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1)
电子信息专业指导规范

二、“规范”制定过程的回顾 2007年5月,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扬 州大学组织了专题研讨会。确立了“电 子信息工程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做 一个规范”的思想。 扬州会议对重要的知识单元做了讨 论,确定了专业史、知识单元描述的 分工编写的任务。 2007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 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要求”,明确 要求制定“专业教育知识体系 ”。
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 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 信息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 摄影测量与遥感(部 分)、公共安全图像技术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历史和现状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则主要由 属于理学门类的物理学类的无线电 物理、无线电电子学和工学门类的 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等专 业演变而来 。
① 专业规范的新要求 分类指导、规范办专业、规范教学; 为制订专业评估或专业认证标准提供基础; 提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② 专业规范的定位 是指导性的文件; 仅仅属于基本要求; 规范专业教学内容。(特别是核心知识单元的知识点)
一、专业规范研制背景和指导思想 1.4 专业规范研制的新认识
《专业规范》能反映专业本质; 《专业规范》不应具有某学校的影子; 是《专业规范》,而不是培养计划; 《专业规范》具有规范教学的功能; 《专业规范》能起到分类指导作用。
五、进一步说明 给出了核心知识单元的知识点的 同时,给出部分可选知识点;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教育部教 发[2004]2号文)规定,对师资 情况、实验室条件要求、实习基 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经费投 入情况提出基本要求。
五、进一步说明
专业规范的主要参考指标
学制与学位 : 总学分及其分配:总学分180学分,其中 理论教育约占70%左右,实践教育约占 30%左右。 通常,1学分=16学时(理论)=1周( 集中实践)。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代码590202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就业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岗位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岗位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电子仪器测量技术、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术,具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测及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其可以胜任电子类相关企业中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生产、维修、工艺管理、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1、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心里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创业素质。
2、良好的职业态度。
具有准确的自我能力判断和职业定位能力,能做出明确的职业选择,并具有良好的自我期望以及踏实肯干、认真负责、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3、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阅读和听、说、写能力;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
4、熟练的读图、绘图基本能力。
掌握计算机制图和辅助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
5、较好的电子电路设计能力。
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EDA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电子电路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
6、较熟练的电子检测与控制技术应用能力。
掌握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等基本知识与原理,能按照要求进行有关应用系统的编程、操作和调试。
7、一定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调试综合应用能力。
熟悉大规模基础电路等基础知识和原理,掌握一般小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和调试。
8、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掌握各类工作总结文档的整理、撰写以及汇报演示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职业证书学生获取证书可以选择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和省市职业标准机构颁发的电子类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选择有关行业学会等相关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电子设计工程师(中级)、电子设备装接工(中、高级)、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计算机辅助制图员(AutoCAD)(中级)、计算机辅助制图员(Protel)(中级)、维修电工(中、高级)、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中、高级)等。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工作流程及规范(1

信息填写
信息必须填写完整 信息传送确保不丢失
告别用户
电话直接转给
信息传送
、不延误
礼貌告别客户 “今后您有任何 服务要求,请和 我们联系”
结束
热线工程师; 如忙,“我们将会 有更专业的工程
师与您联系”,任 热线工程师接听流程
务单由信息协调
投诉流程
员15分钟内转交
热线工程师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客产户业挂有断电限话公方司可挂机w w w. l a n g c h a o. c o m
接
、有偿服务、电话应答)
话务代表接听
初步判断问题 确定服务方式
1、尊重客户 2、语言要清晰明了 3、语气要和善
1、严禁与客户发生争执 2、严禁推诿客户(“不归我们管”) 3、严禁敷衍客户(“不大清楚”)
听 流 送程寄修电话导航
有偿服务告知相关政策 电话应答详细指导
电话解决
任务单详细记 录客户信息 、产品信息、 故障现象
技术支持的结构:(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技术中心起到技术核心的作用,能够支持各方面服务请求。 维修中心除了完成山东境内的服务请求外,能够支持各地的服务请求。 分中心在各地形成技术核心,保障周围地区服务请求的及时准确完成。 呼叫中心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多样化的、统一的服务接入, 保障信息传递
的快速流畅,以及统计中心的功能要求。 技术支持人员的分布除了以地区服务量确定人数外,还要以实际的技术需
随着呼叫中心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完成: 1、服务接入多样化(语音导航、网上报修等) 2、机器故障的初级过滤(根据技术资料库对常见故障的判断处理) 3、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w w w. l a n g c h a o. c o m
山东省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专业代码091200山东省财政专项支持项目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山东省教育厅制定- 1 -目录指导思想 (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22)电工电子仪器与仪表课程标准 (22)电工电子元器件课程标准 (24)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7)电子产品工艺与调试维修课程标准 (30)电子焊接技术课程标准 (32)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35)EDA软件应用课程标准 (38)网络与通信课程标准 (39)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42)电子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45)电子产品测量与检验课程标准 (47)自动检测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49)常用仪器仪表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51)消防联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53)视频监控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56)防御控制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58)安防综合布线课程标准 (59)汽车电路识读课程标准 (62)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5)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7)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9)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1)飞行器通信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3)飞行器仪表显示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6)飞行器雷达导航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8)船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81)船舶自动化仪器仪表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3)船舶导航系统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5)船舶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7)师资配备标准 (92)技能实训室实训设备配备标准 (93)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101)附录 (118)后记 (118)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领导小组 (119)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编写组 (120)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指导思想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0854-3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概况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软件、光电、仪器仪表等专业领域,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方向紧密关联的专业学位。
