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打印版)

合集下载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医学入门怀阴王宗显辑吴郡钱允治校书林儒兴堂梓本草引序夫医者意也,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投机应病,则酌杯可以起沉屙,造妙通玄,虽刀圭足可以延寿考。

非惟愈疾亦可頣生斯术之傅,其来尚矣。

自神农尝百草以济苍生,逮黄帝辨四方而兴素问,历代之圣君哲辅靡不留心,自古之孝子仁人咸知注意。

玉函金匮无非济世之良方,红杏青囊莫若活人之记典。

盖以人生两间,身缘四大,感风寒暑湿之浸蒸,或喜怒忧思之郁结,苦乐荣翠悴悉损精神,饥饱逸劳俱伤气血,真元感纔触景以中雐邪气即乘虚而外感有生难免,具体皆然。

仲尼豈不能避疾保身,康子尤未免问安馈药。

且药性有寒温良毒,人禀人虚实盛衰。

未达其由,豈可遽尝,必有恒心,斯能永济。

望闻问切须详审于临诊之时,补泻泄宣通,尤谨严于技剂之际,先后缓急有其序,涩滑燥湿得其宜,则到口触疴应手辄效。

假如心胸饱满服萝卜而宽舒;肚腹胀膨饮牵牛而快利。

麻黄发散,入肠胃则汗流;瓜蒂宣通,入咽喉而涎涌。

药无不效,用当极灵。

试嚼乌梅遽齿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气通。

啖荆芥则泪垂;啮花椒而气闭。

龟尿解噤;鼠骨生牙。

磁石引铁;琥珀拾芥。

鸑胶续剑,獭胆分杯。

血投耦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

葱汁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软玉如泥。

物性各有不同,在智者随随宜取用。

备举数端。

证验以明一切殊功。

诚能识性知机,用若通神入圣,是以扁鹊华佗各展惊人之技,稚山思邈咸乘救世之慈。

每用单行或兼使以为一物专攻,则气纯而急速,数般相制则乃味集而效迟。

唯相须佐使者配合,则并力以收功;若相反畏忌者,交参必争雠而播毒当瘳,转剧贻患,匪眇与其不能研精灼见,熟若但从简,要易知抑且省其冗繁,况复便于仓卒,然药之真伪,休戚所关,方之否臧安危是系,必合精详有据,岂宜灭裂无宗,须衰众善之长,庶合万全之效。

取其易捷,不特便于旅途,拨其精华,,实有利于人已,援诸例以分门比诸类而列款。

举册可以对症求方疗疾,更宜随时用药,虽同一症,详基新久重轻,必按诸方慎择刚柔紧慢,如緾肤腠但用轻清,荅固膏肓必施瞑眩,况风土有炎凉之异,气禀有厚薄之殊。

学脉记(医案)

学脉记(医案)

学脉记一、把脉能把出病吗?我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挺有意思,是说把脉能把出病来吗?有很多人说,能,这还有疑问吗?有趣的是说不能的人也很多。

到底哪些人说的对呢?我们先来看看回答出这两个答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说回答不能把出来的人。

这些人,主要是些科学人士,如某某子。

这些人会不会把脉呢?不会。

有没有长期练习过把脉呢?也没有。

那么这些人对把脉这个事没有专业研究,哪怕他们头上顶着个科学家的光环,他们的答案靠谱吗?够呛。

就像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他是水平非常高的教练了,说他是体育运动的专家大家不会反对吧?但大家想想如果要是朱教练坐到刘国梁的位置上对着参赛的马龙说你这个打法不对,动作也有问题,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打,这事靠谱吗?那么中医人士里有没有说把脉是糊弄人的呢?记得几年前有一个中医,姓张,抱歉名字我记不住了,他大呼中医不科学,和某反伪斗士一唱一和。

