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穿井得一人》教案 (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 (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之,这则轻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学习中要注意:一是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是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读与赏析1、探讨本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化常识等。

3、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读准停顿,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轻松喜悦的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

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 点。
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介 绍《穿井得一 人》的故事情
节和寓意。
强调重点:分 析故事中的寓 言意义,探讨 其现实意义。
强调难点:引 导学生理解故 事背后的深层 含义,培养他 们的思考能力
和判断力。
08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进 行评价。
故事呈现方式: 可以通过口头讲 述、PPT展示或 视频播放等方式 呈现故事。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 达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05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黑板
黑板是传统的教学工 具之一,用于展示文 字、公式、图表等教 学内容
在《穿井得一人》的 教案中,可以使用黑 板来列出故事的主要 情节和人物关系
黑板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 内容,尤其是一些重 要的知识点
教学PPT
包含课程标题、 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 等
包含图片、图表、 动画等多媒体元 素
包含课堂互动环 节,如提问、讨 论等
包含课后作业和 思考题等
06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 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介绍新知:介绍《穿井得 一人》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新人教版
1. 学生层次分析
(1)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具备了一定的寓言文学基础。然而,对于本节课的《寓言四则》中的“穿井得一人”,学生可能对其中的道理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探讨。
(2)能力层面
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所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本,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寓言故事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生活中找到寓言的影子,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重点题型整理
1. 分析题型:寓言故事寓意分析
- 题目:请结合“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分析其寓意。
- 答案:寓意是告诫人们不要轻信谣言,要调查研究,明辨是非。
反思改进措施(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引入趣味性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寓言故事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堂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针对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理解不够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3)素质层面
学生在道德素养、文化自信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寓言故事充满兴趣,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方面关注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 学生行为习惯分析
(1)学习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态度认真,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影响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新课导入猜谜语导入,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风格二、预习展示(一)文学常识1.作家吕不韦(约前292—约前235),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

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封文信侯,秦始皇称其为“仲父”。

他以“兼儒墨,合名法”为中心思想,系统性的提出他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2.作品《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博采众家学说的著作,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有二十多万字。

文章语言简明,常以寓言故事来说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3.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二)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4)国人道.之(讲述)(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三、整体感知(一)听录音,化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齐读(三)分角色齐读(感情、语气、神态)四、深入文本,自译课文(重点字词、语句通顺)(第一组展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教案 (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 (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2)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吕不韦生平及《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生动的朗读文言文(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前提下,进而把握住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则寓言使我们了解在生活中不可轻信传言,以免出现完全违背事实的笑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成语“丁氏穿井”的含义(2)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奇货可居、一字千金这些成语都与谁有关吗?(吕不韦)他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是如何当上秦国的宰相吗?现在我们就来读下面的小故事。

(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同学们翻译)原文:1【秦太子之妃曰华阳夫人,无子;夏姬生子异人。

异人质于赵;秦数伐赵,赵人不礼之。

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阳翟大贾吕不韦适邯郸,见之,曰:“此奇货可居!”】2吕不韦贾于邯婵,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1秦太子嬴柱的第一妃子华阳夫人,没生儿子;最小的妃子夏姬生了一个儿子嬴异人。

嬴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人质。

由于秦国数次发动侵赵战争,赵国人对他并不重视。

嬴异人以庶孙的身份在诸侯国做人质,日常费用拮据,生活艰难。

阳翟商人吕不韦来到邯郸,拜见嬴异人后说:“这是珍奇之货,可以囤积牟利!”2濮阳人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

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

”又问:“贩卖珠玉,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

”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

”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學目標:1. 學會欣賞並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2. 學會解讀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3. 學會寫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學重點:學會解讀詩歌的內容和寫詩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及運用創意寫詩。

四、教學方法:1.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假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2. 問題導向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3. 小組討論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加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

五、教學過程:步驟一:引入教師講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並選取一首經典的古詩給學生朗讀。

問學生有什麼感受,理解了哪些詩句。

學生響應後,進入下一步。

步驟二:解讀詩歌內容教師選取一首與主題相關的古詩,將詩歌內容分段給學生閱讀,然後提問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和感受,並指導學生分析詩歌中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

步驟三:創作詩歌教師提供一些詞語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創作詩歌。

學生完成詩歌後,進行分享和評論,學生可以互相欣賞和提出建議。

步驟四:擴展延伸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更多的詩歌,並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共通點和特點。

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將自己的詩歌優化,並進行再次分享和評論。

六、教學評估:1. 觀察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和寫詩的創造力;2. 對學生的詩歌進行評分,評估其表達能力和思想深度。

七、教學反思:1. 該教案以「穿井得一人」為主題,通過欣賞古詩、解讀詩歌內容、寫詩創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切合了中學生的學習特點;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運用圖片、音頻等教學資源,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穿井得一人》原文,理解生字词,如“井”、“得”、“人”等。
2.分析《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背景,探讨其寓意和启示。
3.学习寓言故事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领悟寓言故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举例解释:
-学生需能准确地复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解释“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即通过劳动获得收益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识别故事中的夸张(如“穿井得一人”的夸张说法)、对比(如懒人与勤快人的对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运用。
-对比和讽刺的修辞手法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寓言的深层含义可能不易被学生直接理解,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探讨“为什么说‘穿井得一人’而不是‘穿井得水’?”等问题,帮助学生领会寓言的深层寓意。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晰、沟通不畅的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组织语言,倾听他人,并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在教学流程方面,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设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次教学中,虽然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感觉与后续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下次我可以尝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模拟演讲、辩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增强自信心。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

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

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

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

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

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

写的
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