学位获得者应成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涉及面宽,渗透力强,作为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民用工业、高新技术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
由于新型材料、量子与纳米技术的不断突破,大大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纳结构器件的发展,以及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及芯片制造技术功能和规模的持续进展,不断地推动了新的技术变革。
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计算技术等多专业技术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趋势日渐明显;集成电路、系统、整机、终端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电信网、电力网、电视网、互联网的信息化功能日趋统一;同时更加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纳米、认知等新兴技术的紧密联系和交叉融合,成为发展交叉学科与汇聚科学的纽带。
第二部分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拒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掌握电子信息某专业领域或技术方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规范,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
热爱祖国,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能够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恪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4年修订)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说明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
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来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
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1.通用标准1.1 学生1. 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 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 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1.2 培养目标1. 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 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完整版)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0532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3年。
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牢固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电器应用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电器设备生产、服务、经营和维修等行业企业,从事家用电器及数码电子产品、汽车电子设备、低压电器的组装、调试、检验、维修、技术管理、采购、推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岗位分析六、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良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欲。
2、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生活情操与美的心灵。
3、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4、具有创新精神。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专业知识(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电工基础、电子基础、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电子CAD、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基础知识。
(2)掌握相关常用电子元器件性能及功能的基本知识。
(3)掌握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汽车电子、制冷与空调、低压电器五大类电子电器设备中至少一大类的工作原理,生产过程,主要性能指标和经营,维护知识。
(4)熟悉上述电子电器设备生产,检修,经营职业岗位的规范和职业道德。
(5)具有识别电路图的能力;掌握电子仪器电子仪表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电子元器件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功能电路;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的能力;具有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的技能;有操作、使用与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一、专业名称与代码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代码:590201二、入学要求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历)者。
三、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3学年,弹性学制可延长2年。
四、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电子工程实施、系统集成、系统调试、系统维护与管理,能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工具,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制作测试及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2.人才培养规格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电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素质规格:(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勇于吃苦,乐于奉献,遵纪守法;(3)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4)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安全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自救意识;(5)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6)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7)具有创新意识。
知识规格:(1)电子设备、电子产品常用元器件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2)电工、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3)电子设备整机工作原理及检测、维修常识和电子产品整机装接知识;(4)综合布线基本知识。
(5)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弱电工程等工程实施规范与标准。
能力规格:(1) 具备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进行测量、选用典型传感器、用单片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2)具备仪器维修、系统组建与运行能力;(3)具备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图和工艺文件、能绘制简单的工程图纸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管理与技术改进、生产技术支持的能力;(5)具有装配、调试、检验、维修电子产品的能力;(6)具有进行中小型电子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的能力;(7)具有实施弱电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能力(8)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熟练操作计算机编写文件的能力;(9)具有进行技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3.毕业要求(1)修完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全部课程,各科成绩合格;(2)中级以上专业技能证书(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工、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电子)、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至少一种;(3)获得省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及以上证书;(4)获得国家或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证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电子信息教指委)编写出版了《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Ⅰ)》,简称《专业规范(Ⅰ)》。