他既然否定中医,那么想来他必定也不会认可把脉了。

这是我这些年唯一知道的中医里否定把脉的。

那么这个人是中医里唯一站出来说真话的呢?还是中医里的不学无术者,自己不会中医反而来给中医破脏水的呢?这个我们不讨论,存疑。

除此之外,我记得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医专业人士,这位作者的师傅呢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这个文章里呢,提到了他师傅,就是这位有名的中医对把脉的看法,大意说把脉能把出病人大体的身体状况,但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啥病都能把出来。

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行内人士对把脉的低评。

那么回答能把出病的都有哪些人呢?不用说,首先是绝大部分的中医,他们都肯定把脉的诊病功能,有的中医对把脉诊病还非常推崇。

另外呢,还有很多非中医人士,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相信把脉的作用。

专业中医的话可信吗?按理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毕竟人家专业嘛,人家懂嘛。

但是又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了,反对的意见听起来也有道理啊:专业中医是吃这碗饭的嘛,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嘛,他们有可能在集体忽悠嘛。

得,哪个意见对我们也不讨论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一个相信脉诊的群体,就是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医学入门怀阴王宗显辑吴郡钱允治校书林儒兴堂梓本草引序夫医者意也,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投机应病,则酌杯可以起沉屙,造妙通玄,虽刀圭足可以延寿考。

非惟愈疾亦可頣生斯术之傅,其来尚矣。

自神农尝百草以济苍生,逮黄帝辨四方而兴素问,历代之圣君哲辅靡不留心,自古之孝子仁人咸知注意。

玉函金匮无非济世之良方,红杏青囊莫若活人之记典。

盖以人生两间,身缘四大,感风寒暑湿之浸蒸,或喜怒忧思之郁结,苦乐荣翠悴悉损精神,饥饱逸劳俱伤气血,真元感纔触景以中雐邪气即乘虚而外感有生难免,具体皆然。

仲尼豈不能避疾保身,康子尤未免问安馈药。

且药性有寒温良毒,人禀人虚实盛衰。

未达其由,豈可遽尝,必有恒心,斯能永济。

望闻问切须详审于临诊之时,补泻泄宣通,尤谨严于技剂之际,先后缓急有其序,涩滑燥湿得其宜,则到口触疴应手辄效。

假如心胸饱满服萝卜而宽舒;肚腹胀膨饮牵牛而快利。

麻黄发散,入肠胃则汗流;瓜蒂宣通,入咽喉而涎涌。

药无不效,用当极灵。

试嚼乌梅遽齿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气通。

啖荆芥则泪垂;啮花椒而气闭。

龟尿解噤;鼠骨生牙。

磁石引铁;琥珀拾芥。

鸑胶续剑,獭胆分杯。

血投耦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

葱汁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软玉如泥。

物性各有不同,在智者随随宜取用。

备举数端。

证验以明一切殊功。

诚能识性知机,用若通神入圣,是以扁鹊华佗各展惊人之技,稚山思邈咸乘救世之慈。

每用单行或兼使以为一物专攻,则气纯而急速,数般相制则乃味集而效迟。

唯相须佐使者配合,则并力以收功;若相反畏忌者,交参必争雠而播毒当瘳,转剧贻患,匪眇与其不能研精灼见,熟若但从简,要易知抑且省其冗繁,况复便于仓卒,然药之真伪,休戚所关,方之否臧安危是系,必合精详有据,岂宜灭裂无宗,须衰众善之长,庶合万全之效。

取其易捷,不特便于旅途,拨其精华,,实有利于人已,援诸例以分门比诸类而列款。

举册可以对症求方疗疾,更宜随时用药,虽同一症,详基新久重轻,必按诸方慎择刚柔紧慢,如緾肤腠但用轻清,荅固膏肓必施瞑眩,况风土有炎凉之异,气禀有厚薄之殊。

《慎柔五书》卷四

《慎柔五书》卷四

《慎柔五书》卷四《慎柔五书》目录作者:胡慎柔朝代:明年份:公元1368-1644年卷四痨瘵门题痨瘵第四脉法总论骨蒸劳血风劳冷劳热劳痨瘵各疰论尸厥劳病主治汤方门取虫法追虫方《慎柔五书》卷四痨瘵门题词慎柔师所谓自下而上者,劳症多系水枯火燥,故特举其大凡,而内有命门真阳衰者,未尝不仍用壮火之法。

