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_征求意见稿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_征求意见稿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_征求意见稿

全国高等学校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征求意见稿)

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10年3月

目录

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1)

1.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概况 (8)

1.2光学工程学科的方法论介绍 (9)

1.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11)

1.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科内涵 (12)

1.5“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原则 (12)

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12)

2.1培养目标 (12)

2.2培养规格 (13)

2.2.1 素质结构要求 (15)

2.2.2 能力结构要求 (17)

2.2.3 知识结构要求 (18)

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育内容 (20)

3.1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20)

3.1.1 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 (20)

3.1.2 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20)

3.2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 (22)

3.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4)

3.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创新训练体系 (25)

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体系 (27)

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条件 (31)

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范的主要参考指标 (33)

六、参考文献 (34)

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最早源于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时第一批设立的专业之一“光学仪器”专业(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共设置本科专业215种),即浙江大学于1952年建立的“光学仪器”专业,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1953年建立的“军用光学仪器”专业。之后,于1958年前后天津大学、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长春光机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等院校也陆续成立了“光学仪器”或“军用光学仪器”专业,成为我国最早从事光学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代表。“光学仪器”和“军用光学仪器”专业从50年代初设立到90年代初40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了进一步解决专业划分和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国家教委自1989年开始着手进行了第三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修订工作历时4年多,形成了体系完整、比较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在这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光学仪器”专业归并调整为“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代码080402)专业和“光学计量测试”(专业代码080407)专业,归属于仪器仪表类(代码0804)专业;“军用光学仪器”专业归并并调整为“光电子技术”(专业代码080708)专业,归属于电子与信息类(代码0807)专业。原设置“光学仪器”和“军用光学仪器”专业的院校于

*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196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由国家统一制订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1987年、1993年和1998年又相继进行了3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和修订工作。

1994年相继更名,同时相应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在原有光学、机械技术的基础上普遍加强了电工和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类课程以及计算机和软件设计方面的内容。

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将1993年版专业目录中理学类下设二级16个类型、55种专业,工学类下设二级22个类型、181种专业分别调整为理学类下设二级16个类型、30种专业,工学类下设二级21个类型、70种专业。其中与光学仪器和光电技术相关的专业分别调整为:工学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606,归属电气信息类0806)、“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代码080401,归属仪器仪表类)或“信息工程”(080609Y,引导性专业目录);理学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71203,归属电子信息科学类)。至此,在工学类专业目录中不仅没有了与光学或光电信息为主题的专业,而且也没有与“光学工程”学科对应的支撑专业。各高校根据各自情况将有关的专业向这几类专业归并。

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信息产业新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光作为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分支和技术增长点,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具有信息工程知识背景,宽基础、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和需求形势,经过反复的调研和酝酿,借鉴众多的国内外大学经验,部分高校或正式将本校原专业更名/新建为“信息工程(光电信息方向,080609Y)”专业,或改办“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学/工学专业,或明确“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方向)”专业;2001年通过将原专业整合和拓展后,南京理工大学向教育部成功申报“光电信息工程”(080616W)专业,电子科技大学成功申报“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080614W)专业,此后陆续又有部分院校在相关学科专业(如:“应用物理学”专业(07020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080401)等)的基础上更名或新建“信息工程(光电信息方向)”专业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更名后,各校在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方案过程中,综

合考虑了光电信息技术中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应用等各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合理地安排了课程比例,充分突出了光电信息结合、以光为主的特点,既发挥了以往专业的基础和优势又适应了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已发展到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充分反映出该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且正在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在教育部“十五”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分委员会中,虽然有两个与“光电信息”类有关的分委员会“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也包含了部分高校工学和理学专业光电信息类专业的专家教授,但仍由于各分委会的主要方向定位问题,使得分委会对全国高校光电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咨询和指导工作未能有效地开展,难以适应国内外光电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十五期间专业与学科的关系见图1.1。对此,在教指委的支持下,(分)教指委委员及分委会高校协作委员在“十五”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跨两个分委员会制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提交到教指委受到充分肯定。同时,在充分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了设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教司采纳了该意见,并在2006~2010年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新设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形成了图1.2所示专业与学科的关系,统一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咨询和指导工作。

图1.1 “十五”期间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图1.2 “十一五”期间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按照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划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括了现有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的若干专业:

(1)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代码080616W ,工学

(2) 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方向),专业代码080609Y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电子线路、能量光子学)

电子信息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71203,理学

(4)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方向),专业代码080606,工学

(5)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方向),专业代码080401,工学

(6)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方向),专业代码070202,理学

(7)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代码071207W,工学

目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涉及以下技术领域:

(1) 光学/光电仪器—作为视觉功能的延伸(图像视觉的延伸)的工具。它包括光学/光电仪器的结构设计,光学镜头与系统设计及其工艺等,各种专用光学仪器;如军用光学仪器,测量光学仪器,天文光学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等。

(2) 光子学技术—利用光子原理或光电相互作用原理的器件。它包括各种激光器,光电器件及红外探测器,光电成像器件,红外与夜视技术,超高速摄影,光阀,发光光源,短波及X射线光学等。

(3)信息光学技术—主要研究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及图像显示技术。它包括光信息及图像处理术,图像及模式自动识别,全息术,自适应光学技术,光传输及通信技术,光学遥感技术,目标及传输特征数据库、光计算术等。

(4) 光学技术及工程—主要研究光能应用、光加工及有关工程。它包括光武器工程,激光加工(工业),激光核聚变,照明工程,光学材料、薄膜、工艺、特殊光器件,光刻技术(用于微电子技术),微机械中的微光学技术。

