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16 散文二篇 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导学案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共有两篇散文:《既生瑜,何生亮》和《我们在大山里》。
散文是一种反映生活、描写人物、抒发情感等的文学体裁,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本节课通过阅读散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导读教学1. 教学目标a.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b. 学习欣赏散文c. 通过阅读散文,感受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d.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2. 教学重难点散文的特点、鉴赏方法和体验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独立阅读散文《既生瑜,何生亮》和《我们在大山里》,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 散文是以什么为背景的?通过哪些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2. 散文《既生瑜,何生亮》中的瑜和亮之间有何不同?这与作者的思想有何关系?3. 散文《我们在大山里》中的大山有哪些特点?作者对大山的态度是怎样的?4. 阅读完散文后,你对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何感受?5. 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对你有何启发?三、合作探究1.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答案,教师组织学生就散文的特点、鉴赏方法进行讨论。
2. 教师对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散文的技巧和方法。
四、拓展延伸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教师发现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拓展延伸:1. 给学生布置欣赏其他优秀散文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散文材料,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和思考。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了欣赏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散文,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从中得到了启发。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思维能力:结合文章段落内容及结构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2.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2.学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开头的写作技巧,掌握总分总式的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深刻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恰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活着,都有不同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聆听罗素的回答!一、走进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成人,一生命途多舛、坎坷不断。
正是由于童年遭遇的艰辛与孤寂,罗素尝尝独自一人在荒凉失修的花园中玩耍与思索,由此对自然、生活、知识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观其一生,即使生活艰辛,罗素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追求知识与真理,坚决捍卫和平与正义,是公认的“未来时代的先知”、“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因此,罗素的一生又多姿多彩、璀璨夺目。
可以看到,罗素虽饱经磨难,但他努力生活、不屈不挠、奋发进取,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像罗素这样的“大家”,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思考与回答呢?接下来,我们结合上述作者生平,走进文章,听一听罗素的答案。
二、领会全篇请同学们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待会儿老师将通过内容提炼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考一考大家,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内容提炼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题目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想象。
就让我们走进文章,探探究竟,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段第一句便揭示了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完成《散文二篇》的结构图解。
散文二篇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 1 ) 一 颗 臼 齿 , 一 段 盲 肠 , 一 些 头 发 , 一 点 点 和 人 开 玩 笑 的 x ìn g w èi ( 兴味 )。 (2)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 来xǐ dí( 洗涤 ),把它再补好。 (3)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bēi wēi(低微 ),那样柔弱。
散文二篇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课文精读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1.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
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 它遗留下的印迹。 运用对照,将“生命”和“衬衣”相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的短暂、不可 重复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易逝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散文二篇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④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 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 是多么低微,多么微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 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 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 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 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②爱情解除孤寂
③爱情的结合中,看到圣贤和诗人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3)①希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心灵)
②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科学)
(4)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3)如何理解这句话“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该如何理解?
(5)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的“三种追求”在排列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6)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追求知识,能使人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
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则由小我升华到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博爱的境界,是更高层次上的人生价值。
所以这三种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
(6)明确:
“深渊”喻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3.作者链接
罗素(189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论教育》
4、背景链接
罗素一生都在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他认为值得,是因为他一直把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作为自己的梦想,而且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16 散文二篇同步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shì了,它却永远存在。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zhí着,m n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消shì() 繁zhí() màn( )延(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不朽.( ) 牛犊.( ) 暂.时( )(3)对画横线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B.“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C.“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D.“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2.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制止;控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B.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俯视)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C.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紧接,临近)绝望的边缘。
D.痛苦的呼号..(某些组织专用的口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16《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人类永远也解不开的迷。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生命的永久而费尽心机?然而,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
生命怎样才能永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永久的生命》,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1. 介绍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某某武昌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代表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下次开船”港》等。
2. 读读写写:兴味xìnɡ wèi 洗涤xǐ dí卑微 bēi wēi 牛犊 niú dú茸毛rónɡ máo 消逝 xiāo shì繁殖fán zh í凋谢 diáo xiè3.解释词语:卑微:地位低下。
炫耀:夸耀。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芬芳:香气。
四.课堂活动:活动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提示: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概括内容:请从每一个自然段是提炼出一句中心句或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然后用这几个句子重新组成一首哲理小诗,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韵味和内涵:永久的生命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经典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散文课文,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散文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体现。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教学材料。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散文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加深对散文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八年级使用时间探究案学法指导课题15.《散文二篇》课时 2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
2 .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示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交流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交流点拨】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交流点拨】(1)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2)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3)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小组谈论
师生共同思考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学习
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3.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
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臼齿: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请将作者资料作为文学常识积累下来.
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这部分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又用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练习. 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探究案学法指导拓展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
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历史
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
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飓风(jù)濒临(bīn)
俯瞰(kàn) 呼号(há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介绍
罗素(1872—1970)2 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小组合作
探究,讨论
问题
联系实际
说出你的
理解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交流点拨】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了解人的心灵;第二个方面,实际上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
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
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
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著最痛苦的?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呢?
【交流点拨】同情心,爱和悲悯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爱和悲悯,只片面地追求爱情,会
产生爱情恐怖主义;片面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凶,所以爱和悲悯最重要.
2.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能否交换顺序?
【交流点拨】不能,从内容上看,爱情是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是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
同情心是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从结构上看与前一段的开头相照应,顺序井然,层次分明.
拓展延伸
课外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关于爱情:人生追求爱情并不显得低级.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关于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李大钊: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关于同情: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雪莱: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布置作业1、复习本课,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