: “ 利小 便 , 术 之法 . 堪 为后 世 圭 臬 , 实 可 启迪 思 路 。今 不 揣 浅 及 用 苦酒 渍 之 , 用拭 面酐 黯 , 极 效 。” 五苓 散 是常 用 陋, 对 其用 药经 验试 作探 究 。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白术》第十五】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白术》第十五】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白术》第十五】白术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

白术原以浙江于潜天目山的野生术品质最佳,其外皮红润光泽,味极清,视为道地正品,但目前市场上几乎绝见。

现售之于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于于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

《神农本草经》谓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伤寒论》入10方次,《金匮要略》入25方次。

1、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枳术汤、泽泻汤。

枳术汤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十四)。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十二)。

两方所主均有心下及水饮有关。

根据《金匮要略》“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十二)的记载,提示白术可治短气、咳逆不得卧、水肿等。

配枳实治心下坚,配泽泻,治冒眩。

所谓冒,指眼前发黑;眩,指眩晕。

次简方(3味):茯苓戎盐汤、猪苓散。

茯苓戎盐汤治“小便不利”(十三)。

猪苓散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十七),思水,即口渴的互词。

以上两方均有白术茯苓,提示白术配茯苓可治小便不利及渴。

再简方(4味):苓桂核白术甘草汤、理中汤、甘姜苓术汤、防己黄芪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67),“胸胁支满,目眩"(十二)。

理中汤治“大病差后喜唾”(396)。

甘姜苓术汤治“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十一)。

防己黄芪汤治“身重汗出恶风”(二),“腰以上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十四)。

以上四方治心下逆满、眩、喜唾、身重、水肿等。

五味方:五苓散、真武汤、附子汤、桂枝人参汤。

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脉浮数,烦渴者”(72),“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5),“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以上6条,均不离“渴”。

【白术:健脾仙药,祛湿神药,补脾王药】

【白术:健脾仙药,祛湿神药,补脾王药】

【白术:健脾仙药,祛湿神药,补脾王药】健脾仙药,无论是医圣张仲景还是民国神医张锡纯都把它作为健脾药首选;它是祛湿神药,张仲景很多祛湿的方子都少不了它;它还是补脾的要药,一切脾胃虚弱之症都离不了它。

1 白术可以健脾,让脾胃运行有力,让慵懒的脾胃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白术有一股非常好闻的香味,凡是带有香味的药材都有醒脾的功能。

白术味道是淡淡的甘甜,甘味就入脾。

白术性子是温的,脾最喜欢温的,温就能健脾。

白术还有一定的燥性,脾喜燥恶湿。

总之白术天生为脾胃而生,命中注定要为脾胃效劳一生,白术身上所具备的特点都是脾胃特别喜欢的。

所以,白术当之无愧是健脾圣药。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整个五脏六腑的中心,相当于车轴,如果车轴不转了,五脏六腑都得瘫痪。

脾,又好比一个大家族的丫鬟,丫鬟罢工了,整个家族都会陷入混乱。

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没有脾胃就没有气血。

脾胃如此重要,有哪位药可以让脾胃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呢?那就是白术了。

白术就好比脾胃的发动机,有了白术,脾胃才会马力十足,马到成功。

2 多如牛毛的祛湿药中,白术是最厉害的一个了,它排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文小叔告诉你们,白术祛湿有一个其他祛湿药无法替代的好处,那就是不伤阳气不伤脾胃,而且是从根上祛湿,是治本而不是治标。

很多祛湿药比如红豆薏米荷叶冬瓜泽泻茯苓等等都是治标,而且用久了会伤阳气,因为这些祛湿药都偏寒凉,充其量不过是利水而已。

为什么祛湿白术可以治本?因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一旦运化失常,湿气就会源源不断产生,白术可以健脾,健脾就是祛湿。

另外,白术本身就可以祛湿,可以把脾胃的水湿气化成可以被身体利用的津液。

白术还有一点补脾的功能,所以白术祛湿一点不伤正气。

3 白术可以从根上解决很多女人的痰多问题很多女人本身由于阳气不够,又爱喝牛奶爱吃水果冰激凌奶茶甜品等等进一步加剧脾胃的伤害,这些食物都容易生痰,所以很多女人痰多,一大早起来就吐痰。

于是喝陈皮水,温胆汤泡脚等等,用的时候好一些,过一段时间痰又出来了,为嘛?因为没有治本。

张仲景茯苓白术配伍治疗水气病的机理探究

张仲景茯苓白术配伍治疗水气病的机理探究

张仲景茯苓白术配伍治疗水气病的机理探究摘要】张仲景对广义水气病有丰富的论述,并且在治疗水气病的方剂中多处使用了茯苓白术的配伍,扶正祛邪、健脾利水以治水气。

本文从水气病的形成机理入手,研究茯苓白术配伍治疗水气病四个方面的思想:重苓佐术温煦治水;苓术配伍辅助温煦;苓术配伍表里同治;苓术皆重健脾育阴。

【关键词】张仲景水气病茯苓白术配伍机理【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14-021 水气病概述水气病是人体津液代谢功能出现失常,导致水饮邪气内留,造成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病变。