(5) 光电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光与物质的作用、新型光电材料、生物医学光学、视光学、能量学科与光电学科的交叉、环境学科与光电学科的交叉、海洋学科与光电学科的交叉等等。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表现在:

1) 本学科专业是多学科伸展和交叉的前沿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所涉及的技术处于当前信息技术最活跃领域,随着理论、材料、工艺、处理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使得光电信息应用波段不断扩展、光谱分辨更精细,应用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概念的光电材料和探测器不断涌现,由此促进了新型光电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光电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空间和海洋探测、新型农业等学科领域是当前最活跃的交叉领域,由此不断产生许多新的概念、研究方向和创新技术。

2) 学科专业适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

随着“光电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一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认同,国家发展光电技术和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不断出台,国内重点建立了多个“光谷”中心,各种光电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光通信、计算机外围光电器件、计算机内外部互连、传感智能化、民用航天等一大批光电信息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相继出现,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建设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对于适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期待。

光电信息技术满足国防重大需求,在远程战略侦察,精确制导,战场侦察、夜视观瞄、光电稳像、定向定位,航空航天、光信息处理、传输与显示等武器装备中大量采用了现代光电信息技术,因此,近年来国防装备技术特别是创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多层次创新人才。

3) 本学科专业具有完善的学科结构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方向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科有合理的对应和衔接,既有较宽的本科出口,也能进一步深造。本学科专业不仅设置有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直接对应的学科,而且有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保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其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本学科专业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近年来许多重点高校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作为诸如“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985工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进行了重点投资建设;同时一些重点和地方高校也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作为向信息技术领域伸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从而使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提高了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

4) 本学科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

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招生生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使学科专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近六年来,在全国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情况下,各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接近100%,其中考取全国各高等院校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的占毕业生总数近半数,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进入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企业、公司与事业单位(如通讯、记录、信息处理应用、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光电技术研究、生产、营销或管理工作。

5) 学科专业具有优秀的学生来源

稳定的高素质生源是提高专业水平的前提。由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处于信息技术前沿,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培养层次完整,社会需求旺盛,因此,一

直是全国各高校中入学成绩位于最高分之列的专业之一,考生趋之若鹜,使该类专业的入学分数水涨船高。

鉴于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密切相关行业——信息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稳步快速增长趋势,入学生源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该学科专业仍属新兴专业的情况,在未来若干年内社会对专业各层次人才需求将会仍然保持旺盛和稳步发展的态势,并有可能进一步出现国内高校增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整个“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在目前全国保持规模的整体状况下略有增长。

1.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概况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对应的主干学科是“光学工程”。该学科是根据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光学仪器”二级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军用光学”二级学科、“电子学与通信”一级学科下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二级学科中的“光电子学”部分合并共同组成“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工学类,代码0803,其下未设二级学科)。其中“光学仪器”和“军用光学”学科分别在1981年和1984年首批和第2批拥有博士点学位授予权,1985年“光学仪器”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光学仪器”和“军用光学”学科都拥有重点学科单位。

几十年来“光学工程”学科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性研究的重要力量。2002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教育部审核批准了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其中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8个

高校的“光学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共有9个光学工程相关实验室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6个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此外,中科院有6大光机所、国防科工委下属十大工业集团公司下属数十个与光电信息相关的专业实验室以及国防重点实验室,每年有超过千人进入各学校或实验室,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目前光学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很广,涉及光学、光子学、信息、通信等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光电材料与探测器、激光技术、光电测试与计量技术、传感及测量信息技术、光存储技术、全息学与光电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技术、先进光学加工技术、光学仪器及光学系统设计、自适应光学、薄膜技术、电子光学、光电成像技术、红外技术、弱光探测成像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电医疗仪器、导波光学、光电器件及网络技术、光电显示技术、生物医学光子技术、光通信技术、光谱探测与成像技术、光电遥感/遥测技术等。

1.2 光学工程学科的方法论介绍

主干学科“光学工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 光学工程具有严密的、系统的理论特征,它本身是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的技术科学之一,从事光学工程的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地需要数理基础;2) 光学工程具有鲜明的科技前沿性,它紧密地和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联系在一起,它提出和研究的问题都有明确的实际应用背景,研究课题来自于实际,其成果会不同程度地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3) 光学工程具有明显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特征,尤其当前的光电子技术、光子技术等关系到现代科技、工业、农业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它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将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https://www.360docs.net/doc/205394727.html,;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5个),https://www.360docs.net/doc/205394727.html,。

在光学工程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要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不仅推动了光学工程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使得它成为最具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之一。光学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方法论性质的主要方法有:

1)数学物理方法:任何一个光学工程领域研究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数学物理模型进行描述、分析,也可以从数学物理模型的仿真分析中总结出指导实际光电器件和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规律,从而减少盲目性。

2)系统科学方法:其核心是将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以使思维对应于适当的抽象级别上, 抓主要矛盾,力争系统的整体优化。首先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虑其组成部分或整个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次,在光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影响因素极其复杂,有时甚至达到无从下手的程度,此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分别追求光学系统的单项优化指标,势必会造成加工困难、成本昂贵,但利用系统各部分缺陷的相互补偿,可得到最低成本下的最优化方案。

3)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光学工程领域研究的问题既涉及微观光子-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涉及宏观的器件及所构成的复杂大系统。因此,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多学科融合、综合集成方法:光学工程是以物理学一级学科中的光学(技术)为主要基础的交叉综合学科,其知识领域涉及物理学(特别是光学)、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精密机械、机电工程、控制科学、通信等多学科,因此,任何一个光学工程研究的对象都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结晶。

这就必然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和综合集成的能力。

5)哲学的思维方法:从哲学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光学工程领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蕴涵着朴素的哲学原理和方法,如对光的波粒二像性理解、采用光学手段侦察对方的同时也为对方反侦察提供了可能,等等。这就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应该把握哲学的思维方法,能深刻理解矛盾的双重性以及相互转化的方式和条件。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突出不同的方法要求。一般地,要求掌握系统设计中的典型设计方法.