惟真阳衰,故虚火旺,其源未尝不合。

自在按脉识病者,临时之善别,而读书明理者,平日之善会耳。

至险怪之症,于痨瘵乃备,既为一门之专牍,不可不竟其详,虽世人不恒犯而适有犯者,岂可无法以待之?此先圣贤已创于前,而慎柔之婆心,固不厌繁委,次第以备全览。

夫著书之难,古今通患。

千虑一失,孰能无之。

在学者,谅其创始之苦心,而踵事增华,自所望高明君子耳。

予与顾子,特仍其旧闻,稍加删润,未敢以意为补窜也。

痨瘵第四脉法痨瘵脉,酉、戌时洪盛,寅、卯时细弱者,阳气虚陷也。

忌服苦寒,损其阳气,当以助阳之剂,复其寅卯之位,微加泻阴火而已。

若服寒凉,证虽大减,脉反加数者,阳郁也。

(朝暮异脉,而朝细暮洪者,振阳分之阳,滋阴分之阴;朝洪暮细者,敛阳分之阴,温阴分之阳。

)右脉大,用保元汤;左脉大,用六味汤。

不减,若燥者,以瓜蒌、生甘草散润之。

久病咳嗽、气喘,若脉洪数,不可即用补药。

如服之,虚火一退,多令人痿倦不起。

(以上下文意测之,“补药”二字,当作“泻火”。

此证本不宜泻火,肺体已痿,一泻不返,治法不外宣阳纳阴。

阳郁由于湿痹,阴浮由于血虚及燥热,宜以龟板、牡蛎清滋。

又有下寒上冲而然者,是实邪也,以法逐之化之。

)须先用独参汤以接其气,数日后,数脉渐退,方与调理为是。

总论夫痨者劳也,非一端可尽,或若心竭其心脾之神志,或酒色竭其肝肾之阴精,或久痢、久疟、伤寒、伤暑诸证,治之不当,损其气血,伤其脾胃,五脏干枯而火起,以致发热,则金受克,大肠先结燥,而水之源先涸矣。

宜见脉见症,用药果当,无不愈者。

若初热未甚,继以治法之非,久之即成蒸病。

蒸病者,如甑之蒸,热之极也。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一.医家秘奥卷一脉法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按: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乙木藏营,左路阳生阴长,由水化气,由阴化阳,所以左路为血分。

血中阳气生隆,现于左手之脉,故脉左手为候血中之气。

心火散于九天,六腑尽发为阳,阳者,卫外而固也。

固则收,收为阴,阴性凉,故卫气清凉收敛。

右路阳杀阴藏,胃降则肺降,卫敛金收,化为水之闭藏。

金收水藏,由气敛聚为水,现于右手之脉,故脉右手为候气中之血。

左路阴升化阳,水散而为气;右路阳降化阴,气敛而为水。

水是比喻一气敛聚流动时的象,非真的水也。

例如腹水,是由人身一气流动敛聚而成,只是因故在下部暂时形成积聚,临床治疗不可放水,放水即是放掉人之一气。

何谓阳?上升、发散、出使、卫外而固为阳;何谓阴?下降、敛聚、守定、藏精起亟为阴。

阳是一个过程,阴也是一个过程,都是一气运行的象,因而阳不是气,是一气化散而似气。

阴不是水,是一气敛聚而似水。

气血之称谓,只是俗称。

左路乙木疏升,肝主藏血,故俗称血分。

右路卫气收敛,金收水藏,肺主气,气原于胃,所以俗称气分。

血与水,有小小的不同。

血泛指左路,因肝主藏血。

水则指右路敛聚,因此右路除了左路来的“血”之外,还有三焦与卫分的参与。

气与血不可分离,气与水不可分离。

升与降不可分离,开与和不可分离,出与入不可分离,阴与阳不可分离。

任何一方在任何场合都不能独立存在,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双方基本上是平衡的,任何一方多了,轻则为病,重则为死。

