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注意 事项:避 免剧烈运 动注意运 动安全定 期进行健 康检查
06 运动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腺等器官 消化系统的功能:分解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消化提高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 消化系统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健康水平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以促进 胃肠蠕动增加
消化液分泌
运动可以改善 肠道菌群提高
消化功能
运动可以增强 食欲增加食物
摄入量
运动可以减轻 胃肠道负担预 防消化系统疾

合理营养与运动能力
营养素: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矿物质等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 影响:促进消化、 吸运 动表现、减少疲劳 、促进恢复等
04 运动与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 成:包括呼吸
道和肺
呼吸道的功能: 气体交换、清 洁、湿润、温

肺的功能:气 体交换、调节 呼吸频率和深

呼吸系统的调 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细
胞调节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呼吸频率增加以满足身体对 氧气的需求
运动时呼吸肌力量增强以提高呼吸 效率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运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免疫力
运动与免疫力的相互作用: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免疫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运动能力的提 高
09 运动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 成:中枢神经 系统、周围神 经系统和自主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大脑、小脑、 交感神经和副
脑干、脊髓
定义:研究人体 在运动过程中生 理反应和适应规 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
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 适应性。 五、生殖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第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 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
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含义: (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目录•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不同项目的运动生理特点与训练原则•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略01运动生理学概述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任务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适应机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训练、运动选材和运动医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01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0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标志着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形成了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法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实验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数学模型,揭示运动生理机制。

数学建模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2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01020304骨骼组成骨骼功能骨骼生长与发育骨骼疾病与损伤骨化过程、骨龄评估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姿势、参与运动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围、吸收冲击关节炎、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关节类型关节结构关节功能关节疾病与损伤肌肉结构肌肉收缩与舒张肌纤维、肌膜、肌束膜、肌外膜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类型肌肉功能肌肉疾病与损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肌肉萎缩、肌肉拉伤、肌炎等0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ATP-CP系统概述介绍ATP-CP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还是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都对身体健康与功能有着显著影响。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进行健康有效的运动。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多好处,包括增加心脏收缩力,降低心率和血压,改善血脂代谢等。

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跳动效率和容量,降低血压,改善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肺的通气量和呼吸肌肌力,增强呼吸肌的耐力和协调性,改善肺功能。

长期进行锻炼还可以减少肺疾病的发生,降低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三、运动对代谢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重和体脂。

长期进行锻炼可以改善血糖和胰岛素代谢,避免糖尿病或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四、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减轻压力和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长期进行锻炼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发生和增强神经元的功能,缓解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症状。

五、运动对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密度和强度,减少骨质疏松、骨折和骨关节疾病的发生,缓解肌肉疲劳和酸痛。

六、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抗体的产生,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长期进行锻炼还可以降低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七、不同种类的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减少体脂,改善心血管健康,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而负重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柔韧训练可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预防运动伤害。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可以对人体健康和功能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但过度的运动也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人们在进行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适度地进行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以达到健康和效果的最佳平衡。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绪论1.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科学。

3.生命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适应性4.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破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的过程。

5.刺激: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6.兴奋性:受刺激后产生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称为兴奋,产生兴奋的能力就叫兴奋性。

7.可兴奋性组织: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可兴奋性组织。

8.适应性: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

9.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①神经调节占主导,特点:迅速、局限、短暂②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③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1.内分泌调节:机体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细胞组织,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如激素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收缩☆1.人体肌肉组织分类:骨骼肌(横纹肌、肌肉)、心肌、平滑肌2.肌肉的基本单位:肌纤维。

3.肌纤维的特点:同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肌膜)、细胞核、细胞质(肌浆)。

细胞核多个。

肌浆中除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脂滴外,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

4.肌原纤维和肌节每条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规律的明暗交替,分别叫明带和暗带。

明带、暗带在横向上都位于相同的水平,因而整个肌细胞也呈明暗交替的横纹。

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叫H带,H带中央有一条横向的线叫M线。

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线叫Z线或Z盘。

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叫肌节。

5.H带: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M线:只有细肌丝,没有粗肌丝;暗带:粗细肌丝重叠处。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完整

运动生理学完整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2003)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4.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发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均称为兴奋。

5.引起组织兴奋地条件:a 一定的强度b 一定的持续时间c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6.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7.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8.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成为适应。

9.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2005)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

正反馈促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

10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备、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三腺苷)是骨骼肌直接能量来源(ATP边合成边分解)。

4.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前提是Ca2+存在下骨骼肌粗肌丝的肌球蛋白与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肌纤凝蛋白。

5.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6.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7.1g糖在体内完全燃烧可释放4kcal的热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