1.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相关学科主要有:

(1) 物理电子学(080901),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

学。

(2)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一级学科,下设“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和“测试计量

技术与仪器”(080402)两个二级学科,工学。

(3) 光学(070207),属于“物理学”(0702)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理学

(4) 生物医学工程(0831),一级学科,工学

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包括:

1)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与本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产业状况及其发展;

2) 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和激励学术发展的各项体制;

3) 指导本专业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标准;

4) 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基础、投入经费、师资力量、产业支持等。

1.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科内涵

①以光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进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了解,特别是作为视觉

及其它人身感观的延伸,包括图像及多维时空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显

示等。

②光的产生,如激光、发光光源等。

③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应用,如光敏探测器件、光刻蚀、光化工等。或以光能

量作为加工手段,如激光加工、激光核聚变、光能应用等。

④利用光学等效原理进行图像及多维时空结构的观察及处理,如微光夜视技术、

变像管高速摄影等。

1.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原则

本指导性专业规范将根据目前全国高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分布特点,按照主干学科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制定专业规范,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专业教学认证建立基础,为新办同类专业提供标准。

本指导性专业规范依据以下原则制定:

●遵循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遵循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

●遵循规范内容最小化的原则;

●遵循核心内容最低标准的原则。

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2.1 培养目标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

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3)掌握本专业必须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4)获得较好的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5)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掌握文献索引、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2 培养规格

1)基本学制:4年

2)学位:

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如设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课程学分和技能训练的最低基本要求。

3)培养规格:

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国家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各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

本专业培养规格主要分“科技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两大类。“科技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技术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分成以下三个专业方向:

(1)以光电器件、材料和激光技术为主的光电子方向;

(2)以光电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为主的光电信息方向;

(3)以光学设计、光电检测技术、光电仪器及系统为主的技术光学方向;

(4)其他:允许学校在上述三个专业方向外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设立新的方向(如光电目标探测与识别)。

所有方向必须具备本规范规定的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4)培养要求:

●科技研究型:

本专业培养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上(光电子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和技术光学方向)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至少一个专业方向上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科技人才。学生应在素质、能力和知识诸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并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门研究人才和师资,也可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从事相关的设计、研究及管理工作。

●工程技术型:

本专业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技术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接受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基本载体的信息特征,体现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毕业生应能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从事相关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2.2.1 素质结构要求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诚信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恪守并践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勤奋敬业的科学精神;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可靠性工程每章基本概念及复习要点知识讲解

复习要点: ?可靠性 ?广义可靠性 ?失效率 ?MTTF(平均寿命) ?MTBF(平均事故间隔) ?维修性 ?有效性 ?修复度 ?最小路集及求解 ?最小割集及求解 ?可靠寿命 ?中位寿命 ?特征寿命 ?研究可靠性的意义 ?可靠性定义中各要素的实际含义 ?浴盆曲线 ?可靠性中常见的分布 ?简述串联系统特性 ?简述并联系统特性 ?简述旁联系统特性 ?简述r/n系统的优势 ?并-串联系统与串-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关系 ?马尔可夫过程 ?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性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一般步骤 ?降额设计的基本原理 ?冗余(余度)设计的基本原理 ?故障树分析优缺点 广义可靠性:包括可靠性、维修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时期内规定条件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功能能力。耐久性:产品在规定的使用和维修条件下,达到某种技术或经济指标极限时,完成规定功能能力。安全性:产品在一定的功能、时间、成本等制约条件下,使人员和设备蒙受伤害和损失最小的能力 可靠度R(t):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累积失效概率F(t):也称不可靠度,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失效的概率 失效概率密度f(t):产品在包含t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失效率λ(t):工作到t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t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基本:实验室条件下。应用:考虑到环境,利用,降额和其它因素的实际使用环境条件下。任务:元器件在执行任务期间,即工作条件下的基本 不可修产品平均寿命MTTF:指产品失效前的平均工作时间可修MTBF:指相邻两次故障间的平均工作时间,称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或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维修性: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的可维修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维修度M(t):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发生故障后,在规定的时间(0,t)内完成修复的概率。修复率μ(t):修理时间已达到某一时刻但尚未修复的产品在该时刻后的单位时间内完成修理的概率。平均修复时间MTTR:可修复的产品的平均修理时间,其估计值为修复

(完整word版)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docx

卷号 卷内编号 密级内部公开 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 version :1.0 编制人:日期 :年月日 审核人 :日期:年月日 批准人:日期:年月日 受控状态:

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 目录 1.目的 (4) 2.适用范围 (4) 2.1前提条件1: (4) 2.2前提条件2: (4) 3.定义 (4) 3.1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 (4) 3.2最大容忍中断时间: (4) 3.3关键功能目标恢复时间: (4) 3.4全部功能目标恢复时间: (4) 3.5小规模灾难或故障: (4) 3.6大规模灾难或故障: (4) 4.规程 (4) 4.1核心及支持性业务单元定义 (4) 4.2业务连续性管理目标 (5) 4.3业务连续性恢复顺序 (5) 4.4业务分类及灾难恢复指标 (6) 4.5重大灾难、故障应急程序及计划 (6) 4.6重大灾难、故障应急程序及计划演练方案 (6) 5.引用文件 (7) 6.记录 (7)