第三,是处皆阴,是处皆阳;是处皆升,是处皆降;是处皆开,是处皆合。

二元对立方法,便于入门,认识简明,容易抓住。

所以又极其粗浅,容易僵化,在这二元对举的层面上,又往往会使学生浅尝辄止,而停止认识的脚步。

(1)西医的微生物学说,建立靶向医学,除恶务尽;各种检查技术的以实为基与非实不认;如烟海一般的名相与概念用于自圆其说而使患者炫目;最后多归于手术,对患者的肌体组织与器官进行加加减减。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打印版)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打印版)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必要时可加麦、味、牡蛎、玄参、人参。

脉无力,是中气不足,营卫虚弱,用四物、四君益气血,黄芪入肝脾益营,入肺胃益卫,再加少量肉桂温疏乙木,以上即大补汤。

若水寒土湿,则须加入暖水燥土之味。

脾燥,加山药敛脾精。

脉弦,或弦滑、弦浮、弦大,皆是乙木在群阴包围之中挺进而阳气不衰,故可加芍药双清甲乙。

若为弦迟、弦细、沉弦则为阳气不足,不可再用芍药,君不见伤寒论有桂枝去芍吗?右关浮无力,是中气虚、肺胃之气不收,中下或有己土湿、肾水寒。

加丁香可温中降逆、驱中下寒湿。

右关沉无力,是中气虚寒,加干姜温中。

内伤,寸脉大于尺脉,此阳脉盛也,宜用保元汤加归芍引下,则大脉去,而阳气亦内收矣,此从阳引至阴分之法。

按:寸为阳而尺为阴,寸应大于尺,若寸脉明显大于尺脉,是阳脉盛。

虚损劳证,若阳脉盛,可加归芍润泻乙木以削木火之势,则左大可减。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是中气虚也。

用保元之芪、参、草、枣,补中土、益营卫,使金令大行,天气下降。

中气得补,中土枢转,则胃降肺降,右路阳杀阴藏。

阳气内敛,则大脉可去。

用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的说法,不如用说升降或说生长、收藏来得准确,因为是处皆阴,是处皆阳,又如何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呢?或说下为阴而上为阳,那不如说升降了。

或说内为阴而外为阳,那不如说开合了。

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的说法是二元对举的方法,二元对举方法粗糙、模糊但却简单,主观上容易抓住,因而容易谬种流传。