此后,电子信息教指委又组织来自全国多所高职院校专业的教师研制《专业规范(Ⅱ)》。
除学校教师外,有很多国际、国内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专业规范(Ⅱ)》的研制。
《专业规范(Ⅱ)》主要针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在校学生数量最多的几个专业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开办的专业提出规范。
依据《专业规范(Ⅰ)》中提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的“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从而构建起对专业和课程的规范化要求。
《专业规范(Ⅱ)》推出后,期望成为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课程大纲的指导性规范要求和参照性标准。
《专业规范(Ⅰ)》的发布距今已有近三年时间,这一期间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关键几年,质量工程、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开始取得成果,尤其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正式颁布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大大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层面都在逐步形成体系,学科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又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专业规范(Ⅰ)》中曾经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探索、深化专业和教学改革的历程。
其间,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育部就曾三次组团赴北美考察,引进了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实施的CBE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以及DACUM课程开发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又三次派团到澳大利亚,带回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TAFE和开发培训包TP的经验;自2006年以来,结合高职示范校建设,以学习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再一次组织多批示范校领导和教师去德国考察学习,希望以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思想和方法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持续加大,人们对于专业和课程改革核心地位的认识也逐步统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而且改革的趋势仍在延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且有一系列重要问题需要在这一阶段解决,主要包括:(1)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2)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创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5)建设产学合作制度、机制、模式,成立工学结合学习基地。
专业规范是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就是指导性国家专业标准。
所谓“指导性”是指这一专业标准应该既具有任何标准的钢性要求,也应该具有体现学校专业特点的柔性特征,这也是我们在研制专业规范时的努力目标。
专业规范的研制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并遵循科学的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开发而进行并完成的。
伴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对专业规范的研制,我们对专业规范中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新的发展,对专业规范中提出的“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并进一步提升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
《专业规范(Ⅱ)》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据“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的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由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相关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作为指导性的专业规范。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专业建设与专业规范”,在《专业规范(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尤其是深化了职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与专业课程开发关系的研究,并给出了“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的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规范。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专业规范(包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部分中我们只给出了“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专业或“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的全部“专业规范”内容,展示了专业开发的全过程,其他专业只给出了“专业规范”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与机制”,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学合作平台模式,即在教指委主导下建构的产学合作平台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电子信息教指委组织指导并主持开发,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完成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由于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是由电子信息教指委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全国不同地区各高职学院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完成的,使其职业分析和课程开发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又由于高职教育理论专家和一线教师协手合作,既提升了课程开发的理论高度,又夯实了教学设计实践基础。
以这种形式研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的专业规范为基础,构建电子信息教指委产学合作平台,是产学合作的优质资源。
在产学合作平台上开展产学合作项目,并进行产学合作的教学实践,就形成了产学合作新的模式,进而可以探索产学合作新的机制。
目前,在此平台上已开展的产学合作项目包含专业、课程、实践环境、资源建设等方面。
自2009年6月《专业规范(Ⅰ)》出版之后,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教指季先后在深圳、北京、福州、杭州等地多次召开教指委工作会议,对《专业规范(Ⅱ)》的主要内容进行研讨和完善。
参加《专业规范(Ⅱ)》研制和试点实践的高职院校有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淄博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湖南警官学院、广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
参加《专业规范(Ⅱ)》研制的行业和企业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公安部网络安全管理局、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Intel有限公司、西门子有限公司、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NC教育管理中心、IBM系统集成部、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联想网御科技有限公司、天融信公司、绿盟科技公司、红帽Linux公司、CISO 信息化安全培训认证管理中心、北京天亿电联科技有限公司、国网亿力科技、图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环系统工程公司)、北京扬帜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瑞星科技有限公司、欧科建联数据存储公司、北京百科融创教学设备有限公司、康智达数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方正数字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敦煌禾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东讯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递归开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欣智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巨星机电有限公司、浙大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远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摩托罗拉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蓝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英泰信息化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西子富沃德电机有限公司、福建三元达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神州中美捷思西公司、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南京纳宏通信、华北石油通信有限公司、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杭州士腾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求是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新三联电子有限公司、河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市公安局网络监察处、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福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福建新意科技有限公司等。