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 修订文档历史记录 日期版本说明作者

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1.目的 确保核心业务及支持性业务的连续运作,减少各种安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公司在以下前提条件下的业务连续性管理: 2.1 2.2前提条件 1 : 公司不在同一时间内遭受同样大规模的破坏 前提条件 2 : 公司雇用关系、现金流、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政府关系、投资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受到重大影响 3.定义 3.1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 为预防业务风险、意外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有效保障公司核心业务及支持 性的正常运作,而预先制订的一系列管理计划,包括:业务连续性管理目标、 业务恢复指标、以及各类灾难、故障的应急和恢复程序。 3.2最大容忍中断时间: 指业务能容忍在没有正常支撑工具(如业务记录、信息系统、通信电话等)支 撑的最大工作时间(不包括休息时间)。 3.3关键功能目标恢复时间: 指从灾难发生开始到业务关键功能(指核心业务功能,例如:客户要求的开发 活动、支持开发活动必须的业务记录、信息系统、通信电话)得到恢复的时间。 3.4全部功能目标恢复时间: 指从灾难发生开始到所有业务功能(指灾难发生前工作环境,包括与原有环境 一致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业务记录、信息系统等)得到恢复的时间。 3.5小规模灾难或故障: 指导致某一个核心业务单元工作瘫痪的灾难或故障,例如:某一部门的信息系 统瘫痪、公司局部受到火灾、暴雨、洪水、液体泄漏事件等影响。 3.6大规模灾难或故障: 指导致所有核心业务单元工作瘫痪的灾难或故障,例如:整个网络系统瘫痪、信息部被完全破坏、传染病爆发,导致所有业务不能开展等。 4.规程 4.1 核心及支持性业务单元定义 根据业务特点,以及为,将公司业务分为以下核心业务单元、支持性业务单元: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 高军修永春 随着银行业务和机构的不断扩张,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保证金融安全稳定发展,是国内银行业监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共同关心的课题。2011年12月底,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本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只有构建真正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使管理科学化、手段现代化,才能保证业务的连续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业务连续性管理沿革 业务连续性管理概念最早脱胎于传统的IT备份与容灾恢复计划,但是随着IT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灾备越来越难保障企业在灾难面前的关键业务可用性,企业更需要一套标准化、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去帮助其应对灾害,这不仅包括IT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整个机构(企业、政府、组织)的管理架构层面。通常认为,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个一体化的管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识别威胁组织机构的潜在风险,并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来建立组织机构的恢复能力和有效应急响应能力,从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资产,组织机构的信誉、品牌及其创造价值的活动。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包含在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等理论中,并未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独立研究。而那时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事件本身直接造成的损失(如人和物等),而对事件造成的其他损失(业务停止、工厂停工等)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技术手段所限,也没有能力对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能是尽力而为。计算机系统在解决系统持续运行的问题时,率先对单点故障采用了冗余措施,这就是最早业务连续性管理思想的开端。 70年代,出现了容灾恢复计划的概念。当出现大的故障和危机时,中断是以天为单位来计算而不是以小时为单位。金融组织,如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都建有另外的后备点,备份磁带存储在远离主中心的地点。 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从而对数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催生了一种新技术的发展——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简称DR),而在研究各种灾难恢复

可靠性系统工程设计应用练习题

可靠性工程设计与应用练习题目录 1 可靠性工程设计与验证 2 系统可靠性评价 3 可靠性分配预计验证检查内容和方法 4 可靠性试验 5 FMEA 6 维修性设计与验证 7 软件可靠性 8 元器件选择与应用 9 元器件失效分析

1可靠性工程设计验证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2 习惯称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用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的缩写。 3,设有一个由按n 个单元组成的系统,其中任意r 个(r ≤n )正常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称为 4 5,GJB 使用阶段可靠性及其工作项目的确定、可靠性管理、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试验与评价、使用可靠性评价与改进等5系列31项工作项目的通用要求 。 6 7,一批产品有100200小时后,有80个能正常工作,则这批产品在200小时时其可靠度的观测值是 8,设系统下属组件的可靠度分别为r1、r2……rn ,若这n 个系统组成串联系统,则系统的 可靠度为rn= 9,用、MIL-HDBK-217F 和MIL-HDBK-217E 进行预计时,假定元器件的失效 10,在下图的储备系统中,若单元的可靠性度为0.3,则两种( a&b (填有效或无效)。若单元的可靠性度为0.7,则a 、b a b 11会导致系统失效或操作失误。 二、判断题(每题1.5分,共 15分) (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 ,在电子系统中,电位器必须谨慎使用。一般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因其失效率大都是固定电阻器的10至100倍。 2 3,为了使气流畅通,流道应当骤然扩张或收缩。 4 5,在冷却流道设计中应使转变半径最大。 6,电子管灯丝电压和继电器线包吸合电流是不能减额的。 7距太近。 8 9,不是专门为负载转换设计的继电器不应当用来作负载转换。

银行业务连续性和应急处理方案样本

银行业务连续性和应急处理方案

XX银行业务系统 业务连续性和应急处理方案 总则 业务系统的安全性是从技术角度与业务角度相互配合来保证,主要以防范为主,对于出现的突发事件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统一解决。为减少我行业务停顿造成的损失,降低重要业务进程和数据重大失效或灾难的影响,应急恢复工作组应制定详尽的应急计划,而且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应急计划应分析灾难、安全失效及服务停顿的影响,明确关键设备如重要服务器、网络设备、通信线路以及软件系统的备份恢复措施和每一部分需要恢复的时间。应急计划应该明确针对不同情况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恢复不同软件硬件的操作规范,而且定期进行实地演练;用作备份的设备应保持设备完好,而且应随时能够提供使用。应急计划应该经我行领导的审批,当业务系统发生变动时应急计划也应进行必要的修改、演练并获得领导审批。 第一章应急反应工作组 1.应急反应工作组的建立原则 应急反应工作组由业务部门与科技部相关人员组成,采取组长负责制。成员由专业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组成,应急反应工作