在广义的水气病范围里,包括了痰、饮、水、湿四邪在人体中产生,并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各种疾患。

痰、饮、水、湿四邪虽然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和转化的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却能成为水气病的直接致病因素。

水谷精微作为人体的必须物质,饮食入胃后,在脾、胃、肺、三焦等脏腑的作用下进行正常的代谢,并提供能量。

但是,如果人体外受六淫,内伤情志,加之正气虚衰,导致水液代谢的功能异常,水液将在体内停滞,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甚至会演化成较为严重的水气病。

因水液积聚成水邪,水邪泛于皮肤,临床表现为水肿;水液散布成湿邪,湿邪着附在关节和肌肉之中,化而成为痹证;水液凝滞,化而为痰,形成体内痰邪,痰邪走窜行于脏腑经络导致经络不利,脏腑功能受阻;水液因聚集,化生为饮,形成饮邪,饮邪在人体中表现为溢饮、悬饮、支饮等病症。

因此广义水气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可以出现热、痛、利、渴、呕、咳、喘、惊悸、胀、二便不利等表现。

由此可见,由于水气病发病原因复杂,病程发展复杂多变,病位可在脏腑、关节、肌表,疾病表现症状包括痰饮、湿痹、水肿、结胸等,因此水气病是常见病中的疑难杂症。

张仲景对广义水气病的论述非常丰富,出现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各章节,并提出来行之有效的论治和方药。

茯苓白术的配伍在众多方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张仲景运用白术之特色
关键词白术药性用药特色张仲景中医学术发掘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

现代中医临床公认其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效。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多首方剂中使用了白术,其特色是运用了白术的相反性能。

即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予以相应的不同配伍,发挥白术升与降、浮与沉、补与消等相反属性的治疗功效。

本文拟就有关内容整理论述如下。

1 仲景运用白术的五大相反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含性味、归经、作用趋向(升降浮沉)、补泻等内容。

大多数中药仅有性能的同一性而不具备相反性。

仲景对白术的运用体现出五大相反性能。

1.1 升散发表与渗下利尿:白术苦温,具有发汗除湿功效,主治肌表寒湿证。

其使用每与麻黄配伍。

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以“发其汗为宜”。

方中麻黄汤发散风寒,白术发表除湿,以微微汗出而解。

此性能以升、散为作用趋向。

与此相反,仲景制五苓散治太阳蓄水证,症见“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伤寒论》161条),病由邪入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所致。

方中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并外散肌表之邪;白术配猪苓、茯苓、泽泻,利尿燥湿,导水下行。

共奏化气行水、表里同治之功。

此白术的功能特点是主降趋下。

再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泽泻汤、泽泻汤等均属此类。

1.2 生津通便与燥湿止泻:白术具有生津润燥和燥湿健脾的相反属性。

前者可用于津亏致燥的便秘、口干等症;后者可治疗脾虚湿盛的腹泻便溏。

如《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此因风湿之邪痹阻肌表肢节,津液受损,故去桂枝辛温伤津,既用附子配白术祛肌表风湿,又取白术生津润燥,以润肠通便。

又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里水者,……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方用越婢汤发汗行水,兼清内热,加白术生津止渴。

再有《伤寒论》385条理中丸方后加减曰:“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重用白术意在健脾生津。

笔者对一些习惯性便秘患者,累用滋阴润肠不应时,运用验方生白术60g,生地30g,升麻5g投之,每能获得良效,究其原理,是取生白术生津润肠、动而不守之功。

白术的燥湿止泻功能已为医家所公认,且以炒白术为宜。

仲景理中丸治太阴病腹泻,桂枝人参汤治脾胃虚寒挟表热而下利,麻黄升麻汤治唾脓血泄利等,均取其燥湿止泻之功能。

1.3 导滞除满与健脾除胀:气滞水阻致满与脾虚气弱致胀是两类虚实不同、属性相反的证候,然其临床表现每有脘腹胀满的类似症状。

白术的药理特性随着不同的配伍而发挥消与补的相反功效。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此因气滞水阻、痞结胃脘之胀满,方用白术配枳实,以白术燥湿导滞、枳实行气散结,共奏行气燥湿、导滞除满之功。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人参汤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病机心脾气虚,因虚致滞,结于胸胁,而成胸脘胀满痞塞之症。

方中白术与人参相配,取其益气健脾之功,再有甘草、干姜辛甘合阳,共奏温振心阳、益气健脾、消胀除痞之效,是为“塞因塞用”之法。

1.4 苦温发汗与甘温敛汗:白术苦温发汗功能已如上述,诸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等,白术的甘温敛汗作用首见于防己黄芪汤(《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