内伤,右尺弦弱,不宜用寒凉,以命门火虚故也。

按:右尺候元阳及君相之降,右尺弦弱是君相之火不能敛收进入癸水,致使元火不足。

此时当行收降,或用附子暖水。

至于是否不宜用寒凉,要分经来看,但至少入脾肾之药不能寒凉。

若右关缓有力,缓则为湿。

又尺寸弱者,用补中汤加赤苓、苡仁。

盖补中补寸弱,赤苓、苡仁行中焦湿,又能使中焦之气下行,而尺脉自和。

按:右关缓为常脉,缓而有力,是右关不能顺降,右路由寸降于关,而关不能顺降于尺,所以脉有力。

较关而言,尺寸现弱,是关部不行,出现拥堵。

右关缓而有力多是湿气不运,还需结合四诊资料,进行细辨。

用补中汤加赤苓、苡仁补中利湿是其中一法,脾司湿,风能胜湿,一般黄芽汤加防风、苍术或胃苓汤皆可。

拥堵得开,一气下行于尺,使尺脉自和。

风性发扬,又使寸脉得充。

右关缓无力,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以补上而益下。

按:右关缓无力,是中气虚,在虚损劳证治疗之中,参苓白术散适合中虚有湿气,而风木易盛的情况。

该方以四君子加扁豆补中气,苡仁清金利水补土,桔梗泻、降肺气,助金水敛收。

以大枣补脾精,以砂仁和中调气,助中土枢转。

以山药、莲子敛固,以止风木盗泻。

加黄芪入肝脾益营,入肺胃益气,走营卫以补上。

中气得补,金水得收,从上而益下。

但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力量缓怠,不若薯蓣丸之右半部:四君加山药、大枣、神曲、桔梗、杏仁、麦冬以及少量的干姜,布局来得精妙。

凡在右,以四君子汤加减。

欲上,用黄芪;欲下,赤苓、苡仁。

在左,以四物汤调理。

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黄连、赤茯苓之类。

盖木通泻小肠火,小肠为心之腑,黄连泻心,赤茯苓者,赤入丙丁也。

按:几乎所有病症都是胆胃易逆而肝脾易陷,即使虚损劳证也是如此,例如主治虚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其左路是以四物加阿胶、桂枝、防风应对乙木,以柴胡、白蔹、大豆黄卷应对甲木。

右路以麦冬、桔梗、杏仁清金降肺气以凉收金水,以四君加山药、大枣、神曲以及少量干姜应对中气。

后人斩头去尾,左路只取四物,右路只取四君,何其不通也哉。

在右路,以四君子汤加减补益中土,后有加减二字,可以寄托圆满,此处强调以四君子汤为核心。

四君子以苓甘燥土、白术燥土补中、党参益中气。

欲上,加黄芪益营助卫气收降。

欲下,加茯苓、苡仁清金燥土利水,使水利、土燥、金清,以得金收水藏。

在左路,以四物汤调理,应考虑甲乙。

若左寸洪而有力,是君火不降而发露于上。

既当知其来,是木上行化为心火,可清甲乙。

又当知其去,要敛降肺胃之气,然后稍佐清心火之品即可,不可舍其来去而仅清君火。

左关浮,用羌防。

右关沉有力,用山栀、柴胡、知、柏之类。

左尺有力,加知柏以泄其有余。

盖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则命门火重矣。

按:左关浮,是木郁之象。

木郁达之,用羌防发之可达,这在外感治疗中是一个方案。

但若为少阳不降,则须清疏,使之下降。

乙木郁遏,亦须疏解。

右关沉有力,是阻滞,若为甲木碍戊土不能和降,可以山栀、柴胡清疏甲木。

胃腑有滞,可加黄连、吴萸辛开苦降或用调胃承气。

黄柏用于脾经湿热,知母用于肺金燥热,但二者苦寒,皆伤中阳,不可不知。

右关沉有力,也有可能是寒,若为寒,用黄芽。

左尺有力,若为相火沉陷,一般以栀子、茵陈泻之。

须清金泻火润燥,再考虑知母;需清脾经湿热,除乙木郁蒸,再考虑黄柏。

为何会左尺有力相火沉陷?是因中虚不能枢转,此时宜温补中气,疏达乙木。

叙述之中的有力与有余,意义模糊。

例如有余,如何有余?相火沉陷是有余,肾水寒冱是有余,阻滞沉结是有余,所以需要进一步分辨。

“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这句话的意思也比较模糊。

何谓补泻?遂其性为补,逆其势为泄。

例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

因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春和则肝木发生,木荣而风恬。

水寒土湿,木气不能发陈,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而抑遏乙木发荣之气,故乙木郁怒而克脾土。