组成员在业务、技术水平上具有足够的能力处理紧急事件。各成员要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每位成员应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在紧急事件出现时能够全力配合,服从领导安排、具有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急反应工作组在人员配备上要充分考虑备份方案,对于关键性岗位采取双人备份策略,以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保证关键岗位人员能顺利到位。 2.应急反应工作组职能 应急反应工作组职能主要包括根据业务需要确定业务系统的应急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在事件发生时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排除故障并恢复系统;平时应负责督促检查应急处理措施的准备落实情况;组织内部人员定期进行应急措施的培训和演练;每年对系统的应急策略和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审,对需要修订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报安全领导小组审批。 3.定期修改应急计划与措施 为了适应业务系统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业务系统系统日益复杂化,因此应急反应工作组会定期对应急计划与措施进行审计,检查各种恢复措施,确保能够从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各个环节做到完整恢复。对于不断扩充的系统要即时有效地补充、修改应急计划与恢复措施,确保应急计划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业务连续性的管理制度

业务连续性的管理制度 精品办公文档 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 总则 为了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地应对各种非计划的业务破坏、降低影响,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连续性,保障公司、商户、合作伙伴等相关单位的利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流程规范 一、公司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部门及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安全级别,实行分级管理,保证在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业务断时,所有成员能够识别其角色与职责。 二、制订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等业务连续性管理流程,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等导致业务断之时,能在最短时间内、保证数据零丢失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恢复。 三、在与合作商(服务商)签订书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业务的连续性,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顺利实现合作商(服务商)变更,保证合 作商(服务商)不间断的应急预案。 第二章业务断分析 一、业务断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一般灾害

1、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火灾、水灾、台风等,此种灾害无法预判,灾害发生时无法防护,发生频率最低,当灾害发生时,业务一般也只能切换到灾备机房,一旦切换到灾备机房,业务正常运行肯定收到影响。 2、人为灾害主要有:恐怖攻击、黑客攻击(网络攻击、病毒攻击等),此灾害同样无法预判,发生不高,但其黑客攻击可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防护,加大黑客攻击难度,从而达到黑客攻击防护的目的。 3、一般灾害主要有:网络故障、服务器软硬件故障、应用程序故障等,此灾害可防护,但发生频率最高,应对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监控,并建立相应的监控巡检系统,自动监控自动报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另核心业务系统应建设主备高可用架构或负载均衡高可用架构,避免单点故障。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范.doc

1. 目的 为了保证在有可能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交付需求。 2. 范围 适用于在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 3. 引用文件 3.1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4. 定义 特别事件: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其它突发性事件。 5. 职责和权限 5.1 企管部:负责制订和修改本应急计划,并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5.2 总经理:负责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 5.3 工厂负责人:负责协调、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当总经理不在时,行使总经理职权。 5.4 生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现场物料、机器、工具进行整理并清洁干净。 5.5 技术部:负责抢修设备,防止突发性事件扩大,降低突发性事件损失,使发生突发性事件 后生产能够尽快恢复。 5.6 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及财产的安全;负责维持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现场秩序; 负责突发性事件中各项指令的传达及反馈突发性事件信息;负责内/外联络,小组成员之 间的信息沟通;负责IT系统恢复。 5.7 销售服务中心: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与客户沟通。 5.8 采购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恢复生产所需要的物料采购、外协加工。 5.9 质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物料,在制品和成品的检验和判定。 5.10 物控部: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调整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并跟进计 划的实施。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仓库受影响的物资,通知质控部进行检验,根据质 控部检验结果申请物资报废。 5.11 临时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组织人员清理现场,评估灾后损失,协调全厂恢复计划的具体实 施,督促各部门恢复生产进度,解决各部门在恢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6. 运作程序 6.1 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

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发布机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1998.12.24 生效日期:1998.12.24 第一条为了使我国标准化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际交流,规范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指导性技术文件,是为仍处于技术发展过程中(如变化快的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 第三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可制定指导性技术文件: (一)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定为标准的项目; (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 第四条指导性技术文件不宜由标准引用使其具有强制性或行政约束力。 第五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管理工作。 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第六条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GB/Z”构成。 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号,由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代号、顺序号和年号(即发布年 份的四位数字)构成: GB/Z 代号 ××××× 顺序号— ×××× 发布年号 第七条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定,按《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GB/T16733《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有关规定办理。 指导性技术文件项目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并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及其他有关文件中,用“GB/Z”注明。 第八条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写,参照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准的规定。其中: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 总则 为了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地应对各种非计划的业务破坏、降低影响,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连续性,保障公司、商户、合作伙伴等相关单位的利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流程规范 一、公司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部门及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安全级别,实行分级管理,保证在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业务中断时,所有成员能够识别其角色与职责。 二、制订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等业务连续性管理流程,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等导致业务中断之时,能在最短时间内、保证数据零丢失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恢复。 三、在与合作商(服务商)签订书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业务的连续性,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顺利实现合作商(服务商)变更,保证合作商(服务商)不间断的应急预案。 第二章业务中断分析 一、业务中断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一般灾害 1、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火灾、水灾、台风等,此种灾害无法预判,灾害发生时无法防护,发生频率最低,当灾害发生时,业务一般也只能切换到灾备机房,一旦切换到灾备机房,业务正常运行肯定收到影响。 2、人为灾害主要有:恐怖攻击、黑客攻击(网络攻击、病毒攻击等),此灾害同样无法预判,发生不高,但其中黑客攻击可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防护,加大黑客攻击难度,从而达到黑客攻击防护的目的。 3、一般灾害主要有:网络故障、服务器软硬件故障、应用程序故障等,此灾害可防护,但发生频率最高,应对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监控,并建立相应的监控巡检系统,自动监控自动报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另核心业务系统应建设主备高可用架构或