本方主治表虚风湿证所致的身重汗出恶风,用黄芪配白术、甘草益气固表、健脾调中,防已利水泄湿,配姜、枣以调和营卫,使气强卫固、脾健湿祛,则自汗得愈。

再有甘草附子汤治骨节疼痛,“汗出短气”,病因风湿阻滞肌表、阳气虚弱失固所致。

用附子配白术、甘草温补人体阳气而固表止汗,用桂枝配白术温散肌表之风湿,使邪祛而正安。

集白术散敛、攻补之相反功效于一方,非不谙此道而所能为之。

故后世制玉屏风散治表虚自汗且易外感者,方用黄芪配白术益气固表止汗,用防风配白术祛肌表风湿,实渊源于此。

笔者对气虚外感偏寒患者,每选用白术与疏风散寒或祛风燥湿类解表药相配,取其能散能敛之功,补气而不助邪,解表而不泄气,是一味值得推崇的良药。

1.5 燥湿降逆与补气升清:白术发挥燥湿利水作用时多表现为下降的特性,在祛除水湿同时,消除气机上逆症状。

如《伤寒论》67条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病因脾虚水停气机上逆所致,方中白术配桂枝健脾行水、降逆下气,茯苓配甘草益气利水,共奏健脾行水、降逆下气之功。

再有五苓散治水逆,病属水停胃逆而呕吐不止,用白术配桂枝而获行水降逆之效。

真武汤治少阴病之“头眩、身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病因于过汗后阳气虚衰,上不能升清于脑而眩晕欲仆,内不能温运水津而成水泛之变。

方中白术配附子温补阳气,升清于脑,生姜、茯苓、白芍利水化饮而除水泛,合成升清降浊、标本兼治之方。

此方中白术重在益气升清,是运用白术能升能降双重功效的代表方。

2 白术相反性能的作用原理
仲景对白术相反性能的运用揭示了白术的多重治疗作用。

自仲景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认识。

《医学启源》谓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

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生津液,……止渴”;《别录》谓其主“风眩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珍珠囊》曰白术“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本草纲目》谓白术能治“逆气里急,脐腹痛”。

这些医家对白术的认识已显现白术的多元相反性能,如既除湿利水又生津止渴,既温中益气又消削痰水,既平逆降气又益气升阳等。

形成白术的相反性能之原因,一是其性味因素,白术集苦、甘于一体,既有苦泻、苦燥一面,又有甘益,甘润之功;二是其归经因素,白术归脾、胃经,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二者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叶天士曾谓白术属太阴脾药,不宜用于阳明胃府,验于临床有失偏颇,但也反证白术的特殊功能;三是其功效因素,白术有多种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痹痛,寒湿外侵、痰阻眩晕、表虚自汗等多种病证。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含有苍术酮、苍术醇,苍术醚、杜松脑、白术内酯、果糖、菊糖、白术多糖、丝氨酸、谷氨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肠胃分泌、持久的利尿作用、抗氧化、抗凝血、抗菌等药理作用。

白术相反性能的存在,符合阴阳学说的有关法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阴阳学说运用于中药性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阳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也就成为白术具有多种相反性能的理论基础。

3 临床运用
张某某,男,39岁。

2006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反复眩晕头痛2个月。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因疲劳出现眩晕头痛,并进行性加重,眩晕头痛以静卧后消失,起床和久坐后发作。

经西医脑CT、脑脊液检查后确诊为“低颅压综合征”。

住院半月症状缓解出院。

出院1周后症状复发,求诊于中医,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半月未效。

刻诊:眩晕头昏,轻微头痛,静卧后症状消失。

伴有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步履不稳,偶有恶心,口干不欲饮,四肢欠温,胃纳一般,大小便正常。

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沉细滑。

诊断:眩晕。

证属湿阻阳陷、清窍失荣。

治法:升阳化湿、健脾荣脑。

方药:真武汤加减。

处方:淡附片(先煎)、枳壳、菖蒲、天麻各10g,白芍、白术、茯苓、白芷各15g,干姜3g,生黄芪、太子参各30g。

以上为1剂,水煎服,每日1剂,上下午各煎服1次。

7剂。

二诊:药后眩晕头痛发作时间减少,已能静坐或活动2~3小时不发作,余证亦减。

予原方续进7剂而眩晕头痛消失。

惟大便3日未解,予验方生白术60g,生地30g,升麻5g,3剂后大便正常。

随访半年未发。

按:本案因疲劳耗伤脾肾阳气,水湿内停,进而阳陷不能荣脑而病眩晕头痛。

方中真武汤加黄芪、太子参补阳举陷化湿,枳壳、白芷、菖蒲、天麻开窍荣脑,共奏升阳化湿、健脾荣脑之功。

其中白术发挥补气升清与燥湿降逆双重功效。

后阳升湿祛而肠道津液不足,出现便秘症状,重用白术与生地相伍以生津润肠,配升麻升清降浊而大便顺畅。

4 结语
运用白术多种相反性能是仲景使用白术的一大特色。

形成白术多种相反性能的原理在于白术自身所含的性味归经的特殊性和治疗配伍的多元性。

研究白术的相反性能,对挖掘白术的治疗功能很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