参加《专业规范(Ⅱ)》研讨的教指委委员和专家有高林、温希东、鲍洁、周明、张基宏、李泽国、高忠武、尹洪、曹建林、肖耀南、唐瑞海、李国洪、魏淑桃、史旦旦、张艺、盛鸿宇、管平、武马群、魏文芳、成立平、杨秀英、李国桢、梁永生、杨翠明、俞宁、熊发涯、黄盛兰、叶曲炜等。
参加《专业规范(Ⅱ)》研讨的主要行业企业专家有腾伟、姚明、李宝林、程庆梅、徐雪鹏、陈西玉、张伟、张勇、胡佳、周几、陈继欣、林志强、姜涛、李蕙敏、孙利梅、张明白、高宝等。
参加《专业规范(Ⅱ)》研制的高职院校教师有(按姓氏音序排列)蔡建军、曹金玲、曹静、曹昕鸷、陈鸿、陈晓文、程智宾、邓延安、范志庆、冯泽虎、高斐、龚永坚、洪雪飞、黄锋、贾宁、姜洪侠、景妮琴、李朝林、李贺华、李晶骅、李佩禹、李天真、李湘林、梁丽平、林火养、刘欢、刘良华、刘松、倪勇、裴春梅、钱卫星、乔江天、沈洁、沈海娟、苏刚、孙小红、孙晓雷、孙学耕、孙逸洁、汤昕怡、陶影、武春岭、万冬、王芳、王辉、韦龙新、蔚芝敏、吴红梅、吴弋旻、徐蓁、杨莉、杨欣斌、杨承毅、于京、余红娟、于鑫、曾照香、张军、张洋、张波云、张景璐、张馨月、张秀玉、赵菁、郑士芹、朱相磊、朱咏梅、卓树峰等。
中国铁道出版社严晓舟副总编参加了《专业规范(Ⅱ)》的研讨,且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秦绪好、翟玉峰、王春霞等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支持。
值此本书出版之际,我们向一切关心支持并为之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11月第一部分专业建设与专业规范第1章专业规范和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概述 (3)1.1做好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 (3)1.1.1关于职业教育普适性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 (3)1.1.2关于能力本位和能力内涵的发展 (4)1.1.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1.1.4关于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建设 (7)1.2创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1.2.1“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 (9)1.2.2职业竞争力模型 (13)1.3“专业规范”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15)1.3.1“专业规范”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 (15)1.3.2灵活运用模式,构建各具特色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17)第2章“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规范 (19)2.1产业发展与专业历史沿革 (19)2.1.1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发展历史 (19)2.1.2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现状 (20)2.1.3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发展沿革及全国各院校“信息安全技术”类专业设置情况 (21)2.2专业-职业分析 (21)2.2.1专业-职业背景分析 (21)2.2.2专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8)2.3课程体系设计 (49)2.3.1学习领域课程(C类课程)分析 (49)2.3.2基本技能平台课程(B类课程)分析 (57)2.3.3基本理论平台课程(A类课程)分析 (60)2.3.4职业-技术证书课程分析 (65)2.3.5竞争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整体规划 (66)2.3.6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结构设计 (67)2.3.7教学计划初步制订 (67)2.4课程设计 (70)2.4.1学习领域课程设计(C类课程) (70)2.4.2学习领域课程大纲(C类课程) (84)2.4.3基本技术-技能课程(B类课程)设计 (90)2.4.4基本专业理论课程(A类课程)设计 (95)2.5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97)第3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规范 (112)3.1产业发展与专业历史沿革 (112)3.1.1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112)3.1.2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分析 (114)3.1.3全国各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 (115)3.2专业-职业分析 (118)3.2.1专业-职业背景分析 (118)3.2.2专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39)3.3课程体系设计 (163)3.3.1学习领域课程(C类课程)分析 (163)3.3.2基本技能平台课程(B类课程)分析 (173)3.3.3基本理论平台课程(A类课程)分析 (174)3.3.4职业-技术证书课程分析 (183)3.3.5竞争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整体规划 (185)3.3.6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结构设计 (186)3.3.7教学计划初步制订 (188)3.4课程设计 (190)3.4.1学习领域课程(C类课程)设计 (190)3.4.2基本技术-技能课程(B类课程)设计 (210)3.4.3基本专业理论课程(A类课程)设计 (219)3.5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226)第4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242)第5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255)第6章“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268)第7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282)第8章“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295)第9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工程应用方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313)第二部分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与机制第10章电子信息教指委产学合作平台模式概述 (329)10.1产学合作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 (329)10.2探索产学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紧迫任务 (331)10.3电子信息教指委对产学合作新模式、新机制的探索 (335)第11章“产学合作”专业建设项目 (337)11.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 (337)11.2“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 (339)11.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系统工程方向)”专业建设项目 (340)11.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项目 (345)11.5“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项目(1) (346)11.6“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项目(2) (347)11.7“软件技术(3G手机软件开发方向)”专业建设项目 (349)第12章产学合作课程建设项目 (352)12.1“红帽Linux系统管理”课程建设项目 (352)12.2“基于IC3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建设项目 (355)12.3“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项目 (357)12.4“技术文档写作”等课程建设项目 (359)12.5“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课程建设项目 (361)12.6“基于FPGA的EDA/SOPC”课程项目 (362)12.7“信息安全评估和检测”课程项目 (363)第13章“产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367)13.1“虚拟仪器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367)13.2“信息安全综合实训教学环境”建设项目 (372)13.3“3G移动开发实训室”建设项目 (375)13.4“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实训环境”建设项目 (378)13.5“商业人像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380)13.6“信息工程实训教学环境”建设项目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