负载均衡高可用架构,避免单点故障。 二、业务中断的企业影响 1、企业收入:企业直接损失、商户赔偿金、企业未来收入损失; 2、生产效率:参与人员人数和人员处理时间; 3、声誉损失:影响企业声誉,降低了商户和合作伙伴对企业的信任,影响到后期的企业市场发展和业务合作,扩大了竞争对手优势 4、财务业绩: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现金流甚至违规罚款等 第三章技术保障 一、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目标是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至服务级别协议规定的水准,尽量减少事故对业务运营的不利影响,以确保最好的服务质量和可用性级别。 二、应急系统的技术体系,主要是建立预防为主的计算机风险防范体系,将风险的预警融于日常工作中,包括:硬件设备的冗余备份、网络线路的冗余备份、数据备份、网络监控、系统监控。 三、维护人员应根据维护作业计划,对所维护管理的设备定期进行预防性巡视检查,机房和外线维护人员在巡视中应认真负责,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注意处在环境恶劣下、存在潜在质量故障的设备,巡视检查要认真进行记录。 第四章风险管理 一、深入分析可能造成业务中断的因素,并对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根据业务环境的变化,对原有风险管理制度、规则和程序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正,保证安全措施的持续有效和及时更新。 三、对公司的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应实行轮岗和强制性休假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四、系统采用适当的加密技术和措施,保证交易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以及所传输

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法

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法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目录

1.目的 确保核心业务及支持性业务的连续运作,减少各种安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公司在以下前提条件下的业务连续性管理: 2.1前提条件1: 公司不在同一时间内遭受同样大规模的破坏 2.2前提条件2: 公司雇用关系、现金流、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政府关系、投 资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受到重大影响 3.定义 3.1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 为预防业务风险、意外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有效保障公司核心业 务及支持性的正常运作,而预先制订的一系列管理计划,包括:业 务连续性管理目标、业务恢复指标、以及各类灾难、故障的应急和 恢复程序。 3.2最大容忍中断时间: 指业务能容忍在没有正常支撑工具(如业务记录、信息系统、通信 电话等)支撑的最大工作时间(不包括休息时间)。 3.3关键功能目标恢复时间: 指从灾难发生开始到业务关键功能(指核心业务功能,例如:客户 要求的开发活动、支持开发活动必须的业务记录、信息系统、通信 电话)得到恢复的时间。 3.4全部功能目标恢复时间: 指从灾难发生开始到所有业务功能(指灾难发生前工作环境,包括 与原有环境一致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业务记录、信息系统等) 得到恢复的时间。 3.5小规模灾难或故障: 指导致某一个核心业务单元工作瘫痪的灾难或故障,例如:某一部 门的信息系统瘫痪、公司局部受到火灾、暴雨、洪水、液体泄漏事 件等影响。 3.6大规模灾难或故障: 指导致所有核心业务单元工作瘫痪的灾难或故障,例如:整个网络系 统瘫痪、信息部被完全破坏、传染病爆发,导致所有业务不能开展 等。

生产制造指导性文件规范(草案)

深圳市某某某某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关于新产品(小)批量生产有关指导性文件管理规范(草案) 一、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本规范规定了新产品在产品研发后期,完成样品打样,样品评审阶 段后,开始进入小批量试产或批量生产,关于需要下发的文档资料——片位图,相关拟制和管理制度准则。 2、本规范适用于产品开发部,在新产品产品研发过程中,小批量试产 前或批量生产前,针对需要进行SMT贴片工艺处理的电路板,下发指导性文件——片位图的具体操作。 二、 目的及作用 在新产品整个研发过程中,按照不同打样调试阶段,需要不同职责,不同岗位,不同职能部门的相关技术、生产、检测人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而在产品研发中后期,进入小批量试产及量产阶段后,涉及SMT贴片工艺时,需要对完成贴片生产的电路板,进行抽样检测,检查、核对,是否按照电路设计,完成不同贴片位置,不同参数规格器件的贴片生产。在该项检测工艺中,需要使用相应的电路板的片位图,结合相应的BOM,进行核对。为了方便质控部门检测,提高检测效率,监督、提升贴片制造的合格率,保证产品质量,特拟制该规范性文件。 三、 规范性操作选项 1、片位图设计者及下发时间 依据产品研发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设计分工,考虑到片位图的设计准确性,规定片位图的设计者,为相应的电路板的PCB板设计工程师或者专业的具备片位图岗位职责的设计工程师。 按照项目/产品的研发进度,规定片位图的正式下方时间为,小批量试产或量产通知单正式下发之日起(含当日),1至12个工作日内(电子物料、结构物料、钢网等备料阶段)。 2、片位图下发流程 负责设计片位图的工程师,在完成片位图自审后,将完成的片位图交由产品开发项目主管进行审核(签字),并交由产品开发部经理审核批准(签字),完成后,按照产品开发部规范性文件下发执行。 3、片位图正式下发后,实际更改或修正 在片位图正式下发后,根据实际生产,如发现已经正式下发的片位图有 问题需要更改或修正,须由片位图拟制人(设计者)签字确认,并简略 注明修改原因。若单张片位图,需要更改或修正处大于(不包括)5处,则需要重新下发或补发出现问题的片位图,并在新片位图中升级版本号。 4、片位图具体结构及说明