郁怒风动而生疏泄,风动血耗则色脉皆枯。

故肝郁之时,肝欲散,辛可发散,食辛以遂其性,遂其性为补,故曰用辛补之。

逆其势为泄,酸为收敛,收敛是逆其欲发散之势,故曰酸泄之。

若肝脉涣漫不收,此时宜敛聚以复其条长之性,复其性为补,此时酸收为补。

若再发散,则是泄,涣漫不胜其再发散,此时用辛散则为泄。

临证要具体分经,历观四象,分析各经腑脏当下的状态并比较其应有的正常状态,决定用药或升或降、或散或敛、或温或凉,使其恢复到其应有的自然状态,则补泻只是名相耳。

左路阳生阴长,阳主开散,开散似泻;右路阳杀阴藏,阴主翕聚,翕聚似补。

故曰“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

意思如此,不必深究。

欲命门火重,只须燥土补中,敛收君相,使之进入癸水,并生达乙木即可。

凡内伤发热,口干,乃下焦虚寒,火不归原,阳气在上故尔,须温下焦,使阳气下降,则口干自愈。

按:君相之火不降,相火发露,出现发热;相火熏烁而出现口干;君相不能敛收归于癸水,则下元虚寒。

此时须温下元,暖水燥土,同时敛收君相之火归于癸水。

君相之火下降,则上不热,故口干自愈。

这里已有火神派引火归原的纲领,只是未如钦安发挥得淋漓尽致。

凡内伤,火在上,水在下,故发咳嗽而喘,此皆滋阴降火所致也,初用桂白芍,吴萸少许,及甘草、人参、五味、半夏、破故纸、杜仲,一温则火下行,水上行,如或作泻,则阳下行,而胃中所积宿食水谷行动矣。

按:本条痛斥滋阴降火之积弊,并给出挽救之法。

中土不枢,火浮水沉,相火不降,出现上热下寒。

君相不降缘于肺胃之气不降,肺气不降则咳嗽而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采用了所谓的滋阴降火之法。

阴为下降、敛聚、守定与藏精起亟,阴是一个过程,燥者滋之,过程滋不了。

所谓的滋阴就是不管升降、开合以及分经状况,看见上面有火,就盲目加入甘寒或苦寒,因为热以寒之,以为可以降火,所以就名之曰滋阴降火,并谬种流传。

结果是用寒而使寒伤中阳,造成中土愈加不枢,肺胃不能敛降,致上愈热而下愈寒,所以火根本就降不下去。

所示方剂以吴萸温寒燥湿,降胃逆而升脾陷。

以人参、甘草补中气。

以半夏、五味降肺胃,敛收下行。

以桂枝、白芍疏木清甲乙。

以杜仲、破故纸暖水燥土。

君相得降则火下行,使下元得温,木气得疏则水上行。

阳气下行,则寒湿以及所积宿食水谷开解下行,如河川解冻,奔流作泻,但泻后无不舒。

由于阳复春回,会出现乏力,类似春困。

凡虚损,肺脉大,气喘,下部脉弦细弱微,此皆阳上越而不降,内寒外热,上热下寒之症,用人参3,桂制白芍3,干姜1,半夏3,五味子3,炙甘草2,使温中内收,阳气降下。

按:中气虚弱,不能枢转,致使肺气不能收降。

肺气不收则肺脉虚大,肺气上逆则喘。

君相不收则上热,下部得不到上来的温暖,于是出现下寒,使下部脉弦细弱微。

阳气不降而居于上外,内下得不到上来温煦,于是外热内寒。

以桂芍疏木清甲乙;人参、干姜、甘草温补中气,崇趺阳以抑少阴;半夏、五味子敛收君相之火归于肾元。

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

阳气一动,则少阳先生,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与阳明并则热。

遂成寒热疟状,非真疟也。

其太阳气达,遂有伤风之状,鼻塞、恶风寒之症见也。

阳明气达,遂有作泻之症,此时正当调脾补元,分头施治,则旧病尽脱矣。

按:久病服寒凉药克伐过多,寒伤中阳、元阳,于是中阳衰微、脾肾寒湿。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元阳不足,于是太阳阳气不足。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元阳不足,于是少阳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