针对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doc 7页)

针对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doc 7页)

关于印发《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 院属各系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我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规范课程教学行为,加强课程改革管理。 现将《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二○一○年六月二十日

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1、课程定位 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该门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参考样板:本门课程是……专业的……课程、……岗位证书课程,引入了……行业(职业)技术标准(规范)。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能运用……工具完成……工作。本课程要以……课程为前导课程,其后续课程为……。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行动 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领域 …… 填写说明: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表格一致;2、典型工作任务按先后顺序排列;3、典型工作任务可根据具体情况分设两列,第二列为第一列的分解。 2.2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用职业能力描述,说明课程培养学生什么知识,学生掌握了什么技能?明确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不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目标见表2。 表2 课程目标表 目标类 别 课程目标 知识目 标(1)(2) 能力目 标(1)(2) 素质目 标(1)(2) 3、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目标,为使学生会干……工作,本课程设计了……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呈……关系;在教学实施中,将其进一步分解成……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3。 表3 课程内容和要求表 序号学习情境名称学习型工作任务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学时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范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 范 1 2020年4月19日

1. 目的 为了保证在有可能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交付需求。 2. 范围 适用于在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 3. 引用文件 3.1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4. 定义 特别事件: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其它突发性事件。 5. 职责和权限 5.1 企管部:负责制订和修改本应急计划,并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5.2 总经理:负责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 5.3 工厂负责人:负责协调、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当总经理不在时,行使总 经理职权。

5.4 生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现场物料、机器、工具进行整理并清洁干 净。 5.5 技术部:负责抢修设备,防止突发性事件扩大,降低突发性事件损失,使 发生突发性事件 后生产能够尽快恢复。 5.6 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及财产的安全;负责维持突发性事件发 生后现场秩序; 负责突发性事件中各项指令的传达及反馈突发性事件信息;负责内/外联 络,小组成员之 间的信息沟通;负责IT系统恢复。 5.7 销售服务中心: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与客户沟通。 5.8 采购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恢复生产所需要的物料采购、外协加工。 5.9 质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物料,在制品和成品的检验和判定。 5.10 物控部: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调整生产计划和物料需 求计划并跟进计划的实施。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仓库受影响的物资,通知质控部进行检验,根据质控部检验结果申请物资报废。 5.11 临时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组织人员清理现场,评估灾后损失,协调全厂恢 复计划的具体实施,督促各部门恢复生产进度,解决各部门在恢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北航考研复试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航考研复试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安全科学 与工程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安全工程专业注重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2004年,我国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并在教育部备案的高校有68所,其中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是新开办的,近4年申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有40所,比2000年以前的总和都多,其增长速度极快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841 概率统计与可靠性工程基础或931 自动控制原理综合或 951 力学基础 复试时间地点 1、资格审查时间:3月19日上午8:30-9:30,地点:主M401教室。专业英语笔试时间:3月19日上午10:00-11:00,地点:主M401教室。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一、专业说明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土木工程类的四个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原名称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于1952年设立,2006年部分院校将该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给水排水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统一确定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003)。 该专业培养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镇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工业给水排水和城市水系统等领域。 二、培养目标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三、培养规格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涵盖了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的要求。 (一)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愿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 文化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哲理、情趣、品味、人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 身心素质:保持心理将康,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够承担建设祖国的任

XX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XX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信息系统与信息科技是保障业务持续运营的重要基础。为降低或消除因信息系统服务异常导致重要业务运营中断的影响,快速恢复被中断业务,维护公众信心和银行业正常运营秩序,提高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指为有效应对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策略、组织架构、方法、标准和程序。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重要业务是指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时效性要求较高的银行业务,其运营服务中断会对产生较大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或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业务。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以下简称运营中断事件)是指因下述原因导致信息系统服务异常、重要业务停止运营的事件。主要包括: (一)信息技术故障:信息系统技术故障、配套设施故障; (二)外部服务中断:第三方无法合作或提供服务等; (三)人为破坏:黑客攻击、恐怖袭击等; (四)自然灾害:火灾、雷击、海啸、地震、重大疫情等。 第五条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本行

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确保重要业务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降低或消除因重要业务运营中断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业务持续运营。 第六条根据本行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战略。 第七条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组织架构,确定重要业务及其恢复目标,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配置必要的资源,有效处置运营中断事件,并积极开展演练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评估改进。 第八条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将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有效结合;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障人员安全;实施差异化管理,保障重要业务有序恢复;兼顾业务连续性管理成本与效益; (四)坚持联动协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应对运营中断事件的整体有效机制。 第九条将业务连续性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其成为银行机构日常运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 第一节日常管理组织架构 第十条董(理)事会是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决策机构,对业务连续性管理承担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核和批准业务连续性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 (二)审批高级管理层业务连续性管理职责,定期听取高级管理层

可靠性工程A卷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可靠性工程(A) 一、填空题(每空1分,总分40分) 1、软件可靠性是指在()和()软件完成()的能力。所谓规定的条件是指软件所处的()、()及其()。 2、软件可靠性定义与时间密切相关,()、()、()是最常使用的三种时间度量。 3、某软件系统由6个顺序执行的模块构成,该软件系统成功运行的条件是所有模块都成功执行,假设该软件系统失效率的目标值为0.01失效数/小时,那么,分配到6个模块的失效率指标分别为:λi=()失效数/小时。 4、一般地,软件的可靠性要求可分为()和()两类。 5、一般地,软件可靠性模型的评价体系由()、()、( )、()、()、()等要素构成。6、软件可靠性工程研究和实践的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 7、在严格遵循软件工程原理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通常在软件设计过程中还采用()、()、()设计和()等软件可靠性设计方法。 8、软件可靠性设计准则是长期的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可靠性设计经验的总结,使其()、()、(),成为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可靠性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和应满足的要求。 9、一般地,软件容错的基本活动包括()、()、()、()和()等内容。 10、在配合硬件系统进行软件的健壮性设计时,通常应考虑()、( )、( )、( )、( )、( )、( )等因素。 二、判断题(每题1分,总分10分) 1、软件缺陷是由于人为差错或其他客观原因,使得软件隐含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希望或不可接受的偏差的软件需求定义以及设计、实现等错误。() 2、通常情况下,软件运行剖面难以直接获得,在工程上按照:确定客户剖面→定义系统模式剖面→建立用户剖面→确定功能剖面→确定运行剖面的流程来开发软件的运行剖面。() 3、一旦时间基准确定之后,软件失效就可以用累积失效函数、失效密度函数、失效平均时间函数这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来表示,且这三种度量标准是密切相关且可以相互转化。() 4、在浮点数运算过程中,10.0乘以0.1一定等于1.0。() 5、在汇编语言编程过程中,原则上禁止使用暂停(halt)、停止(stop)以及等待(wait)等指令。() 6、在系统简化设计过程中,因为软件易于实现或实现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首选采用软件简化设计或者说通过软件简化设计来代替硬件简化设计。() 7、常规软件测试是一种基于运行剖面驱动的测试,而软件可靠性测试则是一种基于需求的测试。() 8、软件可靠性预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归纳综合过程,而软件可靠性分配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演绎分解过程。软件可靠性的分配结果是可靠性预计的目标,可靠性预计的结果是可靠性分配与指标调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降低或消除因信息系统服务异常导致重要业务运营中断的影响,快速恢复被中断业务,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指农信社为有效应对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策略、组织架构、方法、标准和程序。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要业务是指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时效性要求较高的银行业务,其运营服务中断会对农信社产生较大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或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业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以下简称运营中断事件)是指因下述原因导致信息系统服务异常、重要业务停止运营的事件。主要包括: (一)信息技术故障:信息系统技术故障、配套设施故

障; (二)外部服务中断:第三方无法合作或提供服务等; (三)人为破坏:黑客攻击、恐怖袭击等; (四)自然灾害:火灾、雷击、海啸、地震、重大疫情等。 第五条农信社应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建立与本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确保重要业务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降低或消除因重要业务运营中断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业务持续运营。 第六条农信社应根据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规模 以及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适当的业务 连续性管理战略。 第七条农信社应确定重要业务及其恢复目标,制定业 务连续性计划,配置必要的资源,有效处置运营中断事件,并积极开展演练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评估改进。 第八条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维护 金融秩序;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将日常 管理与应急处置有效结合;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障人员安全;实施差异 化管理,保障重要业务有序恢复;兼顾业务连续性管理

YH32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银监发〔2011〕104 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业务 连续性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高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促进商业银行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公众信心和银行业正常的运营秩序,银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及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信息系统与信息科技是保障商业银行业务持续运营 的重要基础。为降低或消除因信息系统服务异常导致重要业务运营中断的影响,快速恢复被中断业务,维护公众信心和银行业正常运营秩序,提高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应 对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策略、组织架构、方法、标准和程序。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重要业务是指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时效性要求较高的银行业务,其运营服务中断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或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业务。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以下简称运营中断事件)是指因下述原因导致信息系统服务异常、重要业务停止运营的事件。主要包括: (一)信息技术故障:信息系统技术故障、配套设施故障; (二)外部服务中断:第三方无法合作或提供服务等; (三)人为破坏:黑客攻击、恐怖袭击等;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构建 当今世界充斥着恐怖袭击、黑客、电脑病毒、自然灾害、罢工、环境污染等各类风险,近年来发生的“9.11”、“SARS”事件、印度洋海啸, 以及2008年发生的大范围雪灾、汶川地震等,给国家和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在金融领域,重大灾害事故亦不鲜见,2005年11月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由于系统故障,所有股票、可转换公司债、信托投资等共计2,520个品种暂停交易,整个上午无法进行主要交易;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跨行操作,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 世界各国的案例表明,传统的业务管理方法及流程,在遭遇灾害事件时常常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构建真正有效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使管理科学化、手段现代化,才能保证业务的连续运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业务持续管理(BusinessContinuityManagement简称BCM应运而生。时至今日,BCM的重要性显著增加,在英国,拥有行之有效的业务持续计划,已成为企业上市的基本要求;美国企业法对业务持续管理的具体措施也有明确要求;新加坡已拥有多个保证业务连续性的标准流程和管理规范,其金融局已经制定了业务持续管理的指导规范和管理标准。 一、我国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在IT系统的连续性计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不少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灾难备份中心,制定了IT系统业务连续性计划,在技术层面上开展灾备演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工作仍停留在IT系统灾难恢复的技术层面,仍未建立以全面业务恢复为目标的全面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需求规划、应急响应策略、流程和持续维护等机制。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情况引起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中国银监会加强了银行业全面业务连续性管理监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初,银监会将“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监管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部分,要求各家银行进行自我评估。2007年10月,银监会召开专门会议对评估情况进行了通报和分析,表示将把业